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气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双清  孙玮琳 《岩矿测试》2005,24(4):271-276
回顾了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贡献,分析了其现状和发展前景;总结和介绍了油气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常见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在油气资源调查工作中的优势、应用范围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研究工作的四点建议:立足理论研究,开拓应用技术;大力开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查的室内外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研究;积极构建管理和技术平台,整合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和数据资源;协调开展综合油气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2.
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勘查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要想研究、发展和完善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就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正确认识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思路,抓住关键,并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3.
油气资源潜力浅表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球化学方法评价油气资源潜力是盆地勘查阶段的战略问题之一.选择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进行油气资源潜力浅表地球化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总结了油气保存条件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区域地球化学场结构能系数的新概念,定量表征油气运移过程中组分分异强度,研究了预测油气远景靶区的GIS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可以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重要的浅表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运用地球化学方法评价油气资源潜力是盆地勘查阶段的战略问题之一.选择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进行油气资源潜力浅表地球化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总结了油气保存条件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区域地球化学场结构能系数的新概念,定量表征油气运移过程中组分分异强度,研究了预测油气远景靶区的GIS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可以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重要的浅表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在油气物化探勘查中,不确定性使得对勘查区的评价产生困难.物化探资料的使用可以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但不能消除它.在决策的各个阶段,使用物化探资料有助于提高勘查的效果及见油成功率.概率方法的引进可以改善现有勘查中的解释推断,使评价与决策定量化.  相似文献   

6.
BPMG(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从事油气地质勘查和海洋地质调查已有30多年历史,30多年来,她以先行、开拓、发现、评价为宗旨,在中国油气勘查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功勋卓著、实力雄厚的油气勘查大军。  相似文献   

7.
1994年4月国阅65号文正式明确地矿部的油气勘查队伍用2~3年的时间过渡为规范的油气勘查开发公司,标志着石油海洋地质系统的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企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油气化探,何去何从?(代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学锦 《地质通报》2009,28(11):1533-1535
油气化探自德国Laubmeyer在1929年第一次申请有关勘查油气方法与仪器的专利权之后已经过了80年.但其发展始终坎坷起伏.  相似文献   

9.
油气化探,何去何从?(代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化探自德国Laubmeyer在1929年第一次申请有关勘查油气方法与仪器的专利权之后已经过了80年.但其发展始终坎坷起伏.  相似文献   

10.
贾国相 《矿产与地质》2005,19(6):588-591
回眸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的创建、发展,开拓、奋进的历程,在金属矿产资源的地球化学勘查和油气矿产资源的地球化学勘查所从事的地球化学技术方法和应用开发研究中,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油气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做出的重要贡献,谨以此庆贺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第一任室主任欧阳宗圻先生的八十大寿.  相似文献   

11.
为了顺应多元化投资的市场需求,找准工程咨询行业的市场定位,本文通过对其他服务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成功实例剖析,提出了一体化服务与“菜单式”经营相结合的经营理念,并对国有设计院经营模式的转轨与变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洪波  章雨旭 《地质通报》2008,27(6):917-922
由于专家喜好不同和几本权威汉语专业辞典互不一致,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使用和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混乱状况。①本文建议应统一将“pothole”译为壶穴,表示基岩表面tg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凹坑;“kettlehole”或“kettle”译为锅穴,代表冰川沉积区因冰体融化而形成的洼地。②对于“冰臼”、“岩臼”的使用,两作者亦未能达成共识:吕洪波建议继续使用“冰臼”,等同于“冰川壶穴”,对应于“glacial pothole”,摒弃“岩臼”这一新的提法;章雨旭建议修改“壶穴”的原始定义,不再强调其快速旋转水流成因,仅强调其“口小、肚大、底平”的形态特征,同时摒弃“冰臼”和“岩臼”等术语,仅用“壶穴”一词,若强调“壶穴”的不同成因.可在其前面加注成因术语,如“冰川壶穴”、“河成壶穴”、“风化壶穴”等。③对于其他凹坑,有专用名称的用专用名称,如风化穴(tafoni)、风蚀凹槽、风龛(alcove)等;没有的则用一般词汇,称为“坑”、“穴”、“洞”(pit,hollow,cavity)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论述了实践“三个代表”与必须抓住“第一要务”,“第一生产力”与“第一资源”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铀"成矿壳层"与"热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铀富集成矿在垂向分布上受一定标高控制,形成具上限和下限的空间层带(俗称成矿壳层)。这个层带的出现受构造及地球化学环境的双重控制,下限面为韧脆性构造转换面,铲状断裂系的下铲面,以剥离断层为界面,是岩石温度变化的突变面、构造环境(压、张)反差明显的变化面,也是酸、碱分离及氧化一还原交替的地球化学环境变化的转换面,构成铀“成矿壳层”的底面;上限面为古大地水准面,是地壳表面重力向量的势能等值面,它控制了区域侵蚀基准面、潜水面、渗入水的氧化一还原渗透面、上升的深部溶液与下降水的混合面,是铀成矿壳层的上界面。  相似文献   

15.
“未熟油”与“未熟生烃”异议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陈安定 《地质论评》1998,44(5):470-477
有关专家认为,“未熟生烃”是我国新生代盆地广泛存在的地球化学现象,本文剖析了这一论点背后隐含的矛盾,并以苏北盆地部分断陷中存在的“不等深等温”“不等深等熟”,成熟度指标与埋深关系的“平行变浅”分布等资料为依据,提出此现象当源于“古大于今”埋深史这一特定地质背景(或称为退化受热史)若以恢复的最大古埋深重新勾画产经曲线,所谓“低温早熟”现象即可消除,既然未熟生烃现象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未熟的石油,同时指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鸟类飞行起源的2种假说:"树栖起源"假说与"地栖起源"假说。详细讨论了2种假说的理论支撑点及存在的问题,认为鸟类的祖先和原始鸟类可以借助自然界中任何有利的地形和地物来帮助滑翔和起飞,而不是仅仅依赖直立高大的树木。"地栖起源"假说更合乎情理,也更接近或更符合客观事实,同时提出了"地栖起源"假说的新模式图。  相似文献   

17.
18.
<正> 1990年9月,我国地质出版社出版了由王鸿祯、李光岑合编的《国际地层时代对比表(Correlation Table of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CTSS)》,及时地把1989年7月17日由国际地层委员会通过的《全球地层表(Global Stratigraphic Chart,GSC)》介绍到国内并且增补了《中国地层时代表(A Stratigraphic and Geologic Time Scale of China,SGTSC)》和《地质时代表(A Geologic Time Scale,GTS)》,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地层学研究工作,起到了为地质勘探服务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於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华南的基底是“华夏古陆”,或古元古—太古代的“华夏地块”,或“扬子-华夏古陆”。另一种意见认为除小的古老地体外,华南不存在古老基底,而是在洋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槽褶皱区。华南地槽褶皱区开始于造山纪(2050Ma),它的西部边界是武陵断裂带,与西南地台相邻;其北边界一般认为是长江断裂带,其实很可能是华北地台。对持“华夏古陆”及相似观点进行了质疑和评论,对华南地质一些关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根椐长期地质研究积累,如地槽相沉积、复理石或浊积岩的巨厚沉积、蛇绿岩套、细碧(角斑岩系、安山岩带、许多下古生代等地层标准化石,以及大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等,提出华南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可分为5个造山带,即:① 武陵—双桥山—双溪坞—舟山造山带;② 震旦—早古生代造山带;③ 海西造山带;④ 印支—燕山火山岩带;⑤ 台东—喜马拉雅火山弧。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提出 在国企改制中,有些地方对党委会、工会、职代会(简称‘老三会’)的作用重视不够,似乎可用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简称‘新三会’)代替。这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党对改制企业的政治领导和发挥党群组织作用,已成为值得大家深思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