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峡区域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结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区域能否建立起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文章在分析三峡区域资源结构特征及三峡工程对三峡区域经济牵动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业发展的运作建议。  相似文献   

2.
经济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是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外在化表现,文章从区域、经济区域等基本概念入手,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了市场机制作用下中国经济区域再形成过程的态势和外部环境变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应积极培育合理经济区、建立合理的区际分工体系、培育区域之间合理的竞争态势,以提高我国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广州民营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中权 《热带地理》2007,27(6):538-542
采用1995-2004年广州各区私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高度相关,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其区域经济相对较弱,发展迅速的地区则较强;(2)近10年来民营经济在各区间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民营经济的区域协调,需要对其发展实施区域调控;打破区域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在更大范围实现民营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实现产业的转移与延伸;借鉴上海青浦模式,引入循环经济思想,建立民营经济开发区,以克服中小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劣势。  相似文献   

4.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了明确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参照性,本文对国际性区域合作的基本理论概念及其演变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分析。首先阐述了用来描述在国家之间建立区域化、集团化合作关系的基本概念--“区域一体化”的理论内涵,然后概括分析了6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发展实践对“区域一体化”概念的传统理论界定的挑战,并对近年来有关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现象的理论概念的新发展进行了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澄清有关认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思路与政府作用重点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是中国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之一。该文依据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发达国家经验,从理论与全局的角度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合作的必要性,并探讨政府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合作的思路、规划与政策重点。笔者认为,完善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机制,关键在于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京津冀都市圈企业主导型合作应该注意克服地方利益矛盾,并用合理的政策促进地区间企业合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近20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讨论的基础上,以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分析模型,探讨了1978~2000年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显示:(1)1978~2000年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经济集聚起促进作用;(2)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变化对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再次是第一产业,这说明在我国各省市区之间第一产业发展是比较均衡的,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区域和城市的相互联系.研究区域与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有利于了解区域和城市经济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区域和城市实体的空间发展方向,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合理组织.通过节点分析、线路分析以及联系作用量分析,对安徽省区域经济联系进行测度,然后对测算结果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其实施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并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撰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统计数据,围绕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与管理和创新的经济绩效等5项要素对河南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提高该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型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创新体系建设投入;利用自然、经济优势,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二元区域结构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开忠 《地理学报》1992,47(6):499-506
二元区域结构是发展中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在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二元区域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论证:(1)二元区域结构有传统和现代之分,前者以部门-空间分工为基础,后者以等级-空间分工为基础;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传统结构逐渐为现代结构所替代,而并不意味着二元结构的消失;(2)核心-边缘区际增长是不平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均收入差异扩大,各个国家区域人均收入差异的变化并没有一个普遍模式;(3)区域一体化是一种综合的区域发展方法,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应是逐步建立统一的生产地区专业化体系与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对区域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通过对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湖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耦合的路径:整合区域传统文化,强化内生型发展的文化支持力;整合区域间文化,利用区位优势,面向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加强经济协作能力;创新企业文化,强化区域投入经济全球化的文化支持力;加快体制创新,弱化路径依赖的消极影响;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王卫兴 《地理教学》2014,(6):24-26,32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教师最难把握的教学内容之一。本文在明确并解读课程标准和考纲对区域地理学习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提炼出区域地理考核特点,并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区域地理复习策略,分别为:建立区域地理知识模型,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和阐释方法;建立区域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思维方法,分析和比较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建立区域发展分析模型,提升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发展历程评述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悠久,是传统地理学初期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文旨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优良传统,从而探讨其继承和发展问题.我国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经历了起源、描述与分析、区域研究体系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区域经济地理学建立与应用4个阶段,前2个阶段逐步深入形成了中华文化范畴内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特色,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基础,后2个阶段继承传统与引进学习并重,在解决区域经济地理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评述区域经济地理研究所经历的独特过程,分析其在当今我国经济地理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探讨继承与发展等对现实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该文指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应以协同学原理为基本理论依据,遵循比较优势与互利共赢原则、科学性与超前性原则、主导内容优先整合下的比较优势全面整合原则、组织实施的可操作性与可调控性原则、协同发展下的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建立跨行政区组织协调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加强在宏观发展框架下的区域规划工作和规划实施体系建设,有效激活与加快构建行业与企业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建立跨行政区点轴开发的经济地域系统;建立衡量地方经济发展与考核政府政绩的区际协调与保障机制,并提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施与监督调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了以知识为核心的区域资源配置方式;成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器;刺激和强化了区域经济的制度创新;正在成为改变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重要力量。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包括:区域经济基础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托;区域知识资源禀赋和资源配置能力是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采用区域人居环境指数、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物质积累水平和人类发展水平等5项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构建区域综合承载力模型,并对云南省分县区域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云南省三大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一级经济重点发展区域为"滇中城市群";二级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地处云南省西部;三级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地处云南省南部靠近边境地区。文中提出云南省三大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政策的博弈解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马丽  庞效民 《地理研究》2001,20(4):498-505
针对传统区域政策只基于目标区域利益考虑的缺陷,文章应用博弈分析的原理,分析区域分工的动力机制,以及区域政策对区域竞争和分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主要结论是:利益是驱动分工的根本动力,如果参与分工能给区域带来利益增收,区域才会主动参与分工;分工产品的价格比是影响竞争和分工过程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会影响或破坏合理的区域竞争和分工;单个区域所制定的政策最终将影响所有具有经济联系的相关区域。以中国“区域均衡增长”与“区域倾斜增长”两个主要区域政策的效果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发展规划( 简写 R D P) 是区域生产力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总体部署。本文探讨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基本功能。认为 R D P 是编制中长期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是国土规划在新形势下的有效补充,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广域拓展;在区域发展中充当着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调控器的职能、区域 P R E D 之间矛盾聚合体与调节器的职能和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指挥棒的职能。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欧向军  赵清 《地理研究》2007,26(4):693-704
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总差异扩大的同时,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县域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等7个因素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方法,定量比较了它们的主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地调查、统计年鉴资料和区域差异分析等方法,对区域GDP总量、财政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三次产业结构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广东区域发展失衡、经济水平悬殊、产业结构不协调、环境压力加大;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空间双转移形式,带来工业产值增长的经济效应,扩大人口就业的社会效应,减轻环境压力的生态效应,达到经济要素结合的空间效应,但仍存在以行政力量和政区为主导与框架、市场调控乏力,转移空间狭小、劳动者素质偏低等问题。就此提出建立合理的产业地域分工体系、提升和协调四大经济区水平与区域关系,扩大双转移范围,发挥华侨、港澳作用,加强劳力培训等改进与完善双转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综合区划的初步设想——以柴达木盆地为例*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吴绍洪 《地理研究》1998,17(4):367-374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基础研究,以综合区分区域的特点。综合区划是一种自然区划的深入,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两方面,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区域划分。文中在研究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引入资源的概念,用资源进行区域的划分,特别是对以往研究不充分的区划第四和第五级单位,以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组和资源型进行合并,提出综合区划的初步设想。以柴达木盆地为例,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区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