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华北地区Ms≥5级地震平静的预测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华北地区Ms≥5级地震平静、密集的韵律特征,以Ms≥5级地震平静时间超过30个月为异常背景,提出了该地区Ms≥6级地震发生前的定量预测指标:(1)当华北地区的Ms≥5级地震平静异常时间达到30个月时,该地区有发生Ms≥6级地震的危险性;Ms≥5级地震平静异常时间达到40个月时,发生Ms≥6级地震的危险概率为0.54,R值检验为0.12;Ms≥5级地震平静达到50个月时,发生Ms≥6级地震的危险概率为0.77,R值检验为0.22;(2)当华北地区的Ms≥5级地震平静异常结束后,3个月之内发生Ms≥6级地震的危险概率为0.38,R值检验为0.35;9个月之内发生Ms≥6级地震的危险概率为0.54,R值检验为0.44;15个月之内发生Ms≥6级地震的危险概率为0.69,R值检验为0.53。  相似文献   

2.
安徽三分区小震活动水平的统计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马尔可夫(Markoff)模型对安徽的霍山区、淮河中游区和沿江江南区的小震活动水平进行统计预测,结果显示,一年之内霍山地区一般会发生Ms≥2.5级地震,发生Ms≥3.0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淮河中游区和沿江江南区一般会发生Ms≥2.0级地震,有可能发生Ms≥2.5级地震。淮河中游区发生Ms≥3.0级地震可能性不大,沿江江南区发生Ms≥3.0级地震可能性则很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和最大熵原理方法,对首都圈(北纬38°~42°,东经113°~120°)1484年以来发生5.0级以上地震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历史上5.0级以上地震存在12.9年的卓越周期,并且在今后50年内,发生5.0≤Ms〈6.0和6.0≤Ms〈7.0地震的概率分别是0.9907和0.6916,发生7.0≤Ms〈8.0地震的概率较低,只有0.2564发生Ms≥8.0地震的概率最低。仅为0.0718。  相似文献   

4.
着重研究了昆仑山8.1级地震对中国大陆未来三年Ms≥7.0、华北地区Ms≥5.0地震的影响及其地震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云南地区Ms≥5.0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在对云南地区地震目录完整性和均匀性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分析了20世纪云南地区Ms≥5.0级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主要认识:(1)6.7级以上大震存在十年尺度的活跃-平静交替活动过程;(2)50年左右的大震复发周期;(3)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5-6级地震活动不存在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Ms≥5.0级地震有约2.6次/年的期望年发生率,每年发生0.8-4.5次Ms≥5.0级地震的自然概率是68.3%;(4)6级以上地震具有空间丛集特征,云南全区80%的6级以上地震只分布在全区20%左右的面积上;(5)以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为界,6.7级以上大震成组地在滇西和滇东交替活动;(6)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b值为0.69。  相似文献   

6.
林美  魏柏林 《华南地震》1994,14(3):8-15
研究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58.3%的M≥6.0级地震都发生在太阳活动峰年后的1~4年;应用周期图分析方法外推得出,1997年为下一个太阳活动峰年。根据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在太阳活动周期的位相分布规律,指出1998~2001年该带有发生M≥6.0级地震的可能。研究表明,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较为密切,规律亦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刘强  余庆坤 《地震研究》2004,27(4):301-307
探索由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提取断层形变异常参数R值,并借助时空动态演化图像的方法,分析处理云南地区1997~2003年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通过对该区域Ms≥6.0级强震震例的定量分析,提取大姚6.2和6.1级地震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结果表明,R值出现异常后的1—20个月内,该区域发生Ms≥6级强震概率较高,R值对预测该区域Ms≥6.0级强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浅源强震分布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傅征祥  邵辉成  丁香 《地震》2004,24(3):15-20
考查了1900~2001年中国大陆不同活动地块浅源强震分布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并讨论将其应用在地震趋势预测中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大陆西部的天山、祁连一柴达木、羌塘一拉萨及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Ms≥7.0)和大陆东部的中朝一鲁东黄海地块和华南地块东边界(东南沿海地震带)东半段中的强震活动(Ms≥6.0),大多数(70%以上)发生在地球自转加快的年份中;大陆西部滇东一滇西地块的强震活动(Ms≥7.0),以及大陆东部中蒙一华北平原地块和华南地块东边界(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西半段强震活动(Ms≥6.0),大多数(67%以上)发生在地球自转减慢的年份中。并且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在地震预报中可能作用的R值评分。  相似文献   

9.
1、我国地震活动概况 1989年我国共发生Ms≥5.0级以上地震36次,其中6级以上9次。大陆地区最大地震为1989年4月16日和4月25日四川巴塘2次Ms≥6.0级地震。台湾地区最大地震为1989年8月3日的Ms6.0级地震。就大陆地区而言,5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四川、山西、云南、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内蒙和宁夏。 1989年我国地震活动时、空、强的分布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①大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频度、强度仍显示出较高水平,释放的总能量已超过1次Ms7.0级地震的能量。1988年11月以来我国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度明显增加,澜沧-耿马2次7级以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发生的慨≥5.0浅源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附近的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9次(组)Ms≥5.0地震中,有8次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出现孕震空区,其中7个孕震空区中强震前出现了逼近地震;6次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异常地震条带。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利用统计显著性检验方法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区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与7级以上地震发生关系的判定指标,他们是:①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5<10时,其后第6年我国大陆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②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5>31时,其后第6年我国大陆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为6次,预示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再次使前一个判定指标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2.
地震活动图像分析预测汶川8.0级地震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回顾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中长期及年度趋势预测过程。作者根据地震活动图像特征作出了较好预测,明确指出四川石棉-冕宁和汶川-松潘一带,2008年前后,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但带短期预测特点的2008年度大震危险性,作者没有作出确切的预测。本文思考了相关的经验教训并对改进分析预报工作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3.
黄海及其边缘,经历史地震资料整理,地震参数估定与编目,截至1949年8月,共有M≥3级地震2187次,其中M≥43/4级地震259次,资料显示大致有三个相对集中活跃区,16世纪曾有过历史地震活动高潮。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近期(10年)强震危险性判定和总结四川地区1972--2002年强震预测经验的基础上,清理了中国大陆1920--2002年47次浅源大震事件前地震活动图像特征(M≥4.7),提炼出10个方面12项经验性预测依据:主体活动区、多发时段、关联序列、大陆及地区地震异常图像、地区(带)-地段(震源区)地震增强图像(含信号震、诱发地震、地震条带)、相关地震、窗口地震、复发间隔、大陆及地区缺震、地段缺震与地段强震一缺震转折等。它们在47次震例中的综合出现率≥0.58(即依据比7/12以上)占42例;≥0.66(即8/12以上)占34例。因此,强震(M≥4.7)活动图像经验性预测依据可以作为预测有较大可能发生大地震危险区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陈学忠 《地震》2007,27(2):41-45
提出了一种以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为基础的地震趋势判别指标提取的方法, 以中国大陆1930年以来的年地震频次为例, 给出了判定中国大陆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判别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 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a5≥31时, 可判定其后第6年不发生7级以上地震, 为无震判别条件; 当Na5≤10时, 可判定其后第6年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 为有震判别条件; 当11≤Na5≤30时, 不能判定其后是否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 当Na5≥24时, 可判定其后第6年无7级以上地震发生, 为无震判别条件, 犯错误的可能性为5%。 2002年的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a5=7, 满足有震判别条件, 因此可以作出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判定。 2003年的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a5=28, 满足无震判别条件Na5≥24, 可判定2009年不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 犯错误的可能性为5%。 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判别指标的提取。  相似文献   

16.
Because of low absorption of seismic wave energy in the central United States, as compared to the western part, relations between ground motion and intensity differ for the two reg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 between magnitude, intensity and perceptibility that are applicable to the central United States. In general, the areas of perceptibility and of damage are one to two orders greater for earthquakes in the central area than for western earthquakes of equal magnitude or of equal maximum 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  相似文献   

17.
对川滇及邻区特定构造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强度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合研究区1988年以来的8次地震发生前ML≥3.0级地震活动指标缺震(L值)、频度(N值)、活动度(S值)和危险度(D值)的曲线非线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下一次地震危险性时间的估计方法。川滇及相邻地区的地震模型ML≥3.0级群体地震活动的震兆曲线,能够很好地描述川滇区域地震活动强、弱变化的异常信息,临震信号是地震失稳的标志,有震异常和临震前的短临异常反映出的时间变化非线性曲线特征能够有效地给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判断。  相似文献   

18.
川滇地区走滑型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曼  杨天青  郑通彦  陈通 《地震》2015,35(3):147-154
为分析走滑型地震的烈度衰减特征, 我们搜集并整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5个5级以上震例和其中70个5级以上、 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典型震例, 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 建立该区域此类型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对比已有研究成果,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地震烈度衰减速度慢于西南地区, 可能与该地区地震破裂方式、 动力学过程等有关, 但与川滇地区和中国西部的衰减规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本文给出的烈度衰减关系在该区域此类地震的灾害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其他区域的适用性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地震空区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大陆具备相对完整资料的367次5级以上地震,分5个工作片区进行统一定性要求的地震空区图像扫描,得到194次震前的空区图像.其中震前有空区地震与研究地震的比例分别为:华北片区14∶36;华东南片区21∶24;川滇片区68∶124;青藏高原北部片区36∶82;新疆片区55∶101.震前出现空区图像比例最低的为华北地区,最高的为华东南地区,新疆与川滇地区基本相当.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空区形成后发生的主震与空区形成持续时间、空区空间分布尺度及围空地震震级等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空区的持续时间、空间尺度与主震震级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其误差较大.而围空的起始震级在5级主震前为ML2.5左右,6级主震前为ML3.5左右,7级以上主震前为ML4.0左右.主震通常发生在空区的边缘及附近的外部地区.5级、6级和7级地震前出现空区图像的比例分别为45.8%、72.6%和100%,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震前空区图像是强震前的重要异常判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介绍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发生背景,基于1900年以来全球8.5级以上地震活动之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情况以及这印尼8.7级地震产生的附加应力场,分析了这次地震对我国大陆地区地震趋势的可能响,讨论了印尼爪哇海沟地区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与我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