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新疆奇台县金沙滩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分析,得出金矿主要分布在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1j)的破碎蚀变岩内,破碎蚀变带则明显受控于强应变构造带,致使主要金矿分布于北西向断裂与强应变构造带的交汇部位,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矿床地质特征的综合研究结果相一致。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1j)和中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C2b)内大量发育的火山碎屑岩(凝灰岩)、火山熔岩夹层、基性—中基性—酸性火山熔岩,说明多期次、复杂多样的岩浆活动可能给区内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热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云南维西县山加铜矿矿体呈脉状、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断层构造破碎带中,矿体近矿围岩为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J_2h)和白垩系下统景星组第一段(K_1j~1),构造控矿明显,属构造破碎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富集型铜矿床。矿区内物化探异常、构造破碎带的围岩蚀变、以及前人遗留下的采坑、废矿硐、炼铜炉渣等是本矿区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3.
云南兰坪县双麦地铜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南北向断层构造破碎带中,断裂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围岩为上三叠统小定西组(T_3xd)浅灰绿色片理化安山岩。该矿床为中温热液脉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4.
广东长坑—富湾金银矿床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银矿体位于同一矿田并共存在同一个构造破碎蚀变带内,严格地受控于下石炭统梓门桥组(C1z)和上三叠统小坪组(T3x)之间的滑覆构造破碎带,这一构造带也是C1z和T3x间的平行不整合界面。围岩蚀变以硅化、粘土化和硫化物化为主。本文通过对金、银矿矿石及围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分析,认为金、银矿物来源是不同的;金可能来源于矿区周围的下石炭统梓门桥组地层,银则来源于粤西地区广泛分布的中一新元古代地层(云开杂岩和震旦系)。在对金、银矿体和围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推断金、银成矿作用和围岩蚀变作用皆属热液交代作用的结果,而非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岩头村铜矿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沿断层构造破碎带产出,围岩为上三叠统小定西组第二段(T_3xd~2)中酸性火山岩,属中高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6.
东疆雅西KB-7化探异常与371-西北坡(金)铜矿化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东疆雅西KB-7化探异常特征、雅西371-西北坡(金)铜矿化带发现过程与特征,认为东疆地区下石炭统雅满苏组(C1γ)中的Cu—Zn—Ag—Pb异常是寻找热水沉积型和岛弧带次火山岩型铜矿重要的新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
刀公箐铜矿矿体呈复杂透镜状、豆荚状赋存于断裂构造破碎带中,矿体围岩为中二叠统羊八寨组(P_2y)绢云千枚岩及凝灰岩。属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8.
纳埃铜矿矿体赋存于古近系始新统(E_2)碎屑岩的破碎带内。矿体主要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矿体呈脉状产出,地层、岩性、围岩蚀变也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属于较为稳定的热液脉状铜矿。与铜矿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矿床属次生张性裂隙控制的中温热液脉状铜矿床。矿区具有一定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9.
西藏当雄县尼拢玛铅锌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均赋存于断层构造破碎带中,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围岩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来姑组(C_2-P_1l)海底喷流热水沉积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石英砂岩,矿体的形成具有多因素、多期次的成矿特点。在区内来姑组(C_2-P_1l)形成初始矿源层的基础上,燕山晚期岩浆热液携带丰富的成矿物质并萃取了来姑组中初步富集的成矿物质,在断层破碎带中的有利部位充填成矿,成因类型应属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0.
永德县薅子坝铅锌铜矿(化)体呈脉状赋存于断层构造破碎带中,近矿围岩为石炭系下统平掌组(C)_1pz之砂板岩和基性火山岩,矿化明显受地层岩性及构造控制。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方解石化、褐铁矿化等,沿断层展布的各类矿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明显。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及物化探异常分析,该矿区具有较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
满都拉地区地处达茂旗—白乃庙Cu-Au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及中新生界,断裂构造主要为NE向、NW向及近WE向,岩浆岩以华力西晚期为主。区内铜矿床类型较丰富,有斑岩型、热液型和火山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主要产于上石炭统本巴图组及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中,受NW向及近EW向断裂控制,与华力西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文章认为区域上近EW向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系,是本区的最佳找矿地段,华力西晚期岩浆岩及其与地层的接触带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赤湖铜钼矿与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为同一成矿带。构造上处于哈萨克斯坦-准格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集合部位之觉罗塔格晚古生代拉张型构造-岩浆带北部(陈富文等,2003)。矿区出露地层为上石炭统苦水组的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及碎屑岩、玄武安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等蚀变后生成的次生石英岩。铜钼矿区内的侵入岩有  相似文献   

13.
罗松场铜矿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断层构造破碎带中,断层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围岩为上三叠统小定西组(T_3xd)中-基性火山岩,矿体围岩蚀变见有青盘岩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矿床成因类型为中高温热液(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14.
云南麻栗坡县杨万铜矿矿体呈脉状、似层状产于F1断层破碎带中,矿体的近矿围岩为中三叠统玄武岩组(T_2)之玄武岩、火山质凝灰岩,构造控矿明显。矿床经历了复杂的成矿过程,早期随着中三叠世海相基性火山喷发,沉积了丰富的Cu元素,后期的热液叠加改造,萃取了火山岩中的铜物质产生了铜硫化物,再沿断层破碎带充填交代形成铜矿床。  相似文献   

15.
<正>羊拉铜矿床是滇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铜矿床之一,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金沙江构造带中部中咱—中甸板块和昌都—思茅板块之间。矿区内矿化主要产于印支期中-酸性侵入体与下泥盆统江边组、中—上泥盆统里农组、下石炭统贝吾组地层的内外接触带附近(潘家永,2000)。矿区各类热液矿脉十分发育,其中,辉钼矿±黄铜矿-石英脉穿切黄铁矿-石英脉和黄铜矿-石英脉,黄铜矿-黄铁矿-石英-方解石脉穿切辉钼矿±黄铜矿-石英脉,表明黄铁矿-石英和黄铜矿石英脉的形成早于辉钼矿石英脉和黄铜矿-黄铁矿-石英-  相似文献   

16.
宁蒗县金子沟铁矿矿体呈似层状、脉状赋存于下石炭统尖山营组一段(C1j)灰岩的层间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形态受断层控制,属于热液成因铁矿床。该矿区南部异常规模大、幅值高,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7.
甘肃礼县河西沟金矿地处西秦岭造山带礼岷金成矿带东南段中川岩体周缘,目前发现的矿体主要产于中泥盆统舒家坝群碎屑岩组和上石炭统东扎口组中,属于NW(W)向—NE向叠加构造带内的构造蚀变岩(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研究发现,矿体受地层与岩浆岩的热接触变质带和构造破碎蚀变带的共同控制,构造破碎蚀变带为成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和沉淀的场所;成矿作用以中川岩体的岩浆活动为重要的成矿热动力源,以黄铁矿化为重要的找矿标志,且具有多期次成矿的特点,容易在褶皱核部形成矿体富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化蚀变带及含矿层位有较好的套合指示。本文结合本矿区的地质特征,分析对比成矿条件,提出找矿方向,为西秦岭地区的构造蚀变岩(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库车盆地铜矿化与盐丘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库车盆地新近系发育一系列盐丘体,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貌调查共发现36个盐丘体,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秋里塔格构造带和北部的克拉苏构造带,沿近东西向断裂呈带状分布.在盐丘体的发育过程中,盐丘体、围岩及围岩中发育的断裂与破碎带等构成一个盐丘体系统.调查显示铜矿化发育在盐丘体附近,位于盆地南、北两大构造带(背斜带)轴部偏两翼处,共有砂岩型、泥岩型、灰岩型3种类型,主要矿物为氯铜矿,矿化层位于上新统的康村组和中新统的吉迪克组.扫描电镜分析发现,盐丘体中盐岩样品含有自然铜、氯铜矿,表明盐丘体可以为地表铜矿化提供铜源,而卤水中的盐分来自盐丘体中盐、膏的溶解.盐丘系统不但为地表铜矿化提供铜源,而且其卤水对铜的富集、运移起到载体作用.存在于盐丘系统围岩并与后期盐丘体相伴生的断裂、节理、破碎带,为含铜卤水的迁移提供通道,盐丘体后期的构造挤压力,成为含铜卤水的运移动力.因此,盐丘系统发育过程对碎屑岩型铜矿形成起到关键性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黑龙江省塔源金银铜矿地处大兴安岭中北段塔源镇南西6km处,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大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额尔古纳地块南段,大兴安岭中断陷南缘。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区内构造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1]。1矿床地质特征矿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石炭统新伊根何组(C3x)变质细砂岩;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y)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与成矿关系比较密切;白垩系下统龙江组(K1l)不整合覆盖在白音高老组  相似文献   

20.
川东石炭系潮坪沉积区地层划分对比与找气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据大量钻井岩心岩石化学成份,微量元素,岩石薄片,以及古生物等资料,对复杂的川东中石炭统黄龙组潮坪沉积作了进一步划分与对比。自下而上三分为雷音铺段、福成寨段和川东段,可以较好的与前人在黔西所建中石炭统威宁组的Pseudostaffella带、Profusulinella带和Fusulinella-Fusulina带等三个(竹蜓)类化石带相对比。据其沉积和后期地壳活动的改造,认为川东石炭系气藏除构造圈闭外,同时是寻找非构造圈闭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