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一、引言短期地磁扰动是指磁暴急始、湾扰与地磁脉动等扰动时间较短的地磁变化。磁扰的源场来自磁层和电离层的电流体系,因而它们在较大范围内可看作均匀分布。但是,由于它们在地球内部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与地下电导率分布密切相关,所以,相距很近的两地往往观测到磁扰不一致。这就是说短期地磁扰动可以反映地下电导率的横向不均匀性,目前国内外均已发现了一些电导率异常区。一些作者还研究了短期地磁  相似文献   

2.
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先后发现了一些地电导率异常区。在文献[1]中作者亦发现了唐山地震伴有地电导率异常,研究结果和电磁感应理论表明:地震的孕育过程可能伴有地下电导率及其分布状况的变化。地磁变化场包括地球内部电导率的分布信息。地下电导率分布状况的改变会导致ΔZ/ΔH、ΔD/ΔH及转换函数A B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ΔZ/ΔH、ΔD/ΔH及其转换函数A B的计算,以及异常变化随时间过程的初步研究,以寻求泰山震群可能伴  相似文献   

3.
地磁短周期变化的转换函数是反映地下电性结构的一种参量,利用它们求出的帕金森矢量(或威斯感应矢量),指示出地下电性结构横向差异性。在地震孕育过程中或是由于扩容一膨胀引起地下水渗入震源区,或是由于地下高导层的隆起,或是由于地下热流活动的加强,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地下电导率和电性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足够大时,将引起转换函数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成都地磁台资料的处理,探索松潘地震孕育过程中伴随的转换函数异常变化及其正常的年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朱燕  巴克 《内陆地震》1997,11(2):178-181
地磁场包含有丰富的地球内部信息,探索地震孕育过程中地磁的前兆异常,对地震预报具有现实意义。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场及较大范围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可能伴随着地下电导率的某种变化,从而使变化磁场的感应场产生一定的异常而反映到地磁日变化上来。这种异常日变化一般在地磁垂直分量Z上反映最为明显。地震前Z分量日变化的异常可表现为幅度上的变化或是相位上的变化。一般垂直分量Z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即低点时间,只随经度变化。根据统计,各台低点时间的出现均在北京时间13点前后。若低点时间偏离了该台低点出现的正常规律就发…  相似文献   

5.
1996年9月从陕西南部石泉至甘肃宁县布设地磁短周期变化观测临时测线.通过测点地磁转换函数,分析了该区地磁短周期变化特征.根据子波变换进行多尺度分析的理论,提取了该区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的区域性源的影响成分.并以此为观测数据,反演研究了测线地下相应于区域性源的二维导电率结构.在反演研究中,将Zhdanov等提出的基于观测电磁场和导电率模型理论计算场的剩余场总能量最小,并且引入迁移剩余场概念的反演方法,引入磁变测深数据的反演中.反演结果给出了测线地下100 km深度范围内的导电率结构,指出高导电率区位于武功、乾陵一带地下;并且讨论了该反演方法的主要特点,即能较好地反映异常导电率区域的深度和导电率分布,且反演中能允许大数量的反演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6.
提取地震前的地磁异常,排除外空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就地磁“变化场”而言,它包括“内场”和“外场”二个部分,其中“内场”主要是“外场”作用于地球内部而产生的感应磁场,其量约占总变化场的三分之一。对于相距几百公里的两个地磁台而言,可以认为外空场对于它们的影响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台台址的地下构造和电导率不相同,使得同一外空场变化对它们产生的感应场增量不一。江苏处于中、低纬度地区,地磁总强度主要  相似文献   

7.
在地磁台记录到的地磁日益信息中 ,除了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和外空磁场对地球的直接影响外 ,也包含了地球内部介质对外空磁场的反射信息。它反映了地球内部介质的电性结构 ,而地球内部介质电性结构的变化则反映出孕震区应力积累所产生的异常膨胀。因而对于地磁反射信息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地震预报方法。林云芳等应用地磁测探 (GDS)原理 ,用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法研究了我国的一些震例的震磁关系 ,并给出了实用化的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法预报地震的软件。我们应用这个软件对大连台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7月地磁资料进行了处理 ,发现 …  相似文献   

8.
基于CM4模型的中国大陆地区地磁场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第四代地磁场综合模型(Comprehensive Model 4,CM4),计算了1982-2001年中国大陆地区同一经度链和同一纬度链上地磁台站的磁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电离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的地磁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垂直分量Z的模型值,分析了各场源磁场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上,经度链和纬度链台站的磁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均呈现出11年和27天周期性变化。电离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年份相同季节变化形态一致但幅度不同。在空间分布上,经度链和纬度链台站磁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的年变化幅度呈现出不同变化特征,电离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在经度链上变化特征不同,而纬度链台站的数值基本一致。日变化分析显示,磁静日和磁扰日期间,模型数据与台站实测数据变化一致性较好,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唐山地震与青光地磁台转换函数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对唐山地震期间青光台的地磁短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检验在唐山地震前是否由于应力活动使地下物质的电导性质发生变化,为今后用地磁预报地震的工作探索一条途径。地球电离层、磁层外场引起的地磁短周期变化,可以反映地壳及上地幔的电磁性质-电导率的状态,或与之有关的水及热流的活动状态,这些状态可能和震前膨胀有关。本世纪初人们就用地磁短周期变化探查地壳及上地幔电导率的空间变化,研究地下  相似文献   

10.
CM4模型数据与台站实测数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第四代地磁场综合模型(Comprehensive Model 4,CM4),计算了1982—2002年隆尧地磁台站的磁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电离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的地磁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垂直分量Z,分析了各场源磁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磁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呈现出11年和27天的周期性变化,有些年的27天周期性变化显著,有些年则不太显著;电离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年相同季节的变化形态一致但幅度不同;日变化分析显示,磁静日和磁扰日期间的模型数据与台站实测数据变化一致性较好,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正> 读了陈伯舫先生《对“磁暴短周期感应场和佘山地区地幔电导率”一文的讨论》的文章,颇有收益,表示感谢。为了有利讨论和多求帮助,有关问题答覆如下。 一维水平成层电导率模型,尽管电导率结构层次有间断,但地表电磁阻抗随单一源场激励周期而变化的理论曲线却是连续的,反映了模型对场源的综合响应。研究理论曲线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磁台转换函数的长期变化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灿涛  徐速 《地震学报》1991,13(4):489-495
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1960——1987年广州地磁台转换函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夏季幅度大,冬季幅度小,具有12和6个月的主要周期成份;长期变化则表现以每年0.0025的速率下降.转换函数 B 的长期变化和季节变化不明显;(2)由转换函数 A,B 求出的帕金森矢量的方向明显地受海洋的影响,反映了海洋效应;(3)转换函数 A,B 的逐月值与地磁活动相关,而年均值与地磁活动无关.A 的年均值无明显的11年或22年周期.长期变化可能主要受地球内部电性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山地震的震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震区及其附近存在着上地幔高导层的隆起,这可能是唐山地震孕震构造特征之一,而地震前后的地磁场短周期变化的转换函数与Wiese矢量的异常变化,可能是震源区地下电导率变异的反映。震前地磁总强度在宁河、东堤头等测点存在8—10nT的变化异常,在北京测区显示了地磁总强度统计参数的异常信息。地磁垂直分量的变化异常,唐山约为-12nT,昌黎约为10nT。此外,在地磁垂直分量的功率谱、相关系数、日变幅、日变低点时间等方面均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14.
杨杰  李琪  袁伊人 《地震学报》2021,43(2):215-226
利用有界影响估计地磁转换函数,分析了2013年3月3日云南洱源MS5.5地震前后滇西北地磁台阵各测点的地磁转换函数及地磁实感应矢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震前1—2个月云龙测点和洱源测点多个周期的转换函数实部绝对值存在变大—转折—恢复的过程,异常变化幅值超过1倍标准差,其余震中距较大或距离余震区较远的测点震前转换函数无明显异常变化。该结果表明洱源MS5.5地震前地磁转换函数异常范围小于50 km,可能与余震区空间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5.
唐山地震可能伴随的地电导率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短周期地磁变化转换函数的时间变化,以探索可能与唐山地震有关的电导率异常。结果表明,在离余震区5km和60km的两个台站,转换函数A有明显的负异常。但在余震区以西145km的另一台站,A的异常变化不明显。如果存在电导率的异常变化,那么变化最大的深度是与周期为14—20min对应的深度。在昌黎台,地下导电体界面的倾角可能减小了约2.7°。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使用滇西北地磁台阵8个测点2012年6月1日—2013年5月31日记录的短周期地磁数据, 计算得到各测点的谐波振幅比时间序列变化曲线. 该曲线显示: 各测点的谐波振幅比YZHy和YHD在2013年3月3日普洱MS5.5地震前均呈显著高值, 发震前则刚好是由高转低再上升的一个转折点; 而谐波振幅比YZHx没有出现类似的异常变化. 其次通过对台阵区地下电导率结构的定性分析, 对该计算结果予以解释. 对于地磁短周期垂直分量反相现象和威斯矢量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 地下存在着近似南北走向的电导率异常带. 由于台阵区域YZHy和YHD的异常变化代表南北向地下电导率变化和地下电导率不均匀, 因此谐波振幅比的变化与电导率异常带的分布一致, 表明谐波振幅比的变化与地下电性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转换函数方法对太原基准地震台1989年1月至1998年12月的地磁资料进行了计算,用所得到的转换函数A,B的模|A|,|B|及总方差δZ的月变化,来研究地震前后地下电性结构的变化。对1989年以来山西及周边地区的5次Ms5.0以上地震前后太原基准地震台地磁转换函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出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A,B以及总方差δZ在震前有明显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利用转换函数的方法对临汾台1988年1月至1998年12月地磁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用所得到的转换函数A、B的模|A|、|B|及总方差δz的月变化,来考察地震前后地下电性结构的变化。对1988年以来发生在临汾台周边地区的3次Ms4.0以上地震前后临汾台地磁转换函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A、B以及总方差δz在震前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陈伯舫 《地震学报》1996,18(3):392-395
《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地下电性结构》一文中值得讨论的问题陈伯舫(香港大学物理系;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题词南极电性结构电导率高导体曾小苹等(1995)发表了用Capon谱分析法计算出的中国长城站的地磁转换函数的频率特性并对长城...  相似文献   

20.
地磁复转换函数在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复转换函数"方法,应用地磁脉动信号,对天津静海地磁台地磁脉动资料,计算出各种周期的转换函数值,利用拉格朗日(Lagrange)乘数方法和单位矢量方法,推导出转换函数实部和虚部的误差估计公式,在复数最小二乘法中,采用稳健(robust)统计方法减少个别估计值的影响,分析地磁转换函数Au异常.初步结果表明:复转换函数信息更丰富,对地下电性介质的变化反应更全面、更精确,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种好的地震短临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