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我刚刚接手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工作之际,认识了山西的贺宪恒同志。那时大家都叫他“小贺”,而我一直叫他贺老师。现在想来,认识贺老师的近20年来,他一如我们初见:身材不高,永远的蓝制服外衣,脚蹬一双布底鞋,清瘦的脸上大大的眼睛里永远带着微笑。今天想来,这微笑依然是那么年轻,以至于直到他去世才知道他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  相似文献   

2.
我们深圳实验学校欧洲日食观测团一行20多人一早就起床,早晚还没吃就钻上汽车向这里跑来,仅仅在车上喝可乐吃饼干而已。8点钟,我们就来到这里一高速公路旁的一个停车场。可别看小它,一到欧洲,老师和德国方面负责接待的先生就查资料,天天在网上留意天气状况,考虑到交通等各方面情况才最后定下的地方。大家的一站稳,就开始了准备工作:支望远镜、安装相机、接上镜头、卡好滤光片、预调焦等等。伍老师忙着指导大家,并把每人的所承担的任务、关键要领再次重复--虽然在昨天的重要会议上他已多次强调。这一切一切的目的,按伍老师的话说…  相似文献   

3.
2003年10月24日晚19:30~21:30,《天文爱好者》杂志读者见面会在四川成都玉林中学召开。 主编朱进,社长齐锐,编委严家荣、欧阳天晶、陈栋华、寇文,以及天文科普战线的老教师天津的赵之珩等人来到玉林  相似文献   

4.
48年前,在天文馆和业内人士的热心奔走和呼吁下,《天文爱好者》创刊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天文科普期刊。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历经风风雨雨,如今已推出300期。这300期杂志就像一串闪光的足迹,记录了《天文爱好者》曲折的成长历程,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在近半个世纪的蹉跎岁月里,我们的杂志在发展中成熟,在成熟中壮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赢得了自己的读者,积淀出自己的经验,成为一本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普期刊。  相似文献   

5.
卞德培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本刊编辑部,编辑部的同志无不悲痛万分,大家都为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好老师而深感惋惜。 卞德培先生与我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57年,卞先生开始筹备《天文爱好者》杂志。当时没有办刊经验,条件很艰难。在他的多方努力下,杂志于1958年4月正式出版,而且他还请到了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  相似文献   

6.
新年快到了,咱们的《天文爱好者》刊友会也成立了,这算是本刊编辑部送给天文爱好者的一份新年礼物吧!刊友会的宗旨就是力图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方交流的园地,让陌生的你、我、他在这里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咱们这块园地才刚刚开垦,它的繁茂与兴盛离不开大伙的关心与扶持,我们热切希望更多的读者加入到园地中来,为它的发展倾一斛水,添一捧土。 另外,有几件事向各位刊友通报一下: 1.在这里公布的是第一批刊友的名单,下期我们还将继续刊登,请大家注意自己的编号,今后以刊友资格与编辑部联系(投稿、邮购)时,需注明自己的编号。凡来信请注明“张恩红”收 2.本刊拟在适当时候增设“刊友在线”栏目,主要选登刊友的交流文章,开通刊友之间的疑难互答热线,欢迎各位刊友来信来稿,尤其是对刊友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各抒己见,积极讨论,热心解答。 3.有部分刊友在寄来刊标时没有注明自己的姓名,因此在本期名单上没有自己姓名的刊友请及时与编辑部取得联系。 4.漏订2002年杂志的刊友,可向编辑部直接订阅全年杂志。 5.热切希望各位刊友为本刊的发展出谋献策,使她成为所有天文爱好者的贴心益友。 6.本刊未能向所有刊友一一回信,在此深表歉意,希望能得到各位刊友的谅解。  相似文献   

7.
看到彩版的《天文爱好者》杂志,使我非常的惊讶和欣喜,惊讶的是自1982年我离开《天文爱好者》编辑部,20多年后看到它新的靓丽容貌与当年那份记忆实在是有天壤之别。欣喜的是进入2006年的《天文爱好者》,它已经有了300期的"月龄"可庆可贺。惊讶和欣喜的感觉让我回忆让我感慨。我曾在《天文爱好者》编辑部工作了7个年头,因此它在我工作的生命中是一个标志性事业,这是1975年我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回到北京的第一个工作,也是其后自己从事科普工作的起点。刚到北京天文馆不久,我就被分配到《天文爱好者》编辑部工作,当时几位天文科普的老前辈都在那里,李元、卞德培、伊世同老师都手把手地教过我。我的工作主要是由师从伊世同先生学画星图开始的,后来也跟着卞德培、李元老师学习写科普文章、做编务工作。作为曾经的老师和同事,他们不仅教会了我求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天文科学  相似文献   

8.
我第一次见到《天文爱好者》杂志是在1978年。记得1978年10月末,我第一次到邮局订杂志,在刊登了邮发代号和杂志名称的报纸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当翻到北京出版的杂志版面时,我看到了《天文爱好者》。那时我喜欢学习天文知识已有10年,经常为买不到天文书籍而苦恼,突然发现还有这么好的杂志,当时的感觉真是欣喜若狂!于是定购了1979年的《天文爱好者》,从此我与《天文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月杂志到手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匆匆浏览一遍后,再一页一页的慢慢地细看,有的文章甚至看了三、四遍,然后,又盼望下一期杂志早点儿到来。  相似文献   

9.
1964年《天文爱好者》杂志曾刊登过题为“小型反射望远镜制作方法”的连载文章。该文极为详细地讲述了反射物镜的磨制方法,系统地介绍了牛顿式反射望远镜的原理和结构,寻星镜和目镜的制作以及组装调试过程。这篇文章对那一时代的天文爱好者有过很大影响,我便是当时的受益者。当时我在上高中,就是在这篇文章的指导下走上了业余磨镜之路。在此我要向该文作者,紫金山天文台的范一新老师和黄介浩老师  相似文献   

10.
本刊主编的话亲爱的少年朋友们,《天文爱好者》杂志从1958年创刊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根据广大天文爱好者的需求,其栏目屡有增减、调整,近几牟逐步增加了适合众多少年朋友的文章,深受读者欢迎,这对于我们编辑部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也引起了天文学...  相似文献   

11.
苍凉西部,壮丽日食。2008年8月1日,笔者有幸在我国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鸳鸯池水库边,观测了生平的第一次日全食。其实在今年5月号杂志的“观测攻略”系列文章中,笔者就已经对日食观测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不过,事实上笔者此前从未观测过日全食,文中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别人的观测心得,以及自己在天文观测上的总体经验。而这次,笔者经过精心规划,终于成功观测了自己的第一次日全食。其中的一些观测体会,以及观测成果,在这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2.
1999年8月12日下午,我们和平村一小天文小组的部分同学来到学校,准备参加到密云观测英仙座流星雨的活动。老师说完要求后大家就上车出发了,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的连校长和大队辅导员徐老师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到了密云,我们在一个农家住了下来。天渐渐黑了,科技张老师上?..  相似文献   

13.
因为初三的原因,我与天文的全国赛暂别了一年,今年当然不能错过。虽然预赛有些紧张,不过还是在网站和杂志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与两年前一样进了决赛,只是没有了当时激动得跳起来的感觉了。  相似文献   

14.
天文学的乐趣在于探索、发现和思考,自己动手制作小工具正是这种乐趣的延续。用惯了星空软件而不熟悉坐标转换的你,看了秦老师的这篇文章后,是不是对天球坐标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呢?  相似文献   

15.
1978年初,我由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分配来北京天文馆,同年5月到饫文爱好者》编辑部工作,当时正在筹备《天文爱好者》杂志复刊。1978年8月20日《天文爱好者》复刊(双月刊)后的第一期杂志出版了,当时定价仅0.17元,杂志开本为普通16开,正文页码32页,四封虽然用胶版纸,但只有封面和封底是彩色印刷(较粗糙)。到今年4月,杂志总共出版300期:从今年起全刊改为铜版  相似文献   

16.
1957年10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国内展开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天文学知识也乘机得以普及。1958年创办的《天文爱好者》杂志,正处在这一浪潮的潮头。我那时上小学三年级,和许多小伙伴一样,迷上了星空。我的最主要的天文课老师,就是《天文爱好者》,以及《少年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手册》两本书。初中和高中,我都在学校的支持下组织天文小组,展开学习、认星以及特殊天象的观测活动。自第一期起,我买齐了《天文爱好者》的每一期,甚至投了一篇用普通照相机通过天文望远镜拍摄天体的文章。可惜刚收到回复,杂志就因文化革命而停刊了。  相似文献   

17.
试用CCD导星     
我跟许多朋友一样,也是在《天文爱好者》的指引下才跨入天文学大门的。我是一名中学教师,辅导天文小组活动已有五年多的时间了,天文摄影是我们天文小组的一项重要的活动项目之一。起初,我们只能对太阳、月亮、土星、木星等亮天体进行短时间的曝光,使用我们自己的200mm折射镜对同一天体进行多种快门速度的拍摄,通过比较来确定最佳的曝光时间;想尽各种方法提高调焦精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导星对各方面条件要求较高,我们在长时间跟踪拍摄方面效果不理想,然而,一次偶然的“发现”使我们的导星技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实拍证明,效果很好!在此,愿通过《天文爱好者》杂志,与大家共同探讨。 这一方法是:用CCD摄像器和监视器(带音视频输入的电视机亦可)取代导星镜上的导星目镜[注:CCD摄像器可以将光信号转变为视频信号,为便于与望远  相似文献   

18.
凭着儿时对天空群星的好奇、幻想和喜爱,直到1997年7月起才实现儿时就立下观天探星的愿望,我从广州等地先后买了30mm玩具式、60mm口径熊猫牌、80mm口径金都牌望远镜和樱花牌20×50双筒望远镜,迷上了观天象。但终因无书和老师指导,观天迷茫不知所...  相似文献   

19.
少年问天路     
人类百万年来对于自然的探索之路,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的,当我们的祖先第一次仰望星空的时候,那种神秘与壮丽一定深深吸引了他们,唤起了他们无限的好奇,自己从何而来?周围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种探索未知的本能,那种求知的欲望,促使他们不断思考,不断求索,他们寻根问底,一代又一代人在探寻世界本质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人类文明才得以发展至今。  相似文献   

20.
永远做广大天文爱好者的良师和益友———纪念本刊创刊40周年本刊编辑部·《天文爱好者》杂志自1958年4月诞生,至今已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迄今为止,共出版238期,累计发行600多万册。40年来,《天文爱好者》杂志一直在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向广大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