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面向典型地理国情监测,提出了监测信息提取处理、分析发布的技术流程方案;从监测数据源分析、监测信息整合提取、监测信息统计与分析、监测信息管理、监测成果制作、监测成果发布展示6个方面研究了典型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分析发布技术框架建设。针对城市发展变化监测专题,以重庆市万州区为实验区,搭建了典型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分析发布集成平台,验证了该技术框架的可行性,为典型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为依托,针对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领域,设计了地理国情监测自然保护区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和功能,研究了服务平台构建的发布库建设、服务发布、展示应用等关键技术,为地理国情监测在自然保护区的应用提供了信息化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3.
以天地图为平台,研究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监测成果数据及统计分析成果的发布模式,并基于ArcGIS Flex API完成了齐齐哈尔试点区域地理国情成果在线发布平台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收尾情况,包括总结表彰、成果归档、数据库与平台开发完善以及区级成果宣讲、平台部署和监测需求调研工作。介绍了监测准备情况,包括工作准备、技术准备、经费准备和生产准备,为实现从地理国情普查转向常态化监测奠定了良好基础。阐述了武汉市"十三五"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包括基础性监测、专题性监测、数据库与平台更新维护、统计分析与成果编研发布。就如何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从完善指标体系、创新专题监测等方面把握监测重点,从加强融合分析、成果编研和数据挖掘等方面深化成果应用,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组织协调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5.
曲平  黄焱  代玉  姜淼 《东北测绘》2014,(6):18-20
介绍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在线发布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天地图的地理国情统计分析信息发布服务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指标与统计内容,提出在天地图平台基础上,实现对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成果的发布与展示的设计思路,就其技术可行性、实现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为后期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的发布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湖北省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需求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省级基础地理信息和地理国情监测指标体系及其数据,得到其要素与属性的对应关系;从更新指标确定、要素匹配、变化识别、图形与属性更新等方面设计了一套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的技术路线;并以水系为例进行了实践。该方法不仅为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提供了思路和技术支撑,而且提高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以其三维、实时且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信息管理模式,为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了新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方法。本文分析了BIM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应用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了BIM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的模型创建、变形预测、信息获取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测绘单位可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工作,挖掘建筑BIM成果中蕴含的地理要素信息,为全覆盖的地理国情监测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地理国情成果在线发布问题,提高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应用范围,本文以ArcGIS Server、天地图API与Flex Builder开发软件为基础,结合地理国情专题成果,研究了地理国情成果在线发布系统的组成架构、基础数据处理、数据图形化以及数据分析,提出了地理国情成果在线发布系统的模型,并对地理国情中重要的数据信息与成果在发布系统中予以实现,为地理国情成果在线发布系统的实际开发与功能扩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是国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然地理国情、人文地理国情、经济地理国情的普查和监测等内容。总结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提出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新需求,并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建议在国情内容中增加地面沉降和形变、地表透水性、人文和社会经济信息;在技术创新方面,提出自然地理国情监测要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通过众源数据验证各类地理国情的现势性,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开展地理国情更新。在地理国情的成果表达方面,提出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可用于一体化表达国情数据、地理国情普查的统计成果和监测模型要面向用户需求发布通用指数。对地理国情的服务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地理国情监测是获取国情国力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地理国情监测的实施将为生态河南建设提供动态、实时的自然、人文要素信息,林业、水资源监测信息以及环境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以及环保基础设施信息。本文着重研究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体系、生态省建设中的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体系、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措施,并结合河南省地理国情监测试点项目对生态河南建设中的地理国情监测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需求中发挥整体效应。针对目前公众地理信息服务和用户需求,本文构想一个通用的智能专题地图开放服务平台,开创交互式地图,实现一键式制作专业地图,面向企业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在线地图与地理信息服务,从而辅助业务决策,打造企业或个人专属地图应用。依托信息丰富的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数据,实现交互式地图应用,面向机关、企业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免费、便捷的在线地理信息服务。通过快速准确的数据匹配,展现地理位置和专题数据的空间关系。让各种用户数据、专题数据内容在地理空间上图文并茂地展示,从而起到辅助业务决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本文构想的平台能够加强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应用推广,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对测绘工作的需求,推动我国测绘行业成果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以地理国情监测为背景,充分利用各时期已有的测绘成果,结合万州区城镇化进程监测,通过确定其监测内容与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FME、RS技术进行多源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提取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可快速、无损地处理海量的地理国情数据,为典型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了多源地理国情信息整合方面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地理国情监测顺利、有序、规范地开展,促进监测成果在各级政府与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的广泛应用和服务,迫切需要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标准化工作。通过对国外地理国情监测相关标准的情况进行梳理,并从已有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各专业部门专题信息调查/监测标准两方面对国内地理国情监测相关标准进行分析,为今后的地理国情监测标准化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是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进行地理国情监测业务化运行建设,形成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机制,提供地理国情信息业务化、常态化服务。其成果已在"多规合一"、城市规划实施监管、环境保护与治理、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射影像的制作是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只有生产出符合监测要求的影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从2016年起,地理国情信息获取进入了常态化监测阶段,而作为地理国情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之一,外业调查与核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地理国情监测技术需求,融合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图库一体化技术、抗多路径干扰技术、通道时延一致性技术以及云平台技术等,研发外业调绘系统。从关键技术、装备算法、信息系统平台、工艺流程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创新。为日后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是我国第一个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试点的省份,自2011年开展该项工作以来,在全省基本地理省情信息的提取和全省专题信息的变化监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并初步形成了基本地理省情的发布目录。从陕西省地理国情监测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和成果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对监测成果的使用、监测过程中数据和标准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理国情监测是对我国的国情国力的普查工作,是获取地理相关信息、掌握人文地理信息与社会活动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测绘生产对发展国家经济具有突出贡献的充分体现,对推进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保证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合理性、正确性、现势性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国情监测项目设计要求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重点要素及在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错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整理,确保地理国情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以地理国情监测为背景,充分利用各时期已有的测绘成果,结合万州区城镇化进程监测,通过确定其监测内容与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FME、RS 技术进行多源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提取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可快速、无损地处理海量的地理国情数据,为典型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了多源地理国情信息整合方面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地理国情普查是地理国情监测的首要任务,其成果作为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可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依据。本文在简要介绍地理国情普查背景和成果内容的基础上,阐述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宏观决策、减灾防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