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名》2010,(10):21-27
白衣古镇位于四川平昌东南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二千多年来,历代王朝曾多次在此置州设县。秦汉时期,这里曾是柳州(遗址)治所。其城沿巴河岸而建,上起风滩,下至铁匠滩,两岸金丝垂柳茂密,绿阴遮天,故名柳州。南朝时期梁王朝曾在此置永康县,属万云郡。  相似文献   

2.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4,(12):63-65
《宋史·卷四九三》:“初,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总二十州,皆置刺史。”国史始载“下溪州”。古丈县域,战国属酉阳邑地,汉为酉阳县地,隋唐为大乡县地。五代晋天福五年(940)溪州治所从老司城迁今会溪坪,改名下溪州,又称誓下州。元为保靖州和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地,治今永顺县王林(芙蓉镇)。明置田家润长官司,治今田家洞,属永顺宣慰司。清初为永顺县地,道光二年(1822)析古丈坪厅,治今古丈坪(古阳镇),属永顺府。民国二年(1913)改为古丈县。县治古丈坪。民国二十三年古丈坪改为古阳镇。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2月31日,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第一批泰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其中政区类地名"吴州"与"吴陵"得名于唐初设置的吴州、吴陵县。《新唐书》"地理五"载:"海陵,望。武德三年更名吴陵,以县置吴州。七年州废,复故名,来属。"唐朝州郡命名主要有四种类型,最多的是取隋朝或南北朝旧州郡为名,其次是取境内山川为名,第三是取吉祥福祉、怀柔安边字词为名,第四是取本  相似文献   

4.
阆中,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得名。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夏代为梁州之域,殷商时代为巴方,周代属巴国。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县,除隋朝改为阆内县外,历代均名阆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11,(2):20-20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境内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被称为长水,又称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由拳野稻自生”,  相似文献   

6.
正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也是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  相似文献   

7.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4,(10):55-58
《宋史·西南溪峒蛮》:“初,北江蛮酉长最大者曰彭氏,川有三,曰上、中、下溪州,又有龙赐、天赐、忠赐、保靖、感化、永顺州六……总二十州,皆置刺史。”1999年《湘西州志·大事记》:“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彭士愁为溪州刺史,据地自雄,分其地为上、中、下三州,又设永顺等州,计20州,皆置刺史。”“永顺属地有中溪州、下溪州、溶州、渭州、永顺州,永顺之名始于此。”自此,记于国史。  相似文献   

8.
袁辉 《中国地名》2013,(1):76-77
提起"安东",人们都会认为它们是今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的前身——安东市、安东县的专名。这样的认识,虽有一定道理,却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在历史上,除了这两个"安东"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冠以"安东"的行政区域名称存在。把这些"安东"纳入视野和研究范围,一会让人们增长见识,二会对我们的研究提供帮助。安东都护府,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置,辖9都督府、42州,100县。初治平壤(今朝鲜平壤市)。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移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移治新城(今抚顺高尔山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名》2011,(12):21-23
丹东市,原名安东市。“安东”一名源于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安东都护府。 西汉设西安平县、武茨县,唐朝总章元年置安东都护府,辽建宣州、开州、穆州和来远城,金朝属婆速府路(今振安区九连城镇)管辖,元朝时沿袭金制置婆娑府,明朝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2,(1):7-8
兴国县建县始于三国时期,吴嘉禾五年(236年)置平阳县,北宋大平兴国七年(982年)以年号"太平兴国"始名"兴国"。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县是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将军县、烈士县,是第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1.
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大同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大同地域属赵国,汉代置平城县,为雁门郡东部都尉治,建安末年废县。秦朝,大同分属雁门郡、代郡。秦朝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集民众修筑长城,在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古代,"州"是行政区域,"州"的概念根深蒂固,所以今天遣留下来的以州为通客的地方非常的多:江苏有徐州、苏州,常州、扬州、泰州;浙江有杭州、温州、衢州;山东有德州、曹州(今菏泽);广东有广州、梅州;河南有郑州;甘肃有兰州;湖北有荆州,鄂州;湖南有株州,彬州、永州;广西有柳州、钦州。  相似文献   

13.
溧阳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南以界岭连安徽、近浙江,史有地接吴楚、横跨中江、锁钥宁杭之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成为吴楚、楚越交流与争夺的舞台,社会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合平陵、固城置溧阳县,为建县之始。后屡有析并。元代一度改府、路、州。1990年撤县改设溧阳市。市域南部与西北部为低山丘陵,中东部系平原圩区,  相似文献   

14.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3,(12):58-61
汉寿,古名索,与鲁国索氏封国有渊源关系。秦置索县,县治驻崆城。汉袭秦制。东汉阳嘉三年(134),改索县为汉寿县,以“汉祚绵长”为名。三国后,历为吴寿、龙阳、辰阳县域。后沿袭东汉旧县名,复称汉寿县。县名累改,皆有历史文化渊源。置县后县域数改,县治四迁,终治今址。  相似文献   

15.
一、南阳地区沿革简史 南阳地区,位于豫西南,辖13个市县,地处古代中原的南部,居伏牛山、汉水之阳,故名南阳。“南召猿人”即在白河上游生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丹江两岸,六、七千年前为人类活动中心地区之一。禹定九州,本区属豫州,殷商为申、谢、吕、邓奴隶主领地。周为邓、唐、申、吕、淅等诸侯国,战国属楚、韩。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南阳市)。汉辖境于当今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县间和大洪山以北应山县、陨县间,以后渐小。魏晋南北朝时南北常交战于此。隋初废,唐又改为南阳郡,为荆、襄和关、洛地区交通孔道。元代置南阳府,领五州(汝、嵩二州已不在今境)。明、清沿用南阳府,辖境相当于  相似文献   

16.
近读陈平先生《平谷置县岁月考》,据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五《畿辅杂记》“平谷县:平谷在盘山西,故称盘阴,本古渔阳郡地。汉初封卢绾于此,绾亡始置县”这段话,联系《史记》和《汉书》有关记载,考证平谷建县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至今(公元2005年)已有2200年的历史。清代雍正年间刊本《平谷县志》、民国时修的《平谷县志》、今人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北京市》、《北京百科全书·平谷卷》等书也持此观点。①平谷建县历史悠久,很有纪念意义。陈平先生在文章中进一步建议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作为置县的节日。2005年的农历…  相似文献   

17.
正芜湖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安徽省"双核"(合肥、芜湖)之一,皖江开发的龙头,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历史上曾名"鸠兹""襄垣",还有"于湖"等别称。"于湖"原来是与芜湖并立的县,有自身的沿革历史,但是后来却演变成芜湖的别称。芜湖原为鸠兹在水阳江畔,《春秋左氏传·鲁襄公》。"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晋杜预注;"鸠兹,吴邑,在丹阳芜湖县东。"汉初在鸠兹置芜湖县。西汉元  相似文献   

18.
《宋史》:"泸溪。下城一:会溪。熙宁八年十二月置。砦三:池蓬,镇溪,黔安。"《元丰九城志》记泸溪:"有武山,武溪,城一,熙宁八年置。会溪。寨三。嘉佑三年置池蓬,熙宁三年置镇溪,八年置黔安。"文中泸溪,即今泸溪县。这表明其时镇溪,属泸溪县。砦,古文通寨,指防御用的栅栏、营垒。因古代在驻地砍伐树木,树枝,排列如鹿角,御兵防敌,故名砦,后引申为寨。共和国《吉首市志》、《泸溪县志》皆记宋熙三年(1070)置镇溪寨,并视为建政之始。  相似文献   

19.
瓜州锁阳城     
正瓜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浩瀚的戈壁滩上,东邻玉门,西连敦煌,南望祁连,北枕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夏、商、周时为羌戎地,秦时大月氏居之,汉初被匈奴所占,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时,为敦煌郡三县地:冥安、渊泉、广至,唐初改称瓜州,宋、元相沿。历史上,因生产蜜瓜,春秋时期瓜州即得名。初唐时期,瓜州被作为行政建制的名称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  相似文献   

20.
茶陵,自先秦置县后,历有荼陵、声乡、茶陵、茶乡之称谓。前三者,是今茶陵县区划地名。后者,是对今茶陵县的一种雅称,并非县名。一、荼陵与声乡荼陵,为茶陵古名。上古属荆州地域。是否得名,实不可考。《尚书》列"九州",始有荆州之名。但其时荆州,是以自然地理实体为界限的区域地名,并非区划地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