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nad2-cox1核苷酸序列分析了皱纹盘鲍和九孔鲍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基于cox1分析了鲍属19种鲍的系统发育关系。共获得625 bp的DNA片段,33个片段共检测到17种单倍型,其中皱纹盘鲍2个群体26个个体15种单倍型,九孔鲍7个个体2种单倍型。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厦门群体有6种交叉共享单倍型,皱纹盘鲍与九孔鲍之间无共享单倍型。皱纹盘鲍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D)为0.002~0.015,九孔鲍个体间D值为0.003,两种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300~0.320。鲍属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皱纹盘鲍与日本鲍、盘鲍聚为一支(D值为0.000~0.004),而后与大鲍聚在一起(支持率为100﹪)(D值为0.018),九孔鲍、细纹九孔鲍、杂色鲍聚为一支(D值为0)。九孔鲍与马蹄螺科的Diloma bicanaliculata聚为一支,白鲍、黑鲍、红鲍、北国鲍、堪察加鲍聚为一支(支持率87﹪)。  相似文献   

2.
鲍是我国重要的增养殖经济贝类,台湾和南方沿海分布与养殖的主要为Haliotis diversicolor,它有平纹九孔H.diversicolor supertexta和粗纹九孔H.diversicolor diversicolor两个亚种,但由于多年的相互引种,目前亚种间已无明显界限。台湾和福建称之为台湾鲍或九孔(鲍),而广东及其以南沿海常称为杂色鲍。1979年,台湾九孔鲍人工繁殖成功后开始在东北角养殖,随后推广至岛内其他地区,养殖方式从潮间围堰发展到陆地平面及立体网笼式。大陆鲍规模化养殖起始于上世纪80代中后期的大连和山东沿海,养殖种类为当地的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及随后引进…  相似文献   

3.
九孔鲍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杂交一代生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汕尾养殖群体(BD)和深圳野生群体(YS)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获得YS♀×BD♂、BD♀×YS♂、BD♀×BD♂和YS♀×YS♂4个组合的F1代,对其卵径、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以及40、70、100、160、220、280日龄幼鲍的存活率及壳长、壳宽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卵径比养殖群体大12.14%,差异极显著(p值<0.01);受精率、附着率、变态率,杂交组显著大于自繁组(p值<0.05);杂交组在幼体存活率、稚贝主要生长性状与自繁组相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幼鲍存活率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14.89±3.60)%~(43.00±2.15)%,壳长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5.18±1.46)%~(18.52±2.12)%,壳宽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6.17±1.09)%~(16.72±1.26)%,体质量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9.86±1.25)%~(12.55±1.26)%;通过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杂交育苗能提高九孔鲍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4.
用多元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分析20种海藻喂养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no)幼鲍所得的生长数据,所得的因子载荷矩阵中的第1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61.71%,饵料干重、湿重与幼鲍体长、体重增长均呈正相关,干重与幼的生长的关系(0.9412)较之湿重(0.7633)更为密切;根据正交因子得分的高低,排列出幼的摄食几种海藻时的饵料效率高低的顺序为:裙带菜→爱森藻→刺松→孔石莼→育叶藻→蜈蚣藻→…;与试验和调查结果对照,幼鲍喜欢摄食的藻类,也是饵料效率较高的种类;灰分对幼鲍的生长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幼鲍的生长不需要多量的粗脂肪。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海区设置5个水平养殖密度,分别为100、200、300、500、700只/组,每组分别设置1平行组,观察筏式养殖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九孔鲍的生长和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值<0.05),在5只密度组中以低密度组的生长最快,存活率最高,平均日增壳长、日增壳宽与日增体质量分别达72.50μm/d、40.00μm/d与14.17 mg/d;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九孔鲍生长逐渐减慢,存活率逐渐降低;在实验范围内,养殖密度与平均日增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式为y=12.338 exp(-0.000 2x)。  相似文献   

6.
用冷热休克诱导三倍体近江牡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卵子授精后25分钟,分别用高温(35℃)和低温(10℃)持续处理20分钟,其胚胎发育初期的三倍体诱导率分别达到64%和69%。在这个高温点和低温点以外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三倍体诱导率均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7.
氯化钾对西施舌眼点幼虫变态的诱导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对其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生态分布、形态构造、生活习性、食性、繁殖习性等)[1]已经比较全面,其苗种的生产在福建省、广东省已有一定的规模[2,3],但对诱导其附着变态方面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国内外研究表明,KCl对多种海产无脊椎动物如诗博加蓑海牛(Phestilla sibogae)、红鲍(Haliotis rufesens)、凤螺(Strombus gigas)、悉尼岩牡蛎(Saccostrea commeriali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等幼虫的变态有诱导作用[4~7],且因其价格便宜、毒性小,在贝类苗种生产中逐渐受到重视.笔者探索KCl对其幼虫变态的作用,不仅可为其附着变态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而且可为生产上提高其附着变态率、降低死亡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牡蛎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世界重要海水贝类养殖对象之一。随着各种生物技术在水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牡蛎的遗传育种工作也备受重视,尤其自Stanley首次人工诱导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三倍体成功以来,大大加快了对牡蛎的遗传学背景和育种进程的研究步  相似文献   

9.
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构建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12个半同胞家系和36个全同胞家系(每个雄鲍配3个雌鲍),分别测定每个母系生长到8月龄的全同胞个体30个后代的壳长、壳宽和体质量,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全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的GLM过程计算表型变量的原因方差组分,估算九孔鲍8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以及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表明: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的遗传力是九孔鲍各生长性状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其中壳长、壳宽和体质量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的估计值分别为0.285、0.264和0.343,属于中高等遗传力,显示出较高的选择育种潜力;基于父系半同胞遗传协方差组分及表型协方差分别估计的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表明,各性状间均表现出高的正相关,其中壳长―壳宽、壳长―体质量和壳宽―体质量性状间遗传相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7、0.934、0.902,表型相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0.791、0.760。经t检验,各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表明,以任何一个生长性状为参数进行选育,均可达到改良九孔鲍生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筏式吊养模式,分别研究水层与饵料两因子对九孔鲍幼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养殖水层设置5个水深,分别为-1 m,-2 m,-3 m,-4 m,-5 m;3类饵料分别为海带、江篱菜、海带+江篱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养殖60、120日龄时的九孔鲍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并对不同水平下的均数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水层因子对60日龄九孔鲍的壳长和壳宽及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值>0.05),对体质量影响显著(p值<0.05);对120日龄鲍苗的所有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饵料因子对60日龄和120日龄鲍苗的体质量、壳长、壳宽与存活率均有影响显著(p值>0.05)。综合水层和饵料的实验结果表明,在-2 m水层以江蓠菜+海带为饵料时,九孔鲍幼鲍的生长最好,主要生长性状均显著大于其他组合。  相似文献   

11.
鲍是海产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海域。目前,广东沿海工厂化饲养的鲍,主要是从台湾引进的杂色鲍亚种,即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aquatilis)。它的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早已被誉为八珍之一,其贝壳在中医药上称为“石决明”,有清肝明目之效。对于以海水为生存环境的生物来说,海水的盐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盐度对贝类的影响尤其是在鲍方面的研究还少见报道[‘-’j。1997年6~7月间南海北部海域连续降雨,造成沿岸海域盐度局部骤降,给鲍的工厂化养殖造成严重影响,考虑上述原因,作者在199…  相似文献   

12.
牡蛎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世界重要海水贝类养殖对象之一.随着各种生物技术在水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牡蛎的遗传育种工作也备受重视,尤其自Stanley[1]首次人工诱导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三倍体成功以来,大大加快了对牡蛎的遗传学背景和育种进程的研究步伐.笔者就牡蛎遗传育种研究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鲍是我国重要的增养殖经济贝类,台湾和南方沿海分布与养殖的主要为Haliotis diversicolor,它有平纹九孔H.diversicolor supertexta和粗纹九孔H.diversicolor diversicolor两个亚种,但由于多年的相互引种,目前亚种间已无明显界限。台湾和福建称之为台湾鲍或九孑L(鲍),而广东及其以南沿海常称为杂色鲍。1979年,台湾九孔鲍人工繁殖成功后开始在东北角养殖,随后推广至岛内其他地区,养殖方式从潮间围堰发展到陆地平面及立体网笼式。大陆鲍规模化养殖起始于上世纪80代中后期的大连和山东沿海,养殖种类为当地的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及随后引进的日本盘鲍H.discus discus,以潮间带养殖和沉箱养殖为主。福建东山县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台湾的九孔鲍繁养殖技术,并迅速向南推广至广东、海南和广西沿海,直至越南和泰国。据笔者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南方大小鲍养殖场超过700家,鼎盛时期成鲍产量(包括台湾)超过7000t,主要杂色鲍养殖区见图l。但1999年春福建东山杂色鲍开始暴发流行性病毒病,至2001年又出现附着幼苗从硅藻膜(板)上大规模脱落死亡症状,此两种流行病迅速蔓延至包括台湾在内的鲍主要养殖区,对正高速发展的我国南方鲍养殖业毁灭性打击,连年的病害肆虐致使大多育苗场和养殖场无以为续,十池九空,损失难以计数。笔者对该养殖业目前的现状进行了概括,追述了流行病学特征,并对以后的发展进行探讨,供同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和建立了一种测定海洋贝类体中总石油烃的改进方法 ,即控温强碱直接皂化、乙醚萃取、正己烷溶解、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法。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 0 .1 2 mg/kg(大港原油当量 ) ,变异系数( CV) 3 .2 %~ 4 .6% ,相对误差 ( RE) -4 .0 %~ 1 .8% ,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和费用低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以豆粕、酪蛋白、鱼粉(质量分数分别为33%、17%、15%)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0.4%、0.8%、1.2%、1.5%和2.0%的胆固醇,制成6种等氮等能饲料,养殖初始体质量为(24.00±0.19)g的军曹鱼幼鱼(Rachycentron canadum)8周,研究胆固醇对其生长、体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和脂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低水平胆固醇对军曹鱼生长有改善作用,而高水平胆固醇对生长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增重率(WGR)(P0.05)、成活率(SR)(P0.05)、饲料系数(FCR)(P0.05)在0.4%组较佳,随添加量的增加,各组幼鱼有增重率、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增大趋势。幼鱼肝体比、脏体比、肝脏病变率有增大趋势。添加胆固醇后,全鱼、肝脏和肌肉中粗脂肪0-0.4%组有上升趋势,0.4%-2.0%组有下降趋势;鱼体粗蛋白有上升趋势,肝脏中胆固醇有先降后升趋势,但水分和灰分的变化不大(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有上升趋势。肝脏中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有先升后降趋势。在以豆粕为主要蛋白源的饲料中添加少量胆固醇(0.4%组)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军曹鱼幼鱼生长,影响机体脂代谢,但过多添加会抑制生长,并造成肝脏病变。以SR为判据,饲料中军曹鱼对胆固醇最适需要量为0.566%。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同源四倍体蓖麻的育种意义。【方法】以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蓖麻为材料,测定光合速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等含量,并比较上述指标的种间差异。【结果】同源四倍体蓖麻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地高于二倍体,分别提高30.00%、53.47%、19.23%、25.22%、11.72%、262.07%和24.20%,丙二醛(MDA)的积累明显低于二倍体,降低30.57%。【结论】四倍体蓖麻可为蓖麻种质资源提供较宝贵新种质。  相似文献   

17.
根据 1996~ 1997年间深圳海域 (大亚湾和大鹏湾 ) 13种贝类 (华贵栉孔扇贝、马氏珍珠贝、翡翠贻贝、波纹巴非蛤、毛蚶、栉江瑶、联珠蚶、文蛤、棕带仙女蛤、僧帽牡蛎、菲律宾蛤仔、习见蛙螺和近江牡蛎 )体中的麻痹性毒素的检测数据 ,阐述了贝类麻痹性毒素的含量水平、年际变化、PSP中毒事件以及与其它海区贝类 PSP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不同附着基质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lentillifera)直立枝生长及藻体附着效果的影响。【方法】对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以垂直砂埋、水平砂埋、塑料网网夹、尼龙网网夹及无附着基质(对照组)五种附着方式进行实验,探究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的生长、附着能力、光合特性参数及营养含量的变化。【结果】垂直砂埋处理下,藻体的新生直立枝质量、质量长度比及球状小枝的直径与其他各组相比最优(P <0.05),分别是0.313 3 g、0.086 6 g/mm和1.67 mm,是对照组的7.38、9.62、1.67倍;水平砂埋与对照组相比,藻体附着能力有显著增强(P <0.05),假根数为26,长度为30.77 mm及假根附着砂砾质量为0.566 0 g;除对照组外,各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4 h后垂直沙埋藻体Fv/Fm和Y(II)最快恢复原始水平,为0.856μmol·m~(-2)·s~(-1)和0.851μmol·m~(-2)·s~(-1),显著高于其余组(P <0.05);垂直砂埋与水平砂埋处理后的藻体,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34.24%和33.93%(P<0.05),而网夹处理后,没有显著差异(P> 0.05)。垂直砂埋处理对藻体总蛋白含量增加有显著促进作用,是对照组的1.26倍(P <0.05)。【结论】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以垂直砂埋附着方式生长最佳,以水平砂埋附着方式附着更牢固。  相似文献   

19.
对寄生在九孔鲍 (HaliotisdiversicoloraquatilisReeve)贝壳上的凿贝才女虫 (Polydoraciliata)进行了观察 ,将其发育过程分为卵、胚胎、幼虫和成虫 4个阶段 ,并对这 4个阶段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讨论。由于凿贝才女虫寄生 ,九孔鲍贝壳内侧形成弯曲的管道和隆起 ,其外套膜被破坏 ,严重影响了九孔鲍生长 ,甚至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20.
西施舌人工育苗及幼虫、稚贝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西施舌 (Coelomactraantiquata)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西施舌在广东的繁殖高峰期为 5~ 6月 ,用阴干加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排放精卵 ,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达 98%左右。 1997年和 1999年两次育苗试验结果 :在盐度为 2 6 .0 0~ 32 .0 0、水温为 2 3~ 2 6℃条件下 ,幼虫在培育密度为 1~ 2mL- 1时生长较好 ,经 9~ 10d培育 ,可进入附着变态期 ,其壳长生长速度为14 .1μm·d- 1。稚贝阶段在日流水量为育苗水体的 1.5~ 2 .0倍时取得较好效果 ,其壳长生长速度为 112 .4 μm·d-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