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震旦系与寒武系分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贵州的震旦系、寒武系分布广泛,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解决华中—西南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分界及其对比的重要地区。1974年以来,不少单位在织金、纳雍、清镇和习水等地梅树村期地层中,发现了带壳动物化石。本文着重讨论贵州震旦系、寒武系的分界,及与相关地层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震旦系-寒武系边界层中厚度较大、化石丰富、生物演变序列清楚的川西和滇东地区遗迹化石的研究,并比较其异同点,从而阐明遗迹化石对寒武系底界的划分及恢复古环境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选择层型剖面,确定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是目前国际地层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我国近年来研究小壳化石组合及遗迹化石序列的成果,指出这些成果对确定国际及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意义。文中简略回顾了我国研究寒武纪最早期带壳化石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历史,指出我国是开展这一学科的较早的国家之一,而滇东又是它的发源地。对小壳化石的涵义进行了厘订,认为必须赋以时代概念。建立了我国梅树村阶的三个小壳化石组合,讨论了它们的特征及主要组成。首次建立了我国梅树村阶遗迹化石序列的四个序次,代表古陆边缘浅水环境中含磷岩系的遗迹化石序列,讨论了它们与带壳化石及其它化石之间的联系,并就其中发现的具有全球性对比意义的二属,阐明梅树村阶遗迹化石序列的重要地位。最后,作者根据地科联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确立的原则,讨论了中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和对比。文中对小壳化石来划分这条界线的理论根据、“爆发式”出现的理解以及生物带壳演化的原因和同时性进行了概略的讨论。并提供了含小壳化石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古地磁测定资料。  相似文献   

4.
滇东梅树村剖面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中产有大量遗迹化石。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基本弄清了遗迹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演化特点,并由此证实了利用遗迹化石进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划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应划在节肢动物三叶虫遗迹和(或)复杂的非三叶虫遗迹第一次大量出现的层位之底的划分方案。根据此方案,梅树村剖面的达条界线应划在中谊村段第7层之底。同时根据该剖面小壳化石的研究成果,讨论了遗迹化石和共生小壳化石的演化关系,发现二者的繁盛期是同时的。  相似文献   

5.
吉林南部下寒武统的划分及其底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吉林省南部的下寒武统,为典型的地台沉积。由于地层发育、化石较丰富、露头良好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曾被认为解决我国南、北震旦系和寒武系对比和衔接的桥梁,是很关键的区域之一。一、研究历史概述区内寒武系下统研究程度较低。先后有长春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吉南区测大队、吉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及通化地质大队等单位工作过。其地层划分见表1。  相似文献   

6.
殷继成  李大庆 《地质学报》1993,67(2):146-158
滇东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含有丰富多样的遗迹化石,经对27条剖面系统地采集化石和研究,共鉴定有遗迹属45个,遗迹种87个。其中新属2个,新种7个,已知属在本区首次发现的有31个,已知种在本区首次发现的有38个。根据不同遗迹属在界线层中出现的顺序和组合特征,将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遗迹化石由老到新划分为4个遗迹化石组合带,并与国外相当层位的遗迹化石进行了对比,对地质意义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 次一、引言二、震旦纪的岩相古地理 Ⅰ.燕山准地槽及遼东准地槽 Ⅱ.山西地台的古地理 Ⅲ.鄂尔多斯地台上的震旦系 Ⅳ.陸台其他地区的震旦系 Ⅴ.震旦系的分层对比三、中朝陸台寒武系与震旦系的界线划分问题 Ⅰ.燕山准地槽东南端(唐山、灤縣)的下寒武系 Ⅱ.燕山准地槽中心部分及西部的下寒武系 Ⅲ.燕山准地槽寒武系与震旦系分界问题的结论,陸台下寒武系的岩相变化  相似文献   

8.
赣中1:5万东固幅区调,首次在上震旦统老虎塘组和下寒武统牛角河群采获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从而为这套地层的划分提供了古生物佐证。两组微古植物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共同分子,表现为连续演化的特点,说明震旦系和寒武系的沉积是连续的。  相似文献   

9.
前言陕南大巴山西段,位于扬子地台北缘,是我国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发育较全的地区之一。早在五十年代及七十年代,一些地质工作者,先后在宽川铺组顶部泥质灰岩中采到腕足类:Palaeocapucus cf.,Ladiensis(Meek),Saterclla sp.及软舌螺 Hyolithes等化石。我们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开展了对该区震旦系与寒武系界面的研究,首先对  相似文献   

10.
贵州剑河八郎乌溜—曾家崖寒武系第5阶底界潜在的全球层型剖面及点位上下的动物群(三叶虫和无铰纲腕足类)有显著的变化;研究的剖面厚约4.5m,穿过首现点位Oryctocephalus indicus。经逐层化石的采集和深入的研究,证实在寒武系第4阶或寒武系第2统顶部Ovatoryctocara granulata-Bathynotus holopygus带与寒武系第5阶或寒武系第3统底部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之间大约有20cm的贫化石间隔区。这一动物群的突变是在均一的岩相中发生的,表明该剖面是建立寒武系第5阶(或第3统)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理想剖面。  相似文献   

11.
1986年笔者等在大连棋盘磨等地的金县群兴民村组中部王家坦页岩段页岩层中发现后生动物类水母化石;在金州北山等地的葛屯组页岩层中发现类水母化石、蠕虫化石、可疑小壳类化石和后生植物宏观藻类化石等,丰富了我国震旦系的古生物学内容,对辽南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厘定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云南的寒武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总结了四十多年来对云南寒武系调查研究的成就,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新进展。首次将云南的寒武系作了地层分区,划分为2个一级地层区,6个分区及8个小区。将云南的寒武系作了划分,建立了标准地层系统和化石带。下统以滇东分区的梅树村组,筇竹寺组,沧浪铺组及龙王庙组为标准;中上统以滇东南分区的大丫口组、田蓬组、龙哈组、歇场组、唐家坝组及博菜田组为标准,共分为10个组25个化石带。各分区亦作了分组和化石分带。本文讨论了云南寒武系的上、下界线及分统界线,寒武纪时期的岩相古地理概况及生物群特征,共划分为10个时期进行了论述。其次,云南的寒武系与国内四川、贵州、湖北及华北等省区的作了比较,同时与邻国越南、缅甸、巴基斯坦的亦作了对比。阐述了云南不仅在国内是研究寒武系的一个重要地区,而且在国际上研究寒武系也占有相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是我国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也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界线点的中国候选剖面。该剖面位于昆阳磷矿区,北距昆明市区65公里。该区是我国研究震且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地点之一。早在1939年,程裕祺首次发现中邑村磷矿,并在磷矿层中观察到“类似三叶虫活动颊”的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14.
四川峨眉高桥震旦系—寒武系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 四川峨眉高桥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位于峨眉山东麓。其大地构造位置居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东侧,扬子台背斜西部边缘地带。这里震旦纪和寒武纪地层广泛发育,构造简单,沉积连续,化石丰富,交通方便,是研究震且系与寒武系界线比较理想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大岗山地区是赣西主要产金区之一.金矿与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寒武系下统里坑组、燕山早期岩浆岩和NE向深断裂带及次级NW向裂隙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
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研究成果表明,辽南及邻区寒武系底部层位为产Megapalaeolenus灰岩之下的含小壳动物化石的紫红色陆源碎屑岩层。震旦系顶部层位为产宏观藻类化石的重力流沉积岩系。这一结论改变了以往将寒武系底界置于产Megapalaeolenus灰岩之底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考察陕、豫、鄂地区和湖北三峡剖面以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测制的南华系-寒武系主要剖面进行了重新划分对比,提出了本区应存在南华系莲沱组,寒武系被划分的上寒武统应恢复原来的组名,不用石瓮子组代表上寒武统蜈蚣丫组和下奥陶统水田河组较为合适。因柞水地区的石瓮子组是指碳硅质板岩之上不含生物化石的镁质碳酸岩。据所采集的生物化石、遗迹化石,寒武系可以清楚的被划分为下、中、上统(含芙蓉统),并对各统之间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系统地描述,为区域地层划分、省内外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 滇西是云南寒武系比较发育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晚寒武世地层出露广泛,生物化石丰富,并具有独特的区域性色彩。寒武系主要出露于保山、施甸、龙陵、昌宁及潞西等地,可分为一个群3个组。 (一)上公养河群 公养河群为云南省地质局区测队(1965)所建立,标准地点位于龙陵县公养河一带。公养河群可分为上、下两个亚群,下亚群含藻类化石,可能属震旦系;上亚群划归寒武系。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南段前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从下至上分为楼子坝群、丁屋岭组、南岩组和黄连组。过去因缺乏可靠的微古植物化石证据和同位素地质年龄资料,对其时代归属分歧颇大。为此,作者对该区的前寒武系进行了系统的微古植物取样、分析,参考最近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资料,认为:楼子坝群为前震旦系,大致相当于蓟县系与青白口系;丁屋岭组为下震旦统;南岩组和黄连组为上震旦统;江西东南部的"下寒武统炭质板岩"应归入老虎塘组,属上震旦统。  相似文献   

20.
陕西西乡河西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壳化石是继依迪卡拉软躯体动物群之后,首先在地史上出现的多门类带壳动物化石。本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和欧美等许多国家对小壳化石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我国许多单位和地质科学工作者(陈孟莪、钱逸、余汶、何廷贵、蒋志文、刘第墉、陈忆元、罗惠麟及湖北地矿局三峡地层研究组等),通过对扬子地台区小壳化石的研究,建立了我国寒武系第一阶——梅树村阶,并划分出三个化石组合带。近年来,将小壳化石的出现作为震旦系—寒武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