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 地震灾害 地球上每年要发生上百万次地震,人们可感觉到3级以上的地震就有5万多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具有破坏性的地震上千次,其中破坏性极大的7级以上地震就有20次之多.这些地震大部分发生在海上,虽然每年发生在大陆上的地震仅占全球地震总数的15%,但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却占全球地震造成损失的85%.  相似文献   

2.
确定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首先阐述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分级原则(分为国家级和省级),突出重点原则(重点监视防御区面积占全国或省辖面积的较小部分,而其地震损失占总和的大部分)和科学技术思路(以地震危险性预测为基础,以灾害损失的预测为依据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其次,回顾了确定1996~2005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成果。回顾表明,在1996~2005年间,发生在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10次强震中,有8次发生在防御区内及其邻近地区,其经济和生命损失已分别占大陆的67%和92%。最后,简要介绍为确定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而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基于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工程学、社会学和预测学而进行的10年尺度的中长期地震危险预测研究,以及所得到的2006-2020年全国地震危险概率预测图、地震危险性(烈度)预测图、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图和地震危险性综合指数预测图等。  相似文献   

3.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灾害主要是由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以及伴随的次生灾害造成的。1990年2月10日凌晨,常熟—太仓之间发生5.1级地震,据15个受灾严重的乡统计,总计损坏房屋10.66万余间,其中农房损坏10.36万余间,占损坏房屋总数的97%,农房损失折价7251万元,占灾区经济总损失1.33亿元的54%,可见,即使是中强地震,由于建筑物的结构、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等原因也能造成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地震活动已进入新的活跃期,有7个地区被列为  相似文献   

4.
1987年全球发生Ms 7.0级地震14次,比本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18次年)低.地震频次高于去年,但能量释放总和低于去年.14次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最大地震是12月1日在阿拉斯加湾发生的8.1级地震.1987年在我国发生Ms 5.0级地震29次,高于本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14次年).在29次地震中,大陆占19次,台湾占10次,最大地震是1月24日在新疆乌什发生的6.4级地震.在西北地区发生15次中强地震,占大陆中强地震的79%,这表明西北地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地块周围的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分析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时,人们注意到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处于我国大陆内部的鄂尔多斯地块,其内部没有什么地震活动,但周围的地震却非常活跃.我国大陆地区有史以来共记载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5次,发生在鄂尔多斯地块边缘的就有5次之多,占了三分之一.我国历史上灾害最惨重、死亡83万人的陕西华县地震,最强烈的宁夏海原8(1/2)级地震,都是发生在该地块的边缘.  相似文献   

6.
应用全球九个区域的大震预测中国大陆强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献智  张国民 《地震》1992,(3):41-47,61
在一年尺度内,全球有九个区域的大震(M_s≥7 3/4)与中国大陆强震(M_s≥7.0)对应的次数较高,总的大震对应率达85.5%,二者相关性较好,因此,可根据这九个区域发生的大震预测中国大陆将要发生强震的概率,作为预报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的一种方法。文中对一些现象做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发生背景,基于1900年以来全球8.5级以上地震活动之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情况以及这印尼8.7级地震产生的附加应力场,分析了这次地震对我国大陆地区地震趋势的可能响,讨论了印尼爪哇海沟地区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与我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2004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最大地震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达腊岛西北近海8.7级地震。印尼8.7级地震是全球近40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并引起强烈海啸。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灾难涉及十几个国家,目前已造成超过22万多人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其中印度尼西亚损失最为严重,死亡16万余人,苏门答腊班达亚齐至米拉务沿海损失最大。全球地震活动次数处于平均18次水平,但强度或能量释放是40年来最大的。  相似文献   

9.
从板块构造理论的角度说明我国大陆地区构造活动与周边板作用的关系,根据全球地震活动资料进行统计预报,认为在1997-1998年内,我国东部大陆地区不会发生Ms≥7级地震,发生6级地震的危险性是存在的;我国西部有可能发生7级大震。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和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地震活动(MSge;6.0)及生命损失的某些特征.1901~2001年中国大陆发生约420次6级以上的浅源强震, 其中88%发生在大陆西部. 其原因可能与西部活动地块的变形与运动相对强烈有关; 大陆西部的平均震源深度(25 km)比东部(16 km)的深, 这可能与大陆西部地壳厚度比东部明显的厚有关; 震源深度随深度的不均匀分布, 可能与地壳断层摩擦学和流变学性质随深度变化有关; 大陆浅源强震活动呈现时 空群集的过程; 反映地震强度分布的震级(MS)-频度(Nc)关系是lg Nc =8.64-0.99 MS. 在1901~2001年间地震造成生命损失约60余万人,其中, 河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损失最大, 地震死亡人数分别约是250 700和246 200人; 地震死亡人数与地震震级的统计关系并没有显示出一种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表明地震生命损失除了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和地面震动大小有关外, 还应与地震发生的时间、 地震区的建筑物破坏程度和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直接相关.地震死亡人数(D)及其事件的累计频度(Nc)的关系是lg Nc=2.40-0.39lgD, 表明地震死亡人数的分布是分形的.   相似文献   

11.
海城地震发生在辽宁腹地,波及4个市、11个县,破坏区在8度以上的面积达1685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占52%,农村占48%.在人口达180万的震中区,直接死于地震的是1328人,死于地震次生灾害(火灾、冻灾)的是713人,死亡率只占总人口的3/10000.震区现代工业比较集中,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300人,地震又是发生在晚上,按照东北多数人的习惯,这时已进入睡眠状态,如果震前没有临震预报,人员的伤亡将是十分惨重的.按邢台、通海、龙陵、松潘四个震中区的平均死亡率估算,海城地震如果没有临震预报,就将死亡10多万人.这个数字同美国著名地震学者巴里·雷利的预测是一致的.可见,这次成功的预报,拯救了10多万人的生命.海城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值是8.1亿元,城镇各种房屋损失总值是3.7亿  相似文献   

12.
1993年震情     
冯浩 《地震》1994,(3):95-96
1.全球地震活动 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释放能量65×10~(15)焦耳,属地震活动中等偏弱之年。这些强震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且西带活动水平稍强。最大的地震是8月8日马里亚纳南端关岛地震。这次地震和1月15日日本北海道地震皆属中源地震,但因强度大,皆造成损失。连同6月8日千岛群岛的中源地震,围绕欧亚板块发生3次中源强震是近年来少有的。1993年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的并不是7级以上强震,而是一些中等强度、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地震,例如9月30日发生在印度中部德干高原的6.4级地震使得数万人死亡,十多万人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地震成组活动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971年后中国大陆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时空成组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1年我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时空成组数所占比例较高;在空间分布上,1997年后我国大陆105°以西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时空成组性较好。以上研究结果有助对于我国西部5级以上地震的中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1997年1 ̄4月在新疆伽师县境内连续发生的7次6.0级破坏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给伽师县人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93657万元,论述了只有加大地震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整体防灾意识,规范防震减灾行为,才能取得防震减灾的主动性,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亚洲11个重要地震国家或地区(阿富汗, 巴基斯坦, 菲律宾, 日本, 伊朗, 印度, 印尼, 中国大陆, 中国华北地区, 中国南北带)近代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率的自相似指数标度律, 并将其应用于泊松模型中, 预测2025年前亚洲重要地震国家发生地震生命损失千人、 万人和十万人以上巨灾事件的概率。 其中, 中国大陆华北地区、 日本和印尼发生万人以上死亡的巨灾概率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16.
根据“比较科学学”的对比研究方法,对1975—1976年全球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与最近两年全球地震活动作了对比,并分析了1900—1990年全球范围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 据资料分析,全球性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具有高潮期和低潮期。最强烈活动期为1940—1950年左右,Ms≥7级地震年频次为25—40次;相对活动最低潮期为1980—1988年,Ms≥7级地震年颁次只有5—12次。我国境内地震活动也有高潮和低潮活动期,目前,我国大陆处于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期。 1980—1988年是全球性8级地震较少时段,可能是地震能量积累过程。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的突然增强,仅半年时间内发生12次Ms≥7级地震,其中菲律宾发生8级地震,震情与1975—1976年情况相类似。 本文在对比活动图象基础上,估计了全球和中国大陆今后几年中的强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资料记载,自公元前1813年至公元1985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45次,其中8级地震19)次。这些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特别是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间,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相继发生了9次7级以上地震,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更为严重。据统计,在9大地震中共死亡近30万人。因此,实现地震预报,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成了地震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地震预报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总结了2019年地震活动,从全球到局部,呈现了全球、中国和四川的地震活动概况;分析了全球、中国和四川地震活动的特征;记叙了2019年四川区域内发生的突出地震事件;追踪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来四川区域内发生的3次7级以上地震的余震活动。结果显示:2019年全球M≥7.0地震活动特征呈现低频次、低强度,主体地区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周边未发生M≥7.0地震,表明影响我国地震活动的动力边界地震活动偏弱,我国大陆和邻区地震活动表现出频次低、强度弱的特点,我国大陆地震分布总体显示强度西强东弱,区域上显示M≥5级地震分布于青藏地块、西域地块和华南地块;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也偏低;四川区域地震活动强度呈现东强西弱特征,四川区域突出地震事件全部集中在川东南区域;2008年以来,四川区域的汶川8.0级、芦山7.0级和九寨沟7.0级地震的余震持续活动。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2月14日甘肃省玉门市5.9级地震概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2年12月14日,甘肃省玉门市发生5.9级地震,这是继2001年7月11日肃南5.3级地震后,在祁连山西段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地震。极震区烈度为Ⅶ度,地震造成灾害损失达7000万人民币。文章对该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地震序列、地震背景、震害损失评估及地震应急等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县MS7.3级地震的可能发震构造,介绍了中期地震预测情况以及地震发生时全球、我国大陆地区及周边几个重要地区地震活动所处的状态,并分析了震前出现的可能地震活动异常现象,以期有助于深入认识这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