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省海洋灾害复杂多样,是全国海洋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文章简要分析了浙江近海主要海洋灾害的基本状况,阐述了近年来浙江省海洋灾害防御非工程性举措和工作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的建议。海洋灾害是客观存在,人类不能消灭灾害及其灾害损失,却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科学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海洋灾害危害及其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由于海洋灾害问题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研究海洋灾害经济问题应当是经济学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任务。经济发展与海洋灾害问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越来越紧密,减轻海洋灾害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问题。海洋灾害经济应是经济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省海洋灾害的多发性和沿岸海洋环境的脆弱性特征,决定了海洋灾害的严重性。加强海洋灾害预防是构建和谐海南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海洋灾害知多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次于内陆的洪涝和风沙等灾害。1980年~2002年的22年中,海洋灾害的经济损失大约增长了30倍,高于沿海经济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预防海洋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5-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严重的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为预防海洋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1998~2002年海洋灾害与减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富祥 《海洋预报》2004,21(2):9-13
海洋是许多自然灾害的源泉,海洋积聚和输送无比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一旦以某种突发的方式释放,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发生频率最高、海洋灾害破坏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本文总结和回顾了近5年我国海洋灾害的状况及我国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的成就,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洋动力灾害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动力灾害(包括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等)是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破坏和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开展海洋动力灾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的国家需求。本文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在海洋动力灾害研究方向的主要进展,重点针对近年来我国在海洋动力灾害数值模拟预报以及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展望,希望给海洋防灾减灾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青岛所辖海域是各类海洋灾害频发区域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海洋灾害发生,给青岛的社会、经济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等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充分了解和掌握青岛市海洋灾害的基本特征,防御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于促进和保障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的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文章给出了青岛市的基础条件、海洋灾害基本特征等,在分析了现有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海洋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沿岸海洋灾害特征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是我国拥有海域面积最大的海岛省,同时也是遭受各种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海南省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受灾人口呈增长趋势,灾情主要集中在海南岛沿岸。按其成因主要分为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赤潮、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等。文章根据海洋灾害的特点,结合历史灾害资料,综合分析各致灾因子对海南岛沿海影响的时空特征及发展规律,指出海南岛各岸段应重点防御的海洋灾害类型,提出了海南岛沿海各岸段防御海洋灾害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海洋高科技谈起风险投资与知识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海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人类生产和生活空间逐渐向海洋推进,海洋空间利用日益多样化;海水作为巨大的液体矿,逐步进入综合开发利用阶段;许多近海区域将成为蓝色田野和牧场,海洋农牧业将成为新兴产业;海洋矿产和能源开发规模越来越大。但我国沿海地区受风暴潮、海冰、灾害性海浪、海洋地质灾害等多种海洋灾害的影响,是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每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十几亿元,90年代增至100亿元左右,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洋的自身变异性特点和…  相似文献   

11.
海洋灾害是沿海地带不可忽视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气象灾害、风暴潮及海平面上升等灾害的现状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呈上升趋势,成为制约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风暴潮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居海洋灾害之首。它象大江、大河与湖泊的洪水灾害一样,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作者重点论述了减轻海洋灾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并对如何减轻灾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海冰灾害是我国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加强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于保障和促进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互利关系以及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基于海洋生态文明的视角,以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为指导,从基础资料获取、预警报服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灾害损失评估以及灾害应急预案5个方面,提出加强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海洋灾害是指发生在海上或沿岸地区的灾害,其类型多种多样,造成灾害的后果也各有所异。海洋灾害大多数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有一些则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又加剧了这些灾害,甚至形成一些新的海洋灾害。自然因素引发的海洋灾害,有的具有原生灾害性质,如...  相似文献   

15.
广西沿海地区是我国富饶的地区之一,但历年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海洋灾害,这个问题最近已受到了充分的重视。本文根据现有的地面观测气候资料来研究广西主要海洋灾害,侧重分析了热带气旋(台风)、寒潮和冷空气、大风、强对流天气、风暴潮和雾等海洋灾害,提出今后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河北是遭受各种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其中风暴潮是造成河北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灾害类型。现有的海洋监测设施布放间距较大,不能满足当前防灾减灾需求。为提升全社会海洋灾害防御意识,做好风暴潮的防灾减灾工作,依据河北公布的风暴潮4色警戒潮位值,设计了一种集实时潮汐监测和相关气象信息为一体的警戒潮位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支撑基础、供电模块、气象及液位传感器、数据采集与转发模块、终端管理系统组成,在沿海地带建设的智能潮位监测点建设成本低、建设速度快且占地面积小。智能潮位监测点的设立,有效提升了河北海洋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同时可为河北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吕宁 《海洋世界》2013,(12):48-51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省,是我国海洋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多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海洋灾害防御工作,坚持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并重,着力推进海洋防灾减灾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这样一个海洋大省,在6600多千米的海岸线上,只有东海分局建设的20个海洋观测站(点),  相似文献   

18.
1989年以来我国海洋灾害类型、危害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9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资料,综合分析了危害我国沿海的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海洋生态灾害4种类型。我国海洋灾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年际变化很大;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是我国海洋灾害最严重的省份;台风风暴潮影响范围广,灾情严重,风暴潮灾害带来的损失巨大;赤潮灾害有所上升;大型海洋溢油事件有上升趋势,形势严峻;海啸灾害发生次数少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市集中,是国内经济最发达地带,以占全国13.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60%以上的社会财富,是创造国家财富的重要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沿海地区处于海洋大陆的交汇地带,是海洋灾害袭击的前沿。因此,沿海地区一向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带,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灾害带之一。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势必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沿海地区是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易发频发区,也是重要的人口和经济聚集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啸等海洋动力灾害的形成机理、发生规律、时空特征、损失程度呈现出新的特点,重特大海洋动力灾害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的威胁不容忽视。文章阐述海洋动力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在分析我国沿海地区应对海洋动力灾害现状基础上,提出我国沿海地区应对重特大海洋动力灾害的对策与建议:建议开展重特大海洋动力灾害防御相关立法研究,制订国家层面应对重特大海洋动力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重特大海洋动力灾害保险风险补偿机制以及提升重特大海洋动力灾害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