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IGBPⅡ在探索地球系统变化规律的同时,力图将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更紧密地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背景和依据。根据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动向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今后我国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那些兼备显著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问题上。其中值得着重解决的10个科学问题包括:水循环与水问题、人类活动与区域碳循环过程、季风亚洲的人类活动与气候集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变化、人类活动与大气气溶胶、边缘海及海陆过渡带与人类活动、全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过去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的科学支持、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业地质环境泛指岩石-土壤和水。农业地质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依赖的环境。农业与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影响,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发展有着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类生存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进化与环境演变几乎同步发生,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大体经历了萌发、原始、冲击和协调四个时期。人类起源和生存与全球环境演变密切相关,他在环境剧变中产生,在适应环境变化中成长。当他向自然环境过分索取时,就要造成环境恶化;而恶化的环境又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灾难,促使人类迁移,引起民族战争和社会动荡,摧毁人类文明。人类只有协调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类世"(Anthropocene)一词是由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Crutzen与生态学家Stoermer在2000年首次正式提出的,一经提出即在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当前,相关国际会议上有关人类世的议题逐渐增多,国际上一些相关的研究计划和新期刊也陆续推出,人类世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地球科学、考古学、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国际人类世研究前沿热点集中在人类活动驱动的地球系统变化、人类世下限的确定等方面;研究焦点是找到一个确定人类世的边界或标志物——地质学界公认的"金钉子"(GSSP)。人类世是在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强调人类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其对地球改造的程度与后果足以与传统意义上的地质营力(地震、造山运动等)产生的影响相匹敌。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有限的生存空间,在过去几十年中对国土地理环境改造的幅度是空前的,因此从未来既要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保护好国土环境与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而言,在中国开展人类世问题研究不但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人类世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设立人类世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人类世研究学术会议、参与人类世研究国际有关的组织与相关协会、资助人类世研究计划与项目等以推动人类世研究工作深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针对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编写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健康综合报告》的核心内容。报告表明:① 生态系统及其服务是人类生存和维持健康的根基,但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多是间接性的,可能出现时空移位,而且还会受到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其认知难度较大;② 在过去的50年中,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系统变化,一方面显著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日益昂贵的代价,并对未来的人类健康构成了新的威胁;③ 对于未来50年(2000—2050年)的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类健康状况,虽然MA的4种情景的模拟结果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一致认为人类对食物和水资源等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将大幅增长,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快速转化将会持续,而且难以实现食物安全及消除儿童营养不良等目标;④ 长远来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与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但是,为了实现改善人类健康和保育生态系统的双赢目标,必需对现行的管理、制度、法规和政策等进行一系列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6.
林海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6):1056-1057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GEC)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人类不仅受到来自变化中地球的冲击,而且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度影响着地球系统,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水平。GEC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现代工程地质学已发展为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环境工程地质学。其根本任务是研究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地壳动力学,为合理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提出理论与方法。地质环境可分为两部分:(1)天然环境:的环境指那些仅受到人类间接影响。(2)人为环境:它是那些经过人类直接影响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弘扬生态文化把握生态环境中的“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绍荣 《吉林地质》1998,17(1):76-79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人类生态环境存在着适应人类生存必须的各种度的限度。在开发自然、创造文明过程中,要弘扬生态文化,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生态环境中的“度”。建立生态平衡系统,提高人类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意识和文化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9.
当今人类社会 ,经济高速发展和生活方式快速变更 ,正在加剧环境质量的急剧退化 ,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环境质量是评判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好坏的尺度和表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环境质量演变及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跨世纪的前沿课题。近年来 ,我国科学界从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 ,对长江、珠江三角洲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进行的研究表明 ,对该地区有关人类活动、经济过程与环境质量演变 ,以及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尚有待深入认识和阐明。因此 ,以…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研究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广  杨仲康 《沉积学报》2017,35(5):958-967
地质学家和社会学家广泛关注“人类世”这一新概念,但是,对于“人类世”的时间跨度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人类世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法:认为人类世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主导因素的地质时期,要探讨人类世的生态与环境演化过程,就需要寻找一种有时间序列、分辨率高、分布范围广并且与生物活动紧密相关的沉积层。选取粪土层作为过去生态环境信息记录的新载体,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探索南极生态、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问题,是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的理论基础。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是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的组成部分,是沉积学与地球化学、考古学、生态学多学科交叉的结果,它的理论和方法已被成功地运用到北极和中国的南海地区,它应该放在全球的沉积学大平台上,开拓新的领域。并详细讨论了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实例,对于了解人类世以来气候、环境和生态的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连鹏灵 《地学前缘》2002,9(1):162-162
土地利用方式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物质生产的主要形式 ,如各种形式的农业、牧业、狩猎等 ,是重要的人类文化特征。人类的文化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 ,人类在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总是趋于使其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最优。因而一种文化形式通常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平衡 ,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于环境一直存在着不同幅度的变化 ,变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与环境之间已有的平衡产生影响 ,导致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在人类历史的早期 ,由于生产力低下 ,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较弱 ,因而环境变化对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四纪人类牙齿大小的演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武 《第四纪研究》1999,19(2):125-138
对第四纪中国境内人类牙齿大小变化特点的分析及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牙齿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显示,从直立人到现代人,中国境内人类牙齿尺寸呈缩小变化,但在具体表现特点上,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的演化具有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不同的特点。作者认为,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人类演化过程中生存环境和文化发展的特点,提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及文化发展的独特性。本文对其在东亚地区人类演化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性发展与现代生态自然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玲  黄冬梅 《吉林地质》1998,17(1):51-5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如何看待自己和对待自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性质和特点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表现为人类生存环境意识的觉醒和人类对生活质量、目标的反省。为了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理性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认识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避免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恶化,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  相似文献   

14.
1 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界的供给   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资源的有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人类起源研究回顾与中国古人类学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对人类起源研究的回顾和对我国人类进化概况的认识,将我国古人类学研究推向更高的境界的首要任务是找到新的比较完整的化石和有关材料,关键之举是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发现和综合考量蕴藏在其中的各种信息,因此在新的世纪,必须大力进行野外调查,发现更多人类化石和旧石器以及有关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形态学和考古学研究,还要寻求人类古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在人类起源与进化研究方面的协调,构建更加坚实的我国古人类年龄框架,适当地进行我国古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玲 《吉林地质》2000,19(2):51-55
生态意识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观点和看法,在全民中树立生态意识,以生态价值观念取代传统的人类价值观念,对于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理性地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人类生存在最佳模式,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有责任尊重自然,充分重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的自然界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思维观念、道德观念都发生根本的改变。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人类生态意识的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功能区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为什么要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第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第二,现代技术不能替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第三,人类活动已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损害,并且是当前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之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是将人类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认识成果应用于经济决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   总被引:59,自引:7,他引:59  
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认为有序人类活动即:通过合理安排和组织,使自然环境能在长时期,大范围不发生明显退化,甚至能持续好转,同时又能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的人类活动。在分析有序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概念的关系的基础上,概括了有序人类活动概念提出的背景,列举了有序人类活动的主体及其功能,分析了有序人类活动的特征,并且介绍了有序人类活动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代水荒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水荒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失调的结果,人口迅速增加与城市化是水荒形成的直接原因,只有恢复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水分循环作为这个关系中的环节之一,也将得到调整,人类社会的水分供需问题也会随之解决。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此开创了前景。  相似文献   

20.
该图通过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和主要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来反映主要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圈划出主要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强列地区,它们是沪宁杭地区、湘中南桂东地区、攀西一六盘水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