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相关研究已成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前沿领域。基于1999-2016年WOS和CNKI数据库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关研究主题的文献样本数据,利用Excel、SPSS和CiteSpace软件,通过学科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突现词探测、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系统梳理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基础、现状热点与发展动态,结果显示:①研究前沿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单一要素逐渐走向多要素综合研究,由单向作用逐步转向系统间和系统外部的相互作用研究;②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气候变化、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已成为近期研究热点;③国内相关研究缺乏在多尺度视角下利用新技术集成方法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最后,提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基本格局—过程—机理、跨区域的多尺度研究、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与优化调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通过CiteSpace对1984—2020年中国知网(CNKI)中干旱区城镇化研究的2703篇文献进行分析,利用发文时间分布、作者与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和突现词检测分析了干旱区城镇化研究的发文趋势、阶段划分、核心作者与机构网络、主题演变与历史热点.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先升后降,可以划分出萌芽、快速、蓬勃、成熟4个时期.涌现...  相似文献   

3.
为厘清现有低碳旅游研究方向,将国外低碳旅游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出现频数"与"共现次数"两大统计指标所构关键词共词矩阵,对国外低碳旅游研究共词网络及知识图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低碳旅游研究集中于"测量—减排—补偿"这一逻辑脉络,研究内容已基本形成体系,然而受"先减排后补偿,以建立碳中和目的地"这一目标影响,减排和补偿研究领域一直呈重叠现象;(2)低碳旅游测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测量方法和测量对象2个方面,并识别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以及旅游活动是影响旅游碳排放的关键变量;(3)低碳旅游减排研究涉及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低碳旅游消费方式2个方面,且旅游交通、旅游住宿与旅游活动这三者不仅是旅游碳排放形成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实现旅游业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4)低碳旅游补偿研究包含经济补偿措施、工程补偿措施以及教育补偿措施3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30年来,沙产业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成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基于CNKI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数据库,使用文献计量方法搜索以沙产业为关键词的文献,定量分析了沙产业概念提出至今的研究进展,包括沙产业的发文量、发文期刊、研究作者、文献引用情况,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归类分析得到了有关沙产业研究领域的“防沙治沙”、“企业管理”、“区域研究”、“发展对策”四大类热点关键词,分别解释了沙产业为什么发展、在哪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沙产业发端于甘肃的河西走廊,成长于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新疆、宁夏等西部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沙区防治沙漠化和发展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但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缺乏对沙区资源的定量评价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沙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发展优势结合国家政策推动沙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计脆弱性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苏飞  应蓉蓉  李博 《地理科学》2016,36(7):1073-1080
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1~2015年间收录主题为“livelihood vulnerability”的文献为基础,应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采取关键词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突现词分析等方法对生计脆弱性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 生计脆弱性研究文献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和管理等学科领域;美、英、澳、加、德5国及东英格兰大学、哥本哈根大学、麦吉尔大学、利兹大学、萨塞克斯大学等研究机构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 Ellis F、Smit B、Adger W N、Kelly P M、Davies S和Turner B L等学者及其代表作是生计脆弱性研究的知识基础。 饥荒、社会生态系统、生计策略、贫困、减贫等是生计脆弱性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6.
运用CiteSpace对地理教育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绘制文献数量、作者群体、关键词与发文机构等知识图谱。结果显示:地理教育研究主要领域有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分科教学法、地理素质教育等;作者和机构主要是师范大学中从事地理教学与研究的学者。除传统地理教育研究视角外,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差异等也是研究热点。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地理教育实证研究、地理教育可持续研究、"一带一路"战略对地理教育的新要求等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知网1992-2011年城市化方向24 528篇期刊文献为基础,运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中国城市化研究热点主题、视角、方法和案例区等方面的演变。结果表明,从2001年起中国城市化研究产出开始加速增长;宏观经济管理、农村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建筑科学和环境科学是城市化研究的热点视角,而社会学角度研究中国城市化的文献取得了最高的平均被引频次;热点主题经历了"乡镇企业"到"农民工"再到"土地利用"和"环境"的演变;热点方法以统计分析为主,关于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的测评类研究持续升温,而运用城市化机理类方法展开研究的文献增长缓慢;东部江苏、广东、浙江一直是城市化研究的热点案例区,西部则主要作为区域整体研究,受国家战略开发影响,"西部"、"东北"和"中部"等关键词的频次在1997-2001年和2002-2006年相继达到峰值。由此得出主要结论:经济学角度是研究者切入中国城市化研究最主要的角度,而环境角度的研究则在不断升温,社会学角度研究是潜在热点;以城市化环境效应为主题,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机理是未来研究热点之一;案例区倾向选择快速城市化地区,同时兼顾国家战略需求,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城市化应列入未来热点案例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选取1980—2020年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为数据源的1 462篇关于中国沙障研究的文献,以及2000年后发表在外文期刊上的关于沙障的高被引文章50篇为样本,统计并绘制文献产出量变化、关键词共现、作者合作共现、机构合作以及突变和时区变化图谱等,厘清中国沙障研究的现状及挖掘热点问题。结果表明:中国沙障研究文献产出量可分为4个阶段:1980—1990年处于起步阶段、1990—2000年处于发展阶段、2000—2010年处于迅猛发展趋势、2010—2020年处于高平稳发展趋势;关键词共现主要在沙漠治理、植物固沙、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风洞和数值模拟、沙障自动铺设机;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表现为整体分散、部分集中的形式,缺乏成员、组织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突变分析表明,2013年后,中国沙障的研究热点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数值模拟、风速流场、输沙量、防沙治沙措施以及防沙治沙政策的制定,以上热点也必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展望未来,尽管中国荒漠化总体趋势有所遏制,但荒漠化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生计安全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苏飞  应蓉蓉  黄建毅  李博  朱赛颖  莫潇杭 《地理科学》2018,38(12):2058-2065
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库中1991~2016年间收录主题为“livelihood security”的文献为基础,应用CiteSpace软件,采取突现词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方法对生计安全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干旱、健康、妇女、艾滋病、粮食安全、难民等是生计安全研究的前沿领域;生计安全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生计结果类、生态环境类、生计策略类和重点地区类;生计安全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粮食安全、海洋资源、气候变化适应性等研究领域;从研究内容来看,中国生计安全研究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粮食安全、自然灾害与生计安全、快速城镇化与生计安全、气候变化与生计安全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创新问题日益受到西方人文地理学者的关注,并成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本文选择WOS(Web of Science)作为文献搜索引擎,选取在创新主题下刊发文章最多的500本期刊中的14本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地理学期刊作为文献来源,以1982-2015年共2048篇英语创新主题文献记录作为数据源,基于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绘制了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实现了本领域热点主题、知识基础和演进轨迹的可视化。研究发现:西方创新地理研究近30年来发文量和新兴关键词数量增长显著,研究者分布形成西欧、北美两大核心地区,近期研究指向热点关键词技术、溢出、集聚、研发、企业家精神;拥有较为明显的演进主体,研究内容宽广,主题尚不集中,全球城市、全球蜂鸣、空间化模式、产业、生命周期、剑桥地区(或剑桥现象)、知识、产业发展、区域创新战略是建立在32篇高被引文献之上的9个热点主题;经济地理学导向明显,尤其受新区域主义、转向潮流、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影响显著,具有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致使全球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恢复力不断下降, 成为胁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之一。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问题已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恢复力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生态系统恢复力提供了缓解生态系统状态转化的途径。虽然恢复力这一概念的管理价值已被接受和认可,但恢复力研究仍停留在概念层面及案例分析的模式上。目前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尚缺乏科学统一的定义,且多为理论性分析而定量测度相对较少,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测定成为进一步探讨恢复力的重要步骤和切入点。本文通过回顾生态系统恢复力概念发展进程,概述关于恢复力概念的观点和恢复力的内涵与属性,描述目前恢复力的主要理论基础,论述目前研究者对恢复力测量的尝试;总结了相关研究中发现的影响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而提出了目前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方面亟待加大研究力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的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逸  纪捷韩  张一帆  杨宇 《地理研究》2020,39(9):2029-2043
当前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研究的测度维度较为单一地聚焦在GDP之上,缺乏揭示韧性在其它经济指标上的表现;同时过于注重区域内因素,忽略了外向联系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选择5个经济指标对大湾区的经济韧性进行多维度测算,并借助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对区域内部差异的形成原因给予解释。主要得到三个结论:第一,区域的经济韧性难以从单一维度来判定,多维度指标所揭示的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GDP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经济韧性较为保守,而就业指标所表现出来的经济韧性变动较大。第二,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的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与区位和GDP规模无显著关系,而与其产业经济结构和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方式有显著关系。第三,湾区城市在经济韧性表现的差异可以用战略耦合来进行初步解释,深圳因自主耦合而经济韧性表现最佳,佛山和广州次之,香港和澳门因以依附耦合的方式嵌入全球金融和酒店网络,因而经济韧性相对较差。本文为经济韧性研究提供了大湾区案例和新的分析视角,推动了关系经济地理学在经济韧性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建议未来要重视基于定性方法的经济韧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赵雪雁  李巍 《地理研究》2019,38(4):743-759
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核心领域,开展区域研究需要选择既具全球意义又具区域特色,且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区域。作为“第三极”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南高原不仅是典型的地理过渡区与生态脆弱区,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与深度贫困区,因而成为中国地理学开展区域研究的最佳实验区之一。在阐述甘南高原地理学研究价值的基础上,从陆地地表过程与机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机制、农户生计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资本与区域发展、城镇化与乡村聚落、旅游发展等领域出发,系统梳理了中国地理学中的甘南研究现状,提出新时期应以更综合的多维视角开展甘南研究,重点关注甘南高原地表格局-过程集成研究、人地耦合系统演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可持续生计、新型城镇化、乡村发展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梦远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1):1435-1444
区域韧性在中国已成为新兴研究热点,然而国内学者依然将韧性研究局限于均衡论的认识论范畴内。本文首先通过回顾国际最新研究动态从认识论层面辨析均衡论和演化论这两种韧性认知视角的本质区别,由此介绍西方经济韧性的演化论转向。然后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演化论视角下区域韧性的形成机制,介绍相关定量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西方最新有关研究经济韧性的理论分析框架。未来研究应该在演化论视角基础上强化演化经济地理、创新地理(区域知识网络)和区域韧性这三个研究分支的联系,还应该加强产业历史演化过程的案例研究,并利用专利数据等开放数据源构建产业空间基础数据库。  相似文献   

15.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论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多国公司逐渐确立了其经济全球化主要组织载体的地位以及国家决策权向城市的分散,国家作为独立的经济单元的重要性下降,国际竞争日渐被具体化为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间的竞争;城市作为经济单元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行动者。作为全球经济的组织节点,世界城市按其在全球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不同而构成具有一定经济控制能力和社会经济联系的网络体系。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立足于世界/全球城市和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城市间关系研究,经由基础设施、企业组织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研究途径,以定量化的分析方式揭示了世界城市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世界城市网络形成的多重动力机制,是学术界对当代交通和通讯技术变革、企业组织变革及全球治理方式变革等对世界城市发展所施加影响的积极回应。最后,本文从城际关系秩序、空间组织逻辑、关系型数据的生产和获取、空间尺度和城市经济类型对城市网络的影响等5个方面探讨了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对中国相关领域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与区域视角的生态系统服务地理学框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李双成  王珏  朱文博  张津  刘娅  高阳  王阳  李琰 《地理学报》2014,69(11):1628-1639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回顾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历程可以发现,研究范式正在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研究范式转向。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更加重视时空异质性、更加关注流动性与区域效应,更加强调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作用。在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服务─人类收益与福祉级联框架中,地理学的主要分支都可以找到自身的研究议题。在此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地理学,不仅可以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提供学科支撑,同时可以丰富和拓展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本文在评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历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理学参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逻辑必然性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推进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地理化”转向,我们提议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地理学,并初步描绘了生态系统服务地理学的学科框架,包括定义、研究范畴、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议题等。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定量评价是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GIS可视化空间分析技术,应用遥感反演的生态系统分类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构建了包含社会经济、土地压力、自然条件3个准则层的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指标时空尺度无量纲化与综合指数法,进行了甘肃省甘南州、临夏州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恢复力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空间尺度生态恢复力范围分别为0.14—0.65(2000年)、0.12—0.72(2005年)、0.07—0.70(2010年)、0.12—0.70(2015年)、0.28—0.82(2020年);甘南生态系统恢复力较高,临夏生态系统恢复力较低,在空间分布上,生态系统恢复力呈现北低南高的总体特征,高生态恢复力的乡镇以草地、森林、灌木生态系统为主,低生态恢复力的乡镇以农田、城镇生态系统为主;在时序变化特征中,生态系统恢复力总体向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上升趋势,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联演化视角下地理学区域韧性分析的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艳  陈雯  孙阳 《地理研究》2019,38(7):1694-1704
区域韧性是一个区域应对发展进程中短期冲击与长期变化、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与转型的能力,表征了区域的适应性、创新性与可持续性,作为新兴理念反映了地理学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研究的新需求。本研究综述了区域韧性研究进展,基于关联演化视角,探索构建区域韧性认知框架,将情境分析与过程分析并重,思考并总结区域韧性分析的方法论,尝试建立区域韧性评估方程,从经济、社会、环境及制度四个维度进行区域韧性评估,将区域韧性应用于中国地理学研究,分析中国区域韧性研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将区域韧性研究对接中国实际问题,以期对区域韧性研究做出理论贡献,助推地理学区域发展研究及相关认知领域的跨学科讨论、知识集成与学术交流,为国家制定相关区域政策提供参考,并为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