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红树林物种组成、资源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红树林天然分布南界为海南三亚(18°12′N),北界为福建福鼎(27°20′N)(人工引种北界为浙江乐清28°25′N).中国红树林区系有红树植物20科26属37种.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是中国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地区.近50 年来,红树林面积先是锐减(1950年,48 266 hm2;1997年,14 877 hm2),2000年后略有回升(2002年,22 024.9 hm2;2008年,23 081.5 hm2).合理评估红树林湿地生态效价,完善红树林保护区制度,推进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红树林湿地保护网络系统,是中国红树林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地区--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的13个红树林区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中硫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中国红树林地区沉积物中硫含量为0.009%~0.809%,平均含量为0.214%,远高于非红树林生长地区沉积物中硫的平均含量.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四省区红树林沉积物中硫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4%、0.19%、0.20%、0.18%.13个地区含硫量高低顺序为:三亚、东寨港、云霄、钦州、俄湾、姚家屿、高桥、山口、大冠沙、北仑河口、福田、洛阳桥、浮宫.各个不同红树林地区沉积物中的硫含量差异显著.硫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盐度显著正相关,与pH值显著负相关.土壤粒度组成以及铁含量对土壤中全硫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景区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树林自然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惟一的木本植物。红树林湿地已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第四届成员大会制定的拉姆萨尔分类系统及我国海岸湿地分类系统。福建省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漳江口及九龙江口。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是福建省迄今为止种类最多的红树林天然群落,也是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天然群落。1997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漳江总长66.2km,宽188m~250m,流经云霄县境内,由西北流向东南注入东海。1 …  相似文献   

4.
最近,英国约克大学热带海洋研究所Price博士和Hogarth博士在厦门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学家一起,对厦门地区红树林生态系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调查研究,这是中英红树林生态系合作研究计划第一阶段的工作。合作调查研究期间,中英双方科学家对红树林生态系研究工作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通过合作研究,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有关科技人员学习并掌握了“红树林生态系快速调查方法”、“红树林产量与生产力估算方法”和“蟹类胃含物分析方法”等,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红树林生态系能量转换过程”研究。为期三周的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工作,完成了(1)厦门九龙江口北岸红树林分布现状;(2)局部红树林产量和生产力估算;(3)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团水虱(Sphaeroma spp.)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持续爆发已成为天然和人工红树林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国内有关红树林湿地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较少,而明确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是研发其防控技术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总结了团水虱危害中国红树林的现状,团水虱的种类、分布和生活史,以及繁殖和聚集的季节、繁殖方式、营养物质偏好等,以期为团水虱的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翁毅  张伟强 《台湾海峡》2011,30(2):264-268
广州番禺东涌剖面样品的AMS(磁谱仪)年龄及红树林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存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红树林,红树林是海侵的标志之一.按照检出红树属花粉的9个剖面的分布以及5处埋藏红树林腐木的分布,可以描绘出全新世海侵的边界.根据东涌剖面的沉积旋回、样品年龄、红树林花粉含量曲线、半咸水-淡水硅藻及热性-温性硅藻含量曲线的综合分析,可将沉积环境的变迁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海侵有利于红树林的发展,第二阶段不利于红树林的发展,第四阶段的晚全新世,红树林的生长频繁,显示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评估多元环境因子对红树林分布的影响,探索区域红树林生境适宜性和修复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本研究应用最大熵模型评估厦门湾红树林生境适宜性,叠加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红树林修复潜力。结果表明,在生物气候、地形、水质、沉积物、水文等5组环境变量中,影响厦门湾研究区内红树林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类型为温度、地形和水质。在单项环境因子中,离岸线距离、营养盐浓度、盐度等对厦门湾红树林生境适宜性的贡献度最大。适宜性和修复潜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九龙江河口、翔安下潭尾、海沧东屿等区域。与现存红树林的分布相对照,理论上还有约406.4 hm^2的高修复潜力区和1001.2 hm^2的中修复潜力区可考虑用于未来红树林修复。现有的保护区和修复工程已基本覆盖了上述大部分区域,未来厦门湾内的红树林修复选址可考虑泉州市安海湾沿岸、龙海市九龙江河口、漳州港沿岸和附近岛屿。本研究尝试采用新兴模型方法判断红树林的综合适生条件,并实现空间化、定量化的评估,其结果可为红树林修复选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为区域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红树林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 具有“四高”特性(高生产力、高归还率、高分解率和高抗逆性)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 全球约有红树林1700万公顷, 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25℃等温线内。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高达2000gC·m-2·a-1, 具有高强度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对热带、亚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并在全球变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30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位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 是一个脆弱的、敏感的生态系统, 也是首先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海岸带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着全球红树林的生存和分布方式。本文将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和极端天气4个主要方面, 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变化特征, 阐述红树林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和极端天气响应与适应的生态学机制, 并简要概述了红树林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危害中的重要作用。全球气候变化也将为红树林的研究、保护和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研究指出红树林在海岸带碳固定和碳储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印度尼西亚的红树林面积在全球占很大的比重,对于该地区红树林的有机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来源的认识仍有限。本研究调查了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海洋型的Wori红树林中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的来源,以期加深该地区红树林“蓝碳”功能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Wori红树林0-50cm深度土壤中有机碳储量为15.4 kg/m2,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部分(65%)。红树植物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8.3 kg/m2和23.7 kg/m2。土壤有机碳储量在不同离岸距离的采样站位中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而生物量碳储量则在外滩最高。13C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中蓄积的有机碳主要来源于红树林有机质,而潮水中的悬浮有机质和红树林外缘的海草并不构成红树林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它们的贡献者都低于20%。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热带地区海洋型红树林湿地在碳储存以及红树植物对碳固定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福建红树林区海藻的分布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研究了福建省3个红树林区的海藻不同滩面分布的情况、海藻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的海藻群落类型.研究表明:(1)福建红树林区海藻在不同滩面分布表现出,红藻较喜荫蔽潮湿的环境,而绿藻适生在光照条件较好生境.(2)由福建红树林区各门海藻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来看,蓝藻种数在一年四季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红藻四季种数变化幅度不大,而绿藻在不同季节种数有明显变化,春季种数最多,进入夏季后种数逐渐减少,到秋、冬季后种数又开始上升,到第2年春季又达到最多.(3)不同季节福建红树林区海藻群落类型中,优势种主要是红藻,以及一些绿藻.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综述我国红树林资源的历史变化,以及各地区红树林的空间分布、种类组成、面积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等;归纳影响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污染、过度养殖、海洋工程、过度捕捞和生物入侵等。针对我国红树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红树林保护立法、环境综合整治管控、宣传教育、转产转业、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红树林保护的建议和措施,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红树林是一种自持的和可更新的生物资源,是生物海岸的一个基本组成类型。红树林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的潮间带湿地的常绿木本植物群落,主要分布于淤泥深厚的海湾或河口盐渍土壤上。红树林海岸带生境能为2000多种鱼类、无脊椎动物和附生植物提供生存活动空间。红树林...  相似文献   

13.
鉴于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台风事件有高度敏感性,应用1980—2018年的海洋大气观测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口东寨港地区的海平面、温度和台风最大风速的变化特征,并基于IPCC气候变化综合风险的理论框架,构建了"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性"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估算方法,评估了海平面上升和台风事件背景下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特征。结果显示:①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致灾影响因子主要为该地区沿海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其上升速率可达4. 6 mm/a,远高于全球和中国沿海平均值;其次为1993年之前和2006年之后,在海口地区250 km范围内出现的热带气旋或台风事件;②东寨港红树林脆弱性指数的平均值为0. 31,属于中度脆弱等级,其中三江片区的红树林脆弱性相对最高,演丰片区最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较好地反映出海平面快速上升和热带气旋或台风影响下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红树林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地球之肾",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湾河口潮间带中上部,与珊瑚礁、海草床、海滨沼泽湿地并称为世界四大最富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系统。全世界有80余种红树林。我国有30多种,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厦门及附近海域是我国红树林的重要分布区,其中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  相似文献   

15.
九龙江口红树林上附着动物的生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周时强  洪荣发 《台湾海峡》1993,12(4):335-341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附着动物7种,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和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是危害红树的主要附着动物。附着动物在河口红树林区的数量分布随着盐度的降低而减少,其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高峰期在夏,秋两季。生长茂密的红树林(郁蔽度大于0.5),附着动物主要分布于水流畅通的向海边缘和潮沟边缘的红树上。水流畅通程度是影响附着动物在红树林区向纵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红树林不同潮位沉积物中底栖真核生物群落分布,基于18S rRNA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广西北仑河口陆缘、林中和海缘3个潮位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北仑河口潮间带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多样性丰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在6. 08~6. 73之间; PCA分析表明潮间带中底栖生物群落差异较大,陆缘红树林中扁形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相对丰度较高,林中区域中纤毛虫、环节动物和轮虫相对丰度较高,海缘红树林中硅藻相对丰度较高;红树林中主要OTUs有桡足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硅藻类的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纤毛虫类的前管虫(Prorodon teres)、多毛类的小头虫(Capitella sp.)。高通量测序方法能较全面反映红树林区微型/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结果为丰富红树林底栖生物群落研究和解析底栖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福建红树林上钻孔动物的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戚民  周时强 《台湾海峡》1996,15(3):305-309
福建红树林上的钻孔动物共发现了5种,其中软体动物的龙骨节铠船蛆Bankia carinata、裂铠船蛆Teredo manni和甲壳动物的光背团水虱Sphaeroma retrolaevis是破坏红树林的主要的钻孔动物。钻孔动物钻凿红树茎的基部和裸露的根部,垂直分布受潮汐水位制约,在红树林区的纵深分布与水流畅通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杨宗岱 《海洋科学》1993,17(3):17-18
1 中国红树林的种类及其分布 红树林和珊瑚礁一样是热带海岸独特的景观。红树主要生长在潮间带区域的高、中潮带,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在高潮线附近具有水、陆两栖现象。在组成红树林的种类中不仅包括红树科植物,而且包括多种其他科的植物共同组成红树林群落。根据资料记载,全世界的红树植物已达24科30属82种,目前我国已发现16  相似文献   

19.
海莲、秋茄两种红树群落掉落物能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鹏  林光辉 《海洋学报》1990,12(4):523-528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滩及河口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通过掉落物,红树群落为这些地区的海洋生物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影响了这些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也对这些地区的渔业及水产养殖业产生一定的影响[1].本文应用热值测定,首次研究了中国两种常见红树群落即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秋茄(Kandelia candel)群落掉落物的能流特性,以期从能量的角度来认识掉落物能流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红树林的特殊性,并为红树林的保护、开发利用及林区渔业和养殖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信  陈建裕  杨清杰 《海洋学报》2023,45(3):113-124
红树林作为热带、亚热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海岸湿地类型之一。本文使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形成了196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岸线、围填海、养殖区、红树林分布数据图集,并利用联合红树林识别指数(CMRI)对大湾区现存红树林进行时序分析得到红树林林龄数据集。结果表明,通过多源遥感数据解译得到现存红树林数据集,结合CMRI时序数据可以建立现存红树林变迁历史,进而有效估算红树林林龄。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的时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迁,现存红树林面积约为3 316 hm2,大湾区内部各地区存量林龄差异较大,整体林龄均值为20 a。近50年间,岸线整体向海移动,岸线变迁、围填海和养殖区变化显著影响红树林面积、空间分布及林龄大小,人工种植是近20年红树林恢复的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