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等大量震例研究表明,严重的地震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发震断层的同震地表破裂、近断层的强地面运动和地基失效引起的建(构)筑物倒塌。因此,避让活动断层是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如何避让活动断层和避让多少距离能够保证地面建(构)筑物不受活动断层同震错动引起的直接毁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科学问题。1)首先基于历史地震地表破裂资料,定量分析了活动断层同震地表破裂的局部化特征、同震地表破裂与建(构)筑物的破坏关系,得出了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直接严重地震灾害带宽度的平均统计值约为30m的认识。2)通过1999年集集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地表破裂带宽度资料和地震灾害空间分布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倾滑断层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断层上、下盘地表破裂带或严重地震灾害带宽度之比为2︰1至3︰1。3)基于上述分析获得的最新认识,进一步讨论了避让对象、活动断层定位要求、不同类型活动断层最小避让距离、特殊建(构)筑物避让和"抗断"设计理念等问题。最后,呼吁立法机构加强活动断层避让和活动断层探测的立法工作,规范活动断层上及其邻近地段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合理避让活动断层的行为,防患于未然,提高中国防震减灾的基础能力。  相似文献   

2.
介绍盈江2011年Ms5.8与2008年Ms5.9地震震害调查的房屋破坏比的确定方法,揭示了Ms5.8地震的各种震害特征,并将两次地震的震害差异做了对比.分析造成Ms5.8地震各种破坏重于Ms5.9地震的原因,提出了震区恢复重建与规划发展的建议、建(构)筑物在选址、施工、抗震设防方面的注意事项和各类建(构)筑物加强抗震...  相似文献   

3.
盈江5.8级地震的震害特征及破坏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盈江5.8级地震震区的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水利设施的概况,阐述了各类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水利设施的震害特征及破坏机理.最后提出了震区在恢复重建与规划发展时的建议、建(构)筑物在选址、施工、抗震设防方面的经验教训、各类建(构)筑物加强抗震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小区划、概率设定地震和广泛收集地震地质、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地震次生灾害源、社会环境与经济人口数据等的基础上,对东莞市区89.3 km2范围工作区开展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研究,得到不同烈度下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震害分析结果,以及地震次生灾害影响、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评估结果,对工作区及东莞市的抗震能力进行...  相似文献   

5.
会泽5.3级地震建(构)筑物震害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介绍了2005年云南会泽5.3级地震震区建(构)筑物震害的调查结果,归纳了建(构)筑物震害的特征,并对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房屋建筑及各种构筑物在选址、施工、抗震设防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构)筑物防震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6.
查润华  胡洁  徐芸 《山西地震》2007,(3):27-30,36
根据对我国农村建(构)筑物震害的调查结果,总结了农村房屋的震害特征,分析了建(构)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及农村房屋建(构)筑物在选址、施工、抗震设防等方面的教训,采用有限元分析比较了基础材料不同时基础部分的抗震差异。提出了提高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隐伏活断层未来地表破裂带宽度与位错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Okada(1992 )有关地震断层地表位移的计算方法和程序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 0 0 11- 2 0 0 1) ,推导了隐伏活断层突然错动产生地表破裂带的临界值 ,即在相隔 5m的水平上 ,位移差超过 0 1m。初步讨论了隐伏活断层地表破裂带随埋深、倾角、断裂力学性质和断面位错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对于隐伏正断层 ,地表破裂带宽度随覆盖层埋深的增加表现出非线性特点 ,具有从小到大 ,再变小的特点 ;地表破裂带位错量峰值随埋深线性递减。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隐伏正断层倾角越小 ,地表破裂带越偏向下盘 ,并且 ,地表破裂带的宽度也变小。与隐伏正断层相比 ,隐伏走滑断层地表位移差随埋深衰减更快。随着隐伏活断层断面上位错量的增加 ,地表破裂带宽度会显著变宽 ,位错量也随之增大。这些认识和计算结果为城市规划、各种生命线工程和建 (构 )筑物的跨断层设防 ,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害是地震巨大的破坏力摧毁建(构)筑物造成的.地震摧毁建(构)筑物有不同的途径,所造成的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需要采用不同的对策. 1 强烈震动致灾 这是由于建(构)筑物抗不住强烈震动倒塌或严重破坏造成的灾害.  相似文献   

9.
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有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家标准《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GB/T24335-2009已于2009年7月16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为了更好地了解该标准,本文介绍了该标准制定过程中一些有关问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回顾了我国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国内外现有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的划分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解丽  非明伦  卢永坤 《地震研究》2007,30(4):373-378
介绍了2007年6月3日宁洱MS6.4地震各地震烈度区范围、面积、走向等分布状态,以及4个强震台站所记录的主震峰值加速度值。对震区的各类建(构)筑物和工程结构等进行了震害特征分析,并对震区内的震害异常点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