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纵贯我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切割穿越不同的构造单元,有着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对地质构造、地层发育、岩浆活动、矿产及地震活动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山东沂沐断带、渤海郯庐断带和下辽河断带都是郯庐断裂带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郯庐断带的性质及演化历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关于郯庐断裂的性质众说纷云,  相似文献   

2.
Jorge  L.  耿春雁 《海洋地质》2007,(3):58-76
古巴中生界的岩石特征是重建中美洲(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地区地质历史的关键。古巴有4种不同类型的侏罗系-白垩系沉积剖面,其中3类来自不同的构造岩层带。四类岩性剖面由北至南分别为(1)中生界北美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分带性,特别是古巴中部中白垩统地层;(2)北部蛇绿岩带,也包含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巨型混杂岩体;蛇绿岩套的所有组成单元沿古巴北部发生构造混合;(3)火山弧岩层带,主要为自垩纪火山岩,含有年代较早的拉斑玄武岩为主的岩浆(阿普第阶-阿尔比阶)和年代较新的(森诺曼期-坎佩尼期)钙碱性火山碎屑和岩浆,其间有众多沉积岩夹层;阿尔比阶-森诺曼阶沉积物及少量火山岩将两个层序分隔开,有些地区存在上侏罗统-纽康曼阶火山弧的角闪岩基底;(4)南部变质岩层带,主要为在白垩纪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的中生界被动大陆边缘岩石。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部断阶带主要定型于古近纪末期,在2条同向正断层持续强烈活动控制下,形成一个断背斜样式的坳中隆构造,并被坳陷期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层覆盖,具有烃源岩后期埋藏较深、离深凹近和双向供烃的特点。同时,局部发育断背斜圈闭、鼻状构造圈闭、超覆和不整合等,这些圈闭与生储盖组合形成了很好的空间匹配关系,有利于油气聚集。通过对该北部断阶带中—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局部构造活动演化和石油地质意义的研究,探讨该区的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基隆凹陷的地质、含油气概况,并与勘探程度较高的西湖凹陷作了对比,指出基隆凹陷两侧斜坡、台北构造带、安平斜坡及东侧的断阶带为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硅热流值与区域地质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据地下水中SiO2含量计算山东半岛硅热流值。以此为基础初步探讨本区的地热场特征及其与区域地质条件的关系。指出:1.山东半岛平均热流值与全球平均热流值接近,但比一般古老地块略高。2.划分出三个地热异常区,在大地构造上,两较高热异常区分别对应于胶北和文登隆起;较低热异常区与胶莱盆地相应。3.地热场总特征及其区域热异常的形态主要与近地表的地层岩性、构造形态和断裂发育程度等地质条件有关,而与中生代的岩浆活动无关,但第四纪岩浆活动对胶北隆起局部(蓬莱一带)热异常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隆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主要沉积凹陷,自晚白垩世以来,共经历了裂陷期、裂后沉降期和区域沉降期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基隆凹陷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半地堑凹陷,属于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新生代自西向东可划分为西部缓坡断阶带、中央洼陷带和东部陡坡带3个构造带。始新统至中新统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表明基隆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部及其海域,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接触带。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因而影响和控制着上述地区构造的形成和发展。构成我国东部地区构造格架的北北东向隆起带和沉降带,是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的结果。中、新生代以来我国东部及其海域,岩浆活动具水平分带性及水平迁移性;在时间上具多旋回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莱州湾东部滨海区活动性断裂的运动特点确立了四级断阶构造形式。断阶对海岸地貌发育,古今岸线的分布,均起直接控制作用;对今后找矿,探矿和港口建设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沙海域万安,曾母盆地的区域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新生代时,现在的印支地块和西婆罗洲地块,曾母块块属于印支陆地范畴,侏罗纪一早白垩世在纳土纳岛--西波罗洲博姜一带为一向西南的俯冲带,而在东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斯赫瓦内的一带为岩浆-火山弧,两者为同一构造体制产物,中生代末,印支愉和缅泰马陆块南部,包括西波罗洲在内与北部分离构成巽他地块,并在白垩纪-早第三纪时(东部),渐新一早中新世时(西部)反时针旋转。其东部惠第三纪时从印支陆块上分离南移的曾母地  相似文献   

10.
乌干达Albert地堑位于东非裂谷西支北段,是晚中新世开始发育的陆内裂谷盆地。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中新—上新统砂岩是盆地的主要储层。综合运用录井、测井、岩心、孢藻和地震等资料分析认为,该时期气候温湿,湖平面振荡式上升;盆地物源体系复杂,发育Victoria Nile、Albert Nile和Kafu等多条主水系;盆地构造分带差异明显,由北至南依次发育缓坡带、中部断阶带、南部陡断带、断阶带和高角度斜坡带。北部缓坡带发育沿盆地长轴方向的正常三角洲;中部断阶带、南部陡断带及南部断阶带发育一系列垂直于盆地轴向的扇三角洲及湖底扇;高角度斜坡带发育沿盆地长轴方向的扇三角洲及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的类型及展布特征与物源体系、构造分带、湖平面升降和气候特征密切相关。综合分析认为盆地北部区域、东部边界断层下降盘及盆地南部是良好的储盖组合发育区。  相似文献   

11.
西湖凹陷裂陷期构造样式及其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湖凹陷裂陷期构造主要是指从断陷开始形成(Tg界面)至始新世末(T30界面)的构造,它控制着盆内裂陷期地层的发育和沉积体系的总体展布特征.裂陷期原盆地的构造格架总体为一复杂的半地堑结构,主要受控于三组NE向的断裂带:东缘陡坡断裂带、中央洼陷断裂带、西部缓斜坡断裂带.西湖凹陷裂陷期古构造格局对裂陷期构造层序沉积、沉降中心...  相似文献   

12.
东海西湖凹陷北部基底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最新的重磁资料,反演了西湖凹陷北部的基底深度,推断解释了火成岩和断裂构造,结合相关地质和构造方面资料,对西湖凹陷北部基底性质和基底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化了对西湖凹陷北部基底构造特征的认识。研究认为,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由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构成。NE向的断裂主要为年代较老的大断裂,它们在构造上被NW向的断裂错断,并被NW向断层复杂化;西湖凹陷的火成岩比较发育,火成岩主要沿着大的断裂带以及断裂带的两侧分布,形成许多串珠状的火成岩带。岩浆岩的分布受断裂控制明显,尤其是在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交汇处,更是岩浆活动的主要地区;西湖凹陷北部的古新近系基底构造主体走向为NE向,但明显受NW向断裂的改造,形成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西湖凹陷基底构造起伏较大,绝大部分的基底深度都在5000m以下,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凸凹相间分布,由东到西分别为保俶斜坡、三潭深凹、浙东中央背斜带、白堤深凹和天屏冲断带5个次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3.
东海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东海西湖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出发,根据西湖凹陷所处的西太平洋特殊地质构造位置,结合反转构造理论,认为自新生代以来,西湖凹陷长期处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俯冲的挤压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凹陷的边界条件不断地变化,由此引起应力场的改变,继而造成构造反转。西湖凹陷曾经历过五次构造反转期。盆地的复合,构造的叠加,断层性质的改变,对油气生成、运移和储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最后用反转构造理论对油气远景作了简单的探索。认为早期由正断层形成的地堑、地垒、断块及晚期褶皱、逆断层发育的地区应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前者,早期局部张应力形成的正断层,在区域压应力的持续作用下,后期虽然在形式上还是正断层,但晚期已转变为压性的,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后者,由于新生代早期的巨厚沉积,并且发育着张性断裂,这些对油气的生成和运移有一定好处。  相似文献   

14.
由于钓鱼岛隆起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相对缺乏,前人对该区域系统研究较少,关于其构造演化存在许多争议。本文通过重磁资料,结合反射地震剖面解释研究了西湖凹陷东侧的中段钓鱼岛隆起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并进一步完善了其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隆起内部存在多个残余凹陷,残留地层具有“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据此以舟山-国头断裂为界,可以将中段钓鱼岛隆起进一步分为南、北两个亚段。南、北亚段边界处在舟山-国头断裂的延长线上。同时,隆起西部的岩浆岩体分布于平坦剥蚀面T20之下,而东部存在岩浆活动引起的“基底尖峰”,空间重力异常的梯度带恰好与“基底尖峰”的西缘对应,以“基底尖峰”的西缘为界,将中段钓鱼岛隆起大致分成东、西两区,其中西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发育岩浆岩体的西Ⅰ区和局部残留凹陷的西Ⅱ区。西区由西湖凹陷经构造反转与岩浆活动改造而成,东区保留了古隆起。综合分析推断,中段钓鱼岛隆起是在古隆起的基础上经历多次构造与岩浆活动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演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郯庐断裂带中段分东西两支从莱州湾进入渤海,在莱州湾地区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史一直鲜为人知。通过对横穿研究区的两条地震测线的解释和分析,揭示了该区郯庐断裂带中段在研究区的构造差异,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在该研究区表现出不同的断裂性质,西支断裂表现为正断层,东支断裂表现为走滑断层。郯庐断裂是本研究区的主控断裂,通过对本地区地层形态及其组合、断层的剖面形态和空间展布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郯庐断裂带在莱州湾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古新世—始新世的伸展阶段、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挤压和右行走滑阶段、中新世中晚期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这几个不同时期的演化阶段主要受太平洋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海上钻井、地震等资料,重新认识南海珠江口盆地文昌B凹陷控凹边界南断裂构造变形史及动力学机制,探讨油气勘探意义。研究表明,渐新世—中新世,南断裂具有斜向伸展性质,在倾向剖面,断裂带发育挤压褶皱和破碎主位移带的构造样式;在走向剖面,相关地层呈"厚薄相间"分布。平面上,发育雁列式背斜与洼地共生、"马尾状"断裂体系和右阶斜列阶步断裂体系。斜向伸展动力学机制受控于区域伸展构造应力场与先存南断裂走向。南断裂渐新世—中新世斜向伸展变形,控制和影响了油气成藏要素、流体相态。  相似文献   

17.
南海地热异常明显与主要构造断裂带和水热/岩浆活动有关。东部平行于马尼拉海沟的一条SN向低热流异常带起因于南海洋壳对吕宋岛的俯冲。南沙海槽及其南部陆缘的地温场比较复杂。南部的曾母盆地是一个显著的高地热异常区,它起因于年轻的构造拉张,其地幔热流高达中央海盆洋壳的地幔热流值。西南次海盆也是一个高地热异常区,虽然该次海盆形成较早,但与年轻的构造拉张有关。热流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央海盆西缘断裂带、西南次海盆和曾母盆地构成的NE向高热流异常带可能是一个大型的现代构造拉张带。  相似文献   

18.
Located at the northwest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Qiongdongnan Basin bears valley-shaped bathymetry deepening toward east. It is separated from the Yinggehai Basin through NW-trend...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沉降史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安  吴世敏  程卫华 《海洋学报》2011,33(6):117-124
根据东沙隆起及其周围钻井资料的一维构造沉降对比分析,结合前人在基底、盖层及断裂等方面的研究,将东沙隆起地区的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自垩纪挤压阶段、古新世-早渐新世伸展断陷阶段、早渐新世末期抬升剥蚀阶段、晚渐新世-中新世快速的裂后沉降阶段、晚中新世以来断块升降阶段.认为下地壳高速层是促使早渐新世末期抬升剥蚀的重要因素,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