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之美     
<正>大自然之秀,地质之奇,可于神州大地上寻觅。大海抑或沙漠,高原或者平原,亦在春夏秋冬中寻求其变化。雅丹也好,雪山也罢……日出日落,雨下雨收……有的时候,静下心来领略一下地质人镜头下的地质之美,或许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2.
地质之秀     
<正>读过艾青的《鱼化石》一诗,这些诗句让你记忆犹新:"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也读过徐迟《地质之光》一文,这些文字留下诸多回忆:"它在地质上也是相当破碎的,半岛、岛屿、岬角、港湾相间。"但还是有许多人对地质停留在概念上,那些"艰苦、偏远、朴素"等等词汇,往往成为其代名词。而在地质工作者和热爱地质的人们之镜头下,留下了精彩一瞬,彰显地质之秀。  相似文献   

3.
地质之幽     
正坝上之云,草原天路;如梦似幻,岁月沟回。那些古老、原始的地质风貌,那些山水林田湖草诸多细节,令人叹为观止。那是大自然雕琢亿万年为我们留下的稀奇宝贝,让我们在其中徜徉,惊叹于地质之幽。一笔一画,吸引着我们探索的脚步,构筑和谐之境!是谁,在时空隧道的某处铭刻下了踪迹?是谁,在人类文明前进中步伐中驻留?让我们一起,穿越地质的奇  相似文献   

4.
正大抵开基之人不免草创,全属继志之士为之弥缝。——[宋]郑樵《通志·总序》中国近代地质科学萌芽于清朝晚期,从最初通过译著与报刊途径传播地质学知识(1911年以前),到地质科学初步开展阶段(至1922年),即为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早期。一些有识之士、学者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为彰显他们在中国近代地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本文参照黄汲清  相似文献   

5.
正地质景观之美是多变的。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其魅力可在山水草木中尽现。山的沉稳,水的静谧,草木的鲜活,再加上天空之蓝及点缀的浮云,意味之中却难以言传。有时不见草木,些许丹霞亦风光无限。那些地质裂变过后的沧海桑田,有天地造化之功。我们置身于宛若仙境般的自然之中,想象一下亿万年地质变迁的情景境,那些或柔美无限的画面或刚劲有力的神来之笔,若隐若现……  相似文献   

6.
1913年9月,工商部设地质研究所.10月1日,地质研究所在北京马神庙北京大学内开学,这是一个培养地质调查人才的教育机构,录取学生30人.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兼任地质研究所所长.1914年1月,由章鸿钊接任所长.翁文灏回国后,任地质研究所讲师."以中国之人,入中国之校,从中国之师范,以研究中国之地质者,实自兹始."在三年的学习中,所长章鸿钊主讲矿物学和地史学,丁文江讲授古生物学和地文学,翁文灏承担的课程最多,有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矿床学等等.同时开设多门专业基础课,由北京大学教师和矿政司的官员任教.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的需要,国家迅速建立了地质队伍,大规模的地质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几十年过去了,地质工作没有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我们采撷部分重要片段,来纪念新中国地质事业50年。  相似文献   

8.
论信息时代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新时代早已到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地质资料档案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迅速、有效地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充分发挥地质资料档案在社会经济建设事业中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纸质地质资料档案与电子地质资料档案的变革中,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模式,是每一位地质资料档案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在秀丽的地质风景之中驻足,别有一番滋味。那山,那水,那林,那田,那湖,那草……灵气灵性并存,山水林田湖草一色。千奇百态的景观,出于大自然巧妙的"雕塑"之手。翻阅一页又一页的地质历史,寻觅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一条通往远古时光的隧道中,不自觉间步入到神奇的地质世界,走一趟别样的旅行之途!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地质资料的汇交是地质勘查工作的收尾之作。一项地质勘查工作,从项目的诞生开始到设计的编审、野外工作、各阶段工程质量验收到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及报告编制,再到报告提交终审及其批复,最后到地质资料汇交结束,这才是一个地质项目的完整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一曲《勘探队员之歌》激动人心,近百面鲜艳的地质队伍旗帜令人振奋。11月4~5日,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座谈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国土资源系统、地质勘查行业及相关单位的地质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同描绘未来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蓝图。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讲话中强调,地质找矿工作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土资源系统、地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整顿工作中 ,突出重要交通沿线、海岸线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规划区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健全机制、强化措施、规范管理 ,促进了地质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同时分析了维护良好地质环境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3.
目前,河南省有2家世界地质公园,9家国家地质公园,4家省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数量之多,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最。而在这一个个地质公园申报成功的背后.有一支队伍功不可没,这就是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旅游地质调查中心。  相似文献   

14.
在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有一位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工作26年的地质工作者。在大山之间、茂林之中、平原之地,伴随着一双登山鞋、一把地质锤,他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时光。如今人到中年,他仍在最基层的地质队从事着最基层的地质工作。他,就是多次获得省煤田地质局"优秀党  相似文献   

15.
全省广大地质工作者倍加关注的河南省地质工作会议于2006年8月4日下午在郑州黄河迎宾馆胜利闭幕.这是近年来,由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有各省辖市市长、省直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一次重要会议.参加会议人员规格之高、研究事项之重要、各方反映意见之好,在我省历史上是少见的.我们谨向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16.
在讲河南地质史之前,得先说几句全国的情况。不然,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人不好理解。我国地质,是发展较晚的一门科学。它之成为一门科学,并设立了机构,系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一月,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设地质科,章鸿钊为首,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地质机构。一九一三年,我国的地质科学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人,大力引进、提倡,在工商部设立地质研究所于北京,并兼办地质训练班,同时勘测正太路沿线地质情况,这是我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正地质是山水之形,文化是山水之神,地质和文化的融合是山水生命共同体形与神的高度合一,彰显其奇特的"精气神",宣显其独特形象与气质。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形地貌组合等的不同,所处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的环境差异,往往彰显异彩纷呈的文化特质,吸引广大地质人的爱恋目光,吸纳诸多研究者的真知灼见。有时,静下心来,翻翻照片,看看山水林田,更会爱上醉美地质,也会不  相似文献   

18.
正省领导说——履行好新时代赋予地质服务的新使命借助绿色发展论坛这个平台,共商青海地质勘查开发大计,在此向为全省地质事业做出贡献的广大地质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省地矿局60年的奋斗历程,谱写了一曲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奉献之歌。发扬"三光荣"地质精神,扎根高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为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2006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34号).这一决定的发布,使广大地质工作者精神为之振奋,给地质工作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地质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相似文献   

20.
走近院士     
《国土资源》2006,(3):1
聊院士话题,颇感无从开口。社会公众对他们了解不多,知之甚少。说他们是居科学庙堂之高的圣者贤人,在科学昌明时代,这话太过虚无缥缈;说他们普通于天下黎庶,又时不时听到和看到他们的丰功伟业。他们是一族什么样的人?假如真的有一天幸运地遇到一位院士,也许你会很失望的。根据我们的接触和了解,他们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在他们身上绝无柏拉图和孔夫子那种耀眼光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