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德岭山地区石英闪长岩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晚古生代构造岩浆岩活动带中,对其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石英闪长岩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利用锆石LA-MC-ICP-MS U-Pb法测得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278.1±1.6)Ma,表明其形成于早二叠世。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类;富集轻稀土(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K、Rb、Sr),亏损高场强元素(Th、Ta),Eu异常不明显(δEu=0.61~1.46),形成于大陆活动边缘构造环境,是壳幔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上岩浆活动带出露的石英闪长岩地质特征,根据索伦山蛇绿岩带的出露位置和本区石英闪长岩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形成环境及侵位时代,认为德岭山地区石英闪长岩的侵位反映了古亚洲洋俯冲消减于华北板块北缘之下及岩浆混合作用的岩浆事件。  相似文献   

2.
柳长峰  刘文灿  周志广 《地质学报》2014,88(6):992-1002
通过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近年来获得的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锆石U-Pb及少量Rb-Sr测年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古生代—早中生代至少经历了奥陶纪、石炭纪—早二叠世、中晚二叠世以及三叠纪等4期明显的岩浆作用过程。奥陶纪岩浆活动时限在508~454Ma,出露面积少,岩性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经历较强的变质变形作用。石炭纪—早二叠世岩浆活动时限在331~299Ma,分布面积最少,岩石组合为辉长岩、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有弱变形或未变形。中晚二叠世岩浆活动时限为271~253Ma,出露面积最大,岩石组合有富含暗色包体的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少量的角闪正长岩。三叠纪岩浆活动时限为250~224Ma,出露面积较大,岩石组合有白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碱性岩。这些广泛分布的多期次岩浆活动表明四子王旗地区在此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岩浆及构造作用过程。奥陶纪岩浆活动和石炭纪—早二叠世岩浆活动可能与古亚洲洋多次俯冲作用相关。中晚二叠世岩浆活动可能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碰撞作用有关。三叠纪岩浆活动与造山后伸展作用及岩石圈拆沉有关。  相似文献   

3.
刘治博  张维杰 《地质学报》2014,88(2):198-207
杭嘎勒地区中二叠世石英闪长岩,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强,无明显铕异常,稀土配分曲线为向右倾,属轻稀土富集型。中二叠世石英闪长岩显示了I型花岗岩的特点。中二叠世石英闪长岩表现出元素Th、Ta、Sr、Hf元素富集,而Nb、La、P元素亏损。AR-SiO2图解显示,主体与包体岩石虽同属钙碱性+拉斑玄武系列区,显示了同源岩浆演化的特点,在R1-R2图解上,大部分样品集中在碰撞前与碰撞后花岗岩区分界处,以碰撞前为主;在Nb-Y图解上,样品落在了火山弧-同碰撞花岗岩区;在Rb-Y+Nb图解上,样品落在了火山弧花岗岩区,反映石英闪长岩形成于板块边缘的岩浆弧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主体岩石年龄(266.4±3.7)Ma。杭嘎勒晚二叠世花岗闪长岩为碰撞前火山弧花岗岩,研究区在晚二叠世时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内蒙古西部英巴地区一个典型剖面为例,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初步构建这一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岩浆事件框架。这一地区至少发育三期岩浆活动和三期构造变形事件。锆石U-Pb定年结果和前人的资料显示,三期岩浆活动分别为石炭纪(325~313 Ma)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早二叠世(291~277 Ma)的钾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岩及早白垩世(~134~130 Ma)的伟晶岩和石英二长岩。第一期构造变形事件为NW-SE向挤压,发生在早二叠世之后,使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发生挤压变形,形成主体低角度北西倾的片麻理,局部发育同期褶皱,变形温度为450~600℃;第二期为NW-SE向伸展,大致发生在早白垩世,使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钾长花岗岩发生中高温(450~650℃)的糜棱岩化作用,形成南东倾的低角度韧性剪切带,具有正断性质,后被伟晶岩脉切穿。第三期为NW-SE向伸展,发生在早白垩世之后,形成北西倾的中角度脆性正断层,断距2~10米,并使伟晶岩变形为碎裂岩。  相似文献   

5.
泽令沟花岗岩位于柴北缘构造带欧龙布鲁克陆块的中段,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其SiO_2含量在61~68%之间,属于中酸性岩,由钙碱性向碱性过渡,属A型花岗岩。岩体中稀土较富集,轻稀土含量更高,稀土、微量元素含量接近于火山岛弧型花岗岩。δEu1,Eu较强亏损型,岩浆分异程度较高。岩体锆石年龄为431±12 Ma,为早中志留世,具有后造山期花岗岩的特征,推测其应该为柴达木板块向欧龙布鲁克陆块碰撞期后的岩浆活动产物。  相似文献   

6.
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构造走廊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类的野外地质学、岩石学、时空分布和同位素定年资料,可以识别出5个构造岩浆阶段和5个构造岩浆带。研究区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早中二叠世阶段、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中二叠世阶段的岩浆活动产物为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组合、石英闪长岩+斑状石英闪长岩组合及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合,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254.1~240.6Ma)为(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中三叠世(安尼期晚期—拉丁初期)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组合;晚三叠世(212~225Ma)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瑞替—郝塘期)代表性的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岩+(斑状)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这些火成岩组合有规律地分布在构造走廊域内,是揭示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湘赣交界地区发育的万洋山岩体进行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该岩体由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本次主要讨论英云闪长岩及其中发育的石英闪长岩包体,并获得英云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38.0±3.0 Ma,石英闪长岩包体的锆石U-Pb年龄为425.6±3.1 Ma,为晚志留世。英云闪长岩矿物组合为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石英以及少量的角闪石、磁铁矿和榍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低硅、准铝质及钙碱性的花岗岩,在岩石类型判别图解中为I型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包体为细粒结构,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及少量辉石,表明岩石包体是岩浆成因的;包体中存在异常共生矿物斜长石斑晶、针状磷灰石,CIPW标准矿物计算中未出现刚玉分子,地球化学组成显示其具有低硅、低碱、准铝质的钙碱性岩类特征;包体还表现为富Mg、Fe以及高Mg#值(45~50),显示出包体高镁、偏基性的特征;包体与寄主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表明二者在成因上相关联。石英闪长岩包体分异指数DI=45~48与辉长岩接近,SiO_2含量略高于辉长岩,表明石英闪长岩包体源于上地幔基性辉长质岩浆、经岩浆混合演化形成。英云闪长岩显示为岛弧岩浆岩、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特征,结合英云闪长岩的岩石类型、岩石包体成因认为:万洋山岩体可能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在俯冲消减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软流圈地幔上涌,诱发岩石圈地幔和上覆的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形成以壳源为主、壳幔混合成因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8.
关庆彬  李世超  张超  时溢  李鹏川 《岩石学报》2016,32(9):2690-2706
本文对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和龙地区八家子岩体和勇新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LA-ICP-MS U-Pb定年和Sr-Nd同位素研究,以便制约该区的区域构造演化。锆石测年结果显示,八家子石英闪长岩结晶年龄为257.8±0.9Ma,形成于晚二叠世早期,勇新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43.2±1.1Ma和238.5±2.8Ma,形成于中三叠世。八家子石英闪长岩为钠质钙碱系列、偏铝质的Ⅰ型花岗岩类,富集轻稀土(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Cs、Ba、K和Sr),亏损重稀土(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Nb、Ta和P),结合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其为壳源成因,形成于俯冲环境下,是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勇新二长花岗岩富硅、铝和钾,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偏铝质-弱过铝质的Ⅰ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LREEs)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Cs、K、Sr),亏损重稀土(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Nb、Ta、P和Ti),结合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其为壳源成因,形成于同碰撞环境下,是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花岗岩的侵位反映了研究区晚二叠世早期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中三叠世华北克拉通与兴凯地块碰撞拼合,说明古亚洲洋应闭合于晚二叠世末期-早三叠世期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内蒙古西部英巴地区一个典型剖面为例,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初步构建这一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岩浆事件框架。这一地区至少发育三期岩浆活动和三期构造变形事件。锆石UPb定年结果和前人的资料显示,三期岩浆活动分别为石炭纪(325~313 Ma)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早二叠世(291~277Ma)的钾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岩及早白垩世(约134~130Ma)的伟晶岩和石英二长岩。第一期构造变形事件为NW—SE向挤压,发生在早二叠世之后,使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发生挤压变形,形成主体低角度北西倾的片麻理,局部发育同期褶皱,变形温度为450~600℃;第二期为NW—SE向伸展,大致发生在早白垩世,使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钾长花岗岩发生中高温(450~650℃)的糜棱岩化作用,形成南东倾的低角度韧性剪切带,具有正断性质,后被伟晶岩脉切穿。第三期为NW—SE向伸展,发生在早白垩世之后,形成北西倾的中角度脆性正断层,断距2~10m,并使伟晶岩变形为碎裂岩。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中元古代白云鄂博台缘凹陷带西部,矿区内有大面积花岗质岩体和岩脉出露,其岩性主要包括石英二长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通过岩相学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区域上同类型岩体的侵入时代,认为浩尧尔忽洞岩体形成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同碰撞-后碰撞环境。其中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该环境下由于板片持续俯冲,引起俯冲板片及地幔楔发生熔融,其上侵带来的热量致使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形成该类型岩石的母岩浆;石英二长闪长岩形成于碰撞后隆起环境,是加厚下地壳熔融的产物;碱长花岗岩属于晚造山期A型花岗岩系列,该阶段地幔玄武质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物质熔融,部分与其发生混染。结合浩尧尔忽洞金矿的成矿年龄、成矿流体特征及赋矿岩石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岩体的侵位提供了矿床形成必不可少的热量及部分成矿流体来源。  相似文献   

11.
厦门-金门大桥桥址地处闽东南沿海断隆带和泉州-汕头地震带南段,濒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为了保障跨海大桥的长期安全性,无疑应对桥址地区的地震地质稳定性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依据近30多年来,对该地区地质构造调查、陆海地球物理探测、地壳形变观测、地震活动性、地壳动力学和工程场地特征等资料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断块构造自晚第四纪以来,呈间歇性上升运动,速率约1-2.3毫米/年,史今地震能量释放速率为(2.737-7.999)×107焦耳/公里2/年。现代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矢量指向南东东,速度值为9-13毫米/年。从震源机制揭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P轴)为SE125°,仰角2-8°,引张轴(T轴)为SW215°,仰角2-10°,中间轴(N轴)近垂直。这导致台湾动力触角对闽东南沿海产生强烈的推挤作用。形成潜在震源区。历史上在漳州和金门海外曾发生过61/4至61/2级地震,但桥区内未有破坏性地震(Ms≥43/4级)发生,表明厦门-金门地区构造稳定性介于泉州与南澳岛海外Ms≥7.0级地震的不稳定区之间,为相对较稳定区,适宜建跨海大桥。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显示,桥场地区由花岗岩、变质岩形成的丘陵、红土台地和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所组成。依据场地不同特点与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时空变化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量评价三峡蓄水后长江中游流域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为长江中游生态保护和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变化范围法分析了长江干流5个水文站的流量、含沙量日均数据,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变化度最大的江段和水文指标类别,及其对应的生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下游河道含沙量的变化度远大于流量,除城陵矶站外,含沙量较蓄水前有了大幅度下降,宜昌站的含沙量下降幅度达到了一个数量级,洞庭湖对长江干流含沙量有明显的调蓄作用。流量的变化度随着与大坝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在7~11月流量下降幅度明显。这些水文节律的变化将影响下游鱼类产卵栖息地以及滞洪区水生生物与周边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张家口北部是河北省重要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富集区.区内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和控矿因素相似,矿化形成均与燕山期酸性小岩体侵入变质结晶基底有关.区域多金属矿床化探异常具可对比性.化探异常图显示区内多金属矿床与化探异常在地表总体呈现无偏性空间分布特征,化探数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成矿元素相关性在水系沉积物中未发生改变.据此可将原生晕中依据不同元素组合识别矿体剥蚀程度的思路运用于1:20万化探数据,以此识别区域多金属矿床剥蚀程度.本文以张家口研究程度较高的蔡家营多金属矿床为例,选用可有效识别矿体剥蚀程度的(Bi+V+Ba)/(B+Sb+U)、(U/Th)元素比值,将区域化探数据用于多金属矿床剥蚀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区内多金属矿床均出露于剥蚀强度较高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累加NAP值方法显示兰闫多金属矿床剥蚀程度最高,蔡家营、青羊沟矿床剥蚀程度明显降低.区内多金属矿床多分布于岩石风化程度较高的变质结晶基底出露区域及其周边.火山岩盖层下伏变质岩中多金属矿床多呈隐伏-半隐伏状态分布,应是区内下步多金属矿床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序列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胡东生  张华京 《地质学报》2000,74(4):363-370
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选择其腹地系列剖面的沉积物记录进行地层气候学和同位素气候学的研究。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同位素丰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十分吻合,其时间尺度和分辨率也能够互为补偿,在较大范围内覆盖了32ka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化。更为有意义的是,清晰准确地检出新仙女木期气候冷干颤动事件,用同位素丰度变化拟合的降温幅度可达11C;并且识别出“仙女木期”(包括老-中-新仙女木事件)高分辩率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乐圆 《地球学报》2017,38(2):304-312
随着地学博物馆数量逐年大幅增加,除自身的基本陈列外,专题展览活动也随之加重,具有专业性、科学性、趣味性、及时性和延续性等多种特点。在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地学博物馆陈列展示使用的展览内容框架雷同、千篇一律,难以激发观众参观热情。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地学博物馆的"领头羊"对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以该馆为例,总结了地学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设计原则、流程和要素。在原则方面,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同时需掌握地学知识;在流程方面,先策划,确定展品数量梳理展览大纲,再进行总体规划和展览艺术形式设计,最后实现协作与优化。在要素方面,展览陈列设计需要特别注意空间布局、展品选择、艺术表现形式、光环境设计、色彩设计等七个方面的应用。展览陈列设计师要努力挖掘和彰显地学专业的特性,不断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从而促进我国地学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更好地为公共事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6.
疏勒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三十年来,疏勒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绿色生产严重退化,湿地面积缩小,盐碱地,沙地迅速增加。通过不同时段的遥感解译,分析了不同生态景观的定量变化及成因。恶劣的地理环境加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利用量的不断增加是造成该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主要因素。保护地下水平衡和合理用水结构,实行水资源优化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东亚石炭-二叠纪有孔虫迁移与海水进退规程的相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炳川 《地球学报》1996,17(Z1):155-163
亚洲东部石炭-二叠纪生物地层,沿北纬42°左右存在一条质变线。此线南北海水进退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反映了海水南北方向的4次活动过程:早石炭世早与早二叠世,自南而北;中晚石炭世与晚二叠世,自北而南。生物最低层位的变化情况,反映了生物也经历了相应的南北方向的4次迁移过程。这种迁移可能与气候的冷暖变化有关,而海水运动可能源于地球自转速率的不均衡,甚至气候的变化最终也是地球自转不均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赵逊  赵汀 《地质论评》2003,49(4):389-399
人类对地质遗产的保护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各国分散建立国家公园零星而无系统的保护地质遗迹;②国际组织发起和推动,形成全球保护地球遗迹的多项活动;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提出地质公园计划和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使地球遗迹保护工作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已建立国家地质公园44个,推动了地球遗产的保护,恢复了地质生态环境,强调了地球科学的普及,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居民的就业机会,支持了可持续发展。可以预料,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形成一定能揭开地球遗产保护工作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黑河干流细土平原区灌溉水入渗运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北干旱地带农业区的灌溉水入渗是地下水补给的重要途径。在甘肃省黑河干流细土平原区,利用中子仪和负压计观测了灌溉水入渗时包气带的含水率和土水势的变化,初步分析了灌溉水入渗运移规律,确定了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为本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东北部拱王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况明生  李吉均 《冰川冻土》1997,19(4):366-372
云南省东北部的拱王山海拔3100m以上的山地发生过第四纪冰川作用,典型的冰川遗迹集中分布在轿子山峰附近和妖精塘-牛洞坪两个地区,遗存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蚀岩盆和侧碛堤。根据冰川地貌的组合特征,以及它们生成的先后顺序,将拱王山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末次冰期的倒数第二期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