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华北晋、冀、豫交界地区(φN35°~37°,λE113°~115°范围,简称南三省)小地震月频度演变特点,讨论了中国大陆及边邻MS≥7.0、全国MS≥6.0、和华北地区(φN30°~42°,λE105°~125°)4.0≤MS≤5.9强震活动幕的时序关联性.指出南三省的小震频度演变异常可以作为华北与全国强震幕式活动的前兆,为华北地区的中期动态趋势预测提供较为可靠的背景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研究华北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发现:(1)震群活动与区域强震关系密切,小震群频度的起伏可以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强弱;(2)华北地区M_L≥2.0震群半年累积频度N≥8可以作为区域M_S≥5.7地震的预测指标,预测时间为异常出现后的10个月内,预测效能评分R=0.615,大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0.437);(3)震群频度指标可以通过Molchan模型检验,对于不同强度的目标地震(M_S≥5.0、M_S≥5.5与M_S≥5.7地震),其预测效能均好于Poisson模型,其中60%目标地震的预测概率增益可以达到2~4水平;(4)区域震群对强震地点的预测意义有限:在张北6.2级、瑞昌5.7级与前郭5.8级地震前2年,与强震相关的构造带震群活跃;震前中短期阶段(2~10个月),震群向震中及周边迁移;而对其余4次强震,震群对发震地点没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太阳黑子与全球强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NGDC提供的太阳黑子资料,分析了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上巨震活动的关系。一般来说,强震发生的平均相位角大致在69 5°~103 7°和256 3°~290 5°之间,在每个太阳黑子活动的双周中,强震容易在黑子活动的峰值出现,而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单周中,强震较易在黑子活动的谷值出现,并指出在今后3~4年内,欧亚大陆发生8级以上巨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4.
龙德雄 《地震研究》2003,26(Z1):46-54
对中国大陆西部的川、滇及邻区,1970年以来8次MS≥7.0级强震的震源地区,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及时空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前在震源地区MS≥4.8级的中强地震活动, 在地表特定的断裂构造带上成团丛集活动,其中早期和中期阶段出现的中强地震位置,是未来强震的震中地区.震级-时间关系的时序特征显示,强震前的早期、中期和短期的三个阶段,中强地震震级随时间逐渐增大,并逐步增长,直到强震发生,地震活动的间隔时间Δt-t 曲线则由大变小衰减至发生强震.在强震前,早期阶段的中强地震小于中期阶段出现的中强地震,中期阶段的较大中强地震,可成为强震前一次具有信号震标志的较大地震.同时,强震前孕震期与临震期的持续时间有一个线性比值关系,比值为0.21~0.27.根据比值关系以及强震地区震前中期阶段和短期阶段出现的地震事件,可作为强震预测的一种震兆指标.  相似文献   

5.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9,39(1):126-135
利用川滇地区1962—2016年间发生的MS≥6.0地震资料,在去除余震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川滇地区MS≥6.0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具有显著关系,对于不同震级范围的地震,其与不同周期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对于MS≥7.0的地震,有9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极值点前14天至后37天时间段内;对于6.0≤MS≤6.4的地震,有8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68小时至后30小时的时间段内;对于6.5≤MS≤6.9的地震,有87.5%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36小时至后64小时的时间段内。地震发生在特定时间段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区MS≥6.0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的关系都可以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个结果表明,在地球自转速率发生转折的期间容易触发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发生时间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Ms≥7地震发生后,除了一些中强震、强震在余震区发生外,还有一些Ms≥5的地震,数月内会在几百甚至数千千米的区域内相继发生.这些地震相继发生的"连锁反应"现象已引起地震预测研究领域的关注,并称其为"响应地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四川盆地显著地震与四川及邻区强震的关系,通过系统分析了1980年以来四川盆地4.5≤M≤5.0地震与四川及邻区M≥6.0地震的对应情况,并对其预报效能进行统计检验,试图为四川及邻区强震的预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盆地4.5≤M≤5.0地震对四川及邻区M≥6.0地震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优势发震区域为巴颜喀拉块体中东部和川滇交界地区,发震优势时间为160天内。由此可见,四川盆地4.5≤M≤5.0地震可作为四川及邻区M≥6.0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云南断层形变强震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1983~2009年云南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观测资料,研究了该时段3组7次M≥6.5地震(澜沧—耿马M7.6、M7.2,孟连M7.3、武定M6.5、丽江M7.0,姚安M6.5、缅北M7.0)的形变前兆特征。以断层运动速率与基准值之比定义异常参数R,定量分析了异常与本区域强震的关系,提出强震预测指标。结果表明,R值出现异常后0.5~16个月,川滇菱块内发生M≥6.5或菱块外围400km范围内发生M≥7.0,并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特征。菱块外强震前比菱块内强震前R值异常出现时间早,异常持续时间较长;菱块外强震前R为正值异常,菱块内强震前R为负值异常。研究结果对预测云南地区M≥6.5强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天山地震带为研究区域,以该地区1994—2014年发生的MS6.0以上强震为研究对象进行回溯性研究。以截止震级MC为MS4.0,空间网格间距0.4°×0.4°,异常学习时间窗为15年,预测时间窗为4年,系统计算天山地震带1994年以来的"地震热点"图像,分析研究时段内强震前后的PI图像演化过程,并采用ROC方法和R值评分检验,对图像信息方法在天山地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分。结果表明:(1)在回溯性研究时段内发生的强震都分布在地震热点上;(2)研究时段内发生的6次6.5级以上地震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热点异常演化过程;(3)ROC检验和R值评分结果显示,PI算法优于随机预测,PI算法在文章中采用的模型参数对天山地震带MS≥6.0地震具有较好的中长期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虹  刘冬英 《内陆地震》1999,13(3):201-206
利用2个描述强震前中短期阶段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及丛集的参量,计算了新疆地震区1970~1998年以1年为窗长3个月为步长的活动异常图像,并给出了发生新疆乌恰的2次7.4级地震前后,新疆地区σN异常分布动态演化图像,对异常图像的动态演化过程与强震发生地点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对其用于新疆地区地震预测进行了预测检验,结果表明。该参量能较好和直观地描述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时空动态图像,不受样本量的限制,并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云南通海1987-2009年的地磁Z分量观测资料,进行差分计算,得到相应的月变速率值.以△Z≥10 nT为判定指标,定量分析云南地区M≥5地震前,通海地磁Z分量月变速率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通海Z分量月变速率大于10 nT与云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异常出现后1-6个月云南省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对...  相似文献   

1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重要研究课题。太阳黑子相对数作为描述太阳活动的一个参量,虽然不如射电流量密度等参量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是由于它有较长的观测历史以及在统计上可较好地反映太阳活动的变化,因此在较长期的太阳活动预报等工作中仍是个常用的参量,为有关部门所使用。 将上一个太阳周即第21周的种种预报极值与实际极值165.3比较,可知:一般说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8年1月~2017年6月新疆乌恰单台小震记录数据,分析了在■范围内M_L≥1.0的小震月频度的变化及其与研究区内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同时基于Molchan模型对乌恰地震窗预测效能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1)当乌恰地震窗小震月频度≥175次/月,即出现异常高值时,多数3个月内其后均有M_S≥6.3强震发生。(2)小震月频度的异常形态表现为高值—发震或高值—低值—发震。(3)基于Molchan模型对乌恰地震窗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以为新疆南天山西段震情趋势研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00—2017年间中国大陆地区64次MS≥7.0地震资料,根据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变化计算了它们的相位角,分析了它们的相位角分布,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对它们与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是:中国大陆地区MS≥7.0地震中约66%发生在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变化的谷值点前2年—后3年的时段内,在α=0.00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2019年底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变化将达谷值点,因此,2018—2022年为中国大陆地区MS7.0地震易发时段。   相似文献   

15.
李志海  王海涛  朱成英 《地震》2005,25(4):93-97
应用CH方法对新疆境内21次MS6.0以上地震前显著地震特征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21次强震中, 有10次强震前出现2个以上显著地震, 其中满足CH判据的地震有7次, 占显著地震个数满足CH方法地震数的70%。 7次满足CH判据的地震中, 除1973年精河6.0级地震发生在其显著地震后63天外, 其余主震都发生在其满足条件的显著地震后25天以内。 结果表明, CH方法可应用于新疆强震前的短临预测。  相似文献   

16.
按照前人对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特征的研究,以1965年为界将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分为前期和后期,对前期(M<,s>≥4.3)和后期(M<,s>≥4.2)地震垂向引潮力的触发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前期15次M<,s>≥4.3级地震发震时刻垂向引潮力的方向处于向下区间的有12次,占80%;其中M<,s>≥4.5级地震全部都处于垂...  相似文献   

17.
自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盆地内部及盆地边缘发生了一系列MS≥4.5地震,部分地震发生之后,四川及邻区又发生了MS≥6.0强震。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后,对四川盆地内部及盆地边缘MS≥4.5地震的预测意义进行了研究和疏理。通过给定不同的预测规则,对上述MS≥4.5地震的预测效能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仅四川盆地内部,以三台、梓潼等区域为代表的历史少震与弱震区MS≥4.5地震对四川及邻区未来半年内发生MS≥6.5地震具有显著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选取中原地区1970—2020年发生的983次ML≥3.0地震,按季度、半年和全年统计地震频次,回溯检验各时段ML≥3.0地震高频次异常与周边地区ML 4.5地震的对应关系,得到以下结果:按照季度、半年和全年统计,3级地震高频次异常定量指标分别为5次、9次和18次,高频异常后1年内发生ML≥4.5地震的概率分别为0.65、0.63和0.64,且R值计算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预测地震具有一定可信度。将研究区以不同形式划分多种小区,进行3级地震高频次与ML≥4.5地震震中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在19次震例中,18次震例均可预估ML≥4.5地震的发震区域,认为预测范围可由42平方度减小到21平方度,在少震弱震地区地震预测预报日常工作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云南强震的水位异常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行强震的年度预测,采取年变化率做为水位变化参量,大于或小于一定的年变化率值即为强震异常。在研究多年的强震前地下水位异常震例的基础上,在云南3个地震区分别确定了指标观测井及其强震的预测指标:丽江地震区选择丽江井,水位异常判定指标为年变化率R临≤-1.10;楚雄地震区为大姚井,指标是R临≥0.03;滇西南地震区为双江井...  相似文献   

20.
王琼  聂晓红  高朝军 《地震》2012,32(1):93-102
本文类比分析了1950年以来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7级左右地震发生后3年内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活动状态, 并进一步讨论了2008年于田7.3级和乌恰6.8级地震后新疆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 结果表明, 1950年以来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7级左右地震发生后, 新疆地区应变能释放相对较为充分, 震后3年通常无6.5级以上强震发生; 7级左右地震后3年新疆地区5级以上地震频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后5级以上地震出现的活跃—平静的显著差异性活动特征与1974年乌兹别里山口7.3级地震和1996年喀喇昆仑山口7.1级地震后较为相似。 此外, 结合新疆地区强震活动的动力学环境作用和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7级左右地震的震源机制特征, 初步探讨分析了该区 7级左右地震后3年内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空间活动特征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