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海碎屑沉积物化学组成的气候记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取自南海北部陆坡的ODP1144站沉积物中碎屑组分的主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气候控制的变化特征,其中在间冰期,碎屑物质表现出较高的Al/Ti、K/Ti、Mg/Ti比值和较低的Na/Ti、Ca/Ti比值,而在冰期则正好相反。这些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华南地区的陆壳风化产物,其所表现出来的主量元素变化特征意味着在间冰期华南地区陆壳化学风化程度加强,反映一种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这种气候环境可能是间冰期东亚季风系统中的夏季风加强所致。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198个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沉积物常量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富集程度和粒度效应。结果显示,沉积物的常量元素以SiO2、Al2O3、CaO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45.9%、8.53%、16.7%,其中SiO2、Al2O3代表了陆源碎屑组分,CaO代表了生物碎屑组分。陆架区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陆坡区具有较高的Al2O3、CaO含量,但是,Al2O3的高含量在深水下陆坡区,而CaO的高含量在上陆坡岛礁区。总体上,常量元素Fe2O3、K2O、MgO、Na2O、TiO2与Al2O3具有相似的含量分布特征,指示细粒组分的吸附作用;而SiO2、CaO与Al2O3呈相反的分布特征以及负相关关系,反映了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受到石英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稀释作用。大部分元素的富集因子介于1~2之间,富集特征不明显,表明碎屑物质主要为地壳来源,仅CaO、MnO出现较高的富集因子,指示陆坡区生物富集作用和深水陆坡区化学沉积作用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汪卫国  陈坚 《台湾海峡》2011,30(4):449-457
为研究南海中部沉积物中常量元素组分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南海中部中沙以南陆坡一深海盆区的表层沉积物和2根柱状样进行了Si02、A1:O。、Fe:03、TiO:、K:O、MnO、P:O,、CaCO,等常量元素组分及生物硅(BSi)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SiO:、A1:03、Fe:O3、TiO小K:O等与陆源碎屑矿物有关的常量元素组分含量的变化主要受生源CaCO,含量的控制,而CaCO,的含量,则受水深的控制.CaCO,含量与水深的关系表明,研究区CaCO。临界补偿深度约为3800m.受底层洋流的控制,研究区海山附近硅质生物碎屑局部富集,并稀释其他元素含量.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的MnO和P:O,含量的分布规律不同于其他常量元素组分,其中,Mn可能部分交代CaCO,中的Ca,P,O,部分可能为海底超基性岩海解来源的.2根柱样的地球化学变化特征显示,晚更新世以来,南海中部CaCO,临界补偿深度以浅海底沉积物中除Mn和P以外的其他各常量元素含量受生源CaCO,含量的影响,而在CaCO。临界补偿深度以深的海域,则受BSi含量的影响.南海中部沉积物柱样中的CaCO,和BSi含量变化与全球变化有关,可作为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代用指标.摘要:为研究南海中部沉积物中常量元素组分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南海中部中沙以南陆坡一深海盆区的表层沉积物和2根柱状样进行了Si02、A120。、Fe20。、TiO:、K20、MnO、P20,、CaCO,等常量元素组分及生物硅(BSi)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SiO:、A1:03、Fe20¨TiO小K:O等与陆源碎屑矿物有关的常量元素组分含量的变化主要受生源CaCO,含量的控制,而CaCO,的含量,则受水深的控制.CaCO,含量与水深的关系表明,研究区CaCO,临界补偿深度约为3800m.受底层洋流的控制,研究区海山附近硅质生物碎屑局部富集,并稀释其他元素含量.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的MnO和P:O,含量的分布规律不同于其他常量元素组分,其中,Mn可能部分交代CaCO,中的Ca,P,O,部分可能为海底超基性岩海解来源的.2根柱样的地球化学变化特征显示,晚更新世以来,南海中部CaCO,临界补偿深度以浅海底沉积物中除Mn和P以外的其他各常量元素含量受生源CaCO,含量的影响,而在CaCO,临界补偿深度以深的海域,则受BSi含量的影响.南海中部沉积物柱样中的CaCO,和BSi含量变化与全球变化有关,可作为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TOC)、常量元素氧化物(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P2O5,TiO2,MnO),探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常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氧化物组成较为稳定,含量最高的2种组分为SiO2和Al2O3,两者组分占沉积物总量的72%左右。常量元素氧化物的含量与沉积物类型密切相关,SiO2,CaO,P2O5倾向于富集在粗颗粒沉积物中;Al2O3,K2O,MnO则倾向于富集在细颗粒沉积物中;而MgO,Na2O,Fe2O3和TiO2基本不受沉积物类型影响。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氧化物可以分为3组,第1组包括SiO2,Al2O3,Fe2O3,MgO,TiO2,P2O5和MnO;第2组包括CaO,K2O,CaCO3和TOC;第3组包括Na2O,可能分别代表了陆源碎屑沉积、海洋生物沉积和海洋化学沉积。  相似文献   

5.
张俊  孟宪伟  王湘芹 《海洋学报》2013,35(4):106-111
南海北部陆坡柱状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 沉积物中的Ti、Al、Fe、K、Mn、Mg代表了陆源元素组合;而消除粒度效应的陆源元素比值Al/Ti、Fe/Ti和K/Ti等的变化曲线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对比表明, 在气候变冷事件(Heinrich事件、Younger Dryas事件、PME斜室普林虫低值等事件)期间, 陆源常量元素比值明显降低。这一对应特征, 一方面体现了气候变冷事件的发生对陆源区化学风化强度的制约, 另一方面也说明与指示长时间尺度气候相似, 陆源元素比值对短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南部海域TS6柱状样沉积物样品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合粒度和AMS14C测年分析结果,探讨了研究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及气候变化特征。常量元素垂向序列显示元素Mn在沉积物近表层大量自生富集,指示近现代底层水高度富氧,表明研究区水体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水成成因的铁锰结核发育;常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Al、Fe、Mg、K、Ti代表了陆源元素组合;陆源常量元素比值Al2O3/TiO2、TFe2O3/TiO2、MgO/TiO2和MgO/Al2O3记录了研究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部分气候波动事件,其中全新世9.8~9.4 kaBP和6.5~5.8 kaBP阶段发生了两次气候变冷事件,指示东亚夏季风强度明显减弱,并且6.5~5.8 kaBP阶段冷事件表现出“双峰”特征。各常量元素比值指示末次冰消期18.5和15.8 kaBP左右可能也出现了气候变冷事件,其中15.8 kaBP出现的冷事件应该对应于H1事件。  相似文献   

7.
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富元 《海洋与湖沼》1991,22(3):253-263
根据1983年9月—1984年7月所调查的南海中部91个表层沉积物中Fe,Mn等18种元素分析并结合其它资料的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中部沉积物具有在近海—深海环境下形成的半深海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2)元素含量分布规律是,Al,K,Fe,Mg,Cu,Ce,Ni,Ba,Mn,Zn,Pb,N含量从陆架外缘到陆坡直至深海递增;Ca,Sr,C_(有机)从陆架外缘到陆坡含量渐增,由陆坡向深海锐减;Si和Ti含量在陆坡低、陆架外缘和深海高;(3)因子分析得出三种元素组合,即常量元素Al,Si,K,Fe,Mg,Ti,微量元素Cu,Co,Ni,Mn,Ba和Ca,Sr,C_(有机),N组合;(4)沉积物元素组成和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物类型。  相似文献   

8.
方海超  黄朋  周宇  张晋  李安春  闫吉 《海洋科学》2015,39(4):108-116
为探讨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控制因素和物质来源,以常量元素为依托,对30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SiO2、Al2O3、Fe2O3、MgO、K2O、P2O5、TiO2七种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其中,SiO2、K2O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Al2O3、Fe2O3、MgO、P2O5、TiO2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但与SiO2、K2O的分布趋势相反;CaO、MnO、Na2O在区域内分布较为均匀,未显示出明显的高低变化趋势。聚类分析显示,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分布主要受粒度效应的控制。主因子分析提取出3种控制常量元素分布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粒度控制效应、源区风化作用和不同物源输入是影响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贡献累计方差总和达77.12%。以K2O、CaO、TiO2为指标,通过FD函数识别出北黄海不同海域内的主要物质来源,其主要物源包括黄河、鸭绿江和黄海暖流携带的长江物质。对北黄海沉积物物质来源进行分析,不仅在海洋矿产资源勘探、航道开发、沿岸港口建设与整治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在认识海洋环境变迁等方面同样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琼东南海域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琼东南海域88个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两种组分是SiO2和CaO,其平均含量分别为41.15%和15.66%;琼东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以陆源碎屑为主,同时生物沉积作用也较发育;陆源物质源区较复杂,主要的陆源物质可能由古红河水系携带而来;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可分为4组,第1组包括SiO2、Al2O3、Fe2O3、MgO、K2O、TiO2,第2组包括CaO、CaCO3、烧失量,第3组包括P2O5和有机碳,第4组包括Na2O和MnO,分别代表了陆源碎屑沉积、钙质生物沉积、海洋化学沉积以及火山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10.
对南海S08-57站柱样岩心的CaCO3、SiO2、Al2O3、TFe2O3、MgO、CaO、Na2O、K2O、TiO2、P2O5、MnO、Cu、Pb、Zn、Co、Ni、Ba、Sr、Rb、V、Cr、La、Ce和Ta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CaCO3含量变化建立了碳酸钙地层时标,提出了南海碳酸钙地层学的SB4.0事件,进一步完善了南海标准碳酸钙地层学时标;讨论了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海洋学意义。结果表明,S08-57柱样岩心的SB3.33m事件附近存在一次强碳酸盐沉积,Al2O3、TiO2、Nb、SiO2、K2O、Ta、La、Rb、Ce、MgO、Zn、TFe2O3、Na2O、V、Pb和Cr的沉积曲线与CaCO3近似呈镜像关系。  相似文献   

11.
Changes in North Sea gadoid stocks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12.
万安盆地是南海重要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一,是较为典型的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以TACross的旋回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利用钻井、地震资料、岩心等各种实际资料,建立了万安盆地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并对万安盆地的可容纳空间变化与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及沉积物供应)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海洋旅游变迁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证研究方法,梳理了近年来我国海洋旅游在旅游空间和旅游方式两方面的变迁。在海洋旅游空间变化中,呈现出从海滨游发展到海上游,进一步延伸到海底游的立体发展演变格局。在海洋旅游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特点,并出现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休闲化旅游趋势。引发海洋旅游变化的原因首先来自于人均收入增长,为人们出游提供了物质基础;闲暇时间增加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时间保证;旅游休闲观念的变化使人们将旅游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交通等旅游设施的建设使旅游更加便捷而舒适;海洋多层次开发使海洋旅游有了更丰富内容,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4.
Izvestiy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Physics -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rticularities of changes i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over the territory of Belarus in the current...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洋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海洋观内涵,阐述不同时期中国海洋观的特征;结合世界海洋发展的潮流,联系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强调更新海洋观的必要性,总结了我国新海洋观应该具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造山带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不一致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影响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因素错综复杂,既可以单一作用,也可以相互作用;既可以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也可以受局部因素的控制,因此,全球海平面与区域海平面相对变化既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尤其在造山带地区可以不一致,甚至相反。只有找出这种控制主导因素,才可以把局部地质场放到全球统一场中去。  相似文献   

17.
介绍近几年来为科学家关注的一种发生在北极的自然现象——尤娜谜,这是一种正在发生的与泛北极环境变化相关的综合性自然现象,影响极广。这里主要介绍尤娜谜名称的出处及含意、自然界的表现形式以及以研究尤娜谜为主要内容的一项大型北极科学研究计划——北极环境变化研究的科学假设、研究内容和研究战略,以求引起大家对这一自然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海带中砷元素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形态变化。采用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高剂量海带组、低剂量海带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灌胃基础饲料和添加50%、25%海带粉(占饲料粉的比例)的饲料。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血液、胃内容物、回肠内容物、回盲部内容物和大肠末端内容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样品中的砷形态和含量。结果表明,海带中的砷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形态发生变化;空白对照组大鼠胃、回肠、回盲部和大肠末端的内容物中砷含量较低,主要砷形态为二甲基砷(DMA)和五价砷(AsⅤ),且不含有砷糖化合物;添加海带组大鼠胃、回肠、回盲部、大肠末端内容物中含有砷糖化合物及少量的砷胆碱(AsC)、砷甜菜碱(AsB)、DMA和AsⅤ,海带中的砷在大鼠的大肠末端主要以砷糖和小分子有机砷形态排出体外。空白对照组和添加海带组大鼠血液中的砷形态均为DMA和少量AsⅤ,添加海带组大鼠血液中未检出砷糖化合物。本研究旨在为阐明海带中砷元素在体内的代谢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珠海市海域地形演变,基于2005~2014年海图资料提取了两期水深点和等深线,对比选取最优插值方法,构建珠海市海域水下地形变化图,分析研究区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1)2005~2014年珠海市海域的0m和2m等深线比10m等深线变化剧烈,变化集中在近岸区域,说明人类改造活动占主导地位;(2)经不同区域冲淤统计和代表性断面分析可得,9年间海底淤积量大于冲刷量,淤积区域集中在澳门港至淇澳岛附近,港珠澳大桥建设为主导因素;冲刷区域集中在崖门水道、进海航道和高栏港附近,港口清淤及航道疏浚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东北大西洋海洋捕捞渔获物营养级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东北大西洋是重要的海洋捕捞海域,该海域渔业栖息环境易受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此,本文基于1950-2012年东北大西洋FAO的渔获统计数据,对已开发的293种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TL)、营养级平衡指标(FIB)和渔获营养级分类(TrC)进行时间序列的统计,为进一步研究该海域渔业资源受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基础。研究认为,平均营养级(mTL)从1950年(mTL=3.71)下降至2012年(mTL=3.57),每年下降约0.02TL(r=-0.614;P<0.01),而近8年来营养级平衡指数持续下降。同时,研究表明,东北大西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和气候变化(海表温上升、北大西洋涛动和海冰缩减等)息息相关,其中渔获量出现高产值均在海表温异常年份:1956年、1976年和1997年。本文分析了东北大西洋渔获物营养级变动情况,为研究东北大西洋渔获组成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研究基础,也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