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一声爆破,我国大陆地区第1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A3标左线隧道2009年3月11日成功洞穿,由此也宣布了该隧道最长风化槽段的胜利穿越。  相似文献   

2.
联合会际岩石圈委员会(ICL)最近开始实行一项新的全球性大断面计划。最近己用模拟来研究北美大陆-大洋大断面计划,着重研究从大洋到大陆的构造变化以及在过去700万年中每条六断面带的演化。这项计划的先进性在于促使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资料结合。  相似文献   

3.
《地质与资源》2001,10(2):126-128
国土资源部所属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东部大陆边缘地质研究中心于2001年6月 18日在沈阳地质矿产崛所正式挂牌成立. 我国东部大陆边缘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温家宝副总理在2000年12月全国国上资源厅局长会议上指出,对西部“工作程度低的成矿远景区带和人口密集度大的海岸带,要作重点部署”.目前,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恶化.因此,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开展矿产资源与环境的…  相似文献   

4.
周宇 《岩土力学》2006,27(Z1):421-425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厦门海底隧道施工进行优化分析。在侧压力系数为0.6和0.9情况下,首先针对3种常用施工方法——全断面开挖法、上下台阶法和台阶分部开挖法进行计算分析,通过比较隧道洞周关键点位移及洞周塑性区分布,得到全断面开挖对围岩的扰动较小;然后,通过计算分析不同台阶长度对隧道的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上下台阶开挖台阶步距为10 m左右较为合理的结论,对海底隧道的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要求、隧道施工技术的日益完善,使得海底隧道成为连接大陆与岛屿或岛屿与岛屿之间的快捷实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全球地学断面(GGT)地理信息系统的编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全球地学断面的特点 ,以及《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和《GGT数字化指南》等标准 ,研制一套全球地学断面地理信息系统的编码标准 ,为建立中国乃至全球地学断面地理信息系统设置主题、分层标准和命名规则 ,以及实体编码标准 ,并把它们应用于中国地学大断面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中。该编码标准为地学断面信息系统的建立 ,为深入研究大陆岩石圈结构构造、地球动力学、物质成分及不同地学断面的对比 ,进而建立大陆岩石圈的三维结构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建斌 《岩土力学》2006,27(Z1):393-397
修建海底隧道技术难度高、施工风险大,其中不良地质段是施工高风险地段。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条海底隧道,长6.05 km,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约70 m,采用设置服务隧道的3孔隧道方式,设双向6车道,钻爆法施工。隧道场区以花岗岩地层为主,主要不良地质段包括两端陆域及浅滩全强风化地段和海域多处风化深槽,其施工期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应用风险评估与分析理论,探讨了海底隧道施工风险发生机制及风险水平评估方法。针对厦门翔安隧道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地质勘测、土建结构设计和拟采用的施工方法,对不良地质段施工期的典型地质风险和施工风险进行识别与风险水平评估,研究了降低风险的相应对策,以便在施工中对风险进行管理,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  相似文献   

8.
《岩土力学》2005,26(10):1564-1564
搭乘火车从大连“钻”入一条海底隧道,火车在海底呼啸着穿越渤海海峡后将在烟台顺利登陆。随着我国投入巨资的“大连至烟台跨海隧道”的建设,这个宏伟的梦想将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9.
海底隧道围岩位移全曲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文锋 《岩土力学》2009,30(Z1):220-224
限于施工现场条件,目前的隧道量测位移均是隧道实际位移的一部分,而隧道量测全位移则少有研究。以厦门海底隧道工程为依托,对隧道开挖各部拱顶下沉监测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海底隧道CRD1和CRD3部拱顶下沉未监测到位移的第1部分Y1。采用三维有限差分程序研究海底隧道各部位移全曲线,得出了掌子面到达研究断面前发生位移所占比例。根据实测资料得出海底隧道CRD1部和CRD3部拱顶下沉未监测到的位移第2部分Y0。将Y0和Y1与实测部分Ym相加,即得到隧道位移全曲线。  相似文献   

10.
淮河“75·8”特大暴雨中心地区下陈站最大60分钟雨量和林庄站3、6、24小时雨量,均超过我国大陆以往暴雨的正式记录,林庄站最大6小时雨量达到世界最大记录。根据下陈、祖师庙水文站部分实测资料,以及对7条小沟(集水面积3.7~73.7公里~2)的洪水调查,推算了26个断面的洪峰流量,洪峰模数一般在35~60米~3/秒/公里~2,其中6个断面的洪峰模数大于下陈水文站(1975年8月  相似文献   

11.
海底隧道涌水量数值计算的渗透系数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隧道的建设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而水害则是海底隧道建设期间风险最主要的来源之一,隧道涌水对施工安全与建成后的运营成本控制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海底隧道进行涌水量预测便显得尤为重要。数值计算方法是当前涌水量预测中应用最广的方法之一,而计算涌水量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渗透系数的确定。以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数值计算、模型试验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底隧道建设期涌水量的预测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海底隧道开挖后涌水量现场监测,得到开挖后涌水量变化曲线;再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围岩渗透系数的取值进行反分析,对渗透系数进行不断修正,并在数值计算中成功拟合实测涌水量曲线,所得到的渗透系数即为数值计算中应采用的合理渗透系数。在结合试验段地质情况的基础上将合理渗透系数与前期地勘压水试验得到的渗透系数进行比对,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模型试验的手段对以上结论进行验证。将其应用到海底隧道的涌水量预测中,通过正演数值计算预测围岩相似洞段的涌水量,其结果对海底隧道涌水量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矿工程》2007,34(12):38-38
2007年12月14日,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正式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国家验收。验收委员会认为,该工程全面、优质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原定的工程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全球元古宙超大陆及中国主要陆块的位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回顾有关全球元古宙超大陆的假说基础上,介绍了超大陆的组合与裂解以及各种不同的新元古代超大陆的构成,综述指出我国主要陆块在新元古代超大陆块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隧道地质与地震条件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台湾海峡隧道”这一伟大工程,由构想到正式调研,历经许多过程,存在许多疑难。台湾海峡的海底地质情况较复杂,且是一个多地震地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到底能不能修海底隧道,引起两岸许多学者的关注。根据当前已经获得的各种科技成果,在海峡北部的台湾桃园县沿海地区,分布着厚度较大、岩层水平、并已固结的第四纪砂页岩,形成良好的承力层和隔水层。海峡西端的福建平潭岛是大片的花岗岩分布区,场地开阔,是理想的隧道终端。因此,可以初步认为,从平潭到新竹一线,地质及地震条件较为稳定单一,可以考虑作为首选海底隧道线路。  相似文献   

15.
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位移收敛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岩体稳定评判准则至今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从稳定的定义、量化的判断到分析的理论、准则和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尚未形成明确的系统。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塑性区来判断围岩的稳定范围。但塑性区主要用来确定围岩的破坏范围,对于确定海底隧道的最小覆盖层厚度有些过于危险,因为一般海底隧道主要修建于硬岩中,其开挖引起的塑性区很小。因此,有必要建立确定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的方法。应用适合模拟岩土大变形的数值分析方法FLAC3D,运用围岩变形量或变形率判据,建立确定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位移收敛判据,并将该判据用于确定某海底隧道的最小岩石覆盖厚度,以说明该方法用于确定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阿克塞—台湾断面显微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显微构造在阿克塞-台湾地学大断面研究中的应用揭示了该区带岩石圈上地幔、下地壳、中地壳和上地壳4个圈层中不同的显微构造特征、微观变形机制和变形的物理化学条件。通过对4个圈层中微观和宏观变形特征、变形机制的对比分析,建立起区带大陆岩石圈变形及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树忱  李术才  王兆清  王燕 《岩土力学》2006,27(Z1):261-265
目前国内正在修建或拟修建大量海底隧道,其中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直接制约着海底隧道的造价。根据已确定某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结合海底隧道所处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裂隙岩体的断裂损伤、海水渗流和施工过程及爆破、地震等对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影响分析。结合工程类比法和数值计算方法得到某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考虑各种因素对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影响,最终分析出较优的最小岩石覆盖厚度。  相似文献   

18.
陆壳岩石学     
陆壳岩石学是一个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它是研究陆壳,特别是其深部物质的化学、物理学与动力学的探针。80年代初Fountain提出了世界上五个地区的陆壳断面,提出上、中、下地壳分别由绿片岩相、角闪岩相与麻粒岩相岩石构成。近年来笔者提出华北大陆三个地区的陆壳断面。陆壳岩石学是多次构造-岩浆事件的记录,陆壳岩石在物理与化学上的不均匀性是我们追索大陆动力学的重要科学依据。今后的发展趋势是研究陆壳细结构岩石学、陆壳类型及其动力学、陆壳岩石学与地质灾害、环境、城市地质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9.
一、“科钻一井”圆满成功,我国大陆科学钻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为研究具有全球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实施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于2005年胜利峻工。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布署十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每项投资均超过亿元)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被列入我国2005年十大科技成就之一,令全国、地质学术界和钻探工程界欢欣鼓舞。并获得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学术界的赞誉。  相似文献   

20.
地矿部大断面隧道施工经验交流会总结刘广志,饶希践编者按:1993年10月,地矿部在昆明召开了《大断面隧道施工经验交流会》。会议开得很成功,本刊特选择几篇较好的文章予以发表,以飨读者。很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我部在昆明召开的大断面隧道施工经验交流会,向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