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拉萨地体南缘汤白地区广泛分布新生代的辉绿岩脉。为探讨该辉绿岩脉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对其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辉绿岩脉的结晶年龄为(54±1)Ma,表明其形成于早始新世。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Sr和Ba),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和Ti)。与典型的弧岩浆岩、区域上叶巴组和桑日岩群中的玄武岩相比具有较高的Nb、TiO_2和Zr含量,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显示出板内玄武岩地球化学属性。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锆石Hf同位素表明岩浆源区除被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富集地幔外,还有软流圈亏损地幔物质加入。汤白辉绿岩脉侵入年龄与区域上林子宗群火山活动峰期接近(52 Ma)。同时结合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作者认为汤白辉绿岩脉是54~52 Ma新特提斯洋壳断离诱发岩浆作用的产物。根据最新大陆碰撞及板片断离的三维数值模型,暗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为65 Ma或者更早。  相似文献   

2.
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是我国铀矿地质工作者建立的铀矿床类型,是我国四大铀矿工业类型之一。桂西地区是我国华南地区一个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产出区域,包括大新(373)铀矿床等多个典型铀矿床(点)。研究辉绿岩与矿床成因的联系,对重新认识矿床成因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桂西大新-钦甲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和辉绿岩脉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辉绿岩的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中锆石的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辉绿岩的成岩与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矿间的关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Rb、U、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含量都高于MORB值,高场强元素Ta、Nb、Zr、Hf等均相对于MORB有所富集,而HREE元素中等亏损,表明本区辉绿岩属于富集地幔特征的板内碱性玄武岩系列(WPB),属于华南陆内伸展构造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导致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铁镁质岩浆发生侵位的产物。辉绿岩脉3个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86. 7±0. 9Ma、89. 05±0. 96Ma、91. 6±8. 3Ma,表明形成于晚白垩纪早期,与华南地区与中基性岩脉有关的铀矿床成矿时代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也与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基性岩脉时代一致,对应于华南白垩纪构造应力场中四次重要的拉张活动时代中的一期。辉绿岩脉锆石特征指示了辉绿岩成岩过程对矿源层中铀的活化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成岩与成矿之间的热动力联系;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矿床成矿年龄和辉绿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铀矿床具有多期成矿特点,即"沉积期铀预富集、辉绿岩作用下二次预富集、后期热液再次富集成矿",可能是该类型矿床成矿作用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岩石化学、锆石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等研究探讨了祁东县清水塘矿区周家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性质、形成时代和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岩石以富碱,富集LREE和LILE(Rb、Th、U),亏损HREE和HFSE(Nb、Ta、Ti)和Ba、Sr等元素为特征。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03.0±1.4 Ma(MSWD=0.49,2σ,N=19),属于印支晚期产物。具有较低的Hf同位素初始比值εHf(t)=-10.69~-6.31和老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C DM(TC DM=1.59~1.85Ga),表明周家岭花岗岩成岩物质主要来自古元古界下地壳。印支晚期,华南地区处于同造山阶段的后碰撞构造环境挤压峰期之后,应力减弱或挤压松弛体制之下,古元古界加厚的下地壳在高温熔融环境下形成的花岗岩岩浆,沿着断裂构造上侵形成周家岭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4.
王涛 《地质与勘探》2021,57(4):895-909
滇东南富宁地区地处扬子陆块西南缘,区内分布有多个以"半瓦型"辉绿岩为容矿岩石的卡林型金矿床(点),即金矿体产于不同规模辉绿岩体的内接触带,以及岩体内部的同生张性裂隙中。通过对新鲜辉绿岩(成矿前)的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属于亚碱性玄武岩系列,具有板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构造环境进行判别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表明辉绿岩为印支期碰撞造山运动后基性岩浆沿区域断裂上升侵入的产物。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与前人对含矿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辉绿岩的成岩时代、以辉绿岩为容矿岩石的金矿床成矿时代,综合分析认为:辉绿岩浆为此类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为成矿流体提供了热源,同时活化、萃取地层中的金元素,从而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5.
林仟同  龚萍 《福建地质》2002,21(2):74-84
闽西北中生代花岗岩总体上可分为重熔型和同熔型两种类型。根据研究区两种类型花岗岩产出构造部位,成岩物质来源以及成矿元素本身地球化学属性之间的差异;结合岩矿石多元素统计分析,岩石稀土元素特征及其配分型式,单矿物微量元素比值,铅同位素、氢氧同位素特征等,较系统地阐述了闽西北地区重熔、同熔型花岗岩类的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6.
藏北地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强烈,成岩机制复杂.对花岗岩研究表明,区内大型岩基由成岩环境、成岩机制不同的岩石单元组成,不同岩石单元与金矿关系不同.金矿空间分布特征与岩体的空间展布密切相关.花岗岩主量元素及Sr、O同位素研究发现,随成岩时代变化,岩体成岩构造环境、物质来源、金矿化强度呈周期性(脉动性)变化规律.火山岩形成时地壳厚度变化与金成矿呈规律性变化.本区金矿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之间表现出统一性和周期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库鲁克塔格地区二叠纪脉岩群非常发育,主要岩石类型是辉绿岩,并有少量的斜闪煌斑岩、斜长玢岩和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A型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斜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花岗斑岩相似,二者都亏损U、Nb、Ta。斜闪煌斑岩的岩石化学组成属过碱性系列,显著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辉绿岩的岩石化学组成以钙碱性系列为主,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Cs、Rb、Ba、Th元素丰度变化大,普遍亏损U、Nb、Ta。研究证明,辉绿岩脉的这些地球化学特征都与同化混染作用有关,大离子亲石元素丰度的变化还与热液蚀变有关。辉绿岩具有富集型Nd、Sr同位素组成,且变化范围大,是岩浆源区同化混染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铅同位素组成属低U(Th)/Pb值的正常铅,主要受混染物控制,并不代表源区特征。库鲁克塔格地区岩石圈地幔Nd、Sr、Pb同位素比塔里木板块西缘岩石圈地幔的富集程度更高,且变化范围大,反映了这两个地区岩石圈地幔的演化历史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华南两类不同成因花岗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具有明显不同的铅同位素组成。改造型花岗岩相对富放射成因铅,其铅同位素比值较高,Pb/~(204)Pb>72;且相对富铀铅而贫钍铅,~(208)Pb/~(206)Pb<2.1。同熔型花岗岩则反之。利用有关的铅同位素图解和参数,可对花岗岩的成因类型进行划分。岩石的铅同位素组成与其成岩物质来源的关系,可从铀(钍)铅同位素的演化得到解释。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能够提供有关成岩物质来源的信息,从而作为划分花岗岩成因类型的又一个稳定同位素标志。  相似文献   

9.
古元古代晚期至中元古代早期,西南康滇地区发生过一次强烈的构造、岩浆及成矿事件,即昆阳裂谷,以广泛出露1.8~1.5 Ga基性岩浆岩及铁铜矿床为重要标志。文章报道了滇中武定地区左所辉绿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Pb同位素及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铂族元素地球化学对昆阳裂谷期的岩石圈演化、壳幔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左所辉绿岩相对富碱(w(Na_2O+K_2O)平均为3.55%),低w(Si O_2),较高的w(Ti O_2)(均值为3.30%)、w(P_2O_5)(平均值0.35%),Ca O/Ti O_2比值(平均值为2.4)及Al_2O_3/Ti O_2比值(平均值为3.4)低,具有典型地幔热柱玄武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左所辉绿岩微量元素中相对富集大离子半径元素,高场强元素弱亏损,稀土元素中出现弱的Eu负异常,反映了斜长石的轻度结晶分异。辉绿岩具有较高的铂族元素含量,PPGE和IPGE明显分异,PGE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呈较明显的左陡倾型。辉绿岩的Cu/Pd比值均低于原始地幔值,表明原始岩浆S不饱和,亦未发生硫化物的熔离过程,较高的PGE含量可能与初始岩浆本身的S含量较高有关。高的Pd/Ir比值可能与IPGE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更倾向于残留相以及岩浆演化早期铬铁矿和橄榄石的结晶分异有关。低程度的地幔部分熔融、Pb同位素特征暗示左所地区辉绿岩的形成过程:陆内裂谷环境下,富硫的原始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较少下地壳物质的混染,侵位至浅表并较快冷却,形成辉绿岩。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南秦岭勉略构造带三岔子地区田坝辉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研究成果,并讨论了研究区勉略构造带新元古代时期的构造演化。田坝辉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805.9±2.6)Ma(MSWD=0.033,n=9),限定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中期。田坝辉绿岩属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Eu负异常不明显(δEu平均为0.91),微量元素配分曲线显示富集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P和Ti。综合研究表明,田坝辉绿岩具有陆缘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俯冲流体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在伸展构造环境下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勉略构造带及其邻区在新元古代中期(800Ma左右)由区域性的汇聚环境向后碰撞-裂解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世加金矿位于龙川穹窿内,区内有大量辉绿岩出露,多呈环带状、不规则状沿背斜出露.金矿体主要产于辉绿岩岩体内部的断裂破碎带以及与C1y地层的断裂接触带中,矿床成矿期石英脉、蚀变辉绿岩矿石、C1y地层硅质岩以及新鲜辉绿岩样品的稀土元素特征表明,矿床成矿流体来自于深部,形成于辉绿岩成岩后期,与区内印支-燕山期的酸性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嘉玉桥—同卡混杂岩带位于班公湖—怒江俯冲增生杂岩带东段嘉玉桥至邦达地区,1: 2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将其主体厘定为晚古生代混杂岩,但缺乏准确的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约束。本文选择该带邦达岩组中的辉绿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工作,揭示班公湖—怒江俯冲增生杂岩带的形成时间及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辉绿岩明显具有N-MORB型的地球化学性质,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其岩浆源区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经过约30%的部分熔融,一致指示岩浆源区可能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影响的亏损地幔源区。辉绿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30.9±1.6) Ma,代表了辉绿岩的结晶年龄,指示邦达辉绿岩形成于早石炭世,进一步揭示班公湖—怒江俯冲增生杂岩带存在古特提斯洋演化残留地质信息。邦达早石炭世N-MORB型辉绿岩的厘定,为进一步认识班公湖—怒江俯冲增生杂岩带早石炭世的构造环境,探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时空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佘宇伟  朱祥坤  何源  万洪清 《中国地质》2019,46(6):1372-1383
日喀则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构造带中段,其成因和构造环境仍存在较大争议。日喀则蛇绿岩下部为蛇纹石化地幔橄榄岩,壳幔过渡带缺失超镁铁质堆晶岩。少量辉长岩脉呈块状或韵律结构并侵入到地幔橄榄岩和辉绿岩中。辉绿岩呈席状岩床侵入到地幔橄榄岩之上,且少量辉绿岩脉侵入到下覆的地幔橄榄岩中。通过野外关系和地球化学研究,日喀则辉长岩可能并不是洋壳中岩浆房原位结晶堆积而成,而是深部位置岩浆囊经过不同程度分异演化形成富晶粥岩浆并向上侵入的结果。而席状辉绿岩床则是基性岩浆沿着构造薄弱面顺层侵入的结果。拆离断层可能导致了岩石圈地幔抬升和剥露,进而引起下覆软流圈地幔减压熔融和岩浆上侵。日喀则辉长-辉绿岩形成于慢速扩张脊较小规模的岩浆供应和不连续的岩浆侵入。  相似文献   

14.
福建沿海中-基性岩墙群锆石SHRIMP U-Pb定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沿海地区晚中生代的花岗岩及火山岩中广泛发育基性、中基性的岩墙群,岩墙群岩性为辉绿岩、角闪辉绿岩和石英闪长岩等,并以角闪辉绿岩为主。采集晋江、同安、湄洲岛等地具有代表性的岩墙样品,选择锆石进行SHRIMPU-Pb定年,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同位素年龄都比较接近,都形成于96~87Ma之间,是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它们的形成是中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活动的最后一幕。  相似文献   

15.
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黄梅尖地区辉绿玢岩K-Ar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探讨辉绿玢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K-Ar年代学研究表明,辉绿玢岩形成于~107 Ma,是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形成时代晚于该地区火山岩和侵入岩,与该地区铀成矿年龄基本一致;辉绿玢岩的侵入可能是该地区岩浆作用的最后一幕,铀成矿可能与辉绿玢岩具有成因联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绿玢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U、Pb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有较高的Isr值和负εNd(t)值,具有富集地幔源区特征;辉绿玢岩是在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下,由俯冲交代作用形成的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表明~107 Ma时该地区仍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下。  相似文献   

16.
研究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的中元古代早期基性岩浆活动,对深入了解Columbia超大陆裂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库鲁克塔格地区侵入于兴地塔格群的阿斯廷布拉克辉绿岩床SHRIMP锆石U-Pb年龄,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Nd-Hf-O同位素资料,对该基性岩的形成时代、岩浆起源和源区类型以及岩浆作用的动力学背景进行讨论。研究表明:辉绿岩锆石具有高Th/U比值(>1),CL图像带状分区,显示基性岩浆锆石特点,207Pb/206Pb 加权平均年龄(1 551±8) Ma代表辉绿岩的形成时代,锆石δ18O值为5.52‰~6.53‰(正态分布的峰值为5.8‰),略高于地幔锆石的变化范围。辉绿岩高FeOT(11.4%~13.4%),低MgO(5.46%~7.11%)和TiO2(1.51%~2.45%),具有拉斑质属性,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4.6~5.4),具弱的Eu正异常(δEu=1.05~1.2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微量元素组成与大陆溢流玄武岩(CFB)类似,全岩Nd(εNd(t)=-3.8~-1.8)和锆石Hf(εHf(t)=-3.7~1.9)同位素均显示岩浆来自富集地幔。阿斯廷布拉克辉绿岩是被交代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板内的拉张环境,与该时期全球构造演化体制相吻合,属于中元古代早期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  相似文献   

17.
黔南地区花岗石资源丰富。绿色花岗石矿体由辉长辉绿岩(内部岩相)、辉绿岩(过渡岩相)和辉绿玢岩(边缘岩相)以及钠长石脉岩组成,以过渡岩相辉绿岩体为石材主要开采对象。矿体厚度大,分布广,成荒率高,石材花色品种好,具有很大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班- 怒带东段丁青蛇绿岩中镁铁质岩石年代学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青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分为东、西两个蛇绿岩体,丁青西蛇绿岩体缺乏基性岩年代学研究。对丁青西地质填图显示,蛇绿岩主要由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辉绿岩、玄武岩及辉长岩组成。其中玄武岩、辉长岩及辉绿岩出露在宗白区域,玄武岩和辉绿岩与下侏罗统沉积岩呈构造接触,辉长岩呈岩脉侵入到下侏罗统沉积岩中。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玄武岩和辉长岩同属于碱性基性岩石,其中玄武岩具有典型洋岛玄武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可能形成于与地幔柱有关的洋岛环境。在玄武质凝灰岩中挑选出的锆石测年,获得U-Pb年龄为198.7±3.8Ma,属早侏罗世。辉长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低于典型洋岛玄武岩,但其REE和微量元素具有OIB的特征,与典型OIB相比,辉长岩的HREE发生了一定程度富集。辉长岩锆石的U-Pb年龄为164.3±2.6Ma,认为辉长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软流圈地幔和岩石圈下部LVZ中富集熔体的共同作用,其形成于大陆边缘裂谷环境;辉绿岩成分属于拉斑系列岩石,其REE和微量元素曲线显示辉绿岩同时具有N-MORB和E-MORB的特征。辉绿岩锆石U-Pb年龄为114.2±1.3Ma,其形成晚于玄武岩。结合区域地质,认为辉绿岩形成于受地幔柱影响的弧后扩张脊环境。本研究提供了丁青西蛇绿岩新的年代学和岩石学证据,为探讨丁青蛇绿岩的形成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The mafic dykes in Wadi Mandar-Wadi Um Adawi area are as follows: (1) calc-alkaline lamprophyre (i.e., kersantite and spessartite), (2) diabase, and (3) alkaline lamprophyre (i.e., camptonite). The field relations reveal that the emplacement of calc-alkaline lamprophyres preceded the diabase dykes, while alkaline lamprophyres emplaced later than the diabase dykes. Calc-alkaline are basaltic andesite, basaltic trachyandesite to basalt, while the diabase dykes and alkaline lamprophyres are basaltic in composition. These dykes are characterized by metaluminous character. Calc-alkaline lamprophyres and diabase dykes show transitional affinity from calc-alkaline to alkaline, while the alkaline lamprophyres exhibit more strong alkaline character. The mafic dykes were crystallized under temperature 1100–1150 °C and pressure 3–5 kbars in a high oxygen fugacity conditions. Fe-Ti oxides in the dykes are represented by ilmenite and Ti-magnetite. The chemistry of the sulfides hosted in those mafic dykes suggests a magmatic-hydrothermal origin for these minerals. The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in these dykes excludes the derivation of diabase or alkaline lamprophyre either by partial melting or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from calc-alkaline lamprophyre. The parental magmatic sources of the studied dykes were generated from crustal material with addition of mantle-derived melt during the post-collisional stage. The mafic dykes in Wadi Mandar-Wadi Um Adawi area were generated from different magmatic sources by partial melting and subsequent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In addition, the crustal contamination/assimilation process has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magmatic evolution of diabase and alkaline lamprophyre dy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