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用采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河段的水和沉积物进行自净试验。试验池内介质由某一段面的水和相应断面的积物组成。试验按加入和未加入污染物、流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的条件组合进行,从试验获得的数据看,在加入污染物的试验池不中,CODMn、油类和砷含量变化有如下规律:以石油含量降解最为迅速,在1-3d内可降至未加入水平;其次是砷,自净速度与盐度有关,其含量降解50%时在低盐度水试验中为6h,在盐度较高水中约需2d;水中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营养盐的化学自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是河流污染物质的集散地。为了揭示营养盐(氮、磷)在河口区复杂的化学自净过程,深入了解其微妙变化,首次用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采集的水和沉积物,在香港浸会学院进行自净试验,探索其自净过程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夏季珠江口沉积物中营养盐剖面分布和界面交换通量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通过对夏季珠江口区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分析,调查了营养盐含量分布和特征,探讨了有机物的降解特性、营养盐的底部通量估算和作用.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以高含量铵盐为主要的存在形式,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在厌氧状态下进行,底部水体铵盐的增加来源于底部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释放,而且对水体的营养盐循环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利用从珠江莲花山河段采集的淡水和有大洋海过滤后,按不同盐度混后,模拟河口咸淡水交汇区重金属在水中各微粒级的分配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各种盐度条件下,Fe,Al,Cu,Pb,Zn和Cd主要以粒径>1.0μm和<0.22μm的微粒存在于水中,在加入Fe^3+,Al^3+模拟实验中,重金属绝大部分含量形成粒径>1.0μm的微粒,其中Fe达99%以上,Cu,Pb,约95%,Al约有70%-90%,Cd约4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76年以来珠江口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珠江口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放射性总α、总β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其含量分布水平受陆源物质的来源及水动力作用所控制,且海水和沉积物中放射性总α、总β含量分别与海水盐度和沉积物中的粘土、有机质、pH等环境因子有显著的相关性。多年监测结果表明,本海域的放射性含量的年变化不  相似文献   

6.
利用从珠江莲花山河段采集的淡水和大洋海水经过滤后,按不同盐度混合,模拟河口咸淡水交汇区重金属在水中各微粒级的分配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各种盐度条件下,Fe,Al,Cu,Pb,Zn和Cd主要以粒径>1.0μm和<0.22μm的微粒存在于水中。在加入Fe(3+),Al(3+)模拟实验中,重金属绝大部分含量形成粒径>1.0μm的微粒,其中Fe达99%以上,Cu,Pb约95%,Al约有70%-90%,Cd约40%,其余部分主要以<0.22μm微粒存在。加入与未加入Fe(3+),Al(3+)的实验比较,Fe(3+),Al(3+)的加入对水中Cu,Pb,Zn和Cd含量向大微粒聚集有很大影响,使其聚集在粒径>1.0μm微粒的量增加30%-40%。另外从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可知,水的盐度与重金属在位径<1.0μm微粒中的含量分布无明显关系,但咸水中大量离子将对河水中胶体絮凝和微粒增长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 湖及其礁外沉积物间隙水中的Fe2+,Mn2+,Mn/Fe值及礁外/ 湖值、沉积物—海水界面扩散通量、沉积类型及其氧化还原环境。结果表明,间隙水中Fe2+,Mn2+浓度 写湖高于礁外,锰高于铁,礁外/渴湖值Fe2+为0.28,Mn2+为0.66,Mn/Fe值 湖内为1.47,礁外为3.52,界面扩散Fe2+,Mn2+均是从沉积物向上覆海水扩散,扩散量的Mn/Fe值 湖为1.38,礁外为3.84,Fe2+,Mn2+浓度及其扩散特征的不同是由其氧化还原速率、扩散速度、控制体系及其氧化还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湖沉积物以粗粉砂为主,为还原特征;礁外沉积物以粉砂质粘土软泥为主,为弱还原特征,从间隙水中Fe2+,Mn2+浓度,Mn/Fe值及其礁外/ 湖值,Fe2+,Mn2+界面扩散及其Mn/Fe值,沉积物氧化还原度(ROD)的研究得到一致的结论,南沙群岛海区湖沉积物的还原性比礁外沉积物强。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3年11~12月航次调查结果,研究南沙海域铁和锰在沉积物/间隙水/海水的界面分配和转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Fe含量与其他海域差不多, Mn具有明显特色:不但含量很高,在不同站位差异悬殊,且 Fe、 Mn之间存在分离现象。沉积物中Fe、Mn含量与水深呈正相关。估计本海区有锰的微结核存在。在间隙水中Fe、Mn均产生明显富集,比海水含量高30多倍。Fe、Mn(尤其是Mn)的界面分配和转移与水深密切相关,与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条件也存在着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应用57Fe穆斯堡尔诺学的方法对南海东北部和珠江口沉积物进行了Fe的价态及相对组成的研究,讨论了环境变化对南海东北部沉积物Fe的价态的影响;研究了珠江口沉积物Fe2+/Fe3+的比值和溶解态Fe含量与盐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有机质的特征和来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 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几类主要有机化合物(水解氨基酸THAA、糖类TCHO、脂类lipid、酸不溶有机物AIOC), 并分析了沉积有机质及化合物的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有机质主要为陆源和水生混合来源, 而近海有机质主要为当地水生来源。大量的陆源高等植物(含有较多的木质素、纤维素等)输入珠江口, 使得珠江口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糖类物质含量大幅高于近海样品; 而珠江口与近海沉积物中水生来源有机质的含量相当。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在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中分别为56%和48%, 在表层沉积物中为19%, 说明珠江口和近海的有机质从水柱到达沉积物-水界面的过程中经历了较充分的降解。珠江口样品中活性组分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低于近海, 可能说明珠江口沉积有机质的降解程度高于近海。  相似文献   

11.
对青岛沙子口污水处理厂排海口位置进行了水动力条件、混合区域海水交换率及更新周期、污染物扩散系数及浓度分布、水质点迁移轨迹的比较,确定了其最佳排海口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2.
闽江口的盐、淡水混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盐、淡水混合比的概念研究闽江口的混合状态,并确定了分层、部分混合、高度混合3种类型的分类指标。研究表明,闽江口主要水道的盐、淡水混合以部分混合为主,其次是分层,高度混合出现的机率较少;盐水异重流发育良好,混合状态的变化与潮流速的变化不相一致;盐水入侵时混合比相对较小,后退时相对较大。闽江口是一个径、潮量比值较小的强潮河口,按照一般规律,其盐、淡水混合应该出现高度混合型,但在闽江口的主汊道中发生  相似文献   

13.
钱塘江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塘江口河口上游河流和海域来沙多为细颗粒泥沙,粘性细颗粒泥沙由于其特殊的表面电化学性质遇到强电解质海水而产生絮凝沉降,是形成河口淤积的原因之一。影响絮凝的因素很多,除了电解质,还有泥沙粒径的大小、盐度、含沙量、PH值、温度、有机质含量、矿物成分、水流速度及紊动情况等。本文通过粒度分析、静水沉降、动水沉降等各种实验手段分析钱塘江口泥沙的基本特性,找出最佳絮凝盐度以及泥沙不淤流速等值,初步探讨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机理,为治理钱塘江口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连云港近海海域水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2~2005年连云港近海海域水质监测资料,对该海域水质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海水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盐度从春、夏季到秋季缓慢降低,冬季升高;溶解无机氮(DIN)与盐度恰恰相反,夏秋季最高且监测的超标率高.溶解氧季节性非常明显,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总体上春冬季水质好于夏秋季.年际变化显示,1992~2005年pH和盐度均有降低趋势,尤其是2003年以后降幅更加明显;DO和COD年际变化相对平稳但季节变化幅度较大;2000年12月后油类浓度明显降低且年际变化平稳;近几年DIN有明显增加趋势,无机氮已成为该海域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15.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春、夏季水团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依据1983,1984,1987,1988几年的有关资料,利用“对应分析法”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春、夏季(5—8月)的水团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8月间该海域存在两种水团分布类型,其中5月属冬季型,全海域存在浙闽沿岸水和海峡暖流水两个水团;6—8月属夏季型,全海域均为海峡暖流水盘踞,按温度不同,它又分为上层水和深层水两部分。(2)浙闽沿岸水具低温、低盐、高溶解氧特征,均一性较差,年际变异较大;海峡暖流水以高盐为主要特征,温、盐度和溶解氧分布较均匀,且诸特征相对稳定。(3)海峡东、西两侧均存在上升流现象,西侧的上升流出现于6—8月,中心在海潭岛附近;东侧的上升流7月见于澎湖群岛北方海区。(4)6—8月间,海峡暖流深层水(核心)主要沿海峡偏西一侧北上,而不是紧靠东侧径直向北。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长江口及济州岛以南海域温盐分布特征,指出黄海沿岸水在向南运动过程与外海水混合变性的某些规律;指出表层长江冲淡水影响的厚度及范围;阐述了黄海低温低盐水与黑潮高温高盐水的侧向相互作用,在济州岛南部海域形成了多跃层结构和逆盐逆温现象,并对整个调查海区的跃层现象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此外还分析了黄海沿岸水下沉与黑潮次—中层水爬升对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8-1991年河口锋面现场调查、上海市海岸带调查及历次标准断面调查资料对长江盐度场及盐度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由口门至外海纵向上存在着三级锋面现象:内侧锋面即长江河口锋为长江河口水与长江冲淡水的界面;羽状锋是长江口羽状流水与口外混合水的界面,它是长江口最主要的盐度锋面,也是长江口一个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带,对河口沉积过程及水下三角洲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外侧锋面即海洋锋,是长江冲淡水的最外边缘。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两个季节黄渤海现场数据对黄色物质的水平分布及垂向分布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其主要控制因素。垂向黄色物质表现为底部高上层低的特征。其中,秋季混合作用加强导致上层40m黄色物质混合较为均匀;春季北黄海温盐跃层已经形成,黄色物质分布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上下层浓度差约为2?g/L。春季南黄海盐度跃层尚未形成,水深小于50m的水层黄色物质垂向分布均匀,近岸和远岸海域浓度分界线明显。水平方向上,黄色物质在秋季和春季分布趋势一致,由渤海、北黄海至南黄海浓度依次降低,且呈现出由近岸向中央海区递减的趋势,但整体上春季浓度较秋季明显偏低。海表盐度与黄色物质浓度两者整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可以将黄色物质浓度分布作为研究黄海暖流走向、划分水团性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cadmium pollution on the alkaline phosphatase of mussel, mytilue viridid. The results show the cadmium pollution has a inhibition on th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the degree of inhibition rises with the increases of concerntration if cadmium in seawater. When the concentration is within the range of 1-500 ppb, the percentage of inhibited emzyme has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garithm of cadmium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also prove that the salinity may increase the effects of cadmium on emzyme. The inhibition which may be indirect or secondary effects is reversible.Mussels play a purification role in the waste water containing cadmium, the purification rate of which may as high as 125 mg Cd2 gram (mussel)/day. This is a prospective method in purification and removing of cadmium.The study of effects of cadmium pollution on the alkaline phosphatase of mussel shows that in the study of effects of pollutants on aquatic organisms, biochemical index m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