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1997年8月江总书记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作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1999年6月又在西安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这意味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向西部转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江总书记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动员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组织乡镇群体造林种草,治理生态环境,是打好西部开发第一仗,加快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的重要内容,现就强化乡镇林业建设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生态环境状况却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进行估算,从而确定破坏环境所付出的社会、经济、生物等各方面的代价,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西部地区进入大开发以来经济增速最快时期西部大开发于2000年开始启动,四年来,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增长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5%。国家投入巨资建设西部,在西部新开工重点工程50项,投资7300多亿元;中央财政建设资金用于西部达3600多亿元,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4000多亿元。据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我国西部地区的12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加快,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增速提高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部生态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项重大举措。鉴于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摸清西部生态建设的优、劣势,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文章对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的特点,西部生态建设的任务、比较优势及难点,在此基础上检讨了目前西部生态建设战略的误区,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三北工程是我国建设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建设期限最长的生态林业建设工程 ,她开创了中国生态林业建设史上的新纪元 ,由此拉开了我国林业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序幕。建设三北工程 ,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环境与发展方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 ,更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为西部大开发建设铺垫了较好的基础三北工程建设范围共有 1 3个省 (区、市 ) ,其中陕、甘、宁、青、新、内蒙古、晋、吉、黑等 9个省(区 )分布在西部大开发范围内 ,或…  相似文献   

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面向21世纪的重大决策,是关系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一项系统工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西部大开发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所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西部煤炭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约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5%,且多为低灰、低硫的优质环保型煤炭,合理开发利用将有利于我国煤炭消费结构的改善,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一环。如何正确认识煤炭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是国家宏观决策部门乃至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和宗旨。  相似文献   

8.
<正>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肩负着全国特别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使命。振兴和发展林业,要靠政策,靠投入,也要靠科技。科学普及是林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领导、科研人员、科普工作者都要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好科普工作。 一、林业科普在西部生态环  相似文献   

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定,它对于推进改革和经济建设,缩小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西部地区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已成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1.
We examine the sequence of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geosystems of the Primorsky Range (Baikal region) for the last 6000 years, based on a continuous recording of fluctuations of the vegetation reconstructed from spore-pollen complexes of a high peat bog. We determined the chronological timeframe of paleogeographical event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re occurred a radic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osystems in the mid-late Holocene, along with a recurrence of similar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s caused by the instability of natur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孙松  王荣 《极地研究》1996,7(2):87-93
孙松,王荣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iameterofthecompoundeyeandthegrowthoftheAntarctickrill¥SunSongandWangRongInstituteofOce...  相似文献   

13.
14.
环渤海港口城市体系发展与布局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环渤海地区14座港口城市,从城市规模分布、城市经济发展外向性水平和城市空间结构3方面探讨环渤海港口城市体系的发展与布局。选用1993—2003年年末城市总人口数据,应用位序—规模法则探讨环渤海港口城市的规模分布;采用外贸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出口依存度3个指标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水平;测算城市体系中各城市间的直线距离,应用分形理论分析环渤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结果显示:1)环渤海港口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型,接近位序—规模分布形式;2)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水平具有层次性,青岛、天津、大连3市相对突出;3)城市体系空间布局比较均衡。  相似文献   

15.
16.
Summary. It is known that flow in the mantle can produce preferred orientation in olivine crystals with seismic anisotropy as a consequence. Flow in the subcrustal lithosphere is unlikely because of the high viscosity. Lense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viscosity ( anomalous mantle ) are located under the crust in many tectonically active regions, and viscous flow can easily arise in such material resulting in seismic anisotropy. After cooling, such anomalous mantle acquires high viscosity and becomes incorporated into the lithospheric layer preserving the anisotropy produced by the flows which existed previousl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tresses with cracks in the upper crust can be one of the causes of anisotropy in this layer.  相似文献   

17.
18.
19.
生态交界带特征与动态变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生态交界带是两个以上生态系统交接的过渡带,它具有特有的生态系统结构,生态交界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物质,能是以及信息的交流与相邻生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但又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动态变化机理显示生态交界带内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均衡状况。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河下游垦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许英勤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4,27(2):193-198
以塔里木河下游垦区为研究区,对其1986~2000年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变化主要体现在:(1)随着人类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提高,区域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主要是以人类活动造成的灌木疏林地、低质草地和草地的退化为主;其次,人工绿洲的开垦多在这三类用地上;此外,水库蓄水面积的增大,淹没了部分这类用地。(2)从斑块的绝对面积来看,始终是以荒地和低质草地为主,且荒地、水浇地、水田、水域和沼泽在两个灌区都是逐步增加的,荒地面积的增加反映了研究区生态退化趋势较为严重。(3)从斑块转移概率来看,研究区居民地、荒地、低质草地以及水浇地至少有94%以上的面积是保持其原来状况的;而沼泽的转移概率达到84%以上,主要转移为水域。反映了区域绿洲景观的主体仍然是以荒漠为背景的强烈人为干扰的人工绿洲景观.以及人工绿洲对水资源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