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潜艇具有水下隐蔽性好、艇载声呐被动探测距离远等特点,一般能先于水面舰艇发现并开展攻击。为与潜艇进行有效对抗,水面舰艇大多利用舰载直升机实施反潜搜索和攻击。针对水面舰艇受到水下目标较大威胁的突发态势,分析研究了舰载直升机在应急状态下,悬停空投鱼雷攻击水下目标投雷点计算方法, 研究成果可为部队空投鱼雷作战使用提供可靠的决策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飞机俘虏潜艇此怪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1940年3月4日,英国大型布雷潜艇“海豹”号奉命到卡特加海峡执行布设水雷任务。当其在水面航行时,不慎被德国水面舰艇发现,水面舰艇立即用深水炸  相似文献   

3.
施征 《海洋世界》2008,(9):73-75
“阿库拉”级多用途攻击核潜艇由著名的“孔雀石”潜艇设计局设计,属前苏联第4代攻击核潜艇,其主要用途是拦截消灭敌方各型潜艇,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攻击摧毁敌方水面舰艇、陆上重要目标;部署水雷,保护海上交通线等。  相似文献   

4.
施征 《海洋世界》2004,(3):38-40
“阿穆尔”级常规潜艇是俄罗斯“红宝石”中央船舶设计局(The Central Design Bureau For Marine Engineering“Ruby”)在其早年研制的“基洛”(Kilo)级多用途常规潜艇上发展出来的,是一种能在中近海域和浅水海区作战,并可以执行攻击敌方水面舰艇与潜艇、实施攻势布雷、破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支在人民海军编制序列中最早出现、位次也最为靠前的兵种部队。在由水面舰艇、潜艇、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岸防兵五大兵种精兵合成的人民海军强大阵容里,它作为海军区别于其他军种的标志性力量和骨干突击力量,担负着攻击敌海上兵力和岸上目标;进行海上封锁、反封锁作战;运送作战兵力和物资,参加登陆和抗登陆作战;参加夺取制海权和海上制空权斗争;保护我方海上交通线和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等战斗使命,具有在各种海域单独或与其他军、兵种协同进行反舰、反潜、防空、水雷战和对岸攻击等作战能力。人民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与对岸那支台湾海军有着不解之“缘”。1949年11月,水面舰艇部队的第一支  相似文献   

6.
从1939年9月3日至1945年5月8日的大西洋之战是一场漫长而又艰苦的战斗。德国法西斯企图切断海上运输线,迫使英国和盟国屈服。德国潜艇——U 艇在邓尼茨指挥下,像狼群一样在大西洋上横行肆虐,使盟军运输船队损失惨重。而盟国则动员舰艇和飞机在茫茫大海上搜寻 U 艇,进行反潜战,终于取得胜利。据统计,在大西洋之战中,德军使用了1175艘 U 型潜艇,被盟军摧毁782艘。其中,盟军反潜飞机击沉289艘,飞机协同舰艇击沉47艘。盟军的反潜飞机除护航母舰上的舰载机外,主要是英国空军岸防航空兵和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大型水上飞机(飞船)和陆基巡逻机。有时,连远程战斗机也参加了反潜战斗。“飞行箭猪”——桑德兰在战争开始时,英国空军岸防航空兵能进行远程巡逻的只有两个中队的“桑德兰”式飞昭。这是英国肖特公司在30年代有名的“帝国”式民航飞船基础上发展的大型军用飞船。其1号机在1937年10月试飞,1938年服役。“桑德  相似文献   

7.
1982年5月大西洋上爆发了英阿马岛海战。阿根廷空军用“超级军旗式”飞机向英国特混舰队发射了6枚法制“飞鱼”式导弹,其中第4枚“飞鱼”创造了现代海战中的一个奇特战例。当时英阿马岛冲突激战正酣。在“飞鱼”导弹击沉英军拥有现代化装备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之后,5月25日15时,阿空军的2架各携有1枚“飞鱼”导弹的“超级军旗”式战斗机奉命起飞。他们此行的任务是,攻击英国皇家海军的“竞技神”号反潜航空母舰。  相似文献   

8.
真是“以慌对慌真荒唐,歪打正着不寻常,谁知世上怪事多,土豆建功太平洋”。这是美国通讯社在1948年1月上旬披露的军事新闻。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一艘驱逐舰“奥班农”号奉命在所罗门群岛附近的海域执行巡逻任务。这天,睛空万里,海面一片宁静,舰上除值班人员坚守岗位外,其余的人员有的在舱内休息,有的在舰舷两侧观赏海上景色。突然,担任观察任务的值班员发出警报:“发现敌潜艇”!此时,只见距驱逐舰数十米的海面上,有一艘日本潜艇露出水面在换气。双方突然遭遇,都感到惊慌失措,日本潜艇虽装有鱼雷,但已来不及发射,美舰反应虽快,抢先开炮射击,但因距离太近,加上毫无准备,仓促上阵,慌乱之中竟无一弹命中目标。日本潜艇见势不好,便立即掉头向“奥班农”号冲来,在接近美舰炮火无法发挥作用的死角,开始紧急下潜。因情况紧急,美舰上的官兵来不及拿武器,便急忙抓起储存在甲板上小舱里的土豆,接二连三地投向潜艇。潜艇上的日本士兵以为美军向他们投来的是手雷,在惊恐万状的情况下匆匆爬进了艇舱,有的士兵还吓得扔掉武器争相逃窜。日本潜艇刚刚潜入水中,美军舰担心潜艇发射鱼雷,也立即开足马力逃离了战场,可日本潜艇仍然害怕美军军舰投放深水炸弹,便一边迅速下...  相似文献   

9.
在战斗中,水面舰艇如果遭到对方的攻击,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水面舰艇的舰体水线以下部位被敌方武器命中后,引起舰体破损进水。大量海水涌入破损舱室内,使舱室内的机械设备失去效用,人员生命受到威胁并造成舰艇浮力减少,舰艇倾斜,严重的会使舰艇沉没。二是水面舰艇被敌方武器命中后产生的高温、爆炸引起舰艇火灾。由于舰艇上储存有大量的燃料和弹药,舰艇火灾很可能引起燃料和弹药的爆炸,如不及时扑灭,火灾将会使舰艇遭到严重的损害,甚至连锁爆炸,造成舰艇毁灭。“创可贴”种类繁多为了消除和减少舰艇在日常训练和战斗中出现的舰艇破损和火灾后果,在水面舰艇的各类装备器材中,专门配备了一种关系到舰艇安全的至关重要的器材———损害管制器材,也称损管器材,它是舰艇用于抗沉、灭火、修复管线和消除其它损害的制式器材的统称,主要用于防备、限制和消除火灾及舰艇破损引起的损害,保障舰艇的生存力以及舰员的生命和武器装备的安全。按舰艇损害管制的种类,损管器材分为两类:堵漏排水器材和灭火设备及器材。堵漏排水器材舰艇堵漏排水器材是根据舰艇可能的破损情况而设置的。舰艇破损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破洞。破洞分为小型破洞、中型破洞和大型破洞。小型破洞通常是由于弹片...  相似文献   

10.
位于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海军,不仅力量雄厚,舰队结构独特,而且各种舰艇和舰载武器的出口量也很大。最近又有6种新型舰艇刚刚服役或正在建造中。现将6种舰艇分别介绍如下。改进型“萨鸟罗”级潜艇意大利海军共建造了4艘改进型“萨鸟罗”级潜水艇。1号和2号艇分别于1988及1989年服役,为改进型的前期型,简称改前期型。3号艇“普里英·隆戈巴尔多”和4号艇“贾佛朗哥·戈扎纳·普里亚罗吉亚”于1993年和1994年建成,为改进型的后期型,简称改后期型。由于改后期型是近2年建成的故变化较大。“萨鸟罗”级潜艇的基础型艇共4艘,于1980年至1982年竣工,全长63.9米,改前期型的艇长增加了0.5  相似文献   

11.
“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清了!”、“完了!眼睛瞎了!”……这是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中,几名阿根廷飞行员在飞机奠名其妙失事前说伪最后一句话。由于当时战事紧张,阿军方根本没有意识到英军会使用什么新式尖端武器。直到1989年11月,一名西班牙记者采访正在大西洋海域进行演习的英国特混编队时才解开这桩鲜为人知的谜。西班牙记者弗明·加勒戈有着记者特有的敏感和好奇心,他在参观英国军舰时,发现对记者开放了几乎所有战位或舱室,唯独甲板一处被帆布蒙得严严实实,谢  相似文献   

12.
放射虫是海洋浮游动物中重要类群之一,在海洋原生动物中其数量仅次于有孔虫。特别分布在热带和各大洋流区域最为集中,并且有它独特的生态特点。例如,它有单一极分布、两极分布和赤道沉降等现象,其水层分布有广深性和狭深性,一些狭深性种类,严格栖息于某一深度水层内;又放射虫分布和水团有密切联系,某些种类仅为某水团所特有,因此,在海洋学上,放射虫可被利用作为水层深度和水团的指示种。又因放射虫海底沉积物覆盖于洋底,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和惊人的厚度(可达数千米),其化石几乎在地売各个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中均可找到,某些海区(尤其是深海),仅有放射虫沉积物而绝少其他生物,因此,放射虫与有孔虫一样,又历来为研究地层的地质学者所关注。近年来,放射虫在地层学上的应用已愈益广泛。例如,日本中世古幸次郎利用放射虫对里日本油田第三系作分带;在厄瓜多尔(Ecuador),已经采用根据放射虫来鉴定岩层的方法。此外也有利用罩笼虫类作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年代指标或用以解释第四纪地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放射虫的研究正是随着生产发展而发展起来. 在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大力开发我国沿海大陆架的天然资源,进行海洋综合调查,为促使海洋学得到迅速发展,在开发石油和海底矿床的勘探方面。必须收集大量有关的基础资料,用以分析地层,进行地层对比划带,从而准确鉴定海底地层。因此,必须把对放射虫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与开发资源和生产实践需要密切连系起来。 据目前了解,放射虫的分布面不够广泛,对它的深人研究还不如有孔虫,例如在地层学的意义方面还不如有孔虫来得显著,但是“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特别是放射虫在深海的沉积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其分类和地层位的资料对深海的地层分析划带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设想,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放射虫的研究将愈来愈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海洋作为地球上尚未充分开发的重要疆域而备受重视。中国以海水养殖业为基础的“蓝色农业”在缓解人口增长对陆地农业的压力,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10年来,世界范围内海水微生物流行性和暴发性病害相继发生,严重制约了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相建海,2003)。为了防治细菌性病害,大量的抗生素药类被应用于养殖过程的各个阶段,巨大的选择压力导致了海水养殖水域耐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的显著增加,养殖生物耐药病原菌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微生物病害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培养的水产养殖品往往携带耐药细菌,通过食物链传递,将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构成威胁(Sorum et al.,2002)。一些海产生物病原菌本身也是人类病原菌,如一些海洋弧菌(French et al.,1989;Wong et al.,2000),这些水陆两栖人畜共患病原菌耐药性的获得及这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另外,由于大多耐药因子的可传播性,海水养殖环境中正常菌群的耐药性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Sorum et al.,2002)。大多数抗性决定子(耐药基因)是在可移动和传递的遗传载体,如质粒或接合转座子上,可在不同菌株甚至是不同种属细菌间相互传递(Ferber,1998;OBrien,2002)。再加上养殖水体的半封闭性(池养中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换水)或全开放性(滩涂或近海的网箱或筏式养殖),耐药细菌有可能被潮汐和海流带入近岸的非养殖区及海滨旅游区,通过菌间遗传物质的传递,耐药基因有可能被传入环境中的人体病原菌,大大增加了人体耐药病原菌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Miranda et al.,2001;Thayumanavan et al.,2003)。大量抗生素的使用还改变了养殖海域及临近自然海区细菌群落的结构及种类和功能多样性,破坏了生态平衡和海洋正常的生命过程(Chelossi et al.,2003)。养殖水域作为可能的抗药因子的孳生地、储藏库和扩散源(Miranda et al.,2002;Rhodes et al.,2000),已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世界上一些水产养殖国家相继开展了养殖水体耐药细菌的调查研究,并有一些国家已对养殖中抗生素的种类、使用方法、使用剂量、残存量及检测标准进行了行政化的规范和管理(李爱华,2002)。目前我国对海水养殖水体细菌耐药危害的认识明显不足,许多需要进行的研究尚未开展,为更有效地防治耐药细菌病害,避免耐药基因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传播扩散,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资源,提高养殖产品卫生质量,保护海滨旅游环境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我国开展海水养殖环境耐药细菌及其抗性机理的调查研究已是刻不容缓,这项工作的重点应在于查清耐药因子的源及其传播途径和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治理的科学办法,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20世纪滥采乱捕导致的近海渔业资源的严重衰竭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希望这种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的状况不会再度在海产养殖业中出现。我们应该把海洋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提升到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高度来对待,避免海洋成为耐药因子孳生、繁衍、传播和扩散的潘多拉魔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