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洼学说成矿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简述了地洼成矿理论的基本要点。结合国内外研究实例,对构造-成矿类型及模式,多因复成成矿的标志,“原地洼区”成矿等作了、阐述;并着重强调了构造动力成矿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地壳演化与成岩成矿元素演化的一体性、顺序性、周期性和方向性等是构造动力成矿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综述了近年地洼成矿理论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华南铀成矿期及其特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勤五 《矿床地质》1989,8(3):14-20
本文从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的角度,论述了华南铀成矿期及其特征。根据162个铀矿石同位素年龄资料统计,把区内划分为四个成矿期。同时指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华南比较重要的聚铀期,所形成的火山岩型铀矿,是地洼型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强烈阶段的产物;晚白垩世-老第三纪是华南铀矿的高峰期,矿床类型多,分布广,铀矿与该处地洼型构造-岩浆活化作用进入激烈与余动交替阶段密切相关;其他成矿期铀矿化相对较弱。最后,探讨了该区四个成矿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全球锑矿床成矿学基本特征及超大型锑矿床成矿背景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全球锑成矿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编制了全球锑成矿图。研究表明全球锑成矿的一般规律具以下特点:锑成矿与大陆型壳体的构造发展阶段及演化程度具显著相关性,全球锑矿床可划分为地槽型(或古地槽型)和地洼型两种基本大地构造类型;锑成矿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一性,成矿主要集中于大陆壳体较晚地质历史(中、新生代)的地槽区和地洼区;锑成矿是地洼区特征性成矿之一,往往在分异,演化程度较高的地洼区内形成锑成矿高峰;沿与深部上地幔关系密切的浅部碎裂岩断层带以中─低温热液交代或充填的方式富集是地洼型锑成矿的基本型式。最后文中对超大型锑成矿富集特殊性与非超大型锑工业富集的一般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源构造是在深部物质减密区之上由独特的内生作用产生的圆形穹丘,面积100至1500-2000平方公里[1986,周裕藩译]。它具有重要的成矿学意义,控制着矿结和矿田的位置,是预测活化区矿床的判据之一。赣北地区位于东南地洼区与华中地洼区相邻结地带,其中在德安彭山、修水香炉山、景德镇高台山、婺远珍珠山、横峰灵山、上高蒙山、宜春雅山,安福浒坑等地分布有一系列大小不等的隆起构造,为地洼阶段剧烈期地壳活动的产物,具有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5.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实践检验,已发展成为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和两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与地槽区不同特征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运用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地热、水文地质、地貌、新构造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中南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承办的“21世纪活化构造与成矿学发展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0月28-31日在长沙隆重举行。恰逢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其成矿学理论)创立45周年及其创立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南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地洼学组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主席、国际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主编陈国达先生90华诞之际,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发展、创新活化构造与成矿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早在20世纪50年代,陈国达院士就发现并论证了中国东部的活化构造,创建了地洼学说,中国科学院为了发展地洼学说,先后建立了中南大地构造及地球化学研究室,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国际地洼学说与成矿学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地洼学说已进入国际大地构造学派行列.  相似文献   

8.
地洼构造理论及其成矿学的研究,自1956年陈国达教授的《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及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发表以来,逐步开展,日渐深入.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地洼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中某些已运用于找矿勘探、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某些方面,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地洼学说在国外一些国家也受到重视和盛行.一、地洼学说及其成矿学的理论意义地洼区是后地台阶段的活动区,是在地槽型活动区演化为地台型稳定区之后,由于地台区的活化解体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活动区.因此,地洼区是在继地槽区、地台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东南地洼区铀矿为例,对过渡层(岩性)、构造过渡带及地洼阶段过渡期的有利配合的“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进行阐述,并对其找矿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成矿构造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矿构造学是1965年陈国达在广西桃花金矿从事矿田构造研究及在冶勘274队讲课期间提出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把构造地质学与矿床学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但仍属构造地质学范畴,为地洼学说研究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该学说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