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据江西省武宁县东坪矿床2015年最新勘查成果,初步认为此矿床是典型的"五层楼式"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矿床规模巨大,成矿岩体为早白垩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区蚀变以脉状硅化为主,硅化脉垂向上自下发育线脉带→细脉带→薄脉带→大脉带→尖灭带,其中前四个石英脉带均产出于外接触带双桥山群,巨脉带-尖灭带发育于岩体中。金属矿物以黑钨矿、黄铜矿为主,次为磁黄铁矿、闪锌矿、毒砂、辉银矿、辉铋矿、黄铁矿、少量辉铜矿、白钨矿、蓝铜矿、褐铁矿等。综合研究表明,推断深部岩体与围岩的内接触带存在似层状蚀变花岗岩型钨铜矿体,同时矿区外围该类矿床的找矿潜力大。该矿床的发现结束了赣北至今没有发现典型"五层楼"式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历史,也是构成了"南钨北扩"的重要矿床,对赣北地区找矿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合龙钨矿床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岩浆带与北-北东向于山构造带交汇部位,是南岭东段于都-赣县矿集区的重要组成。合龙钨矿床是赣南地区近年在石英脉型钨矿勘查取得最重要突破的矿区,新发现钨多金属矿体达48条,新探明黑钨矿资源量3.5万余吨,WO_3平均品位2.189%,深部具有大型以上资源潜力。合龙钨矿床以外带石英大脉型矿体与岩体内石英细脉-云英岩型钨矿体分带共生为特色,区别于经典的石英脉型钨矿床的"五层楼"分带,也不同于"西华山式"仅岩体内成矿和"盘古山式"的仅岩体外成矿,故对其开展成岩成矿时差研究、内外带成矿过程对比研究和成矿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矿床地质工作基础之上,对该矿床进行了较详细的矿物学研究,对比了不同阶段、不同分带黑钨矿和白钨矿的矿物化学特征;应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深部隐伏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159.0Ma;应用辉钼矿Re-Os等时线法,测定了内带石英脉-云英岩型矿体成矿时代为157.3Ma,外带石英脉型矿体成矿时代为159.6Ma。研究表明,合龙钨矿床形成于燕山早期,是华南东部中生代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与钨多金属成矿作用的产物,其成矿作用紧随花岗质岩浆侵入而发生,成岩与成矿时间基本一致。内脉带矿化略晚于外脉带钨矿化,外脉带黑钨矿以相对高温阶段形成的含锰钨铁矿为主,内脉带黑钨矿则以成矿作用中晚期的含铁钨锰矿为主。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建立了"合龙式"钨矿床成矿模式,对石英脉-云英岩型钨矿成矿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下一步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坪钨矿床是近年在赣北地区新发现的首个超大型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幕阜山地区东坪-香炉山钨矿找矿远景区东部。矿床赋矿层位为新元古代双桥山群安乐林组浅变质岩系,北东向断裂及其两侧的次级裂隙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容矿构造,隐伏的燕山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成矿岩体,与区内钨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为石英脉状硅化;两个矿带的钨矿体均产于成矿岩体外接触带,呈现了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典型的"五层楼"分带特征,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为黑钨矿矿石;明确了构造和岩浆岩等主要控矿因素;总结出地表微细裂隙云英岩化-黄铁矿化蚀变带、含硫化物石英细脉带、石英脉、重砂及地球化学异常为区内主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
<正>广东省石人嶂钨矿床位于华南湘赣粤钨矿成矿区西南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粤北钨矿化集中区北东部的一个垂向呈典型的"五层楼"模式的中型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也是我国生产规模较大的重要钨矿山之一(张少琴,2010)。尽管石英脉型黑钨矿石一直是矿山开采的唯一矿石类型,但石英脉型黑钨矿化并不是矿区唯一的矿  相似文献   

5.
聚源钨矿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石英脉型白钨矿矿床之一。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利用α径迹蚀刻、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电子探针等实验手段,对该矿床含钨和含铀矿物开展了精细矿物学的研究工作,探讨了成矿过程中钨和铀的富集规律。研究显示,该矿床钨铀矿物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钨铀主要进入富含Nb、Ti的氧化物矿物,形成铌铁矿、钇易解石等富钨矿物,另有极少量的钨进入黑钨矿和早阶段白钨矿;第二阶段,铌铁矿与钇易解石被后期流体交代,形成含钨富铀的骑田岭矿、铌锰矿以及钛-钇易解石;第三阶段,钨进入中阶段白钨矿,这一阶段也是钨最主要的矿化阶段;第四阶段,钨进入晚阶段白钨矿。最后两阶段白钨矿中铀含量不高。骑田岭矿(WO_3 26.74%~29.68%),是聚源钨矿中除白钨矿和黑钨矿之外钨含量最高的含钨矿物。该矿易解石族矿物WO_3最高可达9.80%,极度富钨,是目前有文可查的钨含量最高的易解石。聚源钨矿中的含钨矿物大多数为白钨矿,但绝大多数的白钨矿却在骑田岭矿、易解石族矿物、铌铁矿族矿物、黑钨矿之后形成,说明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绝大多数W首先进入富含Nb、Ti的含铀矿物和少量黑钨矿,之后才是白钨矿的大量结晶。  相似文献   

6.
岩体型钨矿     
林运淮 《地质论评》1982,28(1):77-82
岩体型钨矿,早在五十年代末期曾被称之为细脉带型含钼黑白钨矿床和硫化物型黑钨矿-白钨矿矿床。其实,它们都是岩体中的细脉浸染型钨矿床。至于其它个别细脉浸染型矿床,因数量极少而深部未经勘  相似文献   

7.
行洛坑钨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行洛坑钨矿含矿岩体是壳源花岗岩浆演化的产物。主成矿阶段热液与钨来自岩浆;成矿晚期硫化物-碳酸盐脉热液主要为大气降水,部分钨来自围岩。该矿床是集浸染型-网脉型白钨矿和石英大脉型黑钨矿为一体的大型钨矿床。  相似文献   

8.
厉小钧 《地质与勘探》2020,56(4):714-721
东准噶尔汉人沟钨多金属矿床具有铅、锌、金、钨等多元素成矿特征,发育硫化物型、石英脉型等矿化类型,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矿化类型和矿产。通过对矿体赋存部位、矿化类型分布及矿物和元素组合等特征的对比分析,研究矿床在水平和垂向上的矿化分带,对矿区及区域钨、铅、锌多金属矿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该矿床水平方向上以辉绿岩为中心,代表中-低温的硫化物型矿化和铅锌矿分布于代表中高温白钨矿化的两侧;垂向上铅矿-锌矿-白钨矿-黑钨矿四个分带明显,形成地表到深部从中低温到高温的成矿分带特征。矿床水平和垂向分带明显,并且随着高程的降低,成矿中心向北东方向偏移。目前勘查深度相当于"五层楼式"钨矿的远端成矿部位,深部还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找矿将取得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湖南瑶岗仙石英脉型钨矿床顶部的横向交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南瑶岗仙钨矿床的陡倾黑钨矿石英脉沿燕山早期花岗岩顶部接触带两侧发育,石英脉在岩体中延深1000m,岩体外延深500 m。岩体上部的沉积岩包括寒武纪变质细砂岩、泥盆纪砂岩以及三叠纪含炭泥砂岩。毒砂黄玉层发育于三叠系与泥盆系角度不整合接触面上方的砂岩中,顺层分布,下方为陡倾含钨石英脉(宽0.3 m)。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毒砂黄玉层主要为一套由石英砂岩遭受强烈硅化,伴随毒砂、黄玉、白云母等蚀变形成的交代岩。蚀变岩中迁入的组分与含矿石英脉的成分一致,富Si、F、B及成矿元素W、Mo、Bi等,蚀变的流体与形成石英脉的成矿流体相同。瑶岗仙钨矿的垂向分带不同于"五层楼",顶部不发育细脉带和线脉带,而是以缓倾斜顺层分布的毒砂黄玉层直接发育于陡倾的石英中脉带之上,构成脉型钨矿床另一种成矿形式,即"上层下脉"的双层结构。这种模型的认识对脉型钨矿找矿有一定意义,即在富含毒砂-黄玉-白云母等强烈硅化的顺层状蚀变岩层下方,应重视寻找陡倾斜黑钨矿石英脉。  相似文献   

10.
赣北石门寺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赣北石门寺钨矿床为最近查明的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的北矿段。矿体呈似层状、筒状、脉状分布于燕山期酸性花岗岩体上部及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外接触带附近。主要工业矿物为白钨矿、黑钨矿、黄铜矿、辉钼矿,矿石组构类型主要有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及块状构造。常见围岩蚀变有碱性长石化、云英岩化、绿泥石化、硅化,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期后热液型。根据矿体特征、矿物组合、矿石组构、矿化分带与围岩蚀变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将主要矿体划分为细脉浸染型、热液隐爆角砾岩型和石英大脉型。这3类矿体围绕燕山期酸性花岗岩体共生交织,形成了石门寺“一区三型”钨-铜-钼矿床。石门寺矿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细脉浸染状白钨矿的发现,改变了以往只专注评价石英大脉型黑钨矿的找矿思路,为矿区及九岭矿集区实现钨矿找矿突破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广东始兴南山钨钼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岭东段是世界著名的钨多金属矿集区,多轮的地质工作使区内找矿和研究程度极高,找矿难度极大。南山钨钼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该区实施钨多金属矿调查评价中根据岩体型(地下室)找矿模型找到的具有中大型远景的钨钼多金属矿床。钻探验证成果显示该矿床除地表分布的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体外,在深部燕山晚期岩体中发育了大规模的岩体型(云英岩型和花岗岩型)钨钼多金属矿体,矿区燕山晚期花岗岩自上而下分为白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钾长石化三带,云英岩型钨钼多金属矿体分布在白云母化带,赋矿岩体为细粒二云母花岗岩;花岗岩型钨钼多金属矿体分布在绿泥石化带和钾长石化带,矿体为细粒浸染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钾长石花岗岩,矿石矿物主要有黑钨矿、辉钼矿、锡石、辉铋矿、方铅矿、闪锌矿、白钨矿、黄铜矿、黄铁矿等;初步研究表明该岩体型钨钼多金属矿体可能为深部含矿岩浆经分异作用形成,矿床具有品位一般、规模大的特点,成矿元素复杂,主要为W - Mo - Sn - Bi 组合,并富含Pb,Zn,Ag,Nb 等。该矿床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南岭东段地区找矿新突破,而且对整个南岭乃至华南地区钨钼多金属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崇阳坪地区位于南岭西段,区内出露有中华山、崇阳坪、瓦屋塘3个岩体,且在岩体内已发现了初具规模的寨溪山、上茶山、牛角界、沙溪等钨矿床,主要矿化形式为浸染状、细脉状白钨矿、黑钨矿化,常见围岩蚀变有云英岩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电气石化、绿泥石化等,属于石英脉型钨矿床(主要为白钨矿)。区内崇阳坪岩体LAICP-MS锆石U_Pb年龄为(214.2±1.7)Ma,瓦屋塘岩体年龄为(223.1±2.1)Ma,形成于印支期,研究区内的钨矿(化)体均产于印支期花岗岩体接触带上,空间上与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关系密切,成矿与成岩基本同时,这填补了华南地区印支期花岗岩不能形成独立钨矿的空白。文章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该区找矿取得的进展,主要从以上矿床的地质特征入手,总结分析该区钨矿床的成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该区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3.
广东瑶岭钨矿矿化类型多样性及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广东瑶岭钨矿床在原来中型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基础上,又相继发现了花岗岩岩体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白钨矿化和深部花岗岩体中的构造蚀变岩型白钨矿化。通过对这新老发现的三种类型钨矿化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建立了瑶岭不同类型钨矿化成生关系及成矿模式。研究认为,该模式可能会给整个粤北甚至南岭成矿带的地质找矿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上房钨矿床是武夷山成矿带新近发现的大型白钨矿矿床,也是福建省发现的钨矿新类型.矿床产于上房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上,赋矿围岩主要为古元古代大金山岩组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斜长变粒岩,矿体产状与围岩的片理一致,矿石类型为石英细脉型和浸染型,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和辉钼矿,其次为少量磁黄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等.野外地质观察和矿化特征研究表明,上房钨矿的矿床类型为接触交代型.采用LA-ICP-MS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测年技术,对与成矿有关的上房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与白钨矿共生的辉钼矿进行成岩成矿年代测定,获得上房似斑状正长花岗岩体的成岩年龄为158.8±1.6 Ma(1σ),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59.40±0.86~149.92±1.39 Ma(n=5),模式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56.5±4.0 Ma,等时线年龄为158.1±5.4 Ma(2σ).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上房钨矿床与矿区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关系密切,二者均形成于晚侏罗世,与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一致.传统观点认为,华南地区晚侏罗世(160~150 Ma)钨多金属矿床大规模成矿作用集中于南岭成矿带中东段的湘南、粤北和赣南地区,而本文的研究结果则说明这一区域成矿作用向北东延伸进入到武夷山成矿带的闽西和闽北地区.因此,华南钨多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不是传统认为的近东西向,而是具有北东向或北东东向展布的特点,是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云南北衙矿床是中国21世纪初新发现的超大型矽卡岩-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之一,除已经勘查评价的Au、Fe、Cu、Pb、Zn等元素外,还伴生有一定量的W元素等有益组分。文章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及外围马头湾和南大坪矿区中的钨矿化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初步查明了万硐山矿段和其外围矿床中的钨矿化特征。研究发现,这些矿区(段)的含钨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在万硐山矿段和马头湾矿区还有少量的黑钨矿产出;钨矿化主要产于岩体与围岩地层接触部位的矽卡岩或其退化蚀变岩中,白钨矿多充填在石榴子石等矿物的晶体间隙,个别被石榴子石包裹(南大坪矿区);万硐山矿段和马头湾矿区中的白钨矿具有较高的w(Mo)。这些特征表明,北衙地区的钨矿化作用与典型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基本一致。万硐山矿段中白钨矿交代黑钨矿的过程与磁铁矿的结晶过程密切相关,暗示钨矿化与铁、金矿化作用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北衙地区的区域土壤W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具有良好的浓度分级,且部分异常中心与已知的矿床/点明显对应,说明北衙地区具有良好的钨矿找矿潜力,白钨矿和黑钨矿均可以作为找矿标志性矿物,而Mo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则可以作为间接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莲花山斑岩型钨-金矿床蚀变类型可以分作钾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青盘岩化。矿化表现为黑钨矿化、白钨矿-硫化物矿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及黄铁矿化。蚀变在水平和垂向上具有分带性。由内向外由钾化向云英岩化、叠加蚀变带、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青盘岩化转化。由浅向深,钾化增强,云英岩化减弱,被叠加蚀变带和绿泥石化及绢云母化所代替。矿化由内向外表现为由黑钨矿化向白钨矿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黄铁矿化转变,由浅向深由钨矿化转变为金矿化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化。与典型斑岩型矿床蚀变分带对比,莲花山斑岩型矿床不同原岩类型蚀变特征变化较大,矿化则表现出富钨、金贫铜及钨金共同产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南岭东段大金山钨锡多金属矿大坳矿段是典型的石英脉型矿床,含矿石英脉具有近地表以钨锡矿化为主,而深部以钼矿化为主的垂向分带规律,且在岩体与地层接触界面附近发育一组与接触面近平行的含钼石英脉。大坳矿段钨锡钼的矿化呈现出上钨锡下钼的分带规律。理论上黑钨矿、锡石通常为相对高温的矿物,一般应发育于相对靠近岩体的高温环境,而辉钼矿为相对低温的矿物,似乎应发育于相对远离岩体的低温环境,初步分析后认为,该矿段的逆向分带特征主要由钨、锡与钼之间不同的地球化学亲和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