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北山荒漠景观区金、铜矿床植物地球化学找矿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北山地区金、铜矿床植物地球化学找矿试验发现,生长在金矿区的所有植物种属中的Au和生长在铜矿区的所有植物种属中的Cu均属于极高—高衬度型,利用各植物种属中的Au和Cu含量寻找金和铜矿床具有良好的效果。根据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的特征元素能区别金、铜矿种或矿化类型;矿上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及分带性能定位预测掩埋或隐伏金、铜矿体的部位,同时还能推断隐伏矿体的剥蚀深度和深部矿化规模。  相似文献   

2.
广西富贺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钨锡多金属成矿区之一。该区气候温热,雨量充沛,红土发育,植被茂盛。为探讨植物地球化学找矿的有效性,笔者针对该区内不同矿床类型进行了植物地球化学找矿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矿床类型矿体上部均发育有良好的植物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异常清晰,异常宽度大于矿体宽度,并具有良好的植物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分带,在该区利用植物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找矿有效可信。根据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特征元素可以区分不同的矿床类型,预测隐伏矿体的位置及推测隐伏矿体的埋藏深度。  相似文献   

3.
甘肃公婆泉铜矿区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研究以婆泉铜矿生物地球化学异常与原生异常后发现:产生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元素通常是那些在原生异常中强度高且浓度系数较大的元素,植物本身对元素的生理吸收特性对元素异常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二者异常组合分带的共同特点是在矿化中心都存在Cu、(Pb)、Au、Ag异常,向外都存在Ba、B、As、(Sb)异常,最外带则都有Ti、V等异常。比较花岗闪长斑岩和英安斑岩铜矿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前者元素的种类多,且内带出现原生晕的中下部或尾晕元素Sn、W等,反映其为浅偏中等剥蚀;后者元素的种类少,内带未出现中下部或尾晕元素,反映其为浅剥蚀。建立的铜矿床(体)生物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式能为定位预测戈壁覆盖层下的隐伏矿床(体)并推断其剥蚀程度和矿体规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烂泥塘矿床是云南香格里拉地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主矿体产于在地表以下300~500米,地表矿化带仅见脉状铜矿体和铜矿化体.为研究云南香格里拉烂泥塘斑岩铜矿床的原生晕异常结构,本文以异常结构模式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矿床地表和坑道岩矿石样品开展了元素组合、异常特征和水平分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烂泥塘铜矿床地球化学系统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是湘南地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矿床之一。为了深化研究该矿床成岩成矿机制、高效指导深部找矿勘查,需要揭示与隐伏花岗斑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构建深部矿化-蚀变空间分带模式。【研究方法】应用热液矿床的大比例尺蚀变岩相定位找矿预测方法,开展矿区内-136 m、-176 m、-256 m中段典型穿脉剖面的矿化蚀变测量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剖析了矿化-蚀变的强弱变化、矿物共生组合及其空间分带特征,探讨了成矿元素、元素组合及其元素比值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构建了矿化-蚀变空间分带模式:从花岗斑岩体(内带)→接触带→围岩(外带),依次为钨钼(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花岗斑岩带(Ⅰ)→磁铁(钨锡)矿化石榴石矽卡岩带(Ⅱ-1)→钨钼-磁黄铁矿化石榴石矽卡岩带(Ⅱ-2)→铅锌矿化结晶灰岩带(Ⅲ)→强方解石化灰岩带(Ⅳ)的分带规律,各带对应的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磁铁矿+透辉石+硅灰石+绿帘石+绿泥石+(白钨矿+锡石+黄铁矿+石榴石)→白钨矿+辉钼矿+磁黄铁矿+(锡石+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石榴石+符山石+透辉石+角闪石+萤石+...  相似文献   

6.
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是与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建造有关的火山岩矿床,矿化赋存于一套微量元素总体含量水平较高的海相中酸性细碧角斑岩系中。赋矿地层、岩性具有以Cu,Pb,Zn为主,伴生Sb,Ba,Ag,As,Bi,Hg,Cd等多元素的特征组合,这些元素在成矿区域上形成大范围的地球化学异常,其主体异常对应于矿田。矿区大比例尺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显示,这些指示元素的清晰的原生异常相互交替叠置于矿床内矿化富集部位,水平分带不甚明显,而垂直分带清晰。具有不同指示意义的元素组合于矿化的不同部位聚集而出现的分带,是用于评价矿化剥蚀程度及其成矿远景的重要地球化学参量  相似文献   

7.
准苏吉花斑岩型铜钼矿床是内蒙古中北部新近发现的铜钼多金属矿床之一。这里对矿区地表土壤热磁组分中元素含量及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元素异常在平面上出现明显的分带性,以地表矿化露头为中心向外依次为Mo-Cu-W-Te带、Ag-Bi-In-Zn-Cd带及As-Pb-Mn-Sb带,所有元素异常均包含在Fe2O3异常之内。通过土壤热磁组分地球化学测量,共圈出七个多元素组合异常,经野外异常查证,认为土壤热磁组分地球化学异常为有效的地质异常。因此,在风成沙覆盖区应用土壤热磁组分地球化学测量方法,配合多重分形(含量-求和法)和地质累积指数(Igeo)等统计方法,可最大限度消除风成沙干扰,快速、有效地确定异常下限,圈定多元素组合异常,提供有利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8.
罗卜岭矿床是与晚中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体有关的隐伏斑岩型铜钼矿床, 矿区位于紫金山矿田的东北部; 铜钼矿体主要产于绿泥石化-绢英岩化和(弱)钾化-绢英岩化带中, 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辉钼矿; 少量过渡类型矿体产于高级泥化带中, 矿石矿物组合为蓝辉铜矿+铜蓝+辉钼矿。罗卜岭矿区的原生晕地球化学三维模型显示, 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分带特征, 低温元素Au与高温元素组合W、Sn、Bi分布于矿体上方, 中低温元素Pb、Zn、Ag分布于Cu、Mo元素之间; 元素直观垂向分带序列大致为: (As、Sb、Hg)-(W、Bi、Sn)-Ga-Au、Ba-Cu、Ag-Pb、Zn-Mn-Mo; 前缘晕的元素与氧化物组合为As、Sb、Au、Ga、Al2O3, 矿体近矿晕元素组合为Ag、Pb、Zn, 缺失尾晕元素组合; Cu、Mo可直接作为找矿指示元素, Au、Ag、Pb、Zn、As、Sb、Ga、Ba、Mn可作为间接指示元素, 矿床深部K2O正异常与Al2O3负异常可作为斑岩型铜钼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这一规律对紫金山矿田深部和外围隐伏斑岩型矿体的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驱龙铜矿发育多元素的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成矿元素Cu、Mo、(Ag)异常强、规模大,异常与矿化区一致;伴生元素Au、Bi、Pb、As、Sb、Hg异常在Cu、Mo异常边部并套合产出的B Co、Ni Mn Zn的异常主要分布铜钼矿化带外侧.Na2O在矿化区显示负异常,K2O为正异常.从异常元素组合、水平分带性和贫Na2O、富K2O的成矿环境表明,矿床属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地球化学特征,并受到了强烈的剥蚀.  相似文献   

10.
在千斤乡西钼矿区,运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出6处综合异常,其中位于矿区南部的Ⅵ号异常规模最大,强度最高,有多个浓集中心,推测与深部隐伏花岗岩体引起的矿化有关.在Ⅵ号异常处采用激发极化法圈定了3个幅频率异常区,大致推断出极化体的埋深、产状,并利用EH4连续电导率测量推断出隐伏岩体埋深、产状及有利的矿化部位,经钻孔验证见到了品位高、厚度大的钼矿体.本次工作表明,千斤乡一带具有寻找斑岩型(钨、铜)钼矿的良好前景;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配合激发极化法、EH4连续电导率测量在该地区寻找斑岩型(钨、铜)钼矿床,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基于萨吾尔地区目前发育的主要矿床(点)吐尔库班套铜镍矿点、阔尔真阔腊金铜矿床、布尔克斯岱金矿床、罕哲尕能铜矿床、塔斯特金矿床、黑山头金矿点、那林卡拉铜钼矿点等的研究,分析了区域矿化类型及成矿规律。认为萨吾尔地区矿床成因类型可分为三类,岩浆Cu-Ni硫化物矿床、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Au-Cu-Mo矿床、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Au矿床。矿化以Au、Cu矿化为主,Cu-Ni、Mo矿化次之。成矿时代分布在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集中于早石炭世(354~336Ma)。空间上,岩浆Cu-Ni硫化物矿床分布于萨吾尔北部科克森套地区,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Au-Cu-Mo矿床、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Au矿床主要分布于萨吾尔山南部。成矿构造背景分别对应于区域中泥盆世岛弧环境、早石炭世岛弧环境、晚石炭世碰撞造山后环境。区域成矿规律显示了进一步的找矿潜力:萨吾尔北部科克森套地区发育的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岩浆Cu-Ni硫化物矿床的找矿潜力;阔尔真阔腊-布尔克斯岱地区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铜矿床的找矿潜力;区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斑岩型Cu-Mo矿床的找矿潜力;萨吾尔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范围内的Au-Cu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
大别山北麓山店地区发现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均为隐伏矿床,在地质勘探过程中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查明地球化学晕指示元素为金、银、铜、铜、锌、钨、锡、钼、砷、锑、铋,结合地球化学异常选定勘查靶区;综合研究元素组合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及各元素的叠合情况,判断是否为矿致异常及矿体赋存部位。实践证明,运用地球化学方法预测隐伏铜钼矿床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找矿方法,采用地球化学资料和地质资料相结合,可有效地判断地质体的含矿性,确定有利的成矿部位。  相似文献   

13.
索家沟银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内蒙古中南部发现的大型隐伏银多金属矿床,银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燕山期酸性侵入岩体附近早期构造及同期张裂隙中,在岩体上部也发育矿化,属岩浆热液成因。为预测矿床深部找矿前景,笔者对矿床激电极化率异常、钻孔原生晕及深部地质体矿化特征进行研究。矿床频谱激电测量显示,激电极化率异常往深部未封闭且具较大延伸趋势;原生晕研究结果表明矿体叠加晕特征明显,局部出现反向分带特征,表明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征;同时Ag、Pb、Zn、Cu、Au、W、Sn等元素异常向深部均呈现高强度延伸,指示深部具备较好找矿潜力,由此提出深部存在厚大盲矿体或多金属矿脉群。通过对深部已控制岩体及Au、Cu矿化特征分析,提出深部具备寻找斑岩型铜金钨(钼)系列矿产的潜力。根据当前矿床地物化特征,认为索家沟银多金属矿床具有斑岩型成矿系统的特征,提出在岩体外围及浅部-中深部继续寻找银铅锌矿,深部寻找金铜钨(钼)矿的找矿方向,为该矿区或同类型区域进一步找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猛  游军  丁汝福 《新疆地质》2012,30(1):46-51
希勒库都克钼铜矿是近年来找矿突破的一个斑岩型钼铜矿床,在研究总结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基础上,查明矿床控矿地质因素,认为下石炭统南明水组上亚组是有利赋矿层位,海西晚期花岗闪长岩、斑岩脉为主要含矿岩石,区域上及矿区NW向、近EW向构造为有利控矿构造.明确找矿信息标志及准则,认为环状高磁异常间低磁异常特征及低阻高激化激电特征,Cu,Mo,Au,Sn,Sb,Pb,Zn等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及由内向外Cu,Mo,Au,Sn→Sb,As→Pb,Zn异常分带特征,可作为有效找矿信息标志.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5.
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重要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寿庭  赵鹏大 《地球科学》2011,36(2):247-254
多年来, 斑岩型矿床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铜和钼的主要来源.然而, 斑岩型矿床成岩成矿地质条件复杂, 矿化类型丰富, 尤其是对一些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 均为多元素综合性的巨型矿床, 除传统意义上的铜、钼等矿产外, 非传统矿产的成矿-找矿潜力巨大, 包括: 金、银、锡、钨、铋、铅、锌、铼、铀、钴、硫、硒、碲、铂族元素、磁铁矿等, 金红石和稀有金属如钽、铌等也值得关注.开展斑岩型矿床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与非传统矿产矿化富集分布规律研究, 总结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标志, 指导找矿预测与资源潜力评价,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东昆仑野马泉铁多金属矿床处于野马泉—开木棋河华里西期铅、锌、钴(金、锑、锡、铋)成矿亚带中,矿床规模达中型以上,是东昆仑地区重要的铁多金属矿床之一。通过分析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围岩蚀变及控矿规律,认为铁多金属矿的成矿受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热液蚀变和晚石炭世缔敖苏组碳酸盐岩建造的控制,已发现的矿体赋存于岩体外接触带及附近的断裂带中,远离接触带铁矿体的规模逐渐变小,具有夕卡岩型矿床的基本特征。依据控矿因素特点,探讨了该类铁多金属矿床的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17.
李建亭 《地质与勘探》2022,58(4):836-845
在风化壳覆盖区应用传统化探方法和矿物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开展斑岩型矿床深部找矿存在一定制约。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技术是一种可应用于覆盖区找矿的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干旱地区已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亟需开展多景观、多矿种应用试验。基于此,本文选择为红土风化壳覆盖的福建省罗卜岭斑岩铜钼矿为研究区,开展风化壳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技术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与不含矿酸性岩体风化壳相比,研究区明显富集铜钼矿成矿及伴生元素,尤其是Mo、Cu、Au显著富集,与此同时,含矿岩体风化壳中元素变异系数较低,符合斑岩型矿床元素含量富集系数高、变异系数低的典型特征。元素空间分布特征与矿化蚀变、断裂构造、地形演化密切相关。Cu-Mo异常可以圈定矿化中心蚀变带,V、Hg则在外蚀变带富集。Cu与Mo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分异指示了紫金山矿田由SE向NW主成矿作用由Cu-Mo演变为Cu-Au。元素剖面分布特征进一步验证了成矿蚀变、地形演化对元素分布的控制作用。地形演化决定了蚀变带在地表的分布,进而控制元素的分布。罗卜岭铜钼矿体呈马鞍状分布于古背斜两翼,在后期风化剥蚀作用下,背斜核部演化为负地形,使得中心蚀变带接近出露地表,表现为Cu的正异常;古背斜两翼现今为正地形,矿体埋深较大,前缘晕元素Hg表现为正异常。因子分析结果很好地展示了元素的组合与分异特征。总体上,可以根据Cu-Mo异常判断矿体中心位置,根据Hg判断矿体埋深,根据Sn、V、Cr等识别花岗闪长斑岩体边界。本研究系统证明微细粒土壤测量在风化壳覆盖区探测隐伏斑岩铜钼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The spatial coexistence and synchronous formation of magmatogene porphyry Cu–Mo mineralization and epithermal gold mineralization are due to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formation processes. This relationship might be due to the generation of metal-bearing fluids of different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by the porphyry ore-magmatic system, which then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magmatogene porphyry Cu–Mo(Au) and associated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Synthesi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 was performed for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behavior of Cu, Mo, W, Sn, Au, As, Sb, Te, Ag, and Bi in heterophase fluids similar in composition and aggregate state to natural ore-forming fluids of porphyry Cu–Mo(Au) deposits. We have established that at 700 °C, a pressure decrease from 117 to 106 MPa leads to a significant enrichment of the gas phase of heterophase chloride fluid with Au, As, Sb, and Bi. The heterophase state of carbonate–chloride–sulfate fluids is observed at 600 °C and 100–90 MPa. It characterizes the highly concentrated liquid carbonate–sulfide phase–liquid chloride phase–low-density gas phase equilibrium. A decrease in the pressure of heterophase carbonate–chloride–sulfate fluid leads to a noticeable enrichment of its chloride phase with Cu, Mo, Fe, W, Ag, Sn, Sb, and Zn relative to the carbonate–sulfate phase. The processes of redistribution of ore elements between the phases of heterophase fluids can be considered a model of generation of metal-bearing chloride fluids, which occurs in nature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porphyry Cu–Mo(Au) deposits, as well as a model of generation of gas fluids supplying Au, Te, As, and other ore elements to the place of formation of epithermal Au–Cu and Au–Ag mineralization.© 2015, V.S. Sobolev IGM, Siberian Branch of the RAS. Published by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9.
李福让  吕新彪 《西北地质》2007,40(B07):71-78
南秦岭南部褶皱带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找矿勘查工作的深入,相继发现了一系列金、银、锑、铅、锌、铜矿床(点),成为陕西省又一重要有色、贵金属成矿带。南秦岭南部元古宙至中生代多次发生火山成矿作用、沉积或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和构造-岩浆成矿作用,金、银、锑、铅、锌、铜成矿具有一定的规律,找矿前景好。从资源潜力及经济意义上来看,金应该是该区的主攻矿种。同时,应该兼顾银、锑、铅、锌、铜的找矿工作。开展自水江-留坝成矿带金、银锑找矿、牛山隆起北缘成矿带金铜多金属找矿和红椿坝断裂两侧铜金找矿是主要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