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位于三江南段双江勐库地区的临沧花岗岩,主体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次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碱长花岗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勐库热水塘附近黑云二长花岗岩中发现了与其紧密共生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MME)—闪长岩。本文对暗色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暗色闪长岩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0.9±1.2Ma,与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229.2±0.8Ma)基本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黑云二长花岗岩富K2O和Na2O,Na2OK2O,富Al2O3,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为1.17;闪长岩K2O和Na2O含量中等,Na2OK2O,富Al2O3和Mg O,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为0.77。二者稀土配分曲线为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二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均具有相对较高的Mg#(黑云二长花岗岩30.50~61.41;闪长岩58.58~67.34)。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Cr、N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6.96×10-6和11.21×10-6)小于闪长岩Cr、N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97.62×10-6和75.68×10-6)。综合研究表明,该地区花岗质岩浆的形成很可能与地幔流体作用引发的地壳部分熔融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密切相关,形成于陆陆碰撞-后碰撞的构造背景,暗示保山地块与思茅地块在230Ma已经进入了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地质时期。  相似文献   

2.
北山南带沙枣园复式岩体由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4个岩相单元组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晚二叠世(252.1±1.9Ma、252.2±2.1Ma和248.8±3.5Ma),为海西晚期的产物;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侵位于早三叠世(246.4±2.0Ma),为印支早期的产物。该花岗质岩石均具有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大,轻稀土富集且分异明显,而重稀土亏损且分异不显著特征。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具有较高的SiO_2、Al_2O_3和Na_2O含量,以及较低的MgO含量,强烈富集Sr而亏损Yb和Y,具轻微的铕异常(δEu=0.75~1.16),表现出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总体富硅(SiO_2)、富钾(K_2O)、富碱(K_2O+Na_2O),Al_2O_3含量中等,铕分别呈现负异常(δEu=0.45~0.73)和强负异常(δEu=0.02~0.08)。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①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属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并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属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A2型花岗岩;②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源区,并在上升过程中混染了下地壳物质,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的岩浆来源于年轻地壳中富含黑云母的变质泥岩部分熔融源区;③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是俯冲-碰撞构造背景条件下的岩浆产物,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是同碰撞-碰撞后构造背景条件下的岩浆产物。  相似文献   

3.
王志强  陈斌  马星华 《地质学报》2017,91(2):421-439
广西陆川-博白成矿带是华南西南部重要的钨钼成矿带。在该带中先后发现了米场、安垌、油麻坡、三叉冲等与白垩纪复式花岗岩关系密切的中—大型钨钼矿。本文对米场、安垌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研究。米场岩体主要由中粗粒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和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分别形成于113.7±0.3 Ma和107.6±0.3 Ma。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中广泛发育镁铁质暗色包体。我们认为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为中元古界基性成分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基性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明显晚于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相差6 Ma),说明两者不大可能是同一岩浆房演化的产物,而是两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也得到Nd同位素数据的支持,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的εNd(t)值(-1.7)明显高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5.8~-3.1)。安垌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K2O/Na2O比值(1.92~2.40)、Th、U含量,以及过铝质特征(ACNK=1.18~1.25),εNd(t)值为-4.0~-3.8,我们认为安垌岩体是元古宙变杂砂岩部分熔融产生的酸性熔体与地幔来源的基性熔体发生混合作用后形成的。华夏板块在白垩纪处于强烈的伸展阶段,伴随软流圈物质上涌和玄武质岩浆的底侵,陆川-博白钨钼成矿带发生了多期次的岩浆活动。从113Ma到100Ma,依次形成米场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米场黑云母花岗岩+油麻坡花岗闪长岩+安垌岩体"、三叉冲岩体、油麻坡细粒白云母花岗岩,从早到晚各岩体的εNd(t)值逐渐降低(从-1.7到-9.6)。晚期形成的三叉冲细粒二云母花岗和油麻坡细粒白云母花岗岩(高硅、高碱、富F、低εNd(t)值)具有较强的钨钼成矿能力,成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张媛媛  蔡丽斌  金巍  刘婷  郑培玺  李婧 《岩石学报》2016,32(9):2867-2880
辽西兴城钓鱼台地区分布一套花岗质杂岩,是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岗质杂岩以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为主,少量细粒黑云闪长岩(包体)及脉状花岗岩,各类岩石接触关系明确,本文定义为"钓鱼台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脉状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538±20Ma、2476±56Ma、2470±18Ma,同为新太古代末期热事件的产物。通过该花岗岩组合的宏观-微观组构解析表明,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表现为均匀块状构造,具有深熔花岗质岩浆的典型堆晶结构;细粒黑云闪长岩为细粒结构,呈小型暗色包体分布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包体的塑性变形、捕掳晶、淬冷边及反向脉等组构发育,具有铁镁质基性岩浆加入同深熔花岗闪长岩并快速冷却的特征;暗色的石英闪长岩主要分布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之下,接触带附近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的钾长石变斑晶明显增多,显示闪长质岩浆"底垫"侵位加热的特征;脉状花岗岩同时穿切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具有熔体富集脉体的结构特征。各类岩石中变形组构均不发育。钓鱼台花岗岩记录了新太古代末期地壳深熔和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岩石组构研究表明新太古代地壳再造作用是一个"静态"多期次的缓慢深熔过程,伴有同期幔源基性物质加入并混合,以及随后大规模的基性岩浆底侵。由此推断钓鱼台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幔源岩浆垂向底侵过程,可能是与俯冲带关联不明显的岩浆弧环境。  相似文献   

5.
川西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北段雀儿山复式花岗杂岩体的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雀儿山杂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224±3 Ma),二长花岗岩则形成于早白垩世(102±1 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为火山弧岩石序列,形成环境为碰撞前俯冲环境;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为后碰撞岩石序列,形成于造山期后板内或陆内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雀儿山杂岩体为印支期—燕山期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经历俯冲--碰撞--隆升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延边小西南岔大型富金铜床矿区产出的与成矿密切的角闪花岗闪长岩、黑云花岗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花岗杂岩)侵入体和闪长玢岩岩脉的地质、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单颗粒锆石CL图象特征及精细测年结果,初步确定:它们的岩浆就位发生在晚中生代早白垩世末期(112 Ma~102 Ma),适值伊泽奈崎板块向古亚洲板块俯冲的大陆边缘环境;金铜矿化发生在角闪花岗闪长岩(111.7 Ma±2.8 Ma)、黑云花岗闪长岩(106.7 Ma±1.6 Ma)、黑云二长花岗岩(104.6 Ma±2.5 Ma)与闪长玢岩(102.1Ma±2.2 Ma)的就位之间;花岗杂岩是先存的岩石圈地幔受到俯冲大洋板片提供流体的交代,形成的次生岩石圈地幔,次生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产生的埃达克质岩浆在MOSH面附近与下地壳重熔产生的钾质熔体混合,混合后的岩浆经以斜长石为主的矿物相分离结晶作用先后上侵就住形成;而闪长玢岩岩脉则是埃达克质岩浆直接上侵就位形成;矿质主要来自俯冲大洋板块,埃达克岩浆和地壳重熔岩浆的形成以及两者的混合作用、混合岩浆的结晶分离作用是导致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富集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辽东凤城地区出露的大面积花岗岩一直是华北克拉通北缘岩石圈减薄的研究热点,但花岗岩的岩石年龄、成因及构造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以辽东凤城地区帽盔山二长花岗岩、蛟羊峪花岗闪长岩、清凉山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讨论了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帽盔山二长花岗岩、蛟羊峪花岗闪长岩、清凉山二长花岗岩中锆石具有典型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和较高的钍铀比(Th/U>0.4),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7.2±0.6 Ma、122.9±1.1 Ma、129.0±0.8 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帽盔山二长花岗岩和清凉山二长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具有富Si、富碱,贫Al、Fe、Ca、Mg的特征,Eu负异常较为明显;蛟羊峪花岗闪长岩为准铝质到过铝质岩石,微量元素富集Nd、Tb、La,亏损Sr、P、Ti.构造环境判别结果显示,上述3个花岗岩体均形成于伸展拉张的构造环境.以上研究表明,辽东凤城地区在早白垩世时期处于非造山的伸展环境,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作用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杨帆  姜艳艳  陈井胜  韩兴 《岩石学报》2022,(8):2467-2488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赤峰撰山子矿区二长闪长岩、花岗(斑)岩等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以及Hf同位素研究,以期对古亚洲洋演化形成制约。锆石U-Pb定年显示,二长闪长岩和花岗岩形成于早石炭世(341.0±2.2Ma、324.1±4.3Ma),花岗斑岩形成于晚二叠世(252.8±3.2Ma、252.0±1.5Ma)。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表明,二长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形成于火山弧环境,其源区可能是俯冲板片脱水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生玄武质岩浆上涌,导致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部分玄武质岩浆加入形成的产物;花岗岩及花岗斑岩均为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花岗岩形成于火山弧环境,花岗斑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二者皆为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综合前人研究认为,早石炭世-晚二叠世,研究区经历了古亚洲洋俯冲、弧-陆碰撞以及造山后伸展等阶段。  相似文献   

9.
高黎贡山变质岩带中(腾冲大蒿坪地区),原划归古元古代高黎贡山岩群中广泛存在的变质深成岩类,原岩实际为早白垩世(163.5±5.7 Ma)花岗闪长岩和晚白垩世(74.0±2.0Ma)二长花岗岩类,属变质的燕山期深成侵入岩,可划分为扬飞水角闪黑云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芹菜塘花岗片麻岩两个变质地体单元.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造山前期同碰撞火山弧环境;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侵入岩形成于造山前期碰撞造山环境,并沿断裂带强烈侵位.原岩经喜马拉雅早期韧性剪切带动力变质,变质强度达高绿片岩相或低角闪岩相,形成花岗质片麻岩类,喜马拉雅中期叠加脆韧性动力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山柳园地区分布大量的花岗岩类岩石,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 定年分析结果为: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代为423±8Ma 辉铜山以东(HT-)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分别为436±9Ma 和397±7Ma。该区花岗质岩石都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K、Ni、Ta、P 和 Ti 负异常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到过铝质的高 K 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无 Sr 和 Eu负异常的特征,ε_(Nd)(t)=-2.5~-0.8,其岩浆源于岩石圈地幔或是软流圈与岩石圈地幔相混合的岩浆熔融,并受到了含有火山弧组分的年轻地壳的混染。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具有 Sr 和 Eu 负异常的特征,ε_(Nd)(t)值分别为 1.4、-4.0~-2.0和-2.7~-0.3。HT-钾长花岗岩岩浆主要源于由于岩石圈地幔岩浆作用而导致上覆年轻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花牛山附近(HN-)钾长花岗岩岩浆主要源于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可能受到了部分年轻地壳物质的混染;二长花岗岩岩浆主要源于年轻地壳的部分熔融。柳园地区4类花岗岩类岩石都是后碰撞构造背景下的岩浆产物,岩浆形成可能与俯冲板片断离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广西陆川-博白成矿带是华南西南部重要的钨钼成矿带。在该带中先后发现了米场、安垌、油麻坡、三叉冲等与白垩纪复式花岗岩关系密切的中-大型钨钼矿。米场粗粒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和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113.7±0.3 Ma和107.6±0.3 Ma;三叉冲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01~104 Ma;油麻坡花岗闪长岩和白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109.0±0.3 Ma和100.7±0.5  相似文献   

12.
位于滇西永德县的班尾花岗岩是古特提斯俯冲-碰撞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班尾花岗岩体位于漕涧-云岭-耿马-西盟花岗岩带的中段,其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花岗闪长岩,本次采用激光剥蚀法(LA-ICP-MS)对其中黑云花岗闪长岩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其锆石年龄值为218.96±3.0Ma,属晚三叠世。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班尾花岗岩属于后碰撞过铝质-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表明滇西古特提斯至早-中三叠世洋盆完全关闭,俯冲消减作用也随即停止,而转入弧-陆碰撞造山的构造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白土滩花岗质杂岩体主要由黑云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构成。通过锆石LA-ICP-MS U-Pb法测得黑云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291±2)Ma和(277±3)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与黑云二长花岗岩相比,花岗闪长岩中硅、碱较低,而铝较高;高∑REE和∑LREE,低铕负异常;富Cr,Zn,Sr,Zr,Ba和Hf,贫Rb,Ta和Th,Nb/Ta和Zr/Hf均升高,DI,Rb/Sr下降,从花岗闪长岩到黑云二长花岗岩表现出连续分异演化的趋势。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白土滩花岗质杂岩体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其源区物质是含水的、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的安山岩和玄武质安山岩,形成于南天山东段碰撞造山的碰撞-后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东准库布苏南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87±2)Ma,MSWD=0.15,包体年龄为(286±3)Ma,MSWl3=0.22,两者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表明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是同时代形成的.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是过冷的镁铁质岩浆混入到中酸性岩浆中经快速冷凝的结果.在岩浆混合过程中,基性的包体岩浆和中酸性的寄主岩浆通过化学扩散发生成分交换,使包体受到了花岗闪长质岩浆的改造和同化.这可能就是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及其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相同的原因所在.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时代属于东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范围330~265Ma,略晚于东准噶尔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和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的形成时代(300 Ma左右),均为准噶尔周边地区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标志了准噶尔地区后碰撞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大陆地壳垂向生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浙西余杭、临安和富阳交界区中生代岩浆侵入活动频繁,发育有闲林、千家花岗闪长岩,拔山、长乐桥二长花岗(斑)岩,鹤山坞和朱村花岗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中生代岩浆侵入活动分为晚侏罗世(152~147 Ma)、早白垩世早期(139~137 Ma)和早白垩世晚期(104~103 Ma)3个期次,分别对应于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岩的成岩时段,即由早期至晚期,岩性具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岩的演变规律,与岩石HREE和LREE/HREE分异程度逐渐减弱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余临富交界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具有低TFeO/MgO(1.72~5.28)特征,且P_2O_5与SiO_2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属"Ⅰ"型花岗岩,为地壳深熔和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研究表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挤压环境,早白垩世早期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后碰撞挤压背景向伸展背景的转换阶段,而晚期花岗岩则形成于持续伸展扩张的构造环境。余临富交界区成岩时代与区域晚侏罗世(164~145 Ma)、早白垩世早期(139~135 Ma)和早白垩世晚期(109Ma左右)的3期成矿时代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
达布锡勒图岩体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兴蒙造山带中的二连-贺根山缝合线北侧附近.通过对岩体各类岩性样品进行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类(包括黑云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成因类型为I-S过渡型花岗岩,成岩岩浆可能为大洋俯冲板片和上覆陆壳变杂砂岩部分融熔的混合岩浆,花岗岩类(包括二长花岗岩、黑云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原岩为变质泥岩,均产出于大陆弧构造环境,非埃达克质岩石.  相似文献   

17.
黑石山序列花岗岩位于甘肃金塔县以北,由粗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和中细粒正长花岗岩岩类组成,其中,中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粗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中分获(396.8±0.71) Ma、(414.2±0.69) Ma的锆石U-Pb年龄,成岩时代为早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其为高碱性强过铝质A型花岗岩,微量元素总体富集Rb、Th、Ta、Y,明显亏损Ba、Sr、P、Ti,轻稀土分馏较重稀土略强,具显著负Eu异常,反映岩浆源区斜长石的分离结晶良好。属于陆内壳源花岗岩,构造环境为早泥盆世造山后初始伸展体制下大陆地壳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拉热拉新花岗岩体属于唐古拉-东达山花岗岩带西段羌塘花岗岩区的组成部分,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角闪闪长岩、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黑云角闪石英二长岩、黑云花岗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花岗岩。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富Si,K,贫Ti,Mg,Fe,Ca,铝饱和指数ACNK〈1.1,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式呈右倾斜的“V”字型,LREE富集,HREE相对亏损,铕亏损。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为多期次同碰撞的同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9.
得明顶地区花岗岩位于西藏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段以东,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英云闪长岩、黑云花岗闪长岩、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具钙碱性特征,w(SiO2)在57.19%~71.78%之间,K2O/Na2O=0.39~0.98,相对富钠,A/CNK=0.80~1.02,Al2O3变化于13.64%~18.74%之间,为准铝质岩石,花岗岩体稀土元素总量ΣREE变化于94.69×10-6~227.28×10-6之间;轻稀土元素富集,负Eu异常由不明显到明显,富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Y,Yb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期的花岗岩有由中性向酸性演化的规律,为同源岩浆,具俯冲I型花岗岩的特点,形成于板块俯冲下的岛弧环境。冈底斯岩带中东段雪拉岩体花岗闪长岩锆石的SHRIMPU-Pb年龄为70.4Ma±2.2Ma,表明冈底斯岩浆弧带在白垩世从早到晚岩浆均在剧烈地活动,是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冈底斯带桑巴区早白垩世后碰撞花岗岩类的确定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桑巴区花岗岩体位于冈底斯带嘉黎断裂之北,呈近东西向分布于桑巴、建多等地。岩石类型主要有巨斑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及斑状花岗闪长岩。其中斑状花岗闪长岩(TW1530)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7.2±1.6Ma,黑云母花岗岩(TW1637)年龄为121.2±1.7Ma,表明桑巴区花岗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桑巴区花岗岩类为高钾钙碱性岩,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确定该时代的花岗岩具后碰撞花岗岩特征,形成于从挤压体制向拉张体制转变的构造环境。早白垩世后碰撞花岗岩的出现预示着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主造山作用的结束,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至此进入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并一直持续至晚白垩世竟柱山组沉积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