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传统的国土资源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国土自然资源,而将国土社会经济资源作为外在条件给予评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利用资源的内涵与外延都在拓展,资本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政策资源、文化科技、体制创新等成为都市型国土类型区国土资源体系中的基本内容.与农区型国土类型区比较,都市型地区国土资源的结构与内涵、特征与问题、开发利用模式均有其迥然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深圳的城中村及改造实践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中村是中国二元社会结构遭遇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城中村不仅具有独特的物质形态,更有深刻的社会内涵.深圳的城中村如同其城市化一样具有非常强的个性特征,文中深入分析了深圳“城中村”改造的社会背景和与改造有关的条件,并以土地为核心探讨了有关土地权属、一体化管理、利益格局的分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正朝着开放、协调、分工协作、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为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上应采取一系列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关于"极速"城市化的理性思考——以汕头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小黎 《热带地理》2006,26(4):334-338
分析汕头市近年来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情况,对照国内外城市化历程,认为汕头市的城市化并不具备一般城市化内涵,属虚假城市化模式,其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人为因素的产物.这种"极速"城市化可能带诸来多负面效应,如造成严重"城市病";改变土地用途,促使市区无序扩张;加速农业萎缩和农村环境恶化.为实现汕头城市化,应采取有效措施:1)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2)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以适应就业需要;3)增加农业投入,促进第一产业发展;4)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实施乡村城市化模式;5)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5.
李志刚 《地理科学》2000,20(2):139-143
陕甘宁接壤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但区域经济十分落后,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生态严重失调.本区发展战略,要贯彻"国家目标、区域利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多元化发展,城市化和地理建设先行,外力助推"等战略思想,实施"以启动市场为导向的协调一倾斜发展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6.
产业视角下常州城市可持续发展SD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产业门类为切入点,对制造业进行细分,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分析产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及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此构建常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SD模型.模型与历史数据拟合的误差小,说明具有较高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常州未来城市发展进程.通过改变产业间投资结构,分析不同产业政策对今后常州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传统发展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最为理想,对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拉动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新兴产业模式城市化各项指标居首位,生态环境效应良好,在发展初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到中后期逐渐减弱;重工业主导模式在生态环境效应和城市化发展的各项指标方面都远落后于其他模式,但其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立足于城市现状,对常州未来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产业选择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国土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其持续、健康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关涉到我国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也直接关乎我国国家整体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加强对我国西部地区国土资源持续、健康的开发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与环保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实际调查的方法,对市级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系统建设目标、总体框架、功能划分和数据更新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需要,而且可以为"数字国土"乃至"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实践经验;在现阶段,GIS与OA的一体化与网络化,是系统建设的两大关键技术问题,而现有业务的有效整合乃是决定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成功模式必须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协同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态势与城镇组织模式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以此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认为:(1)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领先地区;(2)城市群主副中心相结合、并有多轴连通的网络化特征已初步显现;(3)从整体上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圈层结构的某些基本特征,并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4)目前以上海为中心基本上形成了4个圈层,预测未来将形成5个圈层;(5)空间轴线结构特征显著,并形成了"之"字形格局;(6)随着交通轴线的进一步拓展和衔接,将以此形成以超大或特大城市为节点的空间组织网络结构,在形态上形成多中心复合状的网络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论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国土资源区域开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区经济正朝着开放,协调,分工协作,可持续发展。为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上应采取一系列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风景名胜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是特殊的国土资源 ,它只占国土资源总量的极小部分而弥足珍贵。现时这些资源面临着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利用” ,以致不少地方名胜破坏 ,风景失色。笔者认为有必要搞清国土资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即 :风景名胜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是相关而性质不同的两回事 ,有些地区旅游业对国土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必须制止 ,旅游业自身的出路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面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乡村重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乡村重构即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的过程。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视角,从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剖析了由诱发机制、支撑机制、约束/促进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构成的乡村重构作用机制框架。最后,基于政府行为对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乡村重构的引领作用,认为有必要重构乡村社会经济的政府干预框架,并对未来中国乡村重构需进一步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 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水资源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和重要组成部分。干旱区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膨胀,导致生 产、生活用水不断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甚至严重超过了最大极限,导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 甚至难以恢复。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国内外按照“发生的问题— 产生的机理—调控的标准—过程模拟—情景预测—响应对策”这一逻辑思路,围绕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相对薄弱, 仍难以精确刻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难以动态模拟和有效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面向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在实践中仍面临着较多障碍。因此,未来应以机理研究 为基础,以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为突破口,以综合集成的对策体系建设为落脚点,不断加强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土资源区域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已形成,但在空间布局,扫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协作、法制建设、技术进步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刘彦随  杨忍  林元城 《地理学报》2022,77(12):2937-2953
县域城镇化的有序发展和优化布局,对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研究表明:① 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化快速发展且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城郊地区和北方边境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相对较高,而西南地区、中部农区、西藏及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偏低;2020年沿“胡焕庸线”东侧的东北地区、冀北及晋陕豫地区、川东及云贵地区成为县域城镇化率高值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内蒙古边境地区,以及江浙闽东南沿海一带城镇化率超过50%的县域达716个,占比38.3%。② 县域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地理区位条件、公共资源供给、专业创业集群与宏观政策等影响县域城镇化的方向、范围和深度。预测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76.04%,县域城镇化率为64.38%。未来要重视强化县域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③ 县域城镇化发展可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域要素集聚型城镇化、专业功能县域产业集聚带动型城镇化、农产品主产区县域农业现代化引领型城镇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保育型城镇化、人口流失县域异地转移集中型城镇化等5种类型。④ 县域城镇化以县城和重点镇作为要素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居业协同与产城融合的多级体系。通过构建产业全价值链、主导产业关联集群、公共服务融合配置体系等创新路径,将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产业融合与等值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网络化、城乡治理体系化与资源利用集约化,为优化县域人地关系和城镇化空间体系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years, larg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integration programs have altered the socioeconomic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rural communities and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and influenced th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livelihood strategies in the Shuiluo Valley, a remote area of the Sino-Tibetan borderlands.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were studied in five villages of Muli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Characteristic for rural societies in transition, livelihoods were found to be flexible, combining subsistence agriculture, off-farm employment,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both 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 Accessibility of villages did not influence household income and livelihood activities, and poorer households were not found to depend more on natural resources or on income from agriculture than wealthier households. The option of gold prospecting constitutes a major difference compared to more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based livelihoods in adjacent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7.
徐凯  房艳刚 《地理研究》2019,38(3):482-495
以具有国家粮食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功能与特征的辽宁省为例,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居住生活和生态保障四类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定量分析功能间交互作用,识别各区县优势功能类型,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 从省域层面看,乡村地域功能空间格局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集聚特征显著;② 根据乡村地域功能间的相关关系和功能间的互动实际,得出各功能间的交互作用类型,从而为功能调控提供指导;③ 基于功能状态和功能间的交互作用,将辽宁省78个区县划分为8种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并根据类型提出科学谋划辽宁乡村未来发展的初步建议,为促进乡村转型与城乡统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苏南-陕北"样带为案例区,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5年、2005~2008年乡村转型发展态势,并揭示了样带乡村转型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05年期间,样带各县乡村发展度普遍较低但转型度普遍较高,低水平的乡村发展度与较高转型度造成样带各县不同程度的城乡不协调发展;2005~2008年期间,样带乡村系统普遍较快发展,各地城乡系统间的差异化发展局面得到初步改善;(2)"苏南-陕北"样带乡村转型发展呈现显著的地带性演变特征,各地转型发展的特征与结果同其所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模式、政策要求等基本属性相匹配;(3)基于样带乡村转型发展评价结果,将样带划分为8个乡村转型发展地域类型区,各类型区之间因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而选择不同乡村转型发展模式,并由此驱动资源环境和城乡经济系统的差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selenium-rich soi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selenium-rich 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took Yuanzhou district as the research area, based on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creatively determines the dominant and limiting factors of selenium-rich soi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natural resources endowment, land use conditions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elenium-rich soi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niche suitability index measurement model, and explored the suitability of regional selenium-rich soi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zon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area suitable for exploitation of selenium-rich soil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 is 174658.4 ha, accounting for 68.83% of the total area, mainly distributed around Yuan River and in the central, northern, north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areas of the study area. (2)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suitability of selenium-rich soi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the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four functional zones of selenium-ri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re zone, key zone, development zone and radiation zone. The core zone and key zone are suitable for building selenium-rich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monstration area and selenium-rich products breeding production base, and the development zone and radiation zone can vigorously develop selenium-rich modern agriculture and selenium-rich recreation tourism, which will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ulti-level and diversified selenium-rich industry in study area.This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elenium-rich soil resources and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elenium-rich industries in similar areas.  相似文献   

20.
陈玲  谢正观 《干旱区地理》2007,30(2):301-306
干旱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强烈受制于区域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土地类型等自然约束条件,它们是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的地理基础。干旱区城镇体系构建的优化模式选择,应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区域的范围大小。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贯彻非均衡发展思想,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开发区,构建合理的“集聚型城镇体系”是符合干旱区的最佳选择。结合阿拉善左旗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进行分析,提出其未来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应该坚持非均衡发展与优势区位优先开发的道路,通过功能分区、“轴线”的打造、“极点”的快速壮大加快空间集中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