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类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是鱼类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如今我国各类主要经济鱼种的年龄与生长问题,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已作过调查研究,唯鲽形目鱼类尚未见过正式报告。关于牙鲆的年龄,日本前川兼佑(1951)曾用鳞片对濑户内海的牙鲆作过年龄鉴定,最首光三(1957)对东海的牙鲆也有过类似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渤海梭鱼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德  王祖望 《海洋学报》1982,4(4):508-515
梭鱼Liza haematocheila(T.et.S)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苏联远东沿岸,是沿岸的经济鱼类,也是半咸淡水、海水鱼类的主要增养殖对象,该鱼肉味鲜美,是良好的养殖对象.关于梭鱼轮相的特征,辽宁水产研究所(1959)、李明德(1978)曾作过系统的报道,但迄今对该鱼的生长尚未作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渤海及某些地区梭鱼的年龄与生长作一系统的报道. 鳞片取材于河北省黄骅、天津市北塘及塘沽附近渤海海区,分别于1960—1961、1962—1963、1978—1979年共测定梭鱼1,399尾.  相似文献   

3.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s)是一种内源性酶,几乎存在于所有动物的细胞膜(plasma membrane)中,它在许多代谢活动中,如动物的生长、蛋自质的合成、营养成分的转运、类固醇的生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am et al.,1985)。因此,对于碱性磷酸酶的研究,有利于了解鱼类的消化生理,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鱼类体内营养成分的吸收和转运机制。假雄牙鲆是在雌性牙鲆的一定生长发育阶段,用人工诱导的方法使之性转化所获得的。对于假雄牙鲆的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至今还未见正式报道。本实验以一年龄假雄牙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消化器官中碱性磷酸酶的比活性,并初步探讨了在不同发育时期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的变化,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假雄牙鲆体内营养成分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和机制,并有助于牙鮃的人工培育。  相似文献   

4.
花尾胡椒鲷幼鱼的生长率及生长耗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UDIESONGROWTHRATEANDGROWTHENERGYEXPENDITUREOFJUVENILEPlectorhynchuscinctus在鱼类的总能量支出中,生长是最有意义的一项支出,生长耗能在摄入的食物能中所占的比例直接关系到鱼类养殖的经济利益。从生物能量学的角度对鱼类的生长进行研究,可以找出影响生长率的因子,进而为生产实践提供指导。在这方面国外已进行过许多研究,国内仅崔奕波和吴登1990年对真,Cui等1990年和1994年对鲤、鲫等鱼类及Xie和Sun1992年对南方站作过研究,而且绝大部分研究都是以淡水鱼类为研究对象。本文以海水经济鱼类--花民胡椒…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和野生褐牙鲆的外观差异,对比分析了不同生长环境下褐牙鲆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学价值。结果显示:网箱养殖的褐牙鲆体形、体色更接近野生褐牙鲆,即有眼侧呈深褐色,无眼侧呈白色;工厂化养殖褐牙鲆有眼侧体色较暗,无眼侧有黑斑。网箱养殖褐牙鲆脂肪含量(2.5%)远低于工厂化养殖的褐牙鲆(4.2%),而接近于野生的褐牙鲆(1.4%);网箱养殖褐牙鲆水分含量比工厂化养殖的高,也更接近野生的褐牙鲆。3种生长环境的褐牙鲆,氨基酸组成是一致的,而且各项比值也都符合FAO/WHO的标准。对比分析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EPA+DPA、SFA、MUFA、PUFA等指标,网箱养殖褐牙鲆均要高于工厂化养殖褐牙鲆,接近而又优于野生的褐牙鲆。在矿物质含量方面,3种生长环境下的褐牙鲆差异不明显。综合各项指标分析,在褐牙鲆的3种生长环境中,网箱养殖的褐牙鲆要优于工厂化养殖的褐牙鲆,而更接近于野生的褐牙鲆。  相似文献   

6.
顾洪  李军 《海洋科学》1992,16(1):53-53
黄鲫(Setipinna taty)是渤海的优势种并为主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年龄与生长做为种群结构数量动态以及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基础研究,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自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逐月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渤海进行鱼类资源调查的双船  相似文献   

7.
鳓鱼Ilisha elongta(Bennett)为近海洄游性中上层鱼类,是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拖网、围网等的兼捕对象。在我国东海、黄海产量颇大,年产曾达3万吨以上,而且食品价值较高,是一种重要经济鱼类。以往对这种鱼生物学研究不多,为掌握有关知识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对其年龄与生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昌南湖花(鱼骨)的生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花(鱼骨)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肉味腴美,食性和栖息水层与主要养殖鱼类不同,所以增、移殖该鱼对发挥水体生产潜力具积极作用。 武昌南湖花(鱼骨)的生长特性:体长与鳞径关系为L=3.8105~(1.1277)。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4.947×10~(-3)L~(3.4158)。生长指标跳跃性下降时的年龄落在性成熟后。Brody-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中的主要生物学参数为L_∞=33.14cm,W_∞=776.1g,K=0.4173,t_0=—0.7369,拐点年龄t_i=2.20龄,拐点体重W_i=236.8g。这是鱼类体重生长的转折点,可作为合理捕捞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牙鲆骨骼结构与生态习性统一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华英 《海洋科学》1985,9(3):28-31
关于此目鱼类(Heterosomata)的研究,很早就有了许多报道,但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 aceus( T.et S. )的骨骼与生态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本文对黃渤海此目鱼习见经济种牙鲆骨骼系统的观察进行了描述,并就其结构特点与生态习性的统一性作了重点的常规对  相似文献   

10.
植酸对牙鲆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植酸纳使植酸水平分别达到0.04%(对照组)、0.21%、0.44%和0.81%,研究不同含量植酸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2.58 g±0.01 g)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10周.结果表明,植酸处理组牙鲆摄食率(2.4%、2.5%和2.4%)显著高于对照组(2.1%)(P<0.05),但植酸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植酸处理组(59.47、61.27和64.82 U/mg蛋白)胃蛋白酶比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79.34 U/mg蛋白),但植酸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之间牙鲆肝脏、肠和胃中淀粉酶比活力及肝脏和肠中蛋白酶比活力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增加,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下降.同时,牙鲆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净蛋白质利用率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各处理组之间牙鲆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而植酸处理组饲料转化率(74.0%、73.7%和69.2%)则显著低于对照组(84.0%),0.81%植酸处理组蛋白质效率(1.37)和净蛋白质利用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64和30.6%).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增加,牙鲆生长性能和胃蛋白酶比活力呈下降趋势.植酸对牙鲆生长的抑制作用将随着其含量的升高或实验周期的延长突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对牙鲆胚胎和仔鱼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胚胎和仔鱼是整个生活史中对各种污染物最为敏感的阶段,因而许多学者强调在水质评价中利用鱼类早期发育阶段进行毒性试验的重要性。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在一些地方已开展人工养殖研究,而且对该种鱼类的早期发育过程及形态特征已有较详细的研究报道。本文利用牙鲆的受精卵进行重金属Cu,Zn,Cd,Pb和Cr对胚胎和仔鱼影响的试验研究,为海产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甲基汞(MeHg)对鱼类多种生命过程存在极强的毒性作用,但有关其对海水鱼类免疫功能的毒性作用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实验毒理学方法研究了MeHg(暴露浓度0.0, 0.1, 1.0, 10.0, 20.0μg/L;暴露时间30天)在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组织(鳃、肝脏和脾脏)中的蓄积特征及其对幼鱼的四种免疫功能生物指示物(溶菌酶LZM、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免疫球蛋白MIgM)和生长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幼鱼体内MeHg蓄积量具有显著的浓度依赖性和组织特异性,各组织对MeHg的蓄积能力总体上呈现肝脏鳃脾脏的趋势;四种免疫功能生物指示物(活性或含量)对不同MeHg浓度暴露的响应方式各异,且具有显著的组织特异性; MeHg达到一定暴露浓度后显著抑制幼鱼的生长。总体而言,MeHg在褐牙鲆幼鱼体内蓄积,对其产生免疫毒性,并抑制幼鱼的生长。此外,ACP、AKP和LZM等免疫性指标能较好的反映对MeHg暴露的浓度依赖关系和组织特异性,可作为海水环境中MeHg污染风险评估和生物毒性分析的潜在生物指示物。  相似文献   

13.
温度操作对褐牙鲆幼鱼的生长和能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在温度胁迫及温度调整后的生长与能量分配进行了研究。驯养于17.5℃的褐牙鲆幼鱼分别在8.5℃(T8.5),13.0℃(T13.0),17.5℃(T17.5),22.0℃(T22.0)和26.5℃(T26.5)养殖10 d后,除T22.0处理的褐牙鲆幼鱼除以干重表示时与T17.5和T26.5处理差异不显著外,以湿重、蛋白质和能量表示的鱼体重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所有处理调整养殖温度至22.0℃继续养殖,由于不同温度造成的生长差异在30 d内可获得完全补偿。在不同温度养殖期间,摄食量少和分配于生长的能量减少是导致低温处理(T8.5和T13.0)生长慢的主要原因,而T17.5和T26.5生长慢的主要原因是分配在生长的能量较少。低温处理分配于生长的能量较少主要是由于其粪便损失和用于呼吸的能量比例较多,而高温处理则主要是由于排泄损失的能量比例较高导致生长能减少。温度调整后的第2个10 d,T8.5,T13.0,T17.5和T26.5的摄食量都显著比T22.0多,而温度调整后的30 d内不同处理的总摄食量没有显著差异,个体水平上的摄食能在生长、粪便、排泄、呼吸上的分配也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补偿生长的获得主要依靠阶段性的提高摄食量。在温度调整后的30 d内,T8.5,T13.0,T17.5和T26.5的幼鱼单位体重日摄食能和生长能都比T22.0多,表现出明显的补偿生长现象。对于整个实验期间而言,T8.5的幼鱼摄食比其他处理少,但由于其排泄和呼吸损失的能量比例较少,因此分配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比其他处理略多。养殖在不同温度的褐牙鲆幼鱼会在身体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上产生差异,在实验结束时T8.5和T26.5的能量含量与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褐牙鲆幼鱼对温度变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短期的温度变动不会对其长期生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由互不依赖的四篇短文组成,相应地,本文的摘要划分为四点主要结论。本文提出生长参数的生物学概念问题,与《东白令海刺黄盖鲽(Limandd aspera)年龄与生长的调查研究》一文的作者商榷,其中包括所谓的“生长指标”以及Von.Bertalanffy生长函数及其修改中的生长参数b,t_o与K。四点主要结论如下: 1.生长指标(growth indexes)D_(lt)△l_tln(l_(t+l))/l_t和D_(wt)△W_tln(W_(t+l)/W_t)与生长快慢本身具的生态概念背道而驰,是对于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s)C_(lt)△(l_(t+l)-l_t)/l_t和C_(wt)△(W_(t+l)-W_t)/W_t的否定,不能作为划分生长阶段的依据。《刺黄盖鲽》一文中的一系列自相矛盾的计算结果清清楚楚地暴露了所谓的生长指标实际上指不了什么标,它是在数学外衣掩盖下的谬误,应该向世界各国的鱼类生态学界建议废除。 2.鱼类种群一个世代在时刻t的平均体长l_t和平均体重w_t之间的幂函数关系模式w_t=α_wl_t~b中的生长参数b是异速生长常数(constant of allometry growth),表示w_t按其对数值的生长量(以及速度)是对应的l_t按其对数值的生长量(以及速度)的b倍。归纳概括出上述的关系式依赖于下列假设:“鱼体均匀生长,即体形与比重(密度)不变。”这一假设不涉及b值的大小,与b值是否等于3无关,根本不是“如果b=3”的推论,而是人们对于实际情况的一种近似。 3.Von.Bertalanffy生长函数及其修改中的t_o是一个假定的年龄(an assumed age),是假定生长曲线所描述的成年鱼的生长规律也适用于幼鱼而将其向幼鱼阶段延伸与t轴的交点的横坐标。这样延伸出一个假定的对应于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等于零的年龄t_o仅仅是为了简化生长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式的表达形式,根本不涉及任何生物学理论和数学理论;也根本不存在不知什么样的理论研究得出的所谓体长和体重等于零时的理论年龄(theoreticalage at which length and weight of fish body equal zero)。 4.关于Von.Bertalanffy生长函数及其修改的生理学概念归纳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学推导过程,清清楚楚地指明了生长函数中的生长参数K是异化作用系数(coefficient ofcatabolism),它表示1/3单位重量,或者一般地,l/b单位重量的鱼体中异化作用的匀速度;而在关于曲线的微分学研究中字母K用作表示曲线弯曲程度的曲率的记号。不能由于用作记号的字母相同就把异化作用系数K称为生长曲线的曲率(curvature of the growth curves),从而导致体长和体重两条生长曲线都成了半径等于l/k的圆周(或者圆弧)。在生物数学研究领域应该禁止乱套数学术语。  相似文献   

15.
王琨  张崇良  王晶  任一平 《海洋学报》2019,41(12):62-70
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均假设鱼类的生长参数是匀质的,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海洋鱼类生长存在空间异质性。为探究海州湾鱼类生长参数的空间异质性现象,本研究分析了2013–2018年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尖海龙(Syngnatus ac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的空间分布,使用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方法结合Bootstrap重抽样方法估算了这4种鱼类的生长参数及其在深、浅水区域中的差异。结果显示,这4种鱼类生长参数均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尖海龙和小黄鱼生长参数的空间异质性表现较为明显。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空间上的理化条件、群落结构以及物种本身洄游分布的差异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名贵的海产鱼类,也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大规模增养殖的经济鱼种之一。目前随着牙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养殖中各种病害的爆发也相继增多、由此给养殖业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各种防病、治病方法。其中,通过接种疫苗对鱼类病害进行免疫防治被认为是最重要、有效和绿色环保的方法之一,许多针对鱼类病原的灭活、减毒和基因工程疫苗相继研制成功,这些疫苗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提高鱼类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率。作者利用制备鳗弧菌灭活疫苗对牙鲆进行注射免疫的方法,从而观察牙鲆外周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变化,探讨了鱼类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保护机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牙鲆体内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采用生化方法对一年龄牙鲆胃、肠中不同消化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组I的牙鲆平均体重为 ( 35 0± 2 0 )g ,实验组II的牙鲆平均体重为 ( 4 60± 30 )g。结果表明 ,在牙鲆的胃、前肠、中肠、后肠中可以检测出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性。胃中的蛋白酶主要为酸性蛋白酶 ,肠中的蛋白酶主要为碱性蛋白酶。肠中蛋白酶活性由前肠向后肠递减 ,前肠与中肠的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牙鲆肠中脂肪酶活性较胃中的高 ,在肠的不同部位脂肪酶的活性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牙鲆前肠中的淀粉酶活性最高 ,胃次之 ,中肠、后肠中淀粉酶活性较低。随着牙鲆的生长 ,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增强 ,淀粉酶活性减弱。对产生上述实验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名贵的海产鱼类,也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大规模增养殖的经济鱼种之一。目前随着牙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养殖中各种病害的爆发也相继增多,由此给养殖业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各种防病、治病方法。其中,通过接种疫苗对鱼类病害进行免疫防治被认为是最重要、有效和绿色环保的方法之一,许多针对鱼类病原的灭活、减毒和基因工程疫苗相继研制成功,这些疫苗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提高鱼类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率。作者利用制备鳗弧菌灭活疫苗对牙鲆进行注射免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鱼类肌肉占体重的40%~60%,不同于哺乳动物仅有肌纤维增大的肌肉生长模式,大部分鱼类肌肉呈现兼有肌纤维增生(Hyperplasia)和肥大(Hypertrophy)的生长模式,且在不同阶段,肌纤维肥大与增生对肌肉生长的贡献存在差异。对于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等大型经济鱼类,肌肉生长是其生长性状的核心,但目前对其肌肉生长规律的研究不多。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染色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许氏平鲉不同发育时期肌肉的生长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出生后30~100 d期间,随着日龄的推移,许氏平鲉的肌纤维数目、直径以及横截面积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肌肉生长主要依赖于肌纤维的肥大生长。对1~4龄的许氏平鲉肌纤维生长的研究中,作者观察到在不同年龄的许氏平鲉白肌中存在"马赛克"增生现象,且随着年龄的推移,新生纤维(直径20μm)所占肌纤维比例逐渐降低。这表明许氏平鲉的肌肉具有无限生长的能力,但此能力因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本研究结果为研究重要经济鱼类肌肉无限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组织学资料。  相似文献   

20.
牙鲆鱼白化病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伟  侯林  姚锋  高岩  吕红丽 《海洋科学》2004,28(6):60-65
牙鲆鱼(Paralichthys olivaceus)在我国俗称比目鱼、偏口,属于鲽形目,鲽总科,鲆科,牙鲆属。该鱼肉细嫩、口感好、营养高,在我国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经济鱼类。分布于干岛群岛至香港之间,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日本沿海、朝鲜半岛西岸均有分布。牙鲆是冷水性、底栖、肉食性经济鱼类,也是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在国外,日本最早于50年代就开始进行牙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