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DEM地形可视性分析的统一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形可视性也称为地形通视性,主要包括通视性分析、可视域计算等方面,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DEM的地形可视性自动分析与制图方法的出现,开辟了地形可视性分析的新阶段.本文针对目前可视性分析研究大多着眼于具体问题的计算方法及效率研究,分析模型间的相关研究较少的缺憾,在分析可视性问题共性的基础上,根据可视性分析的视点集合、视线、目标点集合三个要素对可视性分析进行归类总结,构建了DEM地形可视性统一分析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的模式化可视性分析方法,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应用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物探工作概况,简要叙述了渠段地形地质概况、地球物理特征及物探方法技术,着重分析了物探测试效果。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丘形反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成因却争议较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覆盖整个盆地高测网密度的二维地震、深浅水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中新世北礁凹陷在盆地中的沉积背景和古地形以及古地形对底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中新世北礁凹陷处于半深海的沉积环境,其古地形为近互相对称的漏斗 状(中间窄,两端宽),这样的古地形对底流的流速有加速作用,使晚中新世早期(11.6Ma)底流流速增大,从而底蚀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地层形成底流水道和丘(残丘),且古地形(对称漏斗)越窄处底流水道和丘的规模越大。首次在北礁凹陷发现中中新世漏斗状古地形对丘和水道的分布有控制作用,且对具有漏斗状古地形的其他凹陷丘形(状)反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地形调节植被指数(TAVI),以RapidEye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福建省永安市毛竹林山区进行了叶面积指数(LAI)地面实测、遥感建模及反演分析。通过TAVI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毛竹林实测LAI与TAVI、NDVI和RVI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085、0.3156和0.4092,最佳非线性回归的R2分别提高到0.6624、0.5280和0.6497。LAI与NDVI或RVI非线性(U曲线)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LAI-VI的散点分布规律,但难以解决LAI-VI间因地形影响导致的“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问题,因此,在山区大面积推广应用需慎重。(2)通过实测LAI的验证表明,LAI-TAVI回归模型可有效避免因地形影响导致的“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问题。TAVI具有良好的削减地形影响作用,可用于山区植被LAI的遥感反演。  相似文献   

5.
地形地貌是岩性解译的重要信息,地形因子作为描述DEM数字曲面几何特征的定量指标参数,可用来定量化表达不同岩性所在地区地形地貌特征。本文以桂林-阳朔地区为研究区,研究地形因子数学、地质意义,建立岩性与地形因子组合间的定量关联,进而实现岩石类型划分。本文基于ASTERGDEM提取坡度、起伏度等12个地形因子,在分析各个地形因子地质意义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及方差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各岩性地形因子特性及其关联性,建立研究区岩性之间的定量差异;此外,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岩性分类过程中的主导因素,确定适宜岩性分类方法以实现定量化岩性分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岩性、不同地形地貌的地形因子(组合)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基于因子分析得到的宏观地形复杂度指数(MTI)以及微观曲率指数(MCI)对岩石类型的分类精度达77.36%。研究表明,地形复杂度等地形因子可用于岩性分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可获取反映地形地貌宏观、微观特征的定量指标,且岩性分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性能好、精度高、应用广的特点。在测绘领域,GPS系统已广泛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及地形测量等各个领域。通过GPS静态测量和GPSRTK测量技术在性能特点、作业方法、技术条件及应用效果的分析,指出GPS技术在房产基础测量中具有传统测量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植物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PAR)的遥感反演是生态环境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但在复杂地形山区,其估算精度严重受到地形效应的影响(包括本影与落影)。本文利用能够消除地形阴影影响的阴影消除植被指数(SEVI)对山区遥感影像进行FPAR反演,并分别与基于不同影像预处理程度计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型植被指数(RVI)反演的FPAR做对比分析,以评估复杂山区反演FPAR存在的地形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做地形校正的情况下,基于NDVI与RVI反演FPAR会使得本影及落影区域的值远小于非阴影区域的值,它们的相对误差均大于70%;基于C校正后的NDVI与RVI反演FPAR可以较好地校正本影区域,相对误差降至约6.974%,但落影处的校正效果不明显,相对误差约为48.133 %;而基于SEVI反演FPAR无需DEM数据的支持,可以达到经FLAASH+C组合校正后NDVI与RVI反演FPAR相似的结果,且能改善落影区域的地形校正效果,相对误差降至约2.730%。  相似文献   

8.
地形复杂山区常用植被指数的地形校正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指数能反映地表植被生长、覆盖等情况,常作为反演植物生物物理参量的有效参数。然而,在地形复杂的山区,由于地形效应的影响,导致一些植被指数适用性受限。基于以上现状,本文以贵州省江口县为研究区,采用4种地形校正模型(Teillet-回归模型、Minnaert模型、C模型、SCS+C模型)对常用植被指数(SR、MSR、NDVI、SAVI、MSAVI、EVI)进行地形校正,以评价不同坡度条件下植被指数地形校正效果。结果表明:地形校正对缓解波段比形式的植被指数(SR、MSR、NDVI)地形效应的作用有限,而对非波段比形式的植被指数(SAVI、MSAVI、EVI)效果较好。另外,随着坡度增加,地形效应显著,地形校正效果也更明显:坡度较小时,波段比形式的植被指数无需进行地形校正,而建议非波段比形式的植被指数进行地形校正;坡度较大时,建议2类植被指数都进行地形校正,但非波段比形式的植被指数可能会发生过度校正现象。此外,地形校正后非波段比形式的植被指数与森林地上生物量线性回归模型的精度明显提高。因此,建议在地形复杂山区利用非波段比形式的植被指数进行定量反演时,先进行地形校正。  相似文献   

9.
利用Bedmap2数据与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冰雷达数据,在中山站至Dome A断面的Gamburtsev山脉地区首次构建11.3 km×11.5 km南极局部冰盖三维模型。着重介绍三维模型建立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其中冰雷达数据采集首次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冰雷达系统。详细阐述了冰雷达数据的处理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常规图像修正技术以及冰下地形获取,得到冰下基岩埋深和冰盖内部等时层埋深,插值得到100 m分辨率的冰下基岩DEM(海拔1 729 m~2 718 m)和等时层DEM(海拔2 601 m~2 950 m),利用南极Bedmap2冰表面栅格影像得到100 m分辨率的冰盖表面DEM(海拔3 679 m~3 745 m)。结合冰盖内外部数据处理结果,构建包含冰盖表面、冰盖内部等时层和冰下基岩地形特征的三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对冰盖内外部地形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数字地形分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各种地形信息,在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定量刻画和模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的一个基本组成内容、GIS的必备功能之一,数字地形分析的方法研究不断深化、扩展。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即方法研究的维度,对该领域已有工作及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将数字地形分析方法研究工作归纳为依次显现出的3个研究维度:① 精准,即如何设计新的数字地形分析方法以更准确、精确地计算出符合地理学认知、满足应用领域问题求解所需的地形信息;② 高效,即如何使数字地形分析的计算更高效;③ 易用,即如何使数字地形分析对于应用者(尤其是相关应用领域中非数字地形分析专家的用户)更易用。特别是近年新显现出的“易用”研究维度,通过研究设计数字地形分析领域应用建模知识的形式化表达及相应的推理应用方法,有望实现数字地形分析应用工作流的智能化构建,满足实际应用中对数字地形分析的易用性需求;同时,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可为地理信息空间分析中诸多其他分支领域解决所面临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地球表面空间承载着诸多地理实体,随着时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还原论为基础、以独立分层建模为特征的传统信息描述方式越发难以描述地形及其关联环境要素所具有的海量信息、产生的复杂相互作用和呈现的时空变化规律,相关研究亟需以系统和整体的角度考察研究对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场景学的视角对地形本体及关联环境要素的内容和相互作用开展系统的地理空间认知,提出了地形场景的概念,用于整体性地描述地形场景中的实体、联系与时空变化过程;分析了地形场景的要素构成和逻辑结构,使用时间、地点(空间)、事物、事件、现象为核心的更加整体化、语义化和逻辑化的要素对地形场景进行描述;对地形场景对象及其信息的内容构成进行解析和整理,创建了以“要素-对象-信息”为核心的结构描述框架,并对地形场景未来的发展与可能的技术应用进行了展望。地形场景的提出是场景学概念从整体表达朝向整体研究的一次探索,为进一步进行地形问题的场景化求解和表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形级实景三维主要由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正射影像经实体化,并融合实时感知数据构成。高程模型(DEM)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地理测绘产品,其生产及快速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特征线自动提取与处理和道路面高程恢复及异常处理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湖南省基于既有不动产测绘成果生产省域2 m格网高精度DEM的技术方法,实现实用型地形级实景三维建设。实验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地形级实景三维的生产效率和成果精度。  相似文献   

13.
数字摄影测量学与现代信息科学的结合产生了数字三维地形技术,使人们能够借助计算机技术在三度空间完成对地形形态数字化的真实描述.获取数字三维地形成果主要涉及数据源、采集模式和生产流程3个方面.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使数字三维地形成果具有真实的效果和强烈的临场感.查询、分析、仿真等功能的实现使数字三维地形技术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用常规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通常是先布设控制网点,这种控制一般是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次级控制网点。最后依据加密的控制点和图根点,测定地物点和地形点在图上的位置。RTK技术的出现可以不用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并快速的测定地物点、地形点的坐标,  相似文献   

15.
DEM地形可视化自增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可视化是地形表达、虚拟地理环境与虚拟仿真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论文首先回顾了DEM地形分析与表达技术,然后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DEM自身解译的地形信息,增强DEM地形等高线图、地形晕渲图等地形可视化效果,突出不同地形特征与细节,实现可量测性和直观性为一体的3维地形表达,提供用户更为直观、准确的地形认知.  相似文献   

16.
地形要素是对地形在地表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控制作用的点、线或面状要素,其合理划分可为城市地形建模提供数据基础。本文在解析城市地形特征和分析现有地形图分类在城市DEM建模中不足的基础上,基于面向对象思想,以城市地形被城市道路网分割为基本原则,构建了城市地形要素分类及表达方法,并以南京市某区1:500地形图为实验数据,进行了相关验证实验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地形要素分类和表达方法能够整体控制并有效表达集几何和语义信息为一体的复杂城市地形,在全局和局部地形上均有较好的建模效果。本文提出的城市地形要素分类及表达方法不但可为地形要素的分析和应用提供基础,也可为城市地形构建模拟、建设规划和分析决策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代文  陈凯  王春  李敏  陶宇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2,24(12):2297-2308
传统的地形变化检测方法忽略了DEM误差的空间自相关性,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顾及DEM误差空间自相关的地形变化检测方法。首先,通过2期DEM相减得到差值DEM(DoD),并通过蒙特卡罗方法评估DEM的误差空间分布;其次,基于DEM误差空间分布图,通过误差传播公式计算DoD误差,并使用半变异函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程度;最后,在误差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测的基础上计算地形变化量(体积)和对应的误差限。本文在4个黄土小流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无人机摄影测量DEM的高程误差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自相关,通过光束平差蒙特卡罗方法可以模拟无人机摄影测量DEM的误差空间分布;在进行地形变化检测时,使用误差空间分布代替中误差进行地形变化检测有效降低了检测结果对显著性阈值的敏感性;显著性阈值从68%提高到95%时,使用误差空间分布的检测结果损失的观测值比使用中误差低5.39%~6.75%。顾及空间自相关的地形变化检测方法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地量化地形变化特征,也可有效地应用于地表变形监测、流域侵蚀监测、输沙量评估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对表层耕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影响强烈,但目前大范围复杂地貌地形区的耕地SOC数字制图对人为因素的空间刻画不足。本文以福建省西部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Sentinel-2/MSI时间序列数据提取轮作模式分类信息(Crop Rotation, CR),以及可反映轮作模式信息的植被特征变换变量(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HANTS),分别作为农业活动定性和定量因子,将常规气候和地形因子作为自然环境因子,并对不同类型环境变量进行组合(气候+地形、气候+地形+轮作模式、气候+地形+HANTS变量、气候+地形+轮作模式+HANTS变量)。基于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 RF)对不同环境变量组合驱动的耕地表层SOC空间预测精度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以轮作模式为例的农业活动因子提高耕地表层SOC数字制图精度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同时加入两种农业活动因子的RF模型表现最佳,其模型预测精度相较于纯自然环境变量驱动的模型有明显提高(R2提高了89.47%,RMSEMAE分别下降了10.66%和12.05%)。轮作模式类型(CR)和HANTS变量两种农业活动因子均被保留参与建模,尤其是轮作模式类型显著影响耕地SOC,在最佳模型的环境变量重要性中排序第四。由此可见,轮作模式相关农业活动因子可有效提高耕地SOC空间预测精度。在所有RF模型中,年降水量(Annual Rainfall, Rainfall)的重要性排名都是第一位。通过最佳模型反演得出该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均值为18.22±2.99 g/kg,范围为8.25~30.69 g/kg,双季稻和烟稻种植区域SOC含量高于稻菜种植区域。研究结果为复杂地貌地形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协同变量的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国家1:50 000基础地理数据库建库的技术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过8年的奋战,国家测绘局在2006年初建成了国家1:50000基础地理数据库,包含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高程模型(DEM)、核心地形要素(DLG)、地名(GN)、土地覆盖(LC)、数字正射影像(DOM)及相应的元数据(MD)等7个子数据库和整体集成管理系统,图幅数量超过2400多幅,数据总量达5.3TB。为目前覆盖全国规模最大、内容丰富、精度高的多数据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工程量巨大,工程技术和管理十分复杂。在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针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与数据源状况、数据生产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等实际情况相结合,采用国内外的先进与成熟技术,在数据生产、数据库建库及数据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地形对台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台风“泰利”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台湾岛地形对台风移动路径及结构的影响,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MM5V3模式,设计3组敏感性试验,对“0513”号台风“泰利”在2005年8月31日00:06到9月1日18:00(世界时)影响台湾岛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就台湾岛地形对台风移动路径、气压场、散度场、涡度场和降水场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台湾岛地形对台风“泰利”的移动路径和中心气压的影响不显著;地形的强迫作用对台风涡度场的中心强度和非对称结构有明显的影响;台湾岛地形是形成迎风坡诱生低压和背风坡诱生高压的主要因子;地形是台风外围降水加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