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成像联合评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缺血后血管复流水平及再灌注损伤心肌可挽救程度。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30例STEMI患者(实验组)和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健康人(对照组)。实验组行冠脉CTA检查和磁共振T1 mapping序列,CTA评估血管复流水平,T1 mapping定量测量心肌危险区体积与可挽救心肌指数。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心肌不同节段水平T1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脉CTA显示实验组LAD,LCX,RCA责任血管全部复流(100%);T1 mapping测得STEMI患者心肌危险区30.2±8.8(% LV),心肌核心梗死4.7±1.7(% LV),其可挽救指数为67±16%。实验组危险心肌节段T1值(1 395±108 ms)>远端心肌节段T1值(1062±93 ms)>正常对照组心肌节段T1值(967±78 ms)(P<0.05)。但实验组三支责任血管所支配心肌节段平均T1值无显著性差异(P=0.79)。结论:冠脉CTA技术与磁共振T1 mapping序列可全面、定量评估STEMI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可挽救程度,为临床提供影像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检查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诊断作用以及血清S-100B蛋白检测对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AH患者共77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Hunt-Hess分级分成不同组别,对其进行256层螺旋CT机头部CTA检查及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在77例SAH患者中,经CT机头部CTA检查共有59处动脉瘤。GCS评分3~8分患者入院后1天、7天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1.94±0.31)μg/L、(1.93±0.28)μg/L明显高于GCS评分9~12分患者入院后1天、7天S-100B蛋白水平(1.13±0.21)μg/L,(1.09±0.19)μg/L和GCS评分13~15分患者入院后1天、7天S-100B蛋白水平(0.54±0.09)μg/L,(0.52±0.06)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ⅠⅡ级患者入院后1天、7天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0.68±0.12)μg/L和(0.64±0.11)μg/L明显低于Hunt-HessⅢ级患者入院后1天、7天S-100B蛋白水平(1.15±0.18)μg/L,(0.98±0.12)μg/L和Hunt-HessⅣ级患者入院后1天、7天S-100B蛋白水平(2.08±0.25)μg/L,(1.99±0.23)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可对SAH患者周边血管三维结构予以有效反应,对SAH患者行S-100B蛋白水平检测,能有效对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血管痉挛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患者中使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应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检查。按BMI分为80kVp(BMI≤22kg/m2)和100kVp(2265次/分)。分析直径≥1.5mm的冠脉节段的图像质量(1~4分),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心率的一致性较好(P>0.05)。80kVp、100kVp组的ED分别为(0.56±0.21)mSv、(1.43±0.58)mSv。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ED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80kVp、100kVp组的合格图像分别为92.2%、91.8%。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主动脉SNR及左、右冠主干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kVp的超低剂量前瞻性冠脉CTA可以应用于低体重指数患者,图像质量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尝试直接降低管电压的方法控制辐射剂量,并评价图像质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9月~2014年7月拟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40例,并满足入组条件。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低管电压设置,B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电压设置。评价两组患者双侧颈动脉客观图像质量(包括CT值、SNR与CNR)与主观图像质量、辐射剂量。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SNR为11.39±3.80,B组总SNR为12.48±4.48,t=-1.660,P=0.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总对CNR为10.12±3.55,B组总CNR为10.44±4.14,t=-0.485,P=0.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可评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A组有效剂量为2.29mSv±0.12mSv,B组有效剂量为6.69mSv±0.31mSv,t=-59.756,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降低管电压至80kV行头颈CTA扫描可以大幅度减低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可以进行初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图像质量,探讨减少对比剂用量在肺动脉CTA(CTPA)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机,将60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PAE)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n=20):A组,对比剂60mL+40mL生理盐水;B组,对比剂30mL+40mL生理盐水;C组,对比剂20mL+40mL生理盐水,其他的扫描参数相同,采用对比剂追踪自动触发扫描。将获取原始数据传到工作站,由1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和主管技师,在轴位测量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降支及左、右肺静脉的CT值,并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血管分支显示进行评价。结果:A、B、C三组在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降支的平均CT值分别为:(513.20Hu、504.34Hu、509.54Hu)、(498.14Hu、497.43Hu、499.63Hu)、(486.31Hu、489.45Hu、491.49Hu),三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左、右肺静脉的平均CT值分别为:(235.41Hu、176.31Hu、119.91Hu)、(241.01Hu、169.52Hu、129.54Hu),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与组之间的肺动静脉具有明显统计学(P<0.01);重组肺动脉血管清晰度及分支血管显示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对比剂(20mL人/次)在CTPA中是可行的,既降低了对比剂(CM)对患者潜在的危害,又节约检查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在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病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随机计数表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确诊冠心病或疑似病例78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一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78例患者共580支血管,CTA发现44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446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94.96%。CTA在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四种具体的分布部位与DSA的检查分布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A检查的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88.20%,非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90.31%。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图像质量,探讨减少对比剂用量在肺动脉CTA (CTPA)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机,将60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PAE)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n=20):A组,对比剂60mL+ 40 mL生理盐水;B组,对比剂30mL+ 40 mL生理盐水;C组,对比剂20mL+ 40mL生理盐水,其他的扫描参数相同,采用对比剂追踪自动触发扫描.将获取原始数据传到工作站,由1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和主管技师,在轴位测量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降支及左、右肺静脉的CT值,并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血管分支显示进行评价.结果:A、B、C三组在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降支的平均CT值分别为:(513.20Hu、504.34 Hu、509.54 Hu)、(498.14 Hu、497.43 Hu、499.63 Hu)、(486.31Hu、489.45 Hu、491.49 H u),三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左、右肺静脉的平均CT值分别为:(235.41Hu、176.31Hu、119.91Hu)、(241.01Hu、169.52 Hu、129.54 Hu),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与组之间的肺动静脉具有明显统计学(P<0.01);重组肺动脉血管清晰度及分支血管显示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对比剂(20 mL人/次)在CTPA中是可行的,既降低了对比剂(CM)对患者潜在的危害,又节约检查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冠脉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用于冠状动脉狭窄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经我院门诊确诊或疑似冠心病的患者39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两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39例患者共290支血管,CTA发现22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223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2.44%、96.15%、97.35%、93.46%、94.96%。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截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56例患者,具有冠心病临床症状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行128层螺旋CT检查,并于3~12天内给予CAG检查。以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检出的发现率。结果:根据128层螺旋CT显示,纳入的56例患者中,共672支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其中正常505支,狭窄或闭塞167支,其中斑块引起狭窄或闭塞152支,冠脉开口异常4支。对照CAG检查结果,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中,混合斑块发生率(55%)远较钙化斑块(27%)及软斑块(16%)高,左主干不同性质斑块总发生率(11%)及软斑块发生率(0)均低于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A与CAG成像质量比较,CAG对斑块性质的确定准确性不如CTA,冠脉开口异常显示的准确性优于CAG。结论:128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确定上优于X线冠脉造影,而且对于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发现率(7%)好于X线冠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某些程度上CTA可以选择性代替X线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胸部CT增强扫描中不同扫描触发阈值对图像影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胸部CT增强扫描患者分成3组,扫描触发阈值设置A组阈值120HU,患者21例;B组阈值160HU,患者26例;C组阈值200HU患者21例。所有入组患者第一期动脉期使用Smart触发技术,第二期静脉期延迟45s扫描。测量肺动脉干层面降主动脉的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对3组图像进行客观分析。结果:3组患者体重:A组(66.38±9.08)kg、B组(67.46±8.56)kg、C组(66.38±6.62)kg,3组患者体重P=0.875,P>0.05无统计学意义。动脉期CT值A组(296.86±36.76)HU、B组(321.62±40.18)HU、C组(318.11±42.21)HU,P=0.009,P<0.05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CT值A组(158.67±15.96)HU、B组(168.35±14.69)HU、C组(171.62±12.851)HU,P=0.014,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和C组三组客观图像质量评分C组4.90大于B组4.69大于A组4.47。结论:3组实验统计分析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C组血管动脉期及静脉期充盈效果更佳,有利于放射诊断医生和临床医生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hilips Brilliance iCT低剂量对比剂联合低监测阈值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需行头颈部CT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B组(实验组)。分别行不同的注射扫描方案:A组对比剂60 mL,生理盐水40 m L,监测阈值150 HU;B组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40 mL,监测阈值90 HU;两组注射速率均以5.0 mL/s,均监测主动脉弓。分别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目测法)和客观评价(分别测量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及左右大脑中动脉的CT值)来进行图像质量分析。结果:①主观评价A、B两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B组明显减少上腔静脉对比剂残留;②A、B两组图像质量等级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A、B两组各部位测量的CT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hilips Brilliance iCT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40 m L对比剂配合主动脉弓90 HU的监测阈值的方法,虽然图像CT值比较有差异,但图像质量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对比剂用量,减少了上腔静脉对比剂的残留,降低了过敏反应的发生及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100kV管电压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低碘浓度(270mgI/mL)对比剂,结合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FLASH spiral)模式和正弦波迭代重建技术(SAFIRE)行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接受CCTA检查且心率≤70次/min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FLASH spiral扫描模式,扫描管电压100kV,碘对比剂浓度为270mgI/mL,应用迭代重建技术(SAFIRE),重建卷积核I26f;B组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扫描管电压为120kV,碘对比剂浓度为370mgI/mL,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FBP),重建卷积核B26f,比较两组患者CCTA图像质量与有效射线剂量的差异性。结果:①两组患者年龄、心率和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图像质量: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比较,A、B两组在左冠状动脉主干的SD和SNR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辐射剂量:A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0.94±0.05)mSv,B组(4.31±1.21)mSv,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剂量较B组大幅减低,降幅约达78.2%。结论:100kV管电压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低碘浓度(270mgI/mL)对比剂,结合FLASH扫描模式和SAFIRE行CCTA检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与一般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相比,有效剂量降低约78.2%。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颈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估和预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的发生与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患者的头颈部CTA和冠状动脉CTA资料,评估图像质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计算狭窄程度。按照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可分为两组: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对相应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别做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按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头颅CT平扫结果进行分组: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并进行两组间t检验。按颈总-颈内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生概率作χ2检验。分析81例患者静态心电图、心绞痛以及TIA发生率与有无脑梗死以及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1例患者中,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处狭窄程度t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即脑梗死组相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非脑梗死组重。经配对χ2检验,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影响TIA的发生概率(P<0.05)。对81例患者分析其静态心电图,有TIA组静态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无TIA组(P<0.05)。结论: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相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存在关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及相应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有关。颈总-颈内动脉存在中度及以上狭窄时,TIA的发生率增加,且TIA组受检者静态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均高于无TIA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脂水平诊断糖尿病合并冠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例合并冠脉病变(T2DM-CHD组),35例无冠脉病变(T2DM组)。所有患者均常规检测血脂水平,并行冠脉CTA检查。以CAG检测结果为准,分析CTA联合血脂水平预测T2DM合并冠脉病变的价值。结果:血脂TC、TG、LDL-C随着冠脉病变的发生和程度加重而逐渐增高(P<0.05),HDL-C则逐渐降低(P<0.05)。CTA诊断T2DM合并冠脉病变与CAG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52,P=0.000)。联合血脂和CTA检查明显提高诊断T2DM合并冠脉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达92.31%、95.15%、95.34%和96.37%。结论:CTA检测有助于预测CHD的发生和严重程度,CTA联合血脂水平可提高对T2DM合并冠脉病变的检出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主动脉CTA与胸痛三联排查扫描(心电门控) CTA主动脉图像质量的比较,明确施加心电门控的CTA在临床选择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案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影像数据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行胸痛三联排查与主动脉CTA的患者62例,分为两组,A组行胸痛三联排查扫描(13例),B组行主动脉CTA (49例)。评价主动脉图像质量与主动脉夹层各项指标可评估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主动脉根部CT值为367.000 HU±28.73 HU,B组主动脉根部CT值为335.24 HU±45.73 HU,t=1.653,P=0.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内膜片、主动脉瓣、冠状动脉形态学可评估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口位置与数目、主动脉弓分支与真假腔可评估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加心电门控的主动脉CTA较常规螺旋扫描主动脉CTA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各项指标,在进行疾病预后评估、指导治疗方案与制定手术/血管内治疗计划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