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新一代地质填图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础工作,是世界各国地质工作机构的基本职能和长期任务八直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传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现状与需求严重脱节。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美,加,澳等发达国家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先后开始了新一代填图。  相似文献   

2.
郝永莲 《中国地质》2001,28(11):44-44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地学工作,也是地学领域地面数据获取的主要方法之一。全面系统地取全、取准野外第一手资料是进行地质调查与填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任务。传统的地质调查与填图工作获取资料的基本方式,是通过连续的野外地质路线观测,把获得的第一手基础资料记录在纸介的笔记本上。这种做法现已不能适应当前地质工作现代化的要求。开展数字区调,尽快实现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愿望,也是世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普遍发展趋势。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立项,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实施…  相似文献   

3.
利用电测深资料进行岩性(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则制  张秉书 《物探与化探》1990,14(1):78-80,62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基础。物探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区域地质调查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第四系或沙漠复盖区。我队在第四系覆盖的北京平原区进行了1/5万电测深区域调查工作,并以电测深资料为主,完成了编制基岩地质图等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4.
GIS在区调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地质工作,它几乎涉及到地质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其90%以上的数据与空间位置有密切关系。因此,GIS在区调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区调工作的特点和需要,阐述了应用GIS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硬件的配备,软件的选择,人才的培养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5.
谢韬  张启跃 《地质论评》2009,55(1):147-149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李超岭等,2003;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发的以PRB数据模型为核心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RGMAP)”解决了以往区域地质调查停留在手工作业、野外数据采集方法落后、地质点定位精度低、成图工序复杂等问题,从而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区调全过程实现了信息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排格式和已有的实测剖面地层数据库表结构,结合Word VBA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编程实现了对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实测地层剖面描述信息的自动化提取及入库操作。利用这种设计开发思路,可以结合不同的地质资料文档,进行有序、高效、科学的地质资料信息化开发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域及邻区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区,也是地球科学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区域之一。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重大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为目标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近20年的持续调查,实现了对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全面覆盖,系统地获取了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基础数据,形成了基于实测数据的“一图一库一报告”,大幅提升了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这项工作填补了中国小比例尺海洋地质国情调查的空白,初步摸清了中国管辖海域地质环境条件和资源环境潜力,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认识,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地质资料,为提升区域地质科学的认知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重要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潘桂棠  庄育勋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87-793
区域地质调查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地质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地质工作.1999-2001年,按青藏高原空白区区调计划,集全国区域地质调查的骨干与精兵,先后开展了43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图1),面积逾60×104km2,参与单位26个.  相似文献   

9.
庄文明 《广东地质》2002,17(4):33-41
总结性阐述了城市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现状、城市地质环境类型及其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认为城市地区1:25万区调填图应以基础地质调查和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区域地质调查为根本,根据城市地质环境类型、功能类型的不同开展重点不同的专项地质调查研究。专项地质调查包括区域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和自然资源调查,以及中心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地方或相应部门的特别要求属专项地质调查的一部分。不同的专项地质调查工作采用相应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少芳  杜子图  谢晓波 《地质通报》2007,26(12):1703-1706
全国地质调查信息系统是为地质调查管理部门和决策机构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和工作部署提供依据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系统的开发建设对于提高地质调查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信息系统(V1.0)的架构、关键技术和主要功能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地质调查最终成果之地质图件及报告的编制、保存、分析和使用的信息化、多媒体化现已成为区域地质调查信息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详细地论述了集GIS、多媒体、超文本、可视化、CD技术为一体的多源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信息化方面的研究状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区调提速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地质调查(区调)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调整区调工作布局,加快区调工作步伐已迫在眉睫。本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家“十五”计划的要求出发,分析了全国区调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区调部署、加快区调进度的紧迫性、可行性及目标任务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尽快将区调工作纳入全面服务社会的轨道、2005年优先安排并完成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调工作、2010年前全面完成全国中比例尺区调任务并出版中国第一套相关基础地质系列图件的基本思路。章特别指出,区调提速一定要确保野外填图的质量,工作部署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依靠计算机、遥感等高新技术实现区调提速,要在提速过程中实现区调工作主流程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3.
自2000年以来,在提高了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要求,更新了区域化探方法技术后,极大地提高了东北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发现了众多重力异常,圈定和推断了隐伏岩体、盆地和断裂构造.特别是区域化探,获得的地球化学异常更加丰富,真实地反映了地质规律,提供了较多的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发现了众多矿产地.首次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查明了松辽平原土壤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证实了松辽平原土壤环境质量是优良的.这些成果为东北地区的地质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质工作作为基础性、先行性工作,贯穿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城市建设发展分为选址布局、规划建设、运行完善和转型升级四个阶段,对应于城市建设发展不同阶段的地质工作,可划分为区域地质资源环境调查、城市地质资源环境调查评价、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城市地质环境功能恢复等。本文重点讨论了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提出了城市地质工作在城市不同建设发展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及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丁华  丁辉  张悦  廖文强  陈鑫源 《地质论评》2021,67(2):467-474
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地质视角解读乡村振兴,围绕乡村人地安全、产业发展、地质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地质评价、水文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旅游地质遗迹调查等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为提高助力效率效果,需做好项目顶层设计、制定乡村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等标准、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开展系统人才培训培养等战略路径。未来乡村发展中,应进一步解决区域统筹部署与重点发展村镇选择、综合地质调查与乡村规划建设空间尺度匹配、综合地质调查和纵向专业性调查配合使用、工程地质评价与乡村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地质文化村建设与乡村规划建设衔接等问题,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服务能力,为乡村可持续振兴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6.
首都地区规划建设工作主要分布于平原松散地层之上,第四纪地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依托近几年来在北京地区开展的平原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活动断裂专项调查项目成果,系统总结了平原区第四纪区域地质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工作手段和技术方法,及其在解决第四纪基础地质问题及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平原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可查明第四纪精细地质结构、含水层分布特征,精确厘定活动断裂位置及其活动时限,探讨自然环境演化序列与人类活动关系等,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和应急水源地水资源合理开采提供基础地学数据。研究成果对首都城市减灾防灾、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地学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康庄 《地质与资源》2017,26(4):412-417
东北地区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从1999年度试点工作到2015年底持续近16年的数据库建设工作,收集了大量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所获取的基础地质成果资料,对东北地区完成的区调和建库工作程度及资料状况进行核查、摸底、整合.完成了382个标准图幅传统填图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建库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健全了空间数据验收的方法和流程,规范了基本的评分方法和成果评价等级.  相似文献   

18.
地质调查大数据研究的主要问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地质调查大数据包含地质调查工作中产生的多来源、多模态地质数据,以及公共服务与支撑管理产生的数据。一些与数据和计算有关的地质问题,限于当时的信息技术条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解决这类地质问题及信息数据共享问题是地质调查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基本目标。在地质调查大数据处理技术中,应当积极开展多类型地质数据采集器、新型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分布式计算、内存计算技术产品开发与应用,然后集中开展、深度分析与挖掘、可视分析技术产品开发与应用,最终形成地质调查大数据处理技术体系与产品线,以产品应用推动资源共享,提升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期国家目标,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为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目前,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经向覆盖区为主的平原、盆地、草原、荒漠等地区拓展,但现行的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难以满足现今覆盖区地质填图工作的需要,亟待探索形成新的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扩大地质调查成果的服务领域.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4年设立了“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探索总结覆盖区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经过努力,形成了以“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为核心的覆盖区填图技术方法体系.试点项目初步确立了中国东部晚新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的基本格架,揭示了晚更新世以来中国中东部沉积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化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制约关系.该方法体系的建立,对引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新的填图方法体系明确提出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地球系统科学为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的理论基础,实行需求驱动、问题导向、目标考核,努力解决调查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重大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的技术路线是地表地质调查与多种现代地球探测技术、信息技术等高度融合,并强调预研究与设计阶段的重要性.同时规定不平均使用工作量,取消填图主要实物工作量的量化指标规定;创新成果表达方式,明确地质填图服务多种社会需求,倡导填图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立区调填图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地质调查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基础性、公益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PRB数字填图技术在1∶5万黄沙包幅区域地质调查中效果良好。介绍了数字填图从野外PRB过程、室内PRB过程和最终阶段成果PRB过程,说明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数字化准确性、高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