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根据山东地下水动态观测井记录的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域8.5级地震的水震波资料,对不同类型仪器对水震波的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其记震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井孔含水层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环境和观测仪器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简要总结了乐都地震台水氡观测资料的利用价值、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乐都地震台的水氡观测改为断层气观测后,对气氡观测值的年变规律、地表水与地下水、地下水与承压水的水力联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8年以来腾冲地电场NS、EW测向长、短极距原始观测资料,使用相同测向的长、短极距观测值所得的差值,对腾冲地电场原始观测资料进行震前异常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云南多次中强地震发生前,从地电场原始观测资料中基本无法识别出震前异常信息,但在地电场观测资料的差值曲线上前兆异常信息表现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单个的宽频带地震图可观测到远距离大地震的近场震相。甚至在距离为20°~30°时,这样的震相仍有十分之几毫米的振幅。尽管以前的研究曾在垂向分量中作过识别,但这种近场震相在横向分量中可更容易地观测到。虽然观测效应与采用点矩张量源的全波计算吻合较好,但仍不能满足在地震资料分析中通常所做的某些假设。因此,建议在对可能含有这种效应的甚宽频带地震图进行分析时多加小心。作为一个恰当的例子,这里显示了最新观测到的W震相。  相似文献   

5.
叶保均 《华南地震》1998,18(2):63-68
介绍了广东省开展钻井高精度地温观测试验的基本情况.对1993年至今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无震背景下.单井日平均温度值维持在千分之一度左右变化,其中个别测站在100km范围内的4级地震前数日,日平均温度出现上升至百分之几度的现象,震后回复正常.表明地温观测是地震短临预报和无震判别研究的有希望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记录到的震前典型畸变图像进行分类,对未来准确利用观测资料识别震兆,研究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别使用模糊识别法、统计识别法及速率识别法对塘沽18号井天然气逸出量、溢油量和水位三项肖净观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识别出震中距500Km范围内Ms≥4.5级地震前的中短期前兆异常,并对异常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经验关系式。据对已发生的地震样本进行统计检验的结果,中期或短期映震率可达80%以上。结果表明,利用单井多项前兆对比观测可提高地震综合预报的能力,并为前兆机理及地震孕育过程的研究提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强地震前前兆观测资料的异常特征和各种前兆异常可信度的差异,考虑到单项观测数据和多项观测数据的相互联系,提出了用综合参数S描述多项前兆观测数据整体变化。结果表明,与单项前兆观测数据比较,综合参数S有变化平稳、震前异常反应明显等优点,可以作为地震预报实践中识别前兆异常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超采区水位长趋势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地下水多年过量开采水位持续下降, 不仅在观测资料中叠加了大量的疑似地震前兆, 严重地压低了来自孕震体的信息, 而且使正常的地震长、 中、 短周期变化背景扭曲, 前兆异常更加难辨。 本研究采用“线性拟合去趋势方法”对水位多年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线性拟合去趋势后水位10年左右的准周期结构清楚, 能有效地排除地下水超采的影响, 突出正常趋势变化背景, 放大潮汐信息量, 便于识别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10.
对2002年以来的静海地震台、宝坻地震台的大地电场连续观测资料,使用地电场观测的同一测向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法进行分析处理,计算结果显示,2006年7月4日文安ML5.5地震前大地电场观测存在明显的地震前兆,但从同期的地电场原始观测资料中无法识别出该项异常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测向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法是一种从电场观测资料中有效识别和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收集整理江苏流体井网对青海玛多7.4级地震同震响应水位资料、各流体井基本参数资料和井周边构造资料,分析同震响应特征和特征差异,探讨差异原因.资料显示,27口观测井中17口井水位出现同震响应;响应类型分振荡型和阶跃型两类.对于不同观测井,震级与震中距不是影响同震响应幅度的主要因素,井孔位置是否位于断裂带上或者断裂带附...  相似文献   

12.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指以捕捉地震异常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流体观测量的动态观测.而地下流体观测不仅仅观测到我们想得到的地震异常信息,同时还观测到一些与地震无关的信息,通常称为干扰因素.所谓的干扰是相对于地震异常而言的,指与地震活动无关,与正常动态特征有明显差异的动态特征,既不属于正常观测动态,也不属于前兆异常,也不是同震异常或是震后异常,而是对地震异常信息的干扰,特别是对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的干扰,是违背地震异常动态规律的异常.  相似文献   

13.
特大远震引起的形变观测变化图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毅  程万正 《内陆地震》2005,19(3):264-270
利用定点长水管倾斜仪、石英伸缩仪、金属摆倾斜仪、石英摆倾斜仪连续观测资料对特大远震引起的震时和震后形变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定点连续形变观测台网能记录到不同方位地震的震时脉冲信号,其持续时间半小时到4小时;同时还能记录到一些地震的阶跃信号.水平摆倾斜仪(金属摆、石英摆)观测值的震后效应表现为大幅漂移,持续时间几天到一个月.对由特大远震引起的形变观测变化图像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另外对震时阶跃变化图像、定点形变观测仪器长趋势的漂移项、观测台站所处的地质构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系统梳理了2020年1月16日新疆库车5.6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地震高频、带状分布、地震窗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震中350 km范围内均为形变异常,分别体现在固体潮、地倾斜、钻孔应变测项;③综合方法主要识别出年尺度异常。对库车5.6级地震序列进行分析,可知主震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余震不丰富,序列衰减不明显,序列发展过程中地震活动起伏变化明显。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前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较为突出,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相对较少,发震前2年异常数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对地震的发震时间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兰陵  李新勇  夏爱国 《内陆地震》2004,18(4):382-384
在以往30多年曲地震地下流体水位观测中,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分析预报人员积累了大量水位震例数据和不少宝贵经验,但这些震例和经验都是基于以往的模拟水位观测资料基础上的。如果观测方式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那么以往的震例经验还能否继续适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文献记载资料和大连地震台的观测资料为主要依据,对1916年、1917年和1944年发生在北黄海鸭绿江口附近的3次重要地震参数进行复核确认,复核后的震中位于现代小地震活动相对密集的地段,且与大连台的观测结果更吻合.本文结果为合理识别发震构造和修订地震目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陈坤华  缪应达 《地震研究》1993,16(2):119-122
用MCD—3X型测深地震仪改装后加入一个延时触发记录装置的仪器,在耿马Ms=7.2级地震极震区进行观测,记录到一些小余震。定位在IBM—PC计算机上进行。根据定位结果,计算了地震射线的离源角,用观测到的P波初动方向资料在SCHMIDT网上绘制了方向分布图,作出了一组节面。这是一组由北盘向上逆冲滑动为主引起的地震,破裂具有微小的走滑分量,性质为左旋。这个破裂与耿马主震的以右旋走滑为主的破裂完全不同。利用震源机制结果,结合其它资料对发震应力场和发震断裂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鹤岗地震台形变观测数据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整理鹤岗地震台多年形变观测资料,分析观测数据中较为明显的突跳、台阶等数据畸变出现的原因,结合观测环境、仪器故障、人为因素、同震阶跃等影响因素,讨论数据畸变特征,使地震台站人员在日常形变资料分析处理中,能够快速识别数据异常原因,为分析地震前兆异常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县发生了Ms5.1地震,有6个地电场观测台布设在北京周围.本文阐述了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的噪音识别原理及其在地电场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首都圈6个地电场台观测资料的研究分析,在所选出的众多震前地电场异常信号中逐一排除,最后选定的5组地电场异常信号基本上被认为是震前地电场前兆异常信号.结果表明:①文安Ms5.1地震前存在着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②文安地震前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的出现存在着"敏感点"效应;③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在不同的台站存在着不同步出现的现象,并且异常结束至发震时间间隔也不同;④离震中区较近的宝坻台记录到的震前地电场异常幅度较小,而离震中区较远的昌黎台记录到的震前地电场异常幅度则较大.  相似文献   

20.
2023年2月5日和11日广东三水、河源相继发生了3.2和4.3级地震,震后整理发现广东地区的重力、部分地倾斜、水位等记录到了同震响应波或水震波。分析了地形变、地下流体学科观测资料同震波形的表现形态及特征。从各仪器记录曲线来看,在同震响应后基本能快速恢复到震前正常观测形态,证明了广东省内地球物理观测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各观测仪器地震同震响应和记录能力分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上2次地震对广东省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