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台湾海峡》2012,(3):F0003-F0003
为了方便作者投稿和查询稿件处理情况以及专家审稿、编辑处理稿件等工作,经主办单位领导批准,《台湾海峡》编辑部网站(http://www.twhx.org.cn)及投稿审稿系统于今年7月18日投入试运行。《台湾海峡》编辑部网站的主要功能包括发布《台湾海峡》期刊的基本信息、新闻和近期刊发论文的中英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隧道工程的若干工程地质问题与选线方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台湾海峡的地质状况了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活动断裂、岩土体稳定性、海底底床活动性等是隧道工程将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隧道的线路选择应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比较。平潭至新竹和厦门经澎湖至嘉义海滨是两个可选的隧道线路方案。  相似文献   

3.
建设厦金大桥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修建台湾海峡隧道的设想上。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内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内地的学者和工程师姜达维、潘家铮等相继提出了修建台湾海峡隧道的初步建议。1987年9月1日~4日由彭阜南教授和陈琴教授等发起在福州市召开了第一次台湾海峡两岸地质、地震研讨会,两岸及香港学者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4.
贺信     
《台湾海峡》2013,(1):1
《应用海洋学学报》编辑部:欣悉《应用海洋学学报》首期即将正式出版、发行,中国海洋学会作为学报主办单位之一,特致信函表示热烈祝贺,并向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诚挚问候!《应用海洋学学报》的原刊《台湾海峡》期刊在1982~2012年的31年办刊历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经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组织专家评审 ,《台湾海峡》期刊的送审样刊 (2 0 0 2年第 2期 ) ,被评为执行《CAJ CD规范》的优秀期刊。该规范即《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本刊被评为执行《CAJ-CD规范》的优秀期刊$《台湾海峡》编辑部  相似文献   

6.
海洋版科技期刊编辑部1985年年会于10月29日至11月4日在北京举行.参加年会的有海洋技术、海洋通报、海洋文摘、海洋译丛、海洋环境科学、黄渤海海洋、海洋调查、东海海洋、水处理技术、台湾海峡、海洋预报服务、海洋工程、大气科学进展、微计算机应用、海洋科学和海洋学报、海洋(杂志)、海洋开发等编辑部的同志.  相似文献   

7.
据有关部门讯息及相关报道,台湾海峡两岸桥梁隧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近期在福建省厦门市的厦门大学举行,7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兴建一条直通海峡两岸的世纪大通道,在不久的将来,台海直接交通可能会“天堑变通途”。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的潮汐和潮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一、台湾海峡的潮波(一) 潮波的传播台湾海峡的潮振动,由两部分合成:一是太平洋潮波所引起的协振动,另一是月亮和太阳在本海区直接引起的独立潮,后者远比前者为小。因此,海峡的潮振动,主要是太平洋潮波所引起的协振动结果。太平洋潮波经日本与台湾间由东南向西北传播,其中有一部分进入台湾海峡,这支潮波在台湾海峡由东北向西南传播,形成台湾海峡的下行波;另一支自太平洋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的潮波,也有一部分转入台湾海峡,形成台湾海峡的上行波。因为上行波较弱,所以台湾海峡的潮振动主要部分是由下行波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开放式台湾海峡GIS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海峡地理复杂 ,海况典型 ,南北长约333km ,面积大约77000km2,最大水深1400m ,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通道[1]。作者选择台湾海峡这一典型海区 ,构建一个开放式台湾海峡GIS系统 ,或称为数字台湾海峡 ,并把它定位为中国数字海洋的区域性子系统。本文讨论该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关键性技术问题。1数字台湾海峡的模式特点从管理模式上 ,数字台湾海峡的数据组织、活动规划、应用范畴等都体现海洋研究与管理的方方面面[2] ,满足和遵循海洋行业管理、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区域管理的数字海洋总体模式。但它又是一个具区…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2 0 0 2年 1 0月出版的《2 0 0 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上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 :《台湾海峡》自 1 982年创刊以来所发表的论文中 ,被 2 0 0 1年全国 14 47种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引用了 1 6 7次。在当年这些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排序中名列第 579位 ,在全国海洋类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的分类排序中名列第 7位20 0 3年 2月本刊2001年的总被引频次及其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名次$《台湾海峡》编辑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总结以往台湾海峡海洋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各学科知识综合地探讨台湾海峡的各种海洋现象及其规律,进一步开发利用台湾海峡,保护环境,使台湾海峡更好地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服务,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福建海洋学会、福建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台湾海峡海洋科学讨论会,于1981年8月14—18日在厦门举行。大会收到86篇论文报告。来自全国27个单位的76名代表,围绕着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福建沿岸及其河口港湾的海洋科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邱秉经副院长并就发挥优势,联合邻省,研究台湾海峡,发展海洋科学问题作了重要讲话;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黄文沣所长作了“泰国渔业考察观感”报告。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台湾海峡属于东海的一部分,是进行海洋研究、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海域。过去,虽作过一些调查,但至今尚无关于台湾海峡海底地形、沉积和构造等方面较完整的资料。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在开展东海大陆架调查的基础上,为完整东海大陆架的海洋地质地貌资料和统一编绘东海地貌类型图,对台湾海峡的地质地貌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汇编,并编制出版了1:50万台湾海峡地形、底质图。台湾海峡地形图是台湾海峡地貌形态描述的依据,它要求客观地反映海峡地形特征和各种地形形态的分布,如海底浅滩、水道和盆地等。编制海峡地形图也为编制该区其它专业地图提供可靠的工作底图。根据台湾海峡地形图的性质和用途,对该图编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前言     
在福建省计委、省农委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支持下 ,经 1 1个月的筹备 ,福建省水产饲料研究会和福建省饲料工业协会于 2 0 0 0年 1 2月 3~ 4日在厦门联合举办了“福建省第五次水产饲料科技研讨会” ,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有省内外 5 5个单位 1 33名论文作者及相关单位的代表。大会先后收到学术论文 5 5篇。为引导讨论 ,仅集中安排 1 8篇论文在大会上报告交流。会后委托《台湾海峡》编辑部以《台湾海峡》增刊形式编审出版这本《福建省第五次水产饲料科技研讨会论文选辑》。提交这次研讨会论文的内容仍然十分丰富 ,涉及面广 ,其中有几个方面取得较…  相似文献   

14.
1205号台风“泰利”影响下台湾海峡风浪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对密集的海上浮标和岸基台站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1205号台风"泰利"影响期间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的风浪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台湾海峡东南海域海浪始终相对较大,过程极值出现在该区域的七股浮标;(2)台风中心位于台湾海峡中部和南部时,海峡中线浪高自台风中心向外递减,台风中心位于台湾海峡北部时,海峡中线浪高自台风中心向外递增;(3)台湾海峡西南侧1号浮标风速曲线两次出现漏斗型向下波动;(4)在13个主要浮标站点中有8个浮标的风浪经验相关系数未达到高度相关。本文从台风机构、风浪成长要素、相关天气系统、台湾海峡特殊地形、边界层风场环流等方面分析了台湾海峡的台风浪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成果可为该类型台风浪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台湾海峡夏季海水及某些营养盐水平通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寿景  黄自强 《台湾海峡》1998,17(3):275-277
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1984-1985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历史资料和1994-1995年“台湾海峡碳及生源要素通量研究”课题的现场调查资料,计算出台湾海峡南、北两个断面夏季海水、铵、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的水平迁移通量。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海流结构及海水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根据台湾海峡的实测海流资料,以夏、冬为代表季节,分析了台湾海峡2-3个纬向断面的海流结构,计算出各断面的海水能量。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各层的海流一般偏N向流动。  相似文献   

17.
台湾海峡介于台湾岛与大陆之间,是东海与南海的通道.关于台湾海峡范围的划分,海峡之东常以台湾岛两端(北为富贵角,南为鹅銮鼻)为界;海峡之西以大陆的平潭岛等为北界,东山岛或南澳岛为南界.为了更客观和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本文根据海洋地理学中"海峡"的概念及对世界海峡类似实例的分析,并按照台湾海峡区域地形、地质等特征进行了分界.作者认同台湾海峡北口位于福建省平潭岛至台湾富贵角,但认为其南口应位于广东南澳岛至台湾曾文溪河口南岸.在此南、北口之间为台湾海峡范围.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等特征明显,与台湾及大陆紧密关联,并具有东海延伸入内的特点.而北口之北的闽东北海底,海峡特征明显消失.此南口为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其南属于南海的台湾浅滩及其外缘,其地形、地质特征也与海峡的显著不同.本研究结果对于更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及区域海洋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台湾海峡分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成 《台湾海峡》2010,29(2):149-153
台湾海峡介于台湾岛与大陆之间,是东海与南海的通道.关于台湾海峡范围的划分,海峡之东常以台湾岛两端(北为富贵角,南为鹅銮鼻)为界;海峡之西以大陆的平潭岛等为北界,东山岛或南澳岛为南界.为了更客观和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本文根据海洋地理学中"海峡"的概念及对世界海峡类似实例的分析,并按照台湾海峡区域地形、地质等特征进行了分界.作者认同台湾海峡北口位于福建省平潭岛至台湾富贵角,但认为其南口应位于广东南澳岛至台湾曾文溪河口南岸.在此南、北口之间为台湾海峡范围.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等特征明显,与台湾及大陆紧密关联,并具有东海延伸入内的特点.而北口之北的闽东北海底,海峡特征明显消失.此南口为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其南属于南海的台湾浅滩及其外缘,其地形、地质特征也与海峡的显著不同.本研究结果对于更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及区域海洋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M2分潮潮波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台湾海峡内各种与潮波相关的现象,可以归因于在地形及岸线的影响下自台湾海峡南北两端进入的潮波的相互作用。近20余年来台湾海峡潮波的研究获得显著进展,然而即使作为台湾海峡主要分潮的M2分潮,其相关研究中也还存在着诸多分歧。从台湾海峡M2分潮潮波分布特征及解释研究出发,并针对以往各种研究中差别较大的M2分潮潮流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归纳总结了相关研究的主要分歧:(1)对台湾海峡M2分潮潮波的研究的争议主要集中在2点,包括对自台湾海峡南、北两端进入海峡的潮波的作用范围的研究以及台湾海峡内部潮波系统形成机制的探讨;(2)台湾海峡M2分潮潮位分布研究的主要分歧在于对台湾岛西岸潮时潮差的分布特征的解释;(3)台湾海峡M2分潮潮流研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对最大潮流同潮时线分布特征的描述,其实质仍为对潮波作用范围的描述;对应于M2分潮最大潮流同潮时线研究观点的差异,在M2分潮圆流点是否存在、圆流点存在位置及圆流点旋转方向的研究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台湾海峡内部椭圆率为零的分隔线位置的讨论,主要分歧在于该椭率零线靠近台湾岛附近及澎湖列岛附近时的分布状况。此外,最强流区的位置判定及极值区潮流流速量值的大小问题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杏谷 《台湾海峡》1998,17(3):346-350
台湾海峡是南来北往的国内、国际海上运输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台湾海峡自然条件、船舶交通现状及发展、安全监督管理现状,提出建设台湾海峡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该系统的建设将改善海峡船舶通航条件,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提高航运效益,保护水域环境,同时促进两岸海上直航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