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带金锑矿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带金(锑)矿床划分为微细粒浸染型金属床、破碎带蚀变岩型金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等三种类型,描述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总结了微细粒浸染型(高家坳式)金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龙山式)金锑矿床和石英脉型(古台山式)金矿床的找矿标志。认为该构造带金锑矿找矿应依托穹窿构造来开展,并提出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国外和我国相继发现了一些产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含微细粒一次显微细粒金的矿床.此类矿床以卡林金矿为代表,称为“卡林型金矿床”,如美国的卡林、科特兹矿床;我国陕西二台子、贵州苗龙、湖南石峡金矿床等.刘东升认为,此类矿床是渗流热卤水成因的金矿床. 在这些矿床中,有一套特征的元素共生组合,它们是Au,As,Ag,Hg,Sb和Ba.表现在矿物上主要为自然金、自然银、雄黄(雌黄)、辰砂、辉锑矿和重晶石.这套元素共生组合在时间上、空间上与金矿床密切共生.如美国卡林金矿带与一个汞矿带和一个重晶石矿带平行,局部重叠,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雄黄、辰砂、重晶石和自然银.苗龙金矿床产在三(三都)-丹(丹寨)汞矿带南缘,地球化学异常为Au-As-Ag-Hg-Sb-Ba,矿区附近有重晶石矿点,矿物  相似文献   

3.
自六十年代早期在美国内华达州东北部发现了卡林型金矿床以来,浸染型金矿床一直是惹人注意的勘探对象。但是由于品位低规模小,开采起来不赢利。在金价低和缺乏这种低品位细粒金矿提炼术的前提下,使得这种矿床引不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在脉处确实小规模开采  相似文献   

4.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控矿条件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末,在贵州省西南部发现了一系列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与美国卡林金矿相似.现将本区金矿划分为层控型、断层型和综合型3类,分别总结了控矿条件和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胶东型金矿是不同于国际已知类型的独特金矿类型, 深入研究其成矿系列有助于深化理解矿床成因和指导找矿。本文综合分析了胶东金(银)、有色金属矿床的类型、空间分布、形成时间和成因, 划分了成矿系列, 列举了应用成矿系列指导找矿的案例。将胶东地区早白垩世与壳幔混合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床、金及多金属矿床和有色金属矿床划归为胶东型金矿成矿系列, 进一步划分了Au(Ag)矿床成矿亚系列(125~115 Ma)和Cu-Pb-Zn-Mo矿床成矿亚系列(118~110 Ma), 认为两个成矿亚系列为连续发生、且有时间重叠的成矿事件。成矿系列理论有效指导了胶东地区的找矿工作, 根据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的成因联系在玲珑金矿田发现了台上—水旺庄巨型金矿床, 受胶莱盆地东北缘金矿床类型的启示发现了辽上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矿, 在荣成有色金属成矿小区外围发现了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 根据五莲七宝山金铜矿床探明了敞沟—杏山峪银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6.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石建造是产于碳酸盐和碎屑沉积岩层中的一种充填和交代浸染型金矿床,于60年代在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地区首次发现,故称为卡林型金矿床。除了卡林地区外,在内华达的科特兹(Cortez)、格彻尔(Getchell)、曼哈顿(Manhaton)等地均有产出。自1965年以来到1980年止卡林矿山产金超过了124吨,为美国仅次于霍姆斯塔克的第二大金矿。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多米尼加、西班牙、苏联、新西兰及中国等一些国家都相继发现这一类型金矿床。尤其是新西兰魏斯堡沉积岩中浸染型金矿床规模很大,品位极高(Au达85克/吨,Ag500克/吨)。它是一种相当有远景的矿床。鉴于  相似文献   

7.
从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对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找矿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在陕西、河南、吉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均发现了该类金矿床。特别是黔西南、桂西北,滇东南的“金三角”最为重要。这类金矿床过去多被称为卡林型金矿床。但是,从矿床地质特征来分析,这些金矿床并不完全与之类似。其中一部分属于卡林型金矿床,另一部分应划归为一种新的类型——微细粒浸染型。后者似可以1978年在贵州首先发现的金矿山来命名,称为“板其型”。  相似文献   

8.
微束分析对微细粒金赋存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细粒金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金矿类型,也是我国近年来重点研究的矿床类型之一。其中金主要为显微金和超显微金,不但肉眼难以见到,在光学显微镜下也很难发现,给研究造成很大困难,直接影响到矿床的评价、勘探和选冶工艺的确定。因此,弄清微细金的赋存状态是解决此类矿床选冶回收率的关键。目前研究微细金赋存状态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电子探针和电镜等微束分析新技术,本文运用电子探针、扫描质子探针(SPM)、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等新技术对广西金牙微细粒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对微细粒金赋存状态的质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研究结果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文中根据国内外金轴共(伴)生金矿床资料,综述了金轴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和找矿前景.按金铀矿床的成因类型可划分为:1.变质砾岩型Au-U矿床,2.沉积角砾岩型Cu-U-Au矿床;3.变质碳质泥岩型金铀矿床;4.黑色页岩型金铀矿床;5.破碎带蚀变岩型铀矿伴生金;6.变历层控型Cu—U矿床伴生金.  相似文献   

10.
纳米矿床学—一门有前途的新科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纳米矿床学是作者提出的一门新兴地学分支学科,它应用90年代国际上新出现的纳米科技及纳米效应,探讨了矿床上的成因问题,并以微细粒金矿床(卡林型)为例,说明中国黔西南微细粒型金矿床其物质来源是与玄武岩有关,其搬运、迁移和沉淀的形式,是纳米级的自然金.  相似文献   

11.
超基性岩蚀变热液型金矿床——云南金厂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厂金矿是我省当前唯一的大型金矿床,也是国内已知由超基性岩提供金质、构成大型金矿床的唯一实例。本文介绍了矿区地质概况和矿床地质特征,从矿源岩(含矿的超基性岩)属性、硫同位素组成、硅质来源、超基性岩含金丰度值及其风化壳和硅化岩的金富集、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温度、活化转移条件——超基性岩热液蚀变序列的存在等方面,对金(镍)矿床的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它是由超基性岩经酸性热液蚀变而形成的中温热液型(为主)金矿床。“超基性岩蚀变热液型金矿床”,在岩金矿床中是新的类型,在矿床成因学上是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魏绍六 《湖南地质》2001,20(3):177-178,210
原生矿床中金的主要性状有自然金与金的碲化物,自然金可分为“明金”和“微细粒金”,“明金”的次生作用,使金的成色得到提高,粒度更大,往往有利于残坡积型砂金矿床的形成,“微细粒金”的次生作用,常形成卡林型氧化金矿或红土型金矿和铁帽型金矿,显然,以“明金”为主的矿床及金的重砂异常区,不存在找红土型金矿的可能,应寻找脉金矿床,而在有低值金的重砂异常叠加的化探Au异常区,有望找到中小型红土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
李坝大型金矿床是产于西秦岭上古生代沉积岩系中类卡林型金矿床典型代表。通过显微镜及选矿实验查定了李坝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矿床金矿物呈微细粒多种独立矿物出现,金的赋存形式多样,显示多期多阶段成矿特点,成为划分类卡林型金矿的重要参考。矿石工艺学的研究对工业选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西大王顶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和综合研究,发现大王顶金矿床金矿体主要产于花岗斑岩体内、或是斑岩体顶、底部外接触带中;有构造破碎蚀变(花岗斑岩)岩型(产出黄铁绢英岩型矿石)及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矿石)两类矿体。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热液金矿床大类中的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
阿沙哇义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沙哇义金矿已圈定矿体12条.矿体赋存于晚石炭世浅变质碎屑岩内的断层破碎蚀变带中,按矿床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分别划分为断层破碎蚀变岩、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成因类型为地下热(卤)水溶滤型之碎屑岩系金矿床亚类.简要总结了矿区地质、矿床、矿石特征和找矿标志、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钨矿往往与酸性或中酸性侵入岩相关,对于复式岩体通常仅与某一特定期次岩浆相关,如何确定成矿相关岩体是找矿勘查的一道难题。朱溪矽卡岩型钨矿床位于江南古陆钨矿带,是一个世界级钨矿床。该矿床的形成主要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密切相关,此次研究发现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发生蚀变、分解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含W金红石(w(WO_3)为0.01%~0.96%)。这类含W次生金红石同样出现在华南地区多个钨矿床的成矿相关岩体中,并且其WO_3含量显著高于与岩浆作用相关的锡矿床和斑岩型铜(金)矿床中的次生金红石的WO_3含量。此外,朱溪矿床中岩浆演化晚期形成的细粒花岗岩中结晶了一些自形板状的原生金红石,这些金红石同样显著富集W元素(w(WO_3)为0.06%~1.12%)。金红石中的Ti容易被W所替代,导致(岩浆)热液体系所经历的W元素富集过程会被结晶的金红石所记录。因此,通过花岗质岩体中黑云母发生蚀变或分解后形成的次生金红石,或岩浆演化晚阶段形成的细晶岩脉中的原生金红石的W元素含量,可以判断岩浆结晶演化过程中是否经历过W元素的富集及相应的富集程度,从而判断花岗质岩体是否具备形成钨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正>大渡河金成矿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发现的一个重要金成矿集中区,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前震旦系康定杂岩中。三碉金矿床分布于大渡河成矿带北部,海拔2800~3000 m。目前对该矿床矿石特征的研究较低,故开展矿石特征的研究,对该矿床成因及指导三碉金矿床下一步地质找矿勘探具  相似文献   

18.
西秦岭造山带是我国最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以往研究大多认为造山型金矿床和(类)卡林型金矿床是西秦岭主要的金矿床类型,并且两类金矿床的金成矿作用主要与造山过程中的区域变质作用有关,而与岩浆活动不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的夏河—合作地区大面积出露花岗岩类侵入体,其周缘发育有富金的夕卡岩型铜(钨)矿床。近年来该地区新发现的多个大型—超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和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都与中酸性侵入岩的空间关系紧密,暗示这些金矿床可能和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论文在作者研究结果以及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综述了夏河—合作地区典型金(铜)矿床的地质矿化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中酸性侵入岩的岩性特征、形成时代和演化过程。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夏河—合作地区的早子沟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德乌鲁夕卡岩型金(铜)矿床和老豆石英脉型金矿床均形成于250~240 Ma,与邻近的早中三叠世花岗闪长质石英闪长质侵入岩近于同时形成。拉布在卡等石英脉型金矿床略晚于区内中三叠世末期侵位的闪长玢岩脉(约230~225 Ma)形成。H、O、S、C、B、Pb等多种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地区早中三叠世金矿床的成矿热液均为岩浆来源,并且显示低氧逸度的特征。早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的还原性钛铁矿系列花岗岩类特征,以及同时代的多种金矿化类型和成矿分带性,表明夏河—合作地区在早中三叠世(约250~230 Ma)多期次侵位的钛铁矿系列I型中酸性岩浆是金成矿作用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其中与250~240 Ma多期金成矿事件有关的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侵入岩均经历了幔源基性熔体和壳源酸性熔体的岩浆混合作用,而与约230 Ma的金成矿作用有关的闪长质岩浆岩则可能指示了更多幔源基性熔体的加入。与金(铜)成矿有关的早中三叠世还原性中酸性岩是在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局部弧后伸展条件下交代富集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夏河—合作地区形成于早中三叠世的夕卡岩型、电气石石英脉型、石英方解石脉型和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共同构成了一个与还原性侵入岩有关的金成矿系统。夏河—合作地区与还原性侵入岩有关的金成矿系统的发现,丰富了西秦岭造山带区域成矿作用的类型,并为西秦岭西段其他早中三叠世岩浆岩分布区(如青海同仁地区)的金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浪全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是桂西北近年来发现的新类型金矿床。本文主要介绍该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各类异常场(晕)特征及与金矿化的关系;初步建立了浪全金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著名的河把燕山金矿带西段发现了钾化蚀变岩型金矿床。矿床产于混合源变质-交代型的(石英)二长岩体内微斜长石交代岩的破碎带中,以及岩体附迁的变质岩内,为-新的矿床类型,它是该区深大断裂带自大古代至燕山期反复多次活动对金的活化、迁移和富集的产物,特别是海西期沿构造带的局部性混合岩化作用、期后热液沿各级构造裂隙的交代作用,促进金的富集,局部形成混合岩化中温热液矿床。本文介绍了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条件,矿床地质特征和对成因的认识,最后指出了进一步寻找金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