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继云 《地理教学》2009,(11):42-43
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批准新添世界遗产13处,延伸3处。其中,我国的山西五台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庐山之后的中国第二个被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38处。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级名胜古迹批准保护的珍贵遗产,它分为世界自然遗产(Natural heritage)和世界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两种。前者是在地球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具有全球意义与价值的遗址(遗迹):而后者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创造的一些世界奇迹。被批准为世界遗产后,可得到“世界遗产基金会”的援助,国际社台将其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濒危世界遗产概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洲际濒危世界遗产的数量分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非洲的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最多,且濒危率最大;濒危世界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濒危世界自然遗产主要分布在非洲。从纬向分布看,濒危世界遗产主要集中在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978年以来濒危世界遗产的演变大致分为缓慢增长(1978-1991年)、快速增长(1992-2004年)、起伏调整(2005年至今)3个阶段。《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类型结构相对平衡,世界文化遗产的濒危率(2.4%)数值较小且较稳定,世界自然遗产濒危率(6.9%)数值较大且波动较为明显。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濒危世界遗产数量增减较小,而亚、非两大洲数量波动较大,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尹国蔚 《热带地理》2011,31(6):645-648
世界遗产的内容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极为相似.从类型上看,世界文化遗产、双重遗产与文化景观,以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都包含不同成分的人文要素在内;世界遗产内容的构成与人文地理教科书的结构相似,二者的研究对象互相包容,教学宗旨同一.作为最佳例证,世界遗产应该在历史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及人地关系等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计算比例和密度,分析各大洲及全球世界遗产的分布特征。除欧洲和美洲外,各洲世界遗产的数量与面积呈正相关,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到大洋洲,总的遗产密度依次递减。与人口占全球人口比例相比,欧洲、大洋洲各类遗产较多,亚洲较少,美洲和非洲自然遗产较多。每千万人口总的世界遗产数量从大洋洲、欧洲、美洲、非洲到亚洲依次递减,欧洲、亚洲文化遗产最多,美洲、非洲文化与自然遗产相近,大洋洲自然遗产占优势。统计各纬度带遗产密度,除自然遗产密度低纬最高外,其他遗产密度中纬最高,低纬和高纬次之;各纬度带文化遗产最多,自然遗产居中,双重遗产最少。比较同一大洲同一纬线不同国家的遗产比例,沿海地区自然遗产密度高于内陆,文化遗产密度低于内陆。这些特征与近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世界遗产侧重某些类型和所在区域的原因相符。  相似文献   

6.
中国丹霞     
王龙 《地理教学》2010,(18):6-9
由中国地质学家起名,“像红色霞光一样美妙的地貌”一“中国丹霞”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是中国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福建泰宁、湖南蓖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申报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7.
尹国蔚 《热带地理》2014,34(5):712-718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提供的资料和其他以关于印度史地为主的文献,按类型归纳印度世界遗产的地域与分布特征。截止2013年,印度入选的世界遗产包括24项文化遗产和6项自然遗产,无属于混合类型的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具有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而文化遗产的宗教特征比较普遍。自然遗产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地区;而文化遗产主要以历史上比较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外来势力的统治中心、海陆交通枢纽和环境适宜为分布取向;其中,各类宗教性遗产呈南北向地域分异。这些特征是在印度地缘环境的相对独立性、地形和炎热多雨的气候,以及悠久但发展极不平衡且以分裂为主的历史、外来势力、经济发展和本土文化基底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世界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认知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国蔚 《世界地理研究》2009,18(4):173-176,162
旅游教育是实现世界遗产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可以使受教育者认清世界遗产的珍贵价值和《世界遗产公约》的中心思想,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自觉遵守“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世界遗产工作原则。这些功能需要教师、学校、媒体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6,(8):43-44
在我国第一个“化遗产日”前夕,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也引发了人们对保护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大型线性化遗产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提供的按国家顺序排列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将属于非洲国家的世界遗产逐项析出,进一步通览每项遗产的介绍资料,根据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点将非洲世界遗产的地域特征归纳为:文化遗产远多于自然遗产而在全球自然遗产比例较高、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在热带地区分布比较集中、古城镇数量多、就地取材且原始性强、反映历史悠久的古老遗迹多、外来文化特征明显以及宗教和神秘色彩浓厚等方面。这些特征是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和地缘位置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中古城研究方法与内容初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陶伟  田银生  吴霞 《地理研究》2002,21(2):210-218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 ,体现了地球上文化、自然遗产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珍贵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古城则凝聚了人类文明史中最辉煌一页的精华。非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使它们成为城市研究的活化石。截止 2 0 0 0年 1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遗产名录》中 ,古城已达 94座 ,约占世界遗产总项目的 1/ 7,并分布在世界四大洲 5 6个国家内。本文在分析了这些古城的研究意义之后 ,探讨性地建立了一套研究体系 ,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并进一步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中国的丽江古城为例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07,(6):46-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天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很多自然与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该组织在最新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与世界遗产案例分析》中列举了26个例子,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给世界遗产带来的严重影响,其中包括英国的伦敦塔、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和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相似文献   

13.
截至2011年6月25日,中国已有41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这些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世界遗产令所在地的地名熠熠生辉。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地名进行逐一盘点。  相似文献   

14.
为厘清地理学在遗产研究领域的具体贡献,基于CNKI、CSSCI、WOS等数据库,运用知识图谱工具,对1990—2020年1 172篇地理学科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1)地理学关于中国遗产的研究阶段性特征明显。自2005年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并在近10年出现3次高峰。发文量呈“之”字型发展态势,关键词呈“橄榄型”发展特征。地理学科30年遗产研究经历了以“世界遗产”研究为主的起步阶段(1990—2004年),以“农业遗产”等众多主题展开的多元探索阶段(2005—2012年),注重实践和理论的深耕阶段 (2013—2020年)。2)学者合作网络呈“小集聚、大分散”格局。即以数量众多独立学者为基底,合著作者小群零星分布,并出现一个规模较大、联系紧密的大聚集群体,其核心作者发文数首位度高。3)文化遗产研究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内容主要涉及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等六大板块;农业遗产研究处于国际前沿,热点聚焦于乡村与农业文化遗产。4)对198篇高引用论文分析得出,已有研究表现出强调现实与实践导向、侧重主客体关系、重视空间分析等特点。未来地理学科应巩固农业遗产研究前沿地位,促进理论输出,并在建构遗产研究学术共同体,拓展遗产研究多视角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15.
以非洲地区的世界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非洲地区世界遗产的现状及列入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非洲地区世界遗产的申报建议。结果显示:1)非洲地区的世界遗产具有区域集聚、临近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岸线和沿河流分布的特征。2)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态势。3)该地区的世界遗产分布是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现有文化遗产多涉及文化景观、历史城镇和古代文明,预备项目在遗产线路类型有所补充。自然遗产多涉及生物栖息和地貌景观,预备项目仍旧仅有少量的地质遗迹。总的来说,非洲地区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应该在自然遗产、混合遗产、跨国遗产方面努力,完善世界遗产申报机制,鼓励无世界遗产的缔约国申报遗产。  相似文献   

16.
布鲁塞尔大广场,位于比利时王国的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始建于12世纪,是欧洲最美的广场之一。广场四周矗立着40多座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时期、路易十四式等风格迥异的经典建筑。由于建筑之优美,格局之完善,大文豪雨果称其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莉。  相似文献   

17.
话题背景 今年9月,“首届乐山世界遗产保护节”将在乐山举行。由此而引发了世界文化遗产该不该成为“摇钱树”的争议。 到目前为目,我国共有27项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正在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更有好几十家。但是,在这些“世界遗产”诞生地中,却有一些举动颇让人不解:某些地方政府向旅游公司出让遗产资源,使世界遗产企业化、股份化;某些遗产地“楼满为患”,产业化、城市化严重;某些地方四处建造“仿古建筑”,“假古董”泛滥……总之,使“世界文化遗产”成了“摇钱树”。 但一些专家则认为,保护是第一位的。国家建设部专家林源祥说:遗产应该保持真实性,反对任意改动遗产本身及相关环境,反对添加不和谐的新建筑物,应该控制旅客量。  相似文献   

18.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矿业遗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世界遗产名录中矿业遗产的考察是认识该遗产类型、了解国际动向的有效途径。对ICOMOS颁布的《世界遗产中工业和技术遗产项目》名单进行分析,结合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项目评语,确定了24项世界矿业遗产。对这些项目研究表明:在登录标准上,世界矿业遗产主要通过文化遗产第ii项、第iii项和第iv项标准入选;在隶属区域上,欧洲北美地...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不同人口需要而进行的人类活动对“三江并流”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地作用机制。这一作用机制一方面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保护构成了威胁,但另一方面,通过人口生态生产,实现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的生态化,改进人类活动,也可优化“三江并流”区的地理环境,保护“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世界遗产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其区域空间分布格局与交通可及性对遗产资源的综合规划和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已申遗成功的53处(截止2018年12月)各类世界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交通可及性。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世界遗产分布特征总体上呈带状、组团状,各类型世界遗产集聚区域差异明显。承载优越古代文明要素的文化遗产(包括双重遗产)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而以独特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为优势的自然遗产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2)华中、华东、华北地区连接遗产资源的各类路网(高铁、普铁、国道和高速公路)的集成度和控制值2个指标明显优于西北和西南地区。北京、上海、武汉和西安等区域中心城市的路网控制值和连接值最优。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空运水运能力最为突出。路网结构密切影响着世界遗产的交通可及性;(3)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交通通达指数较高,主要位于交通通达性指数等级的第一、二等级;而自然遗产的交通通达指数较低,主要属于第三等级;(4)山区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遗产资源的交通可及性,并造成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未来世界遗产申报管理中应该充分关注各遗产类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并将其纳入当前国家尺度上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规划与综合保护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