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容山-十万大山岩带中的紫苏辉石王青石花岗岩套位于桂东南海西-印支褶皱带,富含堇青石、紫苏辉石、石榴石、矽线石、红柱石、刚玉等。矿物组合复杂,成因多样,可划分为岩浆结晶成因、变质残留成因和反应成因3种类型。根据各类岩石中矿物的特征分析,认为岩套中的花岗岩类岩石部分来源于泳熔花岗岩桨的源岩不熔残余,另一部分来自由岩捕虏体变质后又被熔浆改造的不熔残余。是由区域变质岩经不同温压条件,不同深度深熔作用形成的壳源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2.
南非林波波带中央带Sand River地区存在高压基性麻粒岩,其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石英+钛铁矿+磁铁矿。岩石学研究表明,该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两期退变质作用,早期退变质阶段以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出现为特征,晚期退变质阶段以角闪石的出现为特征。传统温压计计算表明:高压麻粒岩峰期变质温度为820℃~900℃,压力为13.5~15.4kbar;早期退变质的形成温压为800℃~890℃和8.8~11.2kbar;晚期退变质条件为540℃~650℃和2.7~4.4kbar。其退变质作用P-T轨迹为顺时针型近等温降压到降温降压的过程。高压麻粒岩经历的这种顺时针P-T轨迹通常发育在大陆碰撞环境,指示其形成可能与津巴布韦克拉通、卡普瓦尔克拉通在碰撞后地壳快速剥露事件有关,这对探讨林波波带中央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拉萨地体普遍出露一套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的变质岩系,以往的区域地质研究普遍认为这套变质岩为拉萨地体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称之为念青唐古拉岩群。尽管现有的研究认为念青唐古拉岩群经历了前寒武纪变质作用,但部分地区仍缺少令人信服的岩石学及地质年代学证据。通过对拉萨地体北部多巴地区出露的片麻岩进行岩石学及矿物学研究,认为其为一套经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中级变质岩系,主要岩石类型有云母片岩和含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矿物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组成岩石的石榴石、长石、黑云母等矿物均为变质成因矿物。石榴石无明显核边分带结构,成分相对均一。利用传统矿物对温压计进行了温压条件估算,得到640℃~660℃和0.60~0.67GPa的角闪岩相变质温压条件。首次利用LA-ICP-MS方法对该区花岗质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年代学研究,得到(847.0±5.7)Ma的新元古代变质年龄,可与该区域念青唐古拉岩群的变质时代对比,为该片麻岩归入念青唐古拉岩群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汞丹山凸起的麻粒岩类岩石可分为二辉麻粒岩、角闪二辉麻粒岩和紫苏混合花岗岩等。其主要矿物有斜长石(Anzb-34)、紫苏辉石、单斜辉石、普通角闪石、黑云母、条纹微斜长石、石英等。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石榴石、金红石等。借助于多勃列佐夫(1971)的判别式,判别本区二辉麻粒岩类岩石属较低温的角闪麻粒岩亚相。按不同计算公式估算: 麻粒岩相形成温度为898.8℃、828.2℃、957.7℃;形成时的压力低于0.5GPa。  相似文献   

5.
角闪石-斜长石-石英共生组合广泛存在于从绿片岩相到角闪麻粒岩相的基性变质岩中,但至今还没有适用于这种矿物组合的以多相矿物平衡为基础的压力计。本文使用Holland和Powell的“内部一致的热力学数据”直接标定了多相矿物平衡反应的平衡条件。结果表明反应对压力敏感,是一个适用于角闪石-斜长石-石英共生组合的有效的地质压力计。应用于甘肃东部天水地区李子园群变质火山岩,所得压力值与地质事实相符  相似文献   

6.
根据辽东半岛辽河群变质岩巾黑云母—石榴石、斜长石—角闪石.白云石—方解石共生矿物对电子探针分析数据,采用共生矿物对中元素分配的地质温压计方法得出辽河群变质温压区间 :低绿片岩相温度为400—500℃,压力0.2—0.3GPa;高绿片岩相温度为500—600℃,压力0.3—0.4GPa;低角闪岩相温度为600—700℃,压力0.4—0.6GPa。  相似文献   

7.
从原二朗坪群中解体出来的石界河群主要为一套泥砂质沉积建造。根据矿物世代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可划分出绿泥石-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红柱石带和红柱石-堇青石带四个变质带,其变质作用属低压相系,变质过程中温压演化趋势和变质作用PTt轨迹综合研究表明石界河群因秦岭群向北逆冲而被掩埋,在深部发生热松弛而升温,之后又因构造隆起和侵蚀,压力明显下降,但温度则继续保持了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8.
辽宁大石桥地区江河岩群变泥质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疙瘩状矽线石集合体,主要产于华子峪岩组、汤家沟岩组和江还山岂组中。研究表明,它们的产生和分布既有层控性,又与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本区的矽钱石是在溶液的参与下交代早期变质矿物石榴石、蓝晶石、红柱石和十字石等矿物而形成的,并非是石英+白云母反应的产物。因此,本区的矽线石集合体不能作为高角闪岩相的标志矿物。  相似文献   

9.
作为测定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的地质温压计近代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大量地质温压计的数据应用于变质地带中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以及它们与相继出现的构造事件的联系,从而得出它的P—T—t轨迹。地质温压计的发展取决于:1.变质矿物和矿物对的电子探针分析和X光晶体分析数据;2.岩石学的热力学;3.相平衡变质反应实验,其中热力学是它的理论基础,相平衡反应实验是热力学的应用,而分析数据则是在这一范围内的必要的鉴定温度和压力的数据. 近代认为地质温压计的划分应以变质反应的特性及其控制为前提。一般分为:Ⅰ.固体溶液参与的反应,其中又分为1.变换反应(包括晶内和晶间交换),2.非交换反应;Ⅱ.固定组分参与的反应,其中又分为1.固溶分解反应,2.固体—固体反应。地质温压计的研究切记不要照搬照套。工作中主要应注意:1.不同原岩组分对矿物组合的影响,注意其再现性和差异性;2.审慎选择时行的温压计;3.应结合变质地区中等变质级及其它数据并与其区内的其它温压计对比。  相似文献   

10.
胶北隆起新建荆山群,处于胶东群之上,暂置于粉子山群之下;为一套不稳定至半稳定型浅海相陆源碎屑(底部有少量火山碎屑)夹碳酸盐岩的类复理石建造,经过多期变质作用达到角闪麻粒岩相的变质沉积岩系。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和各世代矿物的相互关系显示该套岩系经历了四期变质作用。单矿物化学成分及地质温压计等定量估算出各期变质作用的P—T条件: 第一期变质作用相当于角闪麻粒岩相条件,t=780~817℃,p=0.5GPa±,fo_2=10~(-15.5) 第二期变质作用相当于高角闪岩相条件,t=630~690℃,p=0.4GPa±。第三期变质大致为低角闪岩相,t=525℃±。第四期变质相当于绿片岩相条件,t<400℃。  相似文献   

11.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首次从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中发现太古宙麻粒岩,并取得3450Ma Sm-Nd等时线同位素年龄。该麻粒岩以包体产出于元古代变质侵入体中,原岩为拉斑玄武质岩石,其形成于大洋岛弧构造环境,经高温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2.
出露于威海北部的古元古界荆山岩群,呈包体状零散分布在新元古代晋宁期荣成超单元中,经过区域对比,可将其划分为3个岩组共6个岩段。麻粒岩、石榴夕线黑云片岩、堇青石榴夕线黑云片岩、方镁石镁橄榄石大理岩及透辉石镁橄榄石大理岩等是荆山岩群经历过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形成的指示性岩石(组合)。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分为3个阶段:早期阶段T=550~600℃,P=0.2~0.55GPa,地热梯度平均38℃/km;峰期阶段T=700~820℃,P=0.71~1.0GPa,地热梯度平均26℃/km;晚期阶段T<700℃,P=0.65GPa,地热梯度30℃/km。属低压区域变质相系。PT轨迹总体呈逆时针形式,表明本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环境靠近大陆边缘的岛弧区。  相似文献   

13.
胶南造山带曾经历过五期变质作用:早中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出现紫苏辉石为标志,其变质条件为P=1.35GPa、T=787.7℃,属中高压相系、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晋宁期榴辉岩相变质作用,以发育榴辉岩为标志,其变质条件P≥2.8GPa、T=601~1375℃,属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围岩的变质条件为P=1.1~1.6GPa、T=560~650℃;晋宁一震旦期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是胶南造山带最重要的一次热动力事件,其形成条件早期为P=0.311~0.314GPa、T=564.5~603.3℃,中期为P=0.25~0.644GPa、T≤700℃,晚期为P=0.545~0.644GPa、T=600.7~670.8℃,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P—T演化趋势线呈顺时针方向的半环状,这种P—T趋势与该区的岩浆活动有关;加里东期的中高压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以广泛分布的3T型多硅白云母为标志,其形成条件为P=0.70~0.85GPa、T=450~510℃,属高温低压变质作用;印支期的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是区内最晚期的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呈带状产出,与韧性或脆韧性剪切带相伴分布,其形成温度为350~447℃。  相似文献   

14.
通过内蒙古大青山地区麻粒岩相岩石内韧性剪切带中流体演化研究,以及与该区内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对比,认为产于太古宙高级变质区内的金矿床成因类型复杂,其中有的成矿流体是退变质热液演化的产物,该类矿床可称为退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
陕西潼关地区太华群变质岩原岩性质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潼关地区太华群地层是一套以角闪岩相为主(局部达麻粒岩相)的中深变质岩系。本区太华群变质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斜长片麻岩类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二长安山质、英安质凝灰岩);浅(变)粒岩类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一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二长安山质、英安质凝灰岩),并以后者为主,还有少量粘土质沉积岩或长石质杂砂岩;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拉斑玄武岩。  相似文献   

16.
辽北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及层状变质岩系的研究表明,它们均形成于太古代的大陆边缘环境。早太古代以前(大于3000Ma),本区已发育了成分不均匀的原始地壳,后期表壳岩系沉积在这种地壳的裂谷当中并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大约在2800—2500Ma,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石侵位,形成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的结晶分异趋势;太古代晚期,由于地壳的增生迥返,先存岩石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钾长花岗岩的定位,并形成钙碱性的演化趋势。在整个太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中变形作用一直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7.
五莲群下部为海眼口组,一段以斜长角闪岩为主,二段以云母变粒岩、片岩为主;上部为坤山组,主要为白云石大理岩、方解石大理岩,下部夹石英岩、云母片岩。五莲群下部地层海眼口组电气石石英岩与黑云变粒岩最年轻的碎屑锆石MC-ICPMS U-Pb年龄数据为1685~1727Ma,这限定了五莲群原岩沉积时代属中元古代。而侵入海眼口组黑云变粒岩的花岗岩脉岩浆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77.5±1.8)Ma。表明花岗岩脉所代表的热事件与扬子北缘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有关;说明南华纪时期,五莲群位于扬子地台的北缘,而不是华北地台的东南缘。所以将五莲群再从粉子山群中重新划出,恢复为原五莲群及海眼口组、坤山组。  相似文献   

18.
辽河群变质岩主要由片岩、大理岩、变粒岩、浅粒岩和板岩等十大岩类组成。主要岩石稀土元素组成具有变沉积岩的稀土分配特征。片岩和大理岩、变粒岩和浅粒岩的原岩主体为沉积岩,个别为火山岩,它们主要来源于大陆上部地壳;部分属上地幔或接近于大陆溢流玄武岩的物质经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陕南西乡峡口地区上二叠统地层问题,着重研究了其在大巴山西段的发育规律。据其组合类型,可划分出台地相区、台坡相区和台沟相区等三个沉积相区。对长兴期的大隆组与吴家坪组的相变问题,本文则进一步提出:在横向上,它们是同期异相;在纵向上,它们在过渡的台坡相区内表现为大隆组在上,并随着背离台地相区距离的增加,大隆组的厚度比增大。根据(竹蜒)和有孔虫的产出,对晚二叠世地层提出了分带意见,并依据岩性、岩相、古生物以及沉积间断现象存在与否,指出了二叠系与三叠系在台地相区是平行不整合,在台坡或台沟相区是整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