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5月9日,记者从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获悉,过去的一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开展地灾应急调查、排查、评估、监测和避让等工作,实现了主汛期地质灾害无重大群死群伤的目标,保障了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地质安全,为重要基础设施的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 (记者吕苑鹃郑荣)5月9日,记者从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获悉,过去的一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开展地灾应急调查、排查、评估、监测和避让等工作,实现了主汛期地质灾害无重大群死群伤的目标,保障了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地质安全,为重要基础设施的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指导开展地灾隐患应急排查、地下水源地勘查、地灾危险性评估等本刊讯(记者张晏)防范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保障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安全,是当前抗震救灾的当务之急。记者获悉,连日来,国土资源部紧急动员组织起的21支防治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队,将于5月23日和25日分两批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4.
《国土资源通讯》2008,(10):17-18
甘肃、内蒙古、福建省(区)国土资源厅、地矿(勘)局、各赴甘工作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全力抗震救灾、防范次生灾害,支持灾后重建,调动和组织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的技术力量,援助地震灾区开展地质灾害排查避险和调查评估工作,部决定从内蒙古、福建省(区)国土资源系统抽调人员援助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和武都区灾区开展地质灾害排查避险和调查评估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安排如下。  相似文献   

5.
5月16日,记者从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了解到,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各项部署取得明显成效,突出表现在四方面:开展灾区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开展灾区堰塞湖地质灾害调查,航拍及其成果使用等。  相似文献   

6.
今天召开国土资源系统抗震救灾总结表彰视频会议,主要是总结前一阶段全系统参与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表彰参加灾区一线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的集体和个人,部署后几个月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四川、陕西、甘肃省国土资源厅,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以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全力抗震救灾的指示,运用遥感等高科技手段监测,调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专业队伍,深入灾区应急排查地质灾害隐患,为抗震救灾抢险、防范和避让次生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最近,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明确,地震灾区的恢复和重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抗震救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国土资源部迅速启动地质灾害一级应急响应,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于当天赶赴芦山震区,并于21日组织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国土资源系统抗震救灾工作,要求抓紧摸清灾隋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迅速作出部署,启动地质灾害一级应急响应,立即派出专家组赶赴灾区,协助当地政府开展地震灾害抢险救灾、灾害监测和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了顺利、有序、高效推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工作,8月9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在舟曲县召开国土资源系统抢险救灾紧急会议,决定成立部前方协调组,并制定了国土资源系统抢险救灾工作方案。按照方案部署,国土资源系统将用三天左右时间完成舟曲灾区地质灾害排查及野外调查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0.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快速行动,全力组织投入支持开展抗震救灾和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国土资源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及时、有力、有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弘扬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风和成功经验,推动工作,部决定通报表扬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等27个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参与单位、刘山青等794名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参与个人。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6月28日)近期,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汶川地震灾区、玉树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继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温家宝总理6月15日批示我部,要对汶川、玉树震区地质灾害做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提出防范措施。李克强副总理6月19日批示我部,要密切关注雨情变化,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地质隐患排查和地灾防范工作的指导。6月19  相似文献   

12.
基于“高分+”,探索以“高分+地质灾害”模式对10·11与11·3金沙江滑坡灾害开展灾情应急分析,利用灾害前后的高分遥感影像解译了滑坡灾害的基本灾情信息,分析了灾害前后孕灾及变形蠕动特征,对灾后白格堰塞湖及周边开展了隐患灾害排查,查明了堰塞湖两岸存在疑似裂缝与次生滑坡隐患点,开展了二次滑坡灾后灾区道路通达性分析。结果表明,“高分+”模式对类似金沙江滑坡等山区自然灾害巡排查、灾情跟踪监测及灾后应急抢险道路优选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提出六点要求:充分认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的严峻性;迅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强化临灾避险和应急处置;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加大防灾知识宣传普及力度。《通知》强调,各地要重点针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城镇、乡村等人员聚集区,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沿线地区和重大工程项目施工区等,在专业技术队伍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基层政府和组织,发动群众迅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以“8·8”九寨沟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三查”技术成果和地质灾害 隐患防治效果动态监测等为依据,研究地质灾害隐患实景三维场景中多源数据处理与发布、场景按需组装、快速分 发部署等关键技术,结合地质灾害隐患研判分析和防治设计等实际需求,研发地质灾害隐患一张图三维管理平台。 为灾后地质灾害隐患管理、风险分析、动态管控及相关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及时、可靠、高效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 同时也为存在地质灾害风险的区域和有地质灾害防治需求的区域,提供一套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和应急管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一、为科学规范、协调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结合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二、国土资源部应急响应依据地质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8.2万处,威胁约2000万人的生命安全和4500亿元的财产安全。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开展了全面的、系统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多轮针对灾害隐患的拉网式、地毯式排查,由于点多面广,过去的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7.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其快速发展,已使遥感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的日益严重和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抢灾救灾工作的时效性要求,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是极其必要的,也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遥感技术可以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地质灾害遥感应急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多年来湖南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湖南地质灾害的特点,提出湖南地质灾害遥感应急体系的构建思路,规定了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等不同平台的地质灾害遥感应急启动条件和响应时间,详细阐述了灾前基础地理、遥感影像、资源环境和孕灾背景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方法以及灾时遥感数据的实时获取途径与处理要求,明确了遥感应急解译与灾情险情评估内容,为湖南省地质灾害遥感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国产遥感卫星进行金沙江高位滑坡灾害灾情应急监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高位地质灾害具有强隐蔽性、强破坏性、难排查性等特征,近年来在我国西南山区频频发生,给山区居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国产高分二号与北京二号等国产遥感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对"10·11"金沙江高位滑坡开展灾情应急监测,分析了滑坡致灾情况、致灾演变及灾前蠕变特征,对灾后堰塞湖周边隐患灾后开展二次排查,查明了堰塞湖全域存在疑似裂缝隐患2处、滑坡隐患16处及5淹没区受损情况。结果表明国产遥感卫星对国家重特大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记者 程秀娟)5月11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汪民主持召开西藏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总结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期工作,重点研究如何进一步开展震区地灾防治工作. 就前期抗震救灾工作,汪民代表部党组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此次地震波及西藏自治区19个县,是近年来西藏遭受的最大自然灾害,对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迅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亲自部署,部各司局及直属单位、地调局各直属单位快速行动、密切配合,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监测预警技术、遥感影像技术、防治应急力量、组织协调等方面,协助西藏自治区政府及国土资源厅做好震后灾区地灾防治应急工作,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