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深入了解国际上新一代CO2等温室气体的空间观测计划及进展情况,以日本和美国于2009年最新发射的温室气体测卫星呼吸号(GOSAT)、轨道碳观测者(OCO)为例,分析了观测计划的开展情况,对卫星上搭载的传感器设置做了分析,对新一代温室气体专用观测卫星与传统卫星上的传感器做了对比,得出了新一代的传感器在设置上的特点:波段设置在近红外太阳辐射以获得边界层的温室气体含量,具有高的光谱分辨率以保证观测精度,多种观测方式结合以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并提出了我国应对温室气体观测资料缺乏的对策,发展专用观测卫星或传感器,以提供我们自己的高精度的全球和区域温室气体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2.
Himawari-8是由日本气象局发射的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其搭载的传感器AHI(Advanced Himawari Imager)可实现10 min/次的高时间分辨率对地观测。本文将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Himawari-8卫星Level-2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与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70个站点的地基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Himawari-8卫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的精度存在很大的空间上的差异性,其中有48个站点Himawari-8 AOD与AERONET AOD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R>0.5),有22个站点Himawari-8卫星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存在明显的低估现象。在American_Samoa、Bandung、Birdsville、Bukit_Kototabang、Canberra、Fowlers_Gap、Jabiru以及QOMS_CAS等站点出现地基观测值很小而卫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的情况。对绝对误差(Himawari-8 AOD与AERONET AOD的差)进行分析发现Himawari-8 AOD存在低估现象时绝对误差与AERONET AOD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在地基观测值很小而Himawari-8卫星反演AOD较大的地区绝对误差与Himawari-8 AOD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这为Himawari-8 AOD反演算法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了有用的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3.
《浙江气象》2009,30(1):F0003-F0003
据日本共同网消息,用于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的“呼吸”号卫星于1月23日在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呼吸”是日本宇航研究开发机构与日本环境省、国立环境研究所的共同研究项目。该卫星装备了高精度的观测设备,将利用二氧化碳和沼气等温室气体吸收特定波长红外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认识碳卫星     
正2002年,欧空局发射的Envisat卫星携带了可以测量二氧化碳的光谱仪,开启了碳卫星时代。2009年1月,日本发射了一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是世界上第一颗用于测量二氧化碳和甲烷两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卫星。2014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了轨道碳监测2号卫星OCO-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是第一颗专门监测二氧化碳的卫星,它精确地记录下了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5.
简要概括了近年依托广东省发改委低碳发展专项与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建设等项目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摸清了广东省温室气体观测的现状,对广东省温室气体现有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质量评估;对温室气体观测质控方法进行研究,基本掌握了观测标准传递、标校方法流程;基于气候相似性理论初步确定了可代表广东省温室气体监测的4个区域代表站与21个地市级子站的站址;掌握了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广东省对流层CO2柱浓度的技术方法;移植并掌握了CarbonTracker-2010模式及其评估方法,建立了可应用于广东的碳源汇模式系统;初步引进了气候经济综合评估模式(RICE);建立了可实时显示的温室气体可视化系统平台。目前,与我国其他"五省八市"低碳试点省市相比,广东省温室气体监测站网建设已存在明显差距,急待理顺现有观测站存在的问题,并按WMO观测规范,建立标校体系,加强数据质控与技术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学进展》2011,(1):14-24
2003年10月18日,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成功发射搭载了专用传感器微波成像仪/探测仪的F-16卫星.然而由于天线自身热辐射和校准暖黑体的不稳定,第一个专用传感器微波成像仪/探测仪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异常观测.美国海军实验室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分别开发了两种算法来订正这些异常值.剔除了定标异常值后,专用传...  相似文献   

7.
瓦里关大气本底观象台CO2、CH4观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温室气体(CO2、CH4)观测仪器为例,从仪器运行的稳定性和各级标准气体标定两个方面介绍了温室气体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瓦里关大气本底台的CO2、CH4观测仪器运行稳定,观测数据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和可信度.经过严格质量控制的温室气体实时测量数据报送到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温室气体数据中心,成为各国科学家分析欧亚大陆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阮均石 《贵州气象》1995,19(4):20-21,34
“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993年12月6~17日在汉城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工协区和V协区国家教育指导研讨会上(WMORopnalTrainingseminarNAtionalinsluelorsofRAIomdRAV)有较新资料的介绍,现将有关内容简介如下:目前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监测和分析全球温室气体的变化,已建立了遍布全球的观测站网和资料中心,即WMo*DCGG(LW0ddDal。Canl。rf。rg——nh。u。【eg一),对来自33个站点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观测资料分析发现,目前全球大气中的CO。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含量确实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
第10次“亚太卫星数据交换和应用会议(APSDEU)”2010年2月17~19日在墨尔本澳大利亚气象局召开。美国NOAA/NESDIS/NWS、欧洲卫星组织(EUMETSAT)、日本JAM/JAXA,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气象局,以及WMO/WIS代表出席。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赵均壮、卫星气象中心罗东风、咸迪参加会议,并做了关于风云卫星系统现状和发展计划报告,  相似文献   

10.
简要概括了“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江西省开展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及关键领域排放核算相关工作及研究进展。1) 阐述了江西省温室气体观测站网建设现状,分析了各监测站浓度变化特征,对监测数据质量进行了评估,规范了业务服务产品;2) 基于景德镇站温室气体观测数据,开展了大气CO2和CH4浓度变化及其源汇特征相关研究,摸清其区域输送影响及源汇特征;3) 通过对卫星资料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江西省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分布特征;4) 通过连续多年重点企业碳排放核查,促进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5) 完成江西全省及11个设区市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掌握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变化,编制发布了相关技术规范。江西省温室气体监测起步较晚,相较于山西、广东、江苏等省仍存在一定差距,亟待配备充足的资金和人员,规范台站观测业务运行,加强数据质控和技术队伍建设;此外,有必要加强各类排放过程排放因子本地测算,进一步规范碳核查工作流程,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中国PM2.5和近地面臭氧浓度的观测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利用2010-2013年全球对流层臭氧的卫星观测数据给出了对流层臭氧浓度在全球和中国地区的分布特征,其平均值分别为29.78 DU和33.97 DU。然后,利用一个气溶胶大气化学-全球气候双向耦合模式模拟了中国地区PM2.5的浓度分布和季节变化,其年平均值为0.51×10-8 kg/m3。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5种典型气溶胶对PM2.5总浓度在不同季节的贡献。结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讨论了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及其前体物的排放与辐射强迫的联系,以及减排大气臭氧前体物和气溶胶颗粒物质(PM)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指出减排臭氧前体物对气候的影响还不完全清楚,对短寿命的温室气体和黑碳气溶胶的减排是一种短期(未来50年)的辅助措施;为了保证全球平均温度增长不超过2℃,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仍是我们需要坚持的长期战略。短期和长期的减排战略对于保护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WMO旨在加强卫星用于监测气候变化和天气的计划,得到国际各空间和气象机构的支持。这是1月15到16日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WMO高层政策咨询会议上确定的。重点是改进全球观测系统(GOS)的天基观测。其作为WMO的GOS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至少已有16颗地球静止和低地球轨道卫星提供当前全球气候和天气的业务资料。并且有许多其它的科学或技术手段的实验卫星作补充,同时2008年还确定发射17颗卫星以增强全球观测系统(GOS)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双雷达回波特征参数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邹书平  田楠  刘国强  周丽娜  许弋 《贵州气象》2012,36(3):12-14,18
利用贵阳、毕节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D)的同步观测的体扫资料,对比分析2011年4月15日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参数特征。结果表明:①贵阳、毕节两部雷达在雷达强度、高度上有明显的差异;②雷达回波强度和高度具有"跃增"现象;③雷达回波位于两部雷达的中心地带时,对应强度和高度的波动性一致性好,回波结构形态基本一致。因此,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强对流天气雷达观测采取组网方式联合观测,其雷达产品以组合反射率因子(CR)、回波顶高(ET)作为初始判断的依据。当出现高度、强度增强或跃增时,应读取任意垂直剖面显示(VCS)产品,分析回波结构以及可能产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4.
省级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CF)温室气体清单主要评估“森林和其他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储量的变化”和“森林转化温室气体排放”两类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或吸收汇。省级LUCF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有关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为基础,结合中国LUCF活动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考虑核心关键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靠性的基础上制订完成。同时还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省的关键排放因子和参数数据库,旨在为科学合理地编制中国省级LUCF温室气体清单提供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N A S A 的地球观测系统 卫星传感器是每天获取全球数据的有效手段。N A SA 正在 同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合作设计、开发、发射先进的卫星传感 器,使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和测量全球动态。早在80 年代初期, N A SA 就开始设计地球观测系统(E O S ),其首要任务就是观测 地球这个行星。E O S 由3 个部分组成:空间观测系统、科学研 究计划和数据信息系统(E O SD IS)。E O SD IS 可处理和存储接收 的数据,使研究人员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信息。 E O S 的第一部分,即空间观测系统,由一系列中…  相似文献   

16.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09,37(2):233-233
在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NOAA的资助下,科研人员乘坐一架先进的研究飞机从北极飞到南极,成功地获得了最新的CO2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测量数据。这些数据将有助于研究人员确定温室气体在何时、何地进入和离开大气层,这对人们采取措施抑制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已于1997年8月批准立项为国家”九五”攀登计划专项,其研究目标是通过外场试验获取暴雨发生发展全过程的中尺度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动力学理论。物理量的诊断分析、资料同化。以及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华南暴雨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以及中尺度预报理论和方法‘具体设置7个研究课题:(1)暴雨综合观测试验问)雷达、卫星等遥感资料的分析与应用问)暴雨综合观测试验资料库(4)资料集成和中尺度论断分析预报(5)非静力暴雨中尺度数值模式与变分同化(6)中尺度对流系统天气动力学研究门)台风系统中尺…  相似文献   

18.
大气气溶胶的卫星遥感及其在气候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卫星遥感可以获得全球范围的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颗卫星观测能够提供气溶胶特性的资料。本文综述性介绍国内外卫星遥感气溶胶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讨论了卫星遥感资料在气候和环境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极轨/静止卫星平台搭载的被动遥感传感器及其反演气溶胶特性的方法;星载激光雷达获取气溶胶光学特性的方法;国内外正在研发的新一代卫星主、被动气溶胶遥感探测器;卫星气溶胶产品在气溶胶辐射强迫、气候效应、大尺度污染输送、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等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5年4月至2010年5月湖口水位资料和新一代极轨卫星(Terra)遥感的鄱阳湖水域面积资料,研究发现它们已经不满足原有鄱阳湖水域面积与湖口水位的关系模型(基于NOAA遥感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多项式拟合方法,综合考虑模拟与Terra卫星遥感的鄱阳湖水域面积的均方差和湖口极端水位下的拟合情况,发现在1—10次幂的多项式拟合中5次幂的多项式拟合效果最好,并根据5次幂的多项式拟合建立了鄱阳湖水域面积与湖口水位关系的新的关系模型。新的关系模型模拟性能较好,Terra卫星观测的与模拟的鄱阳湖水域面积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82,且有95%的观测与模拟的偏差都小于200 km2。最后,利用2011年1—10月的Terra卫星观测资料和湖口水位资料,对新的关系模型的模拟性能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
气象卫星探测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星遥感技术和其他非常规观测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大量的非实时、非完全、准连续的观测资料。与其他非常规观测资料相比,卫星观测资料具有水平分辨率高,观测面广阔,测量误差易于掌握等优点。分析和总结了目前卫星观测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