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迅猛,已成为渔业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测算我国海水养殖投入产出效率并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收集2004—2013年我国沿海9个省、市的海水养殖投入产出指标,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规模经济效应,并进行了地区间的动态比较。实证结果表明:2002—2009年我国海水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均值有较明显改善,其中技术进步贡献高,技术效率贡献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均值存在地区差异;规模报酬在不同省、市和不同年份也存在地区差异及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03—2014年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渔业为研究对象,采用SFA方法对我国渔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的变化率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渔业生产要素对渔业经济贡献大小排序依次为:渔业从业人员、渔船年末拥有量和渔业养殖面积;整体上看,我国渔业经济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缩小渔业经济规模有利于渔业规模效率的改善;我国渔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每年7.01%的平均速度增长,其分解项: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分别以每年7.10%、-0.09%的平均速度在变化,技术效率呈现非时变特征。结果说明,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来看,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显著,技术进步是我国渔业转型发展发挥着主要推动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提高渔业发展效率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6—2016年广东省海水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别与全国和沿海地区进行对比分析,灵活使用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6年广东省海水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随技术进步率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技术诱导型增长;技术进步率相对沿海地区较低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要素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为提高广东省海水养殖效率,提出重视海水养殖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海水养殖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海水养殖业产出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海洋经济发展指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06—2018年我国11个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探讨其时序变化以及变化来源,并进一步根据不同区域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升4.811%,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贡献较小;各沿海地区由于内外部条件不同,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的差异较大,总体来看南部的表现优于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最高,其次是东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最低。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2005—2015年我国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对海水养殖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并系统分析海水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和产出水平较合理,但投入资源的优化配置仍有不足;海水养殖面积、海水养殖人员数量和中间物质消耗对海水养殖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投入的鱼苗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运用DEA和SFA方法测度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相关性和差异性,在排序上存在显著一致性;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海水养殖结构、机动渔船比例、海水养殖产值水平和海水养殖规模与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海产品加工水平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研究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对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基于海水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提高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8—2019年中国沿海9地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并对其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水平整体较高且呈上升态势,但地区差异明显。从全局看,地区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集聚效应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从局部看,研究期间部分地区净碳汇效率的空间演进路径未发生变动,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科技推广、产量结构对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经济规模、专业人员投入强度具有抑制作用;从空间溢出效应看,专业人员投入强度、科技推广和产量结构对邻近地区净碳汇效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经济规模存在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我国海水养殖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文章根据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与海水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影响机理构建理论模型,选取2006-2018年我国从事海水养殖业的沿海地区相关数据和相关变量,实证检验科技创新对海水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技术推广在该影响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对提高海水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推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推广对提高海水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科技创新提高海水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中介效应;经替换变量法和补充变量法检验,实证检验结果具有稳健性;未来我国发展海水养殖业应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06—2019年我国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地区海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地区海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即产业集聚在初期有助于提升海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当越过临界值之后,将对海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从区域异质性角度来看,北部、中部、南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对海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同,其中北部地区与整体情况相似,中部、南部地区存在地区差异。根据研究结论,各地应根据当地产业集聚情况,因地制宜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文章基于相关面板数据,将非期望产出即碳排放量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BM-ML指数测算2006-2017年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采用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泰尔指数和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研究其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增长态势,仍具有较大的效率改善空间;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其中中效率水平地区的区域差异更大,而高效率水平地区的区域差异变动更明显;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心移动呈现“S-N-S”特征,具有“EN-WS”的空间格局但偏移趋势不明显。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重视区域协调合作,缩小生产效率差异;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以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研究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说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在推动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存在一重门槛,随着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越过一重门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大。根据研究结论,未来应加速推进涉海产业转型,鼓励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结合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不同产业制定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DEA-TOBIT两阶段法,对我国17家港口业上市公司2011—2016年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运用Malmquist指数对我国港口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静态效率分析,17家港口上市公司综合效率值相对较高,但维持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港口公司投入仍有相对的节能空间;从动态效率上看,在研究期内17家港口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技术水平下降和规模效率的降低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从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来看,总资产周转率、资产收益率、股权集中度和上市时间与港口经营效率呈正相关,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对港口经营效率呈负向影响,企业的规模大小对港口经营效率的影响不明显。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融资渠道组合,提高港口企业资产周转率;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科学控制企业规模;积极把握时代发展需求,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港口创新型驱动发展;大力建设港口组合,合作共享,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6—2018年中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综合政府主导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利用熵权法得到海洋环境规制强度;结合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对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在长江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沿海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环境规制通过影响海洋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可以影响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从深化环境规制改革和强化技术创新两方面提出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养殖海域承载力是衡量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判据。文章构建包含压力、状态、响应3个准则层共14个评价指标的养殖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8-2019年我国沿海地区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养殖海域承载力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养殖海域承载力逐年提高,综合得分从2008年的0.342升至2019年的0.458;压力层和状态层得分较高,年均值分别为0.689和0.799,响应层得分较低,年均值仅为0.318;响应层得分较低是我国养殖海域承载力综合得分较低的最重要原因。研究期间,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对养殖海域产生的资源环境压力先下降、后持平、再上升,近岸海域的健康状态和受污染程度呈波动趋势。我国养殖海域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综合得分平均值最高的是广东,其次是海南、山东和江苏;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数量、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比、海水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养殖海域承载力的最重要指标,海水养殖产值占GDP比重、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近岸海域水质等指标也对养殖海域承载力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海水养殖活动与海域生态环境存在交互影响关系。文章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利用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分析了长山群岛2006—2018年海水养殖业和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长山群岛海水养殖业效率呈倒“U”形变化趋势,其发展水平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在技术应用和规模效率方面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已经得到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肯定,但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没有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粗放式增长逐渐结束,集约式增长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基于海洋产业,研究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具体量化,分为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其次运用海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海洋经济增长效率,通过从海洋生产函数中剔除初级要素带来的海洋经济增长效率得出海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计算出海洋产业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效率;最后收集了1996—2015年全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运用混合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海洋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正面影响,对于未来发展海洋经济提出了提高海洋产业技术来提高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从而使得海洋经济发展走上集约式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16.
张莹  韩立民  秦宏 《海洋与湖沼》2022,53(5):1288-1298
近年来,如何实现海水养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前人研究海水养殖生态效率时,较多关注对环境非期望产出的衡量,较少考虑海水养殖的环境正外部效应。以海水养殖碳汇量作为衡量海水养殖环境正外部效应的期望产出,以海水养殖氮、磷污染产出量作为非期望产出,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回归模型,通过构建海水养殖专业化程度、规模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三个变量衡量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内部影响因素,并综合考虑科技、经济、管理、外贸等外部影响因素,考察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1)考察期内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尚未达到最优状态; (2)不同海域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均值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区域失衡; (3)海水养殖规模化程度与科技管理水平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海水养殖专业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培训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外贸依存度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海水养殖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从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加强海水养殖进出口与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对海洋产业加权汇总,构建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实现了长时间序列的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并分析海洋产业供给侧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特点与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我国“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7.95%、6.99%和7.10%,略有波动;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对海洋经济增长始终位于高位水平,超过资本、劳动力要素增长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海洋经济增长效率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目前尚未有文献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综述。本文从技术进步中性与海洋经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中性与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偏向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偏向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四方面对海洋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文献梳理,分析总结了近年来学者们在海洋经济增长效率领域的主要研究发现。通过梳理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的技术进步中性假设使得现有成果无法解释海洋科技进步在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资源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偏向性技术进步方法研究以基于CES生产函数的参数分析法为主;缺少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海洋经济绿色增长效率两者综合效应的系统分析。最后针对各问题给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贝藻混养技术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养殖方式 ,对改善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中存在的水质污染严重、养殖品种生长缓慢等问题 ,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从几十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中贝藻混养技术的发展、应用及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 ,综合论述了这一技术的优点和发展动态 ,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辽宁省海水养殖业的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在分析辽宁省围海养殖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个方面论证围海养殖的用海效益,并对退出机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围海养殖规模较大,已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计算投入产出比,围海养殖的生态效益较低;以围海养殖海参为例,通过分析其单位产量、单位产值和养殖面积,综合考虑产业贡献和养殖方式对比的情况,围海养殖的经济效益降低;由于用海效益总体较低,围海养殖的逐步退出势在必行,应采取清退或清除的方式,针对不同类别科学建立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