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和相关分析(CA)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福州市城市化进程问题,以及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变之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自80年代后期以来,福州综合城市化水平经历一段波动发展期后,有了较快提高;(2)综合城市化水平同产业结构的调整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信息产业,电子工业,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对福州综合城市化水平有较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吕宾  张小雷 《干旱区地理》2002,25(2):189-192
从新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吻合度或偏离度,来论述新疆的城市化水平是否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求证新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预测城市化率;剖析新疆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提出新疆正处于城市化由初期向快速发展期的过渡阶段,加快城市化的关键是推进工业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四川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演化及其城市化响应过程分析,揭示不同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特征,为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提出"第二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系数R(2)"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系数R(3)"2个概念,分析了四川省改革开放以来二者的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产业与城市化过程的内在联系。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水平的关联情况,将四川省21个市州划分为3类:一致响应型、偏R(2)响应型、偏R(3)响应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逐步回归法确定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响应的主要关联因素,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城市经济密度、空间集聚能力、人口集聚能力和城镇体系水平是影响四川省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据此对不同类型区域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对一致响应型区域统筹城乡经济,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偏R(2)响应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控制城市规模,加快第二产业发展;对偏R(3)响应型区域应调整城镇体系,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关分析及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国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动趋势,对不同时段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明确了影响城市化水平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时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变化进行了偏差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城市化偏差的实质在于工业化的偏差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相对滞后.最后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非农化地域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并运用UN比方法对不同空间单元城市化与非农化的拟合程度进行了比较,划分出5种地域类型,认为东北地区不宜实行统一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促进各地区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分析,对于城市化和不同因素之间的研究不多。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后,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存在很大差异。选取综合经济(人均GDP)、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5个因子作为反映中国城市化省际差异的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分析1984~1994年和1995-2004年两个时段(分别以1994年和2004年为代表)中国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两个时段中人均GDP都是相关性较高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关联度在增加,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在增加;而信息化的影响程度变化不大,表明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以钱纳里和塞尔昆提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为依据,分别从人均GDP、产业非农化、就业非农化3方面对东北三省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间的互动变化进行了偏差分析,认为东北三省城市化偏差的实质在于产业畸形化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相对滞后.在此基础上,对东北三省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地域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并运用UN比方法对不同空间单元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拟合程度进行了比较,划分出5种地域类型,认为东北三省不宜实行统一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促进各地区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通过对建国57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的深入分析,修正了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提出了与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阶段相适应的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论,即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介于30%~60%)、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介于60%~80%)和终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介于80%~100%).根据四阶段论,将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共两大阶段,其中起步阶段又可根据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划分为顺利起步、超速发展、倒退发展、停滞发展、迅速发展和低速发展共6个亚阶段.完成我国城市化起步阶段,整整化了46年的时间,相当于半个世纪,目前处在快速成长阶段,进而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性的空间分异规律.与世界平均水平比,中国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中国城市化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则估计再用25年时间可完成城市化中期阶段,进入城市化后期的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出现的“东北现象”,对东北地区特大城市的非农业发展和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90年代以来东北特大城市非农产业发展与地区人口城市化关系和不同非农产业发展类型城市的非农产业发展与地区人口城市化关系的分析,从非农产业发展的角度找出影响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提出促进东北特大城市非农产业发展与地区人口城市化关系的协调对策。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5  
吴必虎 《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针对目前中国区域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开发由80年代的“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变化,作者提出了区域旅游开发中应该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三个方面进行程序式评价论证,即所谓的昂谱(RMP)分析模式,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基本思路。这一模式在1999年进行的洛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2]——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中国区域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开发由 80年代的“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变化 ,作者提出了区域旅游开发中应该从资源(Resource)、市场 (Market)和产品 (Product)三个方面进行程序式评价论证 ,即所谓的昂谱(RMP)分析模式 ,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基本思路。这一模式在 1 999年进行的洛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