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献检索表明: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能较准确地计算牛顿流体柱-半球面渗透注浆形式扩散参数(如半球体部分扩散半径与柱体部分扩散高度等)的理论公式,导致理论远滞后于工程应用。以牛顿流体流变方程及渗流运动方程为基础,研究了牛顿流体柱-半球面渗透注浆形式半球体部分扩散半径与柱体部分扩散高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分析了牛顿流体的流变性、注浆压力、地下水压力及配置流体的水体温度对牛顿流体柱-半球面渗透注浆形式半球体部分扩散半径与柱体部分扩散高度的影响;并设计注浆试验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由牛顿流体柱-半球面渗透注浆形式半球体部分扩散半径与柱体部分扩散高度的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的半球体部分扩散半径和柱体部分扩散高度理论值与注浆试验实测值间虽有30%左右的差异,但它们都处于可接受误差范围内。因此,研究成果可为实际注浆施工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田乐海  姚磊华 《地下水》2011,33(5):22-23
针对艾连别格尔水跃值经验公式,用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修正。通过实例对修正前后两公式进行验证,得出如下结论:艾连别格尔的水跃值经验公式过于保守,误差很大,而经最小二乘法修正后的公式能更好的反应实际情况,误差明显减小。说明修正后的公式更适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3.
饱和砂层驱水渗透注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红元  荣耀 《岩土力学》2009,30(7):2016-2020
运用渗流力学理论,对饱和砂层在毛细力作用下的平面径向流、球形向心流两种渗透性注浆模型进行了推导,得到了球形和柱形渗透性注浆扩散公式。以球形扩散公式为例,结合工程实例并与常用的Maag球形扩散公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Maag公式计算注浆所需时间偏小,文中公式更接近工程实际。最后探讨了注浆参数对扩散半径的影响,表明扩散半径对注浆参数的变化均较敏感,文中公式与Maag公式所得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帷幕灌浆扩散半径及数值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磊  陈建生  陈亮 《岩土力学》2012,33(7):2235-2240
从连续性方程出发,考虑浆液压力对土体孔隙率的影响,分析推导了浆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并给出了扩散半径的简单近似计算公式;然后将二相流理论应用到注浆研究中,假设孔隙由水和浆液完全充填,且二者不相混溶,建立了浆液驱水的非稳定渗流模型。根据某大坝的实际情况,用FLAC软件中的二相流模块对大坝灌浆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推导公式相比较。由于二相流理论考虑了毛细压力的作用,模拟得到的浆液扩散速率递减得更快。模拟结果表明,浆液和水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带,浆液的饱和度在不同时间和位置上是变化的。随着时间的延长,浆液扩散得越远,但其速率逐渐减小。扩散半径不仅与渗透系数有关,还与孔隙度有关,而且孔隙度较渗透系数对扩散半径有着更大的影响。二相流理论可以更好地模拟帷幕灌浆的浆液扩散情况。  相似文献   

5.
浆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路径对渗透扩散范围和注浆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以分形特征与宾汉姆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运动方程为基础,揭示了考虑扩散路径的宾汉姆流体渗透注浆机制,并利用团队前期开展的渗透注浆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多孔介质孔隙率、宾汉姆水泥浆液水灰比、多孔介质渗透系数、注浆压力、地下水压力等对扩散半径的影响变化规律。同时,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平台,采用计算机编程技术二次开发得到了考虑扩散路径的宾汉姆流体渗透注浆机制的渗透注浆三维数值模拟程序,并以此开展了宾汉姆水泥浆液在多孔介质中渗透扩散形态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不考虑扩散路径的宾汉姆流体渗透注浆球形扩散公式获得的扩散半径理论计算值相比,采用考虑扩散路径的宾汉姆流体渗透注浆机制得到的扩散半径理论计算值更接近试验值。该研究成果可为实践注浆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高宇航  谢治刚  张海涛 《地下水》2023,(4):162-163+238
深部岩溶水害地面区域治理工程中,多分支近水平钻孔水平间距设计是决定治理工程是否高效的关键。以两淮煤田潘二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模拟浆液扩散,数值模拟表明浆液扩散半径与地层渗透率、注浆压力、水灰比呈正相关,与地层孔隙度呈负相关,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浆液扩散半径经验公式,采用示踪试验方法对浆液扩散半径经验公式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7.
Muskingum法及其分段连续演算的若干理论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芮孝芳 《水科学进展》2002,13(6):682-688
根据水力学原理和洪水波运动理论,通过对Muskingum法的关键参数X与特征河长、扩散波动力方程和运动波数值扩散之间关系的分析,给出了X更为全面的物理解释;证明了Muskin gum法槽蓄方程是扩散波动力方程近似的表达;指出了Muskingum法演算公式在一定条件下是扩散波方程的二阶精度解。讨论了Muskingum法的使用条件和分段连续演算的必要性;应用Z 变换方法导出了Muskingum法的分段连续演算的汇流系数公式。  相似文献   

8.
淹没水跃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标准双方程紊流模型数值模拟了进口Fr1为819、淹没度为024、闸下出流形成的淹没水跃。详细介绍了数值离散格式特别是用VOF方法跟踪非恒定自由表面的数值方法。将淹没水跃的数值模拟结果包括自由表面位置、平均流速、雷诺应力分量的分布与物模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该数学模型及数值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淹没水跃的大尺度紊流结构及其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9.
靳潇  杨文  孟宪红  雷乐乐 《岩土力学》2019,40(4):1449-1456
根据冻土中未冻水成因的本质——带负电黏土颗粒表面的扩散层中阳离子溶液特殊分布,依据基于静电场泊松方程与静电荷玻尔兹曼分布的双电层理论,推演出了未冻水含量理论公式,比较分析未冻水含量观测值拟合的经验公式,发现两者形式非常一致,经验公式实质为理论公式的简化。依据此理论,清晰地描述了冻土颗粒表面未冻水的结构特征及成因,定量分析了土壤类型、含盐度、温度对未冻水含量的影响;得出当土壤盐溶液浓度小于某一阈值时,盐渍度变化对未冻水含量的影响可以忽略,即不同类型常规(低含盐度)冻土,双电层结构几近相同,指数形式公式适用于所有常规冻土的未冻水含量;土壤类型通过比表面积影响着未冻水含量,在同等温度下,土壤中黏土颗粒越多,比表面积越大,未冻水含量越多;结合实测资料给出适用于不同类型冻土未冻水含量理论计算的参数值,随后通过两种已有的经验公式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证实了该理论公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貌扩散和水动力扩散的流域瞬时单位线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芮孝芳  石朋 《水科学进展》2002,13(4):439-444
流域汇流是地貌扩散和水动力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宽度函数描述地貌扩散,用河道响应函数描述水动力扩散,从而导出了流域地貌瞬时单位线的表达式。建立了长江三峡区间沿渡河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由此自动生成了该流域水系,并提取了流域地貌瞬时单位线公式所需的地貌信息。23场洪水的检验结果表明:所建议的流域地貌瞬时单位线公式用于流域汇流计算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宽尾墩联合消能工体型选择及水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系统水力试验,给出了宽尾墩附加消能的消能机理与消能过程,以及附加阻力系数Δζ'及其计算式。对宽尾墩改善消力池内的水流结构,缩短水跃长度,减少尾水深度,提高消能率及改善跃后水流状态等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计算式。通过对比试验,得出了宽尾墩体型选择参数。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下游深尾水工程中常规底流式消力池内由于消能紊动不足引起出池水流二次水跃、冲刷下游天然河床等一系列工程难题,结合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平尾墩、常规宽尾墩以及非完全宽尾墩下游消力池内流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非完全宽尾墩利用平尾墩闸室与相邻宽尾墩闸室入池水流横向水位落差和纵向流速梯度,迫使雍高射流入池水流呈弧形横向扩散、碰撞,显著增强剪切紊动,促使消力池上游区域形成由底至表不断发展壮大的立轴旋滚,提升消力池内能量紊动耗散、降低出池水流流速,完全解决常规底流式消力池中易出现的二次水跃、消能不充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低弗劳德数水流条件下,二级消力池是解决消能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至今为止,有关二级消力池的工程应用研究较多,而在体型参数和消能机理方面研究较少。为此,采用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低弗劳德数水流二级消力池体型参数及其敏感性。结果表明:消力池的长度、深度和尾坎高度等参数都存在界限值,超出界限值时第一级消力池易于产生波状或远驱水跃,而第二级消力池出池水面波动显著增大。池长小于界限值时,消力池池内流态恶化,消能率明显降低;尾坎高度越低,消波效果越好。优化后的二级消力池消能率明显提高,且二级消力池对尾水位的适应性也显著扩大。引入尾坎高度修正系数ωi,提出了各级池长和尾坎高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低弗劳德数水流消能问题,在确定单级消力池和二级消力池体型的基础上,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低弗劳德数水流单级和二级消力池的水力特性和消能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在低弗劳德数水流条件下,二级消力池将原单级消力池出池水面较大波动区变成了适应区,对下游尾水位的适应区间显著增加,出池水面波动更小。同时,单级消力池内流线更加稀疏,流速梯度更小;消力池涡量大小明显低于二级消力池,而雷诺应力明显大于二级消力池;二级消力池内雷诺应力大小分区较单级消力池更明显,表面旋滚区明显大于底部旋滚区,水流更加稳定。相比单级消力池,二级消力池消能率显著提高,且有利于下游河床和岸边的防冲保护,工程应用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Sediment accumulation downstream of hydraulic jumps can occur in many settings but the architectures of such deposits are poorly documented. Here, three flume run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sediment grain size and transport rat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ulic‐jump unit bars. In one of these runs six hydraulic‐jump unit bars formed a hydraulic‐jump bar complex. In another, the same sediment was supplied more quickly and only two unit bars formed. In the third run with the same sediment supply rate, but different grain size, only one large unit bar formed. All unit bars developed in a similar way but their size and internal architecture differed; they all resulted from a reduction in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at the transition from supercritical flow to subcritical flow in the hydraulic jump. After initial onset of sedimentation and unit bar formation, generation of subsequent unit bars may be: (i) related to small changes in sediment flux; and (ii) independent of changes in the hydraulic jump. Continued sedimentation caused changes from oscillating to weak hydraulic jumps and hydraulic‐jump unit bars formed in both circumstances. The flow of water and suspended sediment becomes shallower over the lee of the bar complex. This leads to flow acceleration and a return to supercritical flow conditions. In turn, a chain of such features can form and generate a chute and pool bed morphology. There is an inherent upper size limit to a hydraulic‐jump bar complex due to the changing flow conditions over the growing deposit as the water above it becomes shallower. There is also an amplitude minimu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ets and subsequent unit bar growth. Hydraulic‐jump unit bars have architectures that should be recognizable in the rock record and because their size is constrained by the flow conditions, their identification should be useful for interpreting palaeo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6.
刘日成  李博  蒋宇静  蔚立元 《岩土力学》2016,37(11):3165-3174
等效水力隙宽和水力梯度是影响岩体裂隙网络渗流特性的重要因素。制作裂隙网络试验模型,建立高精度渗流试验系统;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模拟流体在裂隙网络内的流动状态,研究等效水力隙宽和水力梯度对非线性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力梯度较小时,等效渗透系数保持恒定的常数,流体流动属于达西流动区域,流量与压力具有线性关系,可采用立方定律计算流体流动;当水力梯度较大时,等效渗透系数随着水力梯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少,流体流动进入强惯性效应流动区域,流量与压力具有强烈的非线性关系,可采用Forchheimer方程计算流体流动。随着等效水力隙宽的增加,区别线性和非线性流动区域的临界水力梯度呈幂函数关系递减。当水力梯度小于临界水力梯度时,控制方程可选立方定律;当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时,控制方程可选Forchheimer方程,其参数A和B可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得到。其研究结果可为临界水力梯度的确定及流体流动控制方程的选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表附近30~50 m的岩体裂隙处于一种低围压状态(约1 MPa左右)这一情况,提出了低应力状态下裂隙变形的两点假设:(1)裂隙面处于线弹性状态;(2)隙宽减小量相对于初始力学隙宽是一个微小量。结合Barton公式,建立了低法向应力下裂隙渗流的半经验理论公式,并从实验的角度验证了该公式的合理性。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低法向应力作用下,裂隙渗透系数随法向应力的增加而线性降低。此外,给出了一种间接确定裂隙初始力学隙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水平多股淹没射流水力特性及消能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不能采用挑流消能型式的大型水电工程,提出了多股多层水平淹没射流新型消能型式.它是利用与下游消力池底板具有一定高差且基本平行的多股射流进入消能水体的中间,在每一股射流的四周形成强剪切并各有一个较为稳定的三元紊动旋滚的水平多股淹没射流进行消能.对该消能方式的水力特性和消能特性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出三元水平多股淹没射流水力参数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它是一种流态稳定、适应性强、低雾化、高消能率,有利于降低临底流速的新型消能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井周流场,水跃值与井内水位降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单井稳定流抽水为例,从井固流场与地下水向集水井幅射流的涌水量方程入手,阐明井结构,井周泥浆堵塞和井内水位降深的关系。证明了水跃值是井周泥浆堵塞降深与井周三维流域或紊流引起的二次项降深(简称“井损“)之代数和,并得出了水跃值不同组成部分随井内降深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从而提出了消除水跃值,利用裘布依涌水量方程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