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三峡库区地质背景对土壤元素分布的影响及地方病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远平  唐将  王力 《地理研究》2007,26(3):470-476
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大面积系统采集土壤表层样品、测试分析、数理统计,探讨了三峡库区灰岩母岩区与泥岩母岩区两种不同母岩条件下土壤中52个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灰岩母岩区土壤元素富集而泥岩母岩区土壤元素贫乏,As、Br、B、Sb、C、F、I、Li、Mo、CaO等元素在灰岩母岩区土壤中含量大于泥岩区2倍以上。泥岩母岩区土壤元素含量比灰岩母岩区高的元素仅有Ba、P、Sr、Na2O、SiO2。元素分布的差异与三峡库区的地氟病与克山病分布关系密切,地氟病高发区主要分布于灰岩母岩风化形成的高氟土壤区,克山病则主要发生于泥岩母岩风化形成的低硒土壤区。地质背景对地方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控制作用,研究成果为三峡库区农业及城乡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土壤背景值图的编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北京地区土壤背景值匿的编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编制土壤背景值图的基础资料有302十样点的无素测定值和运用计算机制图和因素分析法揭露的元素区域分布规律。土壤背景值图是采用分级统计图的形式。其制图单元:山区以母岩,平原地区以成土母质类型和土壤质地作为划分依据;背景值的数量分级采用显著性检验分级法。  相似文献   

3.
残积母质是青海湖地区重要的成土母质之一,目前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的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其形成发育的年代尚不明晰,限制了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演变过程的认识及对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理解。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的发育过程及其发育模式,以青海湖北部宁夏(NX)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获得残积母质土壤发育年代,采用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Rb/Sr和粉黏比等探究土壤发育程度,对比青海湖地区河湖相沉积和黄土的Zr/Nb、K2O/Al2O3和TiO2/Al2O3分析其物源。结果表明:NX土壤剖面在早全新世以来发育,其年代结果集中在10.02~8.67 ka,成土母质发育时间与流域内风沙强烈活动时期基本一致,为干暖气候背景下的产物;通过物源对比分析,NX剖面底部母质为母岩就地风化而成,上部为风尘加积发育,发育模式为混合母质风尘加积型;剖面整体处于弱化学风化阶段,土壤发育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4.
与内生过程相比,表生过程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本文根据原始土壤与成土母岩间化学组成的相互关系,研究了极地条件下的风化成土过程。分析了乔治王岛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原始来源、生物作用及人为影响,推断了原始环境中元素的迁移特征,讨论了极地条件下成土母岩与原始土壤间化学元素丰度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紫色土的分布决定于其母质--紫色岩石的分布.紫色岩石是红层的主要部分.红层的形成有一定的水热条件限制,当今地表红层的分布状况却与当地的现实水热条件不完全相符.因此,只有从地质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待今日红层岩石的分布规律.通过讨论红层分布的历史原因,认为紫色岩石的分布是全球性的,紫色土亦然.  相似文献   

6.
以2004~2006年间野外采样数据,采用土壤类型法对川中丘陵区(内江、资阳和遂宁三市)紫色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估算,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差异。据统计研究区紫色土面积为9070.19km^2,研究结果: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3.32kgC/m^2~1.71kgC/m^2间,具有高度的变异性,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84Tg。并对影响紫色土有机碳分布的母质、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进行了分析:不同成土母质上发育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有差异,但均与母岩及其风化物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土属从丘顶到丘脚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逐渐增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不同,但基本遵循疏林地〉荒草地〉坡耕地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根据成土母岩的矿物构成、风化特性、风化层的保存状况和坡度,将太行山区裸露片麻岩坡地分为三类、七亚类和三个林业利用等级.提出了不同级别片麻岩裸地的最佳造林树种和林业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8.
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空间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插值方法进行土壤属性的空间预测是土壤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以土壤发生学相关信息作为辅助变量的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则少有研究。该文以成土母质多样的湖南省石门县为例,基于GS+、ArcGIS和Matlab,结合成土母质信息的克里格(PMK)插值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PMK法较好地解决了因成土母质间速效钾含量差异给预测带来的误差,预测精度较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格(OK)法分别提高了21.68%、16.43%;PMK法制作的空间预测图中速效钾分布突变而非渐变,较IDW、OK预测结果接近研究区实际情况,进而证明在成土母质较为复杂的地区,PMK法适合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土壤中12种元素的自然背景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云南的哀牢山徐家坝地区黄棕壤中12种元素的背景值。讨论了成土母质类型和植被类型对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风化过程与成土过程和次生矿物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与侵蚀过程一样,是地形塑造的重要因素。风化过程的结果形成复杂的地表构造层——风化壳。风化壳是岩石发生变化和地下水形成的地带,是许多有用矿物的产地(铁、铝及  相似文献   

11.
风化过程与成土过程和次生矿物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与侵蚀过程一样,是地形塑造的重要因素。风化过程的结果形成复杂的地表构造层——风化壳。风化壳是岩石发生变化和地下水形成的地带,是许多有用矿物的产地(铁、铝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砂质新成土的系统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依据,以土壤发生学作指导,阐述了我国砂质新成土的系统分类。砂质新成土是新成土纲中具有砂质沉积物岩性的土壤,相当于我国过去土壤分类中的"风砂土",是指风成砂性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其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流沙上的成土阶段、半固定沙上的成土阶段和固定沙上的成土阶段;具有细土累积、结皮形成和有机质聚集三个成土特点。砂质新成土的控制层段的深度标准规定为1~2m。砂质新成土亚纲可以划分为:寒冻砂质新成土、潮湿砂质新成土、干旱砂质新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和湿润砂质新成土等5个土类,在土类之下,又可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征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征,进一步划分为永冻寒冻砂质新成土等22个亚类,并列有检索系统。最后,以砂质新成土的土类为单元,论述了其土壤分布、特征及其改造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统计方法分析了省域范围表层土壤(0~20 cm)砷元素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砷含量平均值为6.95 mg·kg~(-1),变异系数141.0%,为强变异性。土壤砷最优理论半变异函数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其块金效应值83.77%,变量空间相关性较弱。通过各向异性分析表明地质背景、地形可能影响着土壤砷的空间分布。克里格插值图直观地反映出研究区内土壤砷的空间变异特征,调查分析得出,母质母岩、土壤类型、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着研究区土壤砷的分布,同时,人类的矿山开采和农业生产活动等对土壤砷的分布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姚仲伟  邵敏 《西部资源》2015,(2):153-155
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红土型镍矿资源丰富,通过对kolocedale地区的红土型镍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和控矿机制的研究,认为该区域红土型镍矿与、超基性岩的分布有关,镍矿体赋存于超基性岩的风化残坡积层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土壤形成过程中应具有的一些质的特征,从而证明了流动砂丘并非属于土壤,而只是地质作用的非土形成物或成土母质。在此基础上,对流动砂丘上土壤的形成发育演变方向以及在土壤分类中的地位和命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盐风化是干旱区一种重要的岩石风化过程。本文初步研究了盐风化作用的性质、机制和强度及其在地貌塑造和生产实践上的意义。盐风化包括盐结晶风化作用和盐水化风化作用两种类型。盐风化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盐类矿物性质和气候条件。高温和干旱相结合的气候最有利于盐风化过程。通过对未风化岩石和风化岩石的对比,证明盐风化发展的速率很高。Tafoni是盐风化发展阶段的一种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辽东半岛红色风化壳粒度分布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贝克曼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对辽东半岛大连市棋盘子村和龙王村的红色风化壳作粒度特征分析,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的差异指示出两地风化壳风化程度较弱,风化不完全.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化学分析进一步探讨两地的风化特征,发现两地各自发育的母岩都具有不均一性,棋盘子村风化壳的发育与母岩具有同源关系,龙王村风化壳发育与母岩非同源.与南方红色风化壳比较,南方红色风化壳风化程度高于棋盘子村,且母岩具有均一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肭屏(Nepean)半岛海岸悬崖风成岩古土壤序列沉积学地层的成土母质来源、成土时期的环境、时代等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藏北高原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母质成因及其成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藏北高原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士的粒度组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高山草甸土的母质成因及成土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粒度分布以20μm为界线呈双峰态分布.主峰峰值粒径在90 μm左右,较细峰呈宽阔细尾分布,峰值粒径在3~6 μm之间.高山草甸土的各粒级组成(<2μm、2~20 μm、20 ~ 300 μm、300 ~2 000 μm)沿剖面变化很小.高山草甸土主要由极细砂组成(50~ 125 μm),平均粒径集中在60~90 μm,明显比黄土高原黄土、川西黄土、成都粘土的粗.高山草甸土粒度分布特征与土壤底部的薄层粗骨性残留古风化层相比存在显著差别,而与该区域河谷沉积、风尘沉积具有相似的特征.总之,各实验数据指示,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具有土层厚、质地均匀、无砾石和层理不发育的特点,与基岩原地风化形成的高山草甸土存在明显差别,其成土母质来源于风尘沉积.该区高山草甸土成土过程符合风尘“加积型”土壤发育模式,而风尘沉积在高山草甸土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照市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及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3  
选择日照市的东港区和岚山区为研究区,采集了445个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并测定了10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多元统计和地统计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成土母质之间的关系,绘制了重金属的环境风险概率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①As、Co、Cr和Cu的平均值低于山东省东部地区土壤背景值,Cd、Hg、Mn、Ni、Pb和Zn的平均值高于背景值,尤其是Cd、Hg的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1.85和1.38倍,土壤中重金属累积较为明显.②10种元素可被辩识出4个主成分(PCs),PC1 (Co、Cr、Mn、Ni和Zn)和PC3 (As、Cu)为自然源因子,PC2 (Cd、Pb)为工农业及交通源因子,PC4(Hg)为工业源因子;其中Pb、Zn在PC1和PC3上均有较大载荷,受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的共同控制.③Cd、Hg含量在不同的覆被类型有显著差异,在城镇建设用地的含量最高;Co、Cr、Cu、Mn和Ni在花岗岩和变质岩母质的含量高,与冲积与海积物母质有较大差异.④来自于同一主成分的元素及元素组合的环境风险空间格局与相应主成分插值结果基本一致,所有重金属综合环境风险的高值区在西部和东部呈点状分布,主要是由西部的高地质背景和东部的强烈人为干扰的综合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