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鄱阳湖产银鱼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国华  张本 《湖泊科学》1990,2(1):59-67
本文记述了鄱阳湖产太湖短吻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乔氏短吻银鱼(Neosalanx jordani)、雷氏银鱼(Reganisalanx brachyrostralis)等三种银鱼的成熟年龄、繁殖时期、生殖群体的体长、性比、生殖力、卵的特征等繁殖生物学资料,并记述了太湖短吻银鱼性腺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太湖短吻银鱼和乔氏短吻银鱼的产卵生态条件等。近二十年来鄱阳湖银鱼产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卵场遭到了严重破坏。银鱼生命周期仅一年,繁殖力强,认为加强繁殖保护、合理安排捕捞时间是恢复鄱阳湖银鱼资源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丰水库亚洲公鱼和大银鱼种群生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1月对水丰水库亚洲公鱼和大银鱼的食性、生长、繁殖、群体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 .亚洲公鱼为杂食性鱼类但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繁殖时还摄食同类卵 ,出现频率达 4 2 .9% ,在冬季也摄食大银鱼卵 (2 .8% ) ;体长 (L)、体重 (W)呈异速生长 (W =1.176×10 - 6 L3.5555) ;群体繁殖速度比 1984年以前提高了 4 9.2 % ;群体结构中体长、体重的离散度很小 .大银鱼前期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后期以小鱼小虾为主要食物 ,也捕食公鱼 ,出现频率 6 .9% -9 6 % ;体长、体重呈等速生长 ,W =4 .4 82× 10 - 6 L3.0 0 0 9;群体繁殖速度高出公鱼 1.18倍 ;群体结构中体长、体重的离散度较大 ,表现出了个体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太湖短吻银鱼移殖滇池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9-1985年对移入滇池后的太湖短吻银鱼个体、群体生态和资源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滇池全年均具有适合太湖短吻银鱼生长、繁殖的良好理化环境和丰富的饵料基础,因而缩短了它的生长周期和成熟周期.如1979年引进的银鱼,经几个月的生长,当年11月份就达到性成熟,孵出的仔鱼生长到次年8-9月份又成熟产卵,孵出的仔鱼生长到第三年4-5月份又成熟产卵,这样就形成了三个生殖群体,即春群、秋群和冬群,但寿命仍然是一年.因而其种群发展极快,1980-1986年总捕捞量达10000t,最高年产(1984年)达3200t,平均亩产达7.16kg,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网湖银鱼的繁殖、食性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网湖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的繁殖,食性和生长等生物学特征,并就网湖银鱼增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两种银鱼的副性征出现时间分别为10月和11月。平均绝对怀卵量为1506粒和569粒。  相似文献   

5.
银鱼生产的发展是通过银鱼的引种来实现的,银鱼的引种主要是采取向水体投放受精卵的方式来完成,受精卵又是通过人工繁殖而获得银鱼的人工繁殖不同于常规养殖鱼类,因其一经捕起很快就会死亡而不能进行人工催产因此银鱼人工繁殖的亲本是在银鱼的繁殖季节从天然水体中捕捞而获得,而大量的性成熟好的、可以立即进行人工受精的亲本只能在产卵高峰期才能捕获得到.所以了解并掌握银鱼的性腺发育规律和产卵时期对银鱼的人工繁殖十分重要 1992年4月至1996年5月在湖北省徐家河水库对近太湖新银鱼的性腺发育规律和产卵时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从1995年5月至1996年4月(银鱼的一生)周年标本中逐月进行了组织切片通过对近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pseudotaihuensis)卵细胞的组织学研究表明该鱼为分批产卵类型根据卵巢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建议将近太湖新银鱼的卵巢划分为六个阶段;从卵巢每月发育期趋势和卵细胞大小以及卵的成熟度得出近太湖新银鱼的产卵期为3-5月,其中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根据体长频率分布来看,近太湖新银鱼产完最后一批卵就死亡,因此,它的寿命仅一年从其周年体长和成熟系数分布并结合秋季大捕捞大量样本的检查,得出近太湖新银鱼只有春季产卵群  相似文献   

6.
白龟山水库银鱼移植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盖玉欣  王玉芬 《湖泊科学》1995,7(4):374-378
1987年一次性向白龟山水库投放太湖新银鱼有效受精卵21×10~4粒,后形成强大种群生产力,1991~1993年累计生产银鱼190t,创经济效益500余万人民币。太湖新银鱼具有生命周期不长、食物链较短、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容易捕捞等优点,是“填补”移植驯化的理想对象。白龟山水库生态系中鱼类区系组成不够饱和,存有空闲小生境,饵料竞争比较缓和,敌害压力较小,是移植驯化银鱼的适宜水体。白龟山水库银鱼食性组成中以桡足类和枝角类为主;分布遍及全库,尤以上、中游水草区为最多。1991年全库银鱼相对资源蕴藏量为108920kg,即1.56×10~(?)尾。1991年约有29.5%的浮游动物被银鱼利用转化成为银鱼产品,生物学效益较高。综合考虑银鱼的繁殖和生长,在现有捕捞强度下,捕捞生产宜安排在11月~翌年2月为宜。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水库与湖泊银鱼移植与增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受试水库、湖泊中,移植与增殖二种银鱼,即近太湖新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经三种人工采卵受精技术的比较试验,采用半干法人工受精最为理想。经多种受精卵运输方法的比较试验,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最为理想。经散撒受精卵和网箱孵化的比较实验,采用网箱孵化最为理想。经不同放流鱼苗技术的比较实验,采用鱼苗平游后放流最为理想。经不同季节、不同开捕时间的比较实验,二种银鱼的合理捕捞时间为秋冬季,严禁在春季捕捞;最合理的开捕时间为国庆节前后。近太湖新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的人工采卵授精时间为3月上旬和4月上旬,严禁在非繁殖盛期采卵。银鱼的捕捞强度应控制在资源量的2/3或3/4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道观河水库大银鱼移植生物学效应─2.摄食生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1995年3月至1997年6月在道观河水库采集的大银鱼和浮游动物指标对不同生长期大银鱼的食物种类、主要食物出现率,肠充塞度以及鳃耙结构和饵料基础浮游动物进行了分析,得出大银鱼鳃惮距随体长增大而增大,所摄物亦由小到大;大银鱼食物种类与其环境中的饵料基础种类呈相反消长关系;肠充塞度与生长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太湖大银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根据太湖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周年生物学实测资料,并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进行计算,对大银鱼在太湖的生长规律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体全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3.981×10~(-6)L~(2.9359);2.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项参数值为:L_∞=219.86(mm),W_∞=28.56(g),K=0.1469,t_0=0.33;3。生长拐点年龄为7、8月龄。  相似文献   

10.
道观河水库大银鱼移植生物学效应─Ⅰ.生长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根据大银鱼在道观河水库移植后的生长资料,计算出其生长指标,相对生长率和平均丰满度,对大银鱼在道观河水库的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出其体长体重关系为W=1.2120×10-6L3.1820和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项参数值:L∞=193.03mm,W∞=22.72g,K=0.3328,由此得出大银鱼在该地区水域能移植驯化的科学依据.并据此为道现河水库大银鱼的最佳捕捞时间提出了初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洪湖日本沼虾的种群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4年5月至1995年6月对洪湖日本沼虾的种群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洪湖日本沼虾的繁殖期为4月中旬至10月上旬,5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日本沼虾的繁殖高峰期,其中6月、8月雌虾抱卵率均在70%以上;日本沼虾群体中雄性总是少于雌性,月性比(♀/♂)变化于1.104-5.780之间,3—6月性比逐渐增高,7─10月性比则逐渐降低;在整个繁殖期.4─7月的抱卵虾均为前一年出生的大、中规格的个体,之后当年出生的个体在繁殖群体中逐渐占据优势;春季抱卵虾的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都大于秋季抱卵虾,分别计算了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的函数关系.本文还对日本沼虾群体性比的周年变化及其产卵次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戴曦  陈非洲 《湖泊科学》2012,24(1):149-155
富营养湖泊中蓝藻水华对枝角类种群和群落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但自然条件下群体微囊藻对大型枝角类溞属不同种类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两次为期各10 d的模拟实验,利用过滤后的太湖原水模拟群体微囊藻(20~100μm和100 ~200 μm)添加对大型枝角类同形溞(Daphnia similis)种群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两次实验的同形溞均大量存活,不同浓度和颗粒大小的群体微囊藻对其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不同,添加群体微囊藻的同形溞的生长和繁殖显著大于未添加微囊藻的.说明在自然条件下藻毒素对同形溞种群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形溞能够与微囊藻水华共存,其种群特征与微囊藻群体大小组成和生物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危起伟 《湖泊科学》2020,32(5):1297-1319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的相继蓄水运行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繁殖中断的关键因素,河道冲刷、航道疏浚与挖沙、防洪及城市景观工程等人类活动使中华鲟仔稚鱼栖息地丧失,进而导致补充群体减少,造成繁殖群体持续萎缩.近40年来,对给予高度期望的补偿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实施,造成人工干预力保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的希望几近破灭.本文探讨了近40年来在中华鲟保护认识、管理、决策和机制上存在的误区与不足,提出以长江十年休渔为契机,亟需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为纲领,推进落实:1)实施"陆-海-陆"保种工程,恢复人工群体的生物学自然特性; 2)大幅度提升科学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 3)改善产卵场环境,放流人工培育亲本以恢复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 4)新建旁通道仿自然产卵场,扩大自然繁殖; 5)修复索饵场等关键栖息地,提高子代存活率.唯有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实施中华鲟从出生到繁殖全生活史周期(15年)的长期系统性保护,才有望延续和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中华鲟个体大、寿命长、洄游范围广,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好中华鲟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抚仙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为揭示湖中浮游甲壳动物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其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2005年6-7月在抚仙湖共采集浮游甲壳动物8种,平均密度为27.6ind./L,优势类群为桡足类.桡足类优势种为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 Shen et Tai),枝角类优势种为角突网纹涵(Ceriodaphnia cornuta Sars)和象鼻溞(Bosmina sp.).浮游甲壳动物主要分布在0-30m水层,密度随水深增加而下降;0-10m水层,枝角类和无节幼体占优势,大于10m水层,桡足类占优势.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南区大于北区(P<0.01),而沿岸区与湖心区之间、沉水植物区与非沉水植物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垂直分布与藻类密度和水体理化凼子相关关系显著,而水平分布与藻类密度和水体理化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抚仙湖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发生了演替,西南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mariadviagae mariadviagae (Brohm))消失,被舌状叶镖水蚤代替,可能与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 Chen)引入有关;浮游甲壳动物密度表现出增加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水体营养水平的提高及太湖新银鱼的捕食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COI基因序列的太湖新银鱼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迪  雷光春  龚成  王忠锁 《湖泊科学》2012,24(2):299-306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分子标记分析长江中下游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8个地理种群132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该基因630 bp片段的碱基序列共检出8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变异率1.27%),其中局域性单倍型居多(75%),群体单倍型多样性较高(h=0.576±0.036),而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112±0.00204).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差异显著:有人工移植历史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隔离度较高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但大部分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内(54.83%),反映出地理隔离和人为干扰对太湖新银鱼遗传格局影响显著.研究表明COI基因适于银鱼科鱼类物种鉴别和系统发育研究,同时可为同种种群间遗传关系分析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近太湖新银鱼不仅在形态上与太湖新银鱼很相似,而且它们的个体大小、生长速度、食性等方面也十分相近。近几年在湖北地区的湖泊、水库相继发现了近太湖新银鱼,并在湖北省广水市徐家河水库成为优势种类,形成了较大生产规模。从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近太湖新银鱼也是适宜我国湖泊、水库移植的银鱼种类。  相似文献   

17.
探究鱼类繁殖策略是了解鱼类种群动态的关键.通过对珠江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生殖周期、产卵时间、成熟期长度、生殖力类型和生殖力等方面进行研究,阐明在人类活动日益加强下,西江广东鲂的繁殖策略适应性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广东鲂个体平均体长245 mm,优势体长集中在260~280 mm,平均体重347 g,优势体重集中在320~480 g.用L 50逻辑斯谛回归方法推算广东鲂雌鱼和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244.5和232.2 mm.雌雄性比例为1.105∶1,且随着体长增加,雌雄性比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广东鲂繁殖群体在产卵季节为48月,产卵高峰为6月初持续到7月上旬,产卵季节内广东鲂鱼苗的密度与径流量显著相关.广东鲂绝对繁殖力平均为73069粒,相对繁殖力平均为118.7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均呈正相关.广东鲂繁殖群体性腺成熟系数与性腺重、肥满度以及体重密切相关.广东鲂种群繁殖策略在人类活动加剧影响下呈现出适应性变化:初次性成熟体长变小,绝对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18.
洪湖日本沼虾的种群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5月至1995年6月对洪湖日本沼虾的种群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洪湖日本沼虾的繁殖期为4月中旬至10月上旬,5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日本沼虾的繁殖高峰期,其中6月、8月雌虾抱卵率均在70%以上;日本 虾群体中雄性总是少于雌性,月性比(♀/♂)变化于1.104-5.780之间,3-6月性比逐渐增高,7-10月性比则逐渐降低;在整个繁殖期,4-7月的抱卵是均为前一年出生的大、中规格的个体,之后当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长江下游进行了大规模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增殖放流活动,而增殖放流对鲢资源的贡献如何,成为亟待探究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已开发的11对微卫星引物,标记8个主要原良种场(为江苏省各地政府放流工作提供苗种的单位)鲢繁殖亲本群体,利用微卫星亲子鉴定技术,评估2016-2017年长江江苏段鲢增殖放流对鲢在江群体的资源贡献率.研究结果显示,621尾繁殖亲本群体和475尾长江捕捞鲢群体共检测出191种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种类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范围分别为9~36、0.536~0.793、0.597~0.941;对应平均值分别为17.36、0.656、0.794.11个座位均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每个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560~0.938,平均值为0.771,证明选用的11对微卫星引物可作为亲子鉴定的有效工具.亲子鉴定结果表明,在亲本性别未知的情况下,非亲排除率(NEP)范围为2.4%~42.4%,累积非亲权排除率(CEP)在99.99%以上; 475尾长江鲢群体中,鉴定出39尾鲢个体来自于原良种场鲢亲本群体所繁殖的后代,即回捕率为8.21%.综合分析可见,2016-2017年,长江江苏段增殖放流对鲢资源量有较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比研究华北地区部分中强以上地震震前地震非均匀度异常与区域地震前兆观测群体异常的变化过程, 发现两者在地震前的异常时空演化过程中, 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时间上, 部分地震震前的地震非均匀度异常出现后, 半年左右前兆观测异常在数量上将出现一次较大幅度的增加; 在空间上, 前兆异常展布范围与地震非均匀度异常范围大体一致。 研究结果表明, 地震非均匀度(GL值)在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从震例的角度, 表明可能与局部应力场变化有关。 地震非均匀度和前兆群体异常的这种准同步变化, 可能对判定地震孕育进入中短期阶段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