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理标志保护的研究和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经济发展中,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区别商品来源并能标识该商品特定品质的标志,其标识功能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关联性.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具有悠远的农耕文明,地理标志资源丰富,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从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具有的现实意义出发,对地理标志保护模式进行经济学分析,并根据我国目前地理标志保护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我国地理标志资源保护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邹双全 《福建地理》2006,21(1):10-14
本文从探讨地理标志保护的概念出发,研究分析了福建地理资源优势、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切实做好福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发展的3个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探讨地理标志保护的概念出发,研究分析了福建地理资源优势、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切实做好福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发展的3个措施.  相似文献   

4.
关于加强河北省地理标志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地理标志的概念和特征世贸组织于1994年通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第22条第1款规定:“本协议的地理标志系指下列标志:其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我国在2001年10月新修订的《商标法》中也增加了地理标志的有关内容,其中第16条第2款明确规定:“前款所称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确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根据上述定义,地理标志具有以下特征:1)是特定地区名称与特定产品的结合,用于指示该产品来源于该地区,该产品的质量特点和声誉等主要取决于该地理因素,如西湖龙井、烟台苹果、日照绿茶等。2)所标示产品的特定品质、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此地理来源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决定。如蠡县麻山药是目前保定市唯一一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独特的品质与蠡县特有的自然条件(沙质土壤富含钾元素等成分、土质结构独特、光热条件适宜等)和高标准的管理密切相关。3)是经过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某地区某种产品的特定质量或其他特点,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被广大消费者所认识,且只有保持稳定和持久,才能声名远播。如河北省迁西县的迁西板栗,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相似文献   

5.
谢永顺  王成金  吴爱玲 《地理科学》2022,42(9):1577-1587
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和P-VAR模型对中国326个地级以上行政单元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与农业经济的时空演化、协同发展、交互响应关系进行了综合测度。研究表明:① 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均具有整体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分别呈“大分散、小集聚”和“阶梯式下降”的分布特征。② 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演化为高级协调,空间差异先增大后减小;二者间具有显著的、持续强化的关联性。③ 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农业经济均具有正向的自我强化与惯性增长特征,地理标志农产品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较小,而农业经济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影响程度较大,形成倒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理审美情趣是人文底蕴的重要因素,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是在观察地理现象美、探索地理理论美、感悟地理哲学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审美直觉感兴力、审美趣味和审美态度的形成是地理审美情趣发展成熟的标志。审美化教学是把地理德育、智育寓于地理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以美生情、以美育美的教学方式,具有体验性、娱乐性、自主性特征,地理教师以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活动性教学为路径,引导学生探寻地理审美源泉,启思地理审美过程,涵养地理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模糊评价方法,对照质监、工商、农业三大系统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管理办法,建立地理标志培育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权重,从多方面对江西省706个名特优产品的培育潜质进行深入挖掘。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将名特优产品划分为积极申报、优先培育、重点培育3种类型.分析其空间分布发现:积极申报类产品品种丰富,且主要分布在江西省的东北和西南地区;优先培育类产品数量最多,除彭泽外在全省均有分布;重点培育类产品的种类全部是菜肴类和加工食品类,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九江、抚州等地。  相似文献   

8.
环境地理与人类健康研究成果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倡导和建立了化学地理研究机构,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推动了环境质量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背景、环境容量和环境治理等理论和技术的建立和发展;长期进行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调查及其环境病因与防治的研究,为上述疾病的控制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的医学地理学研究体系。2000年以后,在持续开展西部地方病地理流行规律和稀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基础上,重点开展了重金属等污染物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拓展了区域碳、氮、磷等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研究,强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健康保护的技术研究。实现了从化学地理到环境地理、从医学地理到健康地理的转变。未来的环境地理与人类健康研究将以地理环境的化学属性为重点,以人口健康保护为核心,探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安全在整体上协调的机制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冯晓  史兴民  樊怡  陈谢扬 《地理科学》2022,42(11):1986-1995
地理标志农产品可以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并改善种植户生计。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可能会加剧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户的生计脆弱性。以地理标志农产品猕猴桃种植区为例,构建生计脆弱性评估框架,结合熵值法和自然断点法评估种植户的生计脆弱性,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和夏普利值分解法探究种植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度。结果表明:① 处于中、高度脆弱性等级的种植户所占比例较大,约占64.10%。② 猕猴桃的生产特征对生计脆弱性等级的贡献率最大为48.47%。是否采用地理标志商标、是否参与地理标志商标培训、是否采用合作生产方式生产对种植户的生计脆弱性有显著影响。③ 在猕猴桃种植特征方面,种植年限对种植户的生计脆弱性等级有显著影响,贡献率达12.20%。④ 在适应行为采用强度方面,秋季连阴雨适应行为采用强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的生计脆弱性等级有显著影响,贡献率达20.75%。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不可抗拒的潮流,也是地理界、地理教育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名学刘吉以广阔的视野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标志、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等问题。本原载2001年2月19日《汇报》。本刊转载时从地理教师学习和参考的需要考虑,稍有删节,小标题也略有变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源大数据,构建了整合城市活动-移动系统、城市人口系统、城市运行系统、城市环境系统4个系统的城市体征诊断指数体系。该指数体系分解为底力、动力、压力、活力4个维度,具有4个层次和12个时空间尺度。底力指数表征土地、人口等空间单元基本属性,用以把握区域总体特征;动力指数通过企业发展状况、环境质量等反映了空间单元的发展状态;压力指数用以监测城市系统运行状况,起到风险评判与预警的作用;活力指数以活动和流的时空特征进行活动动态展现,反映空间单元的真实活力。最后以2016年4月6日为例,计算和展示了上海各街道的综合和各维度体征诊断指数,说明了体征诊断指数的可应用性和指数计算结果的稳健性。城市体征诊断指数可以辅助于城市网格化管理、压力预警等治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平遥古城民居之门的形态变迁及其家的观念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伟  蒋伟  何新 《地理研究》2014,33(12):2418-2426
新旧文化地理学者对物质空间与文化观念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是引发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的主要动力,而“文化超机体”的概念正是其争论的焦点。民居及其空间构成记载着城市历史,传递着城市记忆,是形成中国城镇历史特征的文化空间主体。通过解读平遥古城民居大门的文化属性,探究其文化过程发现:一方面,“家”作为文化超机体概念借由大门这一特定空间符号不同程度地留存于民居当中;另一方面,不同民居大门本身的文化特征,通过空间过程的追溯得以呈现。将文化的空间分析与空间的文化研究融入到微观形态分析的范式中,是对文化地理学超机体概念的批判性继承做出的呼应。  相似文献   

13.
冯仁国 《地理科学》2001,21(4):323-326
在分析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经济地理学今后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开展现代自然过程及其驱动力研究,促进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高层次综合,完善并发展地理学基础,理论,逐步走向国际科学研究前沿;面向国家宏观决策需要,开展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政策性研究,高度重视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提高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引进相关学科人才,促进学科交叉,是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捷径,面向社会需求,开展区域规划与产业布局研究。  相似文献   

14.
郭文 《地理研究》2020,39(3):508-526
近年来,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新范式在中国地理学界受到“热捧”,但也有学者对此存有分歧、质疑、困惑和焦虑,认为新范式“缺少地理味”“跑偏了”。在梳理西方人文地理学派思想及其范式演变的基础上,对新范式的出场背景、基本议题和内涵及意义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① 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新范式倡导的“人之主观意念”“理论转向”“空间间性关联”“伦理道德及本体生成”,既是对以计量革命为特征的实证主义和空间科学,以及伯克利学派“文化超有机体”的反思,也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益凸显的增长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引致的复杂社会空间和文化认知的新阐释。② 在研究视角和对象上,新范式倡导“人之主观意念”,并确立“人”在地理学中的位置和对“地”的人文主义说明;通过社会文化等“理论转向”滤镜,预见社会空间的可能性,以及社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空间间性关联”滤镜,引导人们对多种空间,尤其是空间关系的关注;通过“伦理道德及本体生成”滤镜,强化社会文化地理的道德实践和人性提升,重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③ 新范式用一种独特的方式,阐释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空间进程和交织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发生动因,是人类对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实践认知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代表一种新的地理学哲学观和思维观。④ 中国学术界对新范式之所以存在不同声音,原因之一是研究者对新旧人文地理学范式的哲学认知缺乏深度对话,另一原因是学术界针对新范式的理论阐释不足。未来社会文化地理学的中国学派,需要主动拥抱并吸收西方前沿理论的合理内容,在此基础上参与建构新的学科范式,积极回应反映时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融合和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科融合与交叉是当今科学研究的趋势之一。本论文阐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概况了学科经济化、社会化和生态化发展历程和特点,总结了经济社会快速革新背景下学科的技术化新特征;分析了经济社会变革与技术进步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可持续问题聚焦趋势和技术导向发展趋势,介绍了在这两种趋势下学科与经济区位研究、社会公平研究、生态要素研究、信息技术研究相关学科的深入融合方式;预测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将可能出现关注个体的理论创新、基于空间数据分析的技术创新、融合新产业的应用模式创新以及重视生态要素的理念创新;尝试提出了新区位理论、空间定制、地理业态等创新思路及促进学科创新的实现途径。并以此文纪念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的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Geography, long the neglected step-child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evinces signs of emerging as one of its key integrating elements. Its prominent inclusion and embellishment in both national and state standards and state assessments bodes well for its future. Higher education's role in this endeavor is paramount. The successful understanding, integration, and alignment of geography standards require the fashioning of exceptional university alliances. Inter-departmental mutuality of purpose and effort can, indeed, produc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aring and competent geography educators.  相似文献   

17.
Recent viewpoints concerning the state of research in transport geography have touched on the issue of insularity and the need to bridge the divide between the largely spatial–analytical or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the critical or qualitative research prevalent in urban, economic, and most other subfields of human geography. Transport geography has been criticized by some for being a quiet corner of our discipline that has lost its centrality largely because it remains within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1960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se sentiments by reexamining recent transport-oriented research in highly cited geography journals to assess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divide exists within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between transport and other subfield in human geography, as well as to explore issues of productivity and centrality of transport-oriented research in geography.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ographical research involving transport topics is much more prevalent and reflects a wider range of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han is frequently assumed. Nevertheless, there is still a considerable divide between “mainstream”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other human geographical research that necessitates much mor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port and other subfields and greater incorporation of alternative research approaches within the mainstream of transport geography. To that end, we propose a preliminary critical transport geography research agenda that is open to a variety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includ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相似文献   

18.
从台湾《地理学报》看两岸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地理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大陆素来缺乏对其发展进行全景式的了解.本文以台湾<地理学撤>自1962年创刊至2007年间发表的135篇人文地理成果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台湾地区人文地理的发展现状、学科特点和发展脉络,反映出台湾人文地理学科发展的开放特点和受大陆重大事件影响的双重特性:人文地理研究呈现上升趋势,侧重于政治、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学科属性亦偏向后现代的文化、社会和制度等交叉研究层面;在空间方面,著作者和研究空间明显具有不均衡性.在对海峡两岸中国地理界权威期刊的对比和解读中可以发现.大陆人文地理依然热衷于地理空间事项特征的描述和分布研究,反映了两岸间经济社会水平发展的差异之影响.而两岸地理学界反映出在地理学理论探讨不足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汤茂林 《地理研究》2009,28(4):865-882
从我国地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入手,切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自1970年代以来,欧美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逐步多样化,这可以作为我们发展人文地理学方法的一个参考。正是基于对实证主义地理及其方法论局限性的认识,结构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化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继登场。中国作为一个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地理格局异常复杂。结果是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问题并肩前行,发达和欠发达有关的问题同时存在。对这样复杂的地理景观所进行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较多地采用了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空间科学传统,对塑造这一景观的人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迫切需要方法论和方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后结构主义背景下关系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晓梅  刘美新 《地理学报》2019,74(8):1680-1694
随着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关系转向”的兴起,关系地理学(relational geography)应运而生。关系地理学把世界理解为流动的拓扑结构以及相互关联的产物,主张关系思维,强调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与依存的动态关系。通过对关系地理学相关著作和期刊论文的分析发现,关系地理学的产生受到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非表征理论的深刻影响,其重构了空间、地方、尺度与主体性的内涵,提出关系空间、地方关系、多尺度或尺度终结,以及主体间性的地理学概念,建构了新的关于网络、关系和流的拓扑地理。关系地理学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空间扩散与空间发展、主体发展与社会文化问题、身体与健康旅游/地理等内容。此外,基于“人”与“超越人类”,“物”与“重返物质”4个方面的内容提出关系地理学可能的研究展望,并对“关系”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延伸讨论,以期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