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断层形变短临丛集性前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形变短临前兆表现形变是多样的,丛集性高频波动是其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探索了这种前兆信息的提取思路和方法,认为信息丛集度是描述这种前兆信息较理想的特征量。  相似文献   

2.
地电阻率短临前兆异常的判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志贤  彭远黔 《地震》1994,(1):88-96
本文用一阶差分和相干加权计算等方法对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其结果较好地突出了短临前兆异常。进而研究了地电阻率短临前兆变化特征及其短临预报指标;采用归一化方法将电阻率各异常参量转换为地震前兆信息量,为多种前兆方法进行综合跟踪预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断层形变短临前兆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并作了初步分类,丛集性高频波动是其一种重要现形式,探索了这种前兆信息的提取思路和方法,认为信息丛集度C是描述这种前兆短临信息,熵值积分平滑值G是描述中短信息较理想的特征量,震例学表明第二类前兆具有较好的预报效能,对异常判据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张北6.2级地震测震学指标短临判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瑾平  陈学忠 《地震》1999,19(2):161-167
在对地震学前兆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张北6.2级地震前作出短临判定的可能依据,分析考虑了由场及源、由中国向短临过渡的认识思路。在短临三要素判定中强 空区、条带、平静、震群和中等地震活动及测震学指标异常在时间上的相依性和物理上的关联性。并且对华北近几年发生的5次6级地震的测震学前兆作比较,表明无论是地震活动性或指标参数寂均有共性,但程度各有不同。还非线性理论中的尺度依赖性原理提出一各一范围中的强震进行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报研究近二十年来有明显的进展,但强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科学难题。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仍然是如何正确地观测、识别和解释地震前兆的问题。提取有一定物理基础有一定重现率的短临前兆标志,乃至建立各类地震异常短临前兆标志体系,是目前国际地震预报致力探索的重大科研课题。较完善的短临前兆标志体系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先例;即使是适用性较强的地区性体系也未见到。基于目前观测成果,短临地震异常微观前兆标志体系是由众多单项前兆组成,它包括形变、应变、地下水、地磁、地电等多种观测方法。研究地震…  相似文献   

6.
王梅  王华林 《地震研究》1999,22(3):235-242
本对唐山地震前形变场、应力应变场、重磁电变化场、地下流体变化场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前兆空间分布与构造环境的内在关系、各类前兆出现顺序与孕震环境的内在关系,以及各类前兆的相关性;在综合大量前兆时间演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唐山地震中短临过渡指标,为研究有关地震前兆图象分布规律及提取前兆判据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各手段的前兆异常标志,从而组合各类前兆标志体系是“八五”地震短临预报攻关研究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以形变,应变手段的主要研究对象,初步建立了一个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并总结出了各种异常的判别标志,为利用系统优化理论和专家系统理论进一步研究形变应前兆系统和地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提高中短期地震预报的水平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内蒙两次5.9级地震与前兆异常特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辽宁省长期丰富的地震前兆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内蒙两次5.9级地震与内蒙、东北地区前兆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地震前前兆异常特征主要有:(1)前兆异常在时间上伴随内蒙巴林左旗5.9级地震事件的发生和结束呈阶段性起伏,空间上存在特征迁移;(2)中短期前兆异常阶段中以地形变为主体,在短临阶段地下流体和地磁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9.
围绕气—地间耦合所产生的短临动力对大地形变的影响问题,简要分析了气—地间耦合所产生的短临动力,根据秦安基准地震台前兆仪器2次受气压畸变影响的反应情况,分析了气压短时间内畸变对大地形变的不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地震前兆仪器对于短临应力影响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苏北地区的地形变异常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观地反映了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发育在苏北地区的各类地形变异常,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在总结研究前兆的基础上指出综合预报的重要性和在中期趋势异常背景中捕捉短临前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川滇菱形块体边界带上的29个跨断层形变测量场地的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确定的异常判据和指标,提取异常变化值,并对异常的时空分布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地震发生前各个测量场地测量数据中所包含的前兆异常特征,同时对各断裂的群体形变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地壳形变与地震前兆探索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国华 《地震》2012,32(2):22-30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中地壳形变观测技术、 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及地壳形变前兆观测研究进展。 1966年邢台地震后, 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经历了难得的成功、 更多惨痛失败和“地震不可预报论”等干扰, 发展曲折。 尽管2008年汶川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预报失败,但这两次和其他大地震前后GPS和其他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表明, 大地震是有前兆的, 是可以预报的。 比较了我国地震预报所采用的主要的地形变观测技术和分析方法, 讨论了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特点, 简要介绍了地壳形变地震前兆新近的研究结果, 重点阐述了GPS观测技术多方面的优势。 事实证明, GPS观测得到的汶川大地震前的形变异常或前兆, 是我国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前兆探索最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以近年来广东省台站观测资料为基础,总结和探讨了地形变前兆异常指标的辨识方法。由震例总结得到的研究可信度与国内的大致相同。震前异常指标在时间上的协同性表明,不同方法观测到的地形变资料其内在的物理特性是统一的、相互关联的。  相似文献   

14.
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MS9.0地震和2013年11月23日3个典型地震(近震、 远震、 深远震)为例, 对泰安地震台JCZ-1甚宽频数字地震仪及LaCoste-PET重力仪的地震波信号进行频谱分析. 结果表明, 由于两套仪器的设计频率响应范围各有侧重, 其对地震波信号的采集能力也有所差别, 信号频谱分布也有所不同, 即地震仪卓越周期较重力仪偏小, 谱能量向高频方向集中, 而重力仪的频谱分布平坦且较地震仪响应周期大. 地震仪和重力仪对长周期地震波信号的响应仍有对应性和可比性, 对1 s以上的地震波信号均有响应, 对远震波形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 宽频带地震仪和重力仪对地震波响应的特性, 为重力观测中阶变突跳等异常变化性质的判定提供了物理学指标, 对形变观测中可能出现的地震前兆异常的认识及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地震在主破裂前往往行成地壳变形,高应力作用下进入峰值后的变形阶段,常有大量介质破裂及裂隙间的粘滑产生,反映到地倾斜记录仪上,表现为固体潮形变异常。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发现,远场前兆往往出现在对应力、应变变化反应灵敏的特殊构造部位。佳木斯地震台可能处于这种特殊的构造部位,其前兆异常对1000km以外的日本及日本海域的地震有明显短临前兆反映。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形变观测典型曲线畸变分类与说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形变观测资料中干扰因素较多,而地震前兆与干扰往往不易区分。通过对多年地形变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将带有普遍性干扰因素的典型畸变图像列出,并作了简要的物理机制说明.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杨绍富 《高原地震》2012,24(1):33-37
介绍了地形变测量学的定义及其包括的内容,分别从大地形变测量、台站形变观测和重力观测方面,阐述了地形变测量应用于中国地震预报的研究进展。通过震例介绍具有较好预报效果的地形变测量手段,说明利用地形变测量可以做出具有一定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预报。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地形变测量水平能有较大的提高,为地震预报提供更多支持。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The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has drawnextensive attentionfromseismologists and geologistssince it was determinedinthe1980’s(Zheng Binghua,et al.,1981).Ma Xingyuan,et al.(1989)consideredit asthe north boundaryof North China sub-block.Int…  相似文献   

19.
There may be various anomalies from fields of multi-discipline before large earthquakes, including seismological anomalies and the anomalous changes in crustal deformation, underground fluids, geochemistry, geomagnetic fields, ground resistivity, etc. Precursors of a single discipline only reflect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from one aspect. Only when various precursors from multi-disciplined fields are put into a unified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can the process be understood and identified comprehensively.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s used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are outlined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that the forthcoming main shock bears with the precursory features such as the time-space distribution, the order of the precursors, etc. is analyzed. Research shows that a few of the main shocks can be predict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s to some extent.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地测量学是当今信息时代最具活力的一门地学基础学科,它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促进了一门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的形成。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是击破地震预报两个“瓶颈”--“时空信息不足”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的有力武器。它证实地壳动力学的基本状态不是“自组织临界状态”而是“自组织”,因而地震是可能预报的;它开创了“时空图像动力学预报的新途径,发现了几种可望具有重现性的地震前兆。在论述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的形成,给出学科初步定义,评估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该文当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7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