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史氏尖毛虫(Oxytrichashi)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及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结果为:1.大核复制带出现后,口原基最早出现在左边第一根横棘毛的左侧,后逐渐向前增生,构成一长形原基带。由口原基的前右角分化出波动膜原基,同时在该处向后组装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的AZM,老AZM完整地被前仔虫继承。2.额腹横棘毛原基各5列,分别以3∶3∶3∶4∶4方式分化成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背触毛8~9列,在第1~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范围产生第1~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成为前、后仔虫相应的新背触毛。在前、后第3列原基后端发生前、后第4~5或第4~6列原基,它们均偏在第3列原基的右侧,并分别向两端伸展成第4~5或4~6列背触毛;4.在虫体腹面的前、后右缘棘毛原基前方的右边出现第6,7,8或7,8,9列背触毛原基,随后发育为第6,7,8或7,8,9列背触毛,并在演化过程中转位到背面。  相似文献   

2.
敏捷瘦体虫(UrosomoidaagiliformisFOISSNER,1982)为小型腹毛目纤毛虫。利用银染法对该种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进行初步研究,指出该虫形态发生的主要过程为:1.伴随大核改组带的出现,口原基发生于老口围带的下方,后演化为后仔虫的口围带。在前仔虫,老口围带及口侧膜完全保留并被继承;2.体棘毛场首先出现后一组棘毛原基,后形成前棘毛场,随后各自独立演化成前后仔虫的8:3/4:2/3模式的额-腹-横棘毛;3.在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产生前、后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其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成为前、后仔虫相应的3列新触毛;接着,在右缘棘毛原基右前端发生前、后第4列背触毛。  相似文献   

3.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鬃异源棘尾虫(Tetmemena pustulata(Müller,1786)Eigner,1999)漠河种群的形态学及细胞发生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研究表明:本种群与其他种群在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特征方面十分吻合。无性生殖期间细胞发生学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如下:1)老口围带为前仔虫所继承,老波动膜仅在前部发生更新;2)后仔虫口原基为表层独立发生;3)老棘毛II/2、III/2与IV/3、IV/2、V/4分别参与前、后仔虫额-腹-横棘毛原基的构建;4)前、后仔虫额-腹-横棘毛原基I-VI以“1∶3∶3∶3∶4∶4”的方式分化形成棘毛;5)前、后仔虫的缘棘毛原基分别由老结构反分化形成;6)背触毛发生为尖毛虫模式,但2列背缘触毛原基源于右缘棘毛原基前端断裂。本研究为该种背缘触毛原基起源的首次揭示。  相似文献   

4.
钩刺尾刺虫无性生殖期的皮膜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微波 《海洋学报》1995,17(6):105-110
借助蛋白银技术对海洋纤毛虫钩刺尾刺虫无性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进了观察(1991年7月10日),结果表明:(1)前仔虫也有一口原基出现并由其对老的口围带进行部分重建,另一部分未被更新的小膜将保留并为前仔虫所继承;(2)额棘毛分别来自第1、2棘毛原基及口侧膜原基;(3)形式上的右缘棘毛实为腹棘毛,来自第5列棘毛原基;(4)尾棘毛十分独特地由两组原基演化而成;(5)背触毛的发生为分步式进行.文中另对本属的演化模式及在游仆虫科中所体现的独特性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有关研究证实,游仆类的银线系在超微结构水平上对应了由微管束构成的网络骨架结构,关于其在纤毛虫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发生模式鲜有报道。本工作应用银浸染色法和扫描电镜术,以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镰游仆虫(Euplotes harpa)和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为代表,研究了游仆类纤毛虫3种类型皮层银线系的形态发生过程。研究表明,游仆虫3种类型银线系的形态发生过程呈现基本相同的模式:该3种纤毛虫新银线网在棘毛原基基体周围发生,据此推测口围带小膜、棘毛基体复合单元和背触毛基体单元不仅对相应纤毛器结构行使微管组织中心作用,也可能对相应皮层区银线网的发生具有定位和组织中心的作用;围绕在基体左侧的银线网先于右侧开始发育,据此推测银线系的分化可能也具有方向性;腹面银线系发生中离新结构发生区近的老结构先瓦解,由此使新结构不断延伸发展,据此推测老银线网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起到诱导及定向作用;背面银线系发生中在每一背触毛列的中部范围相邻2列新背触毛间的老银线网消失,背触毛左、右两侧的新银线网会合形成新银线网,并且前仔虫前半部分和后仔虫后半部分的老银线网保留下来共同组成新细胞的背面银线网,由此表明,其老银线网参与了新结构的组成并对新结构的形成具有物质贡献。  相似文献   

6.
寡毛双眉虫无性生殖期间的皮膜演化和细胞发生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微波 《海洋与湖沼》1995,26(5):535-541
于1991年6月在青岛海区采集到一腹毛目纤毛虫,寡毛双眉虫。应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其无性生殖期间的细胞发生学,其特征为:1)AZM原基独立地出现于远离模棘毛的前方而非紧靠老的横棘毛附近;2)口棘毛并非来自第一FVT原基(在后仔虫),而是由UM原基分化而来;3)老的AZM将发生后半群的局部重建而非整个地由前仔虫简单继承。  相似文献   

7.
贻贝棘尾虫形态及二分裂期间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6年在哈尔滨郊外水池采集贝棘尾虫标本,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及二分裂期间形态发生,在扫找镜样品制备中,采KMnO4代替常用的OsO4研究表明,(1)口原基发生的位置在第一横棘毛的左前角,这下贪食棘尾虫相同,但不同于鬃棘尾虫。参与后仔虫额,腹,横棘毛原基发生的老腹棘毛只有一个,这与前人在其他贻贝棘尾虫株系上的观察结果不同,这些表明,口原基起源的位置和参与形成额、腹,横棘毛原基的老腹棘毛的数目  相似文献   

8.
于1991年4月在青岛-贝类养殖池中采集到一大型腹毛目纤毛虫。研究表明,该纤毛虫代表一新属(伪小双虫属)并由此建立起一新组合-拉氏伪小双虫。该属特征为:左右各有一列纵行的腹棘毛,其右侧一列前端与口围带相接;有额、口棘毛分化;横棘毛高度发达并上行至虫体胞口后方。  相似文献   

9.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淡水腹毛目纤毛虫—锈色尖毛虫 (Oxytricha ferrug-inea Stein,185 9)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学及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 :虫体浅黄褐色 ;表膜下颗粒为铁锈色 ,聚合成组并作纵向不规则排列。口围带平均小膜数为 35。额、腹、横棘毛为典型8∶ 5∶ 5方式排布 ;尾棘毛恒为 1根。背触毛 5列 ,其中 4列完整 ,1列不完整。伸缩泡位于体左侧前1/ 3处 ,具两根收集管。与相近种比较表明 ,O.ferruginea与前人所报道的另一淡水种 O.aerugi-nosa极可能是同一种 ,因此本文建议将两者合并。  相似文献   

10.
施心路  徐润林 《热带海洋学报》2003,22(1):23-29,T001
报道采自南海碣石水域(22°48′N,115°53′E)的一种海洋牛伪角毛虫—— 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利用蛋白银技术对其形态学及表膜下纤毛系进行了揭示,并与本种的其它种群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种具该科及属的典型特征,与种内其它种群有较大的不同。虫体长椭圆型,淡粉红色,活体长约(165-230)μm×(54-90)μm,表膜薄,高度柔软可曲;具球形,沿腹面棘毛、背触毛成纵列,并聚集成“簇状”的色素颗粒;口旁小膜带由62-88片小膜组成;具中腹棘毛28-38对;左、右缘棘毛各一列,末端不汇合;横棘毛5-8根,背触毛6-7列,无尾棘毛;大核数目众多,小核3-5枚。并给出采自南海碣石水域红色伪角毛虫活体的光学显微镜及制片后的照片,以期为该物种的鉴定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于1991年4月,从长江口采集葛氏长臂虾标本,实验室进行幼体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幼体自孵出后,在水温24℃、盐度12、饵料充足的条件下,有规律的每2天蜕皮1次,共经11次蜕皮,约22d完成变态,入仔虾期。  相似文献   

12.
The cortical development and macronuclear evolution of the marine hypotrichous ciliate Anteholosticha manca, collected from the coastal waters near Qingdao,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protargol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morphogenesis of A. manca is generally typical for the genus, and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 ( 1 ) in the proter, a new oral primordium is formed on the bottom (beneath the pellicle) of the buccal cavity, disorganization of the parental undulating membranes do not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this primordium ; (2) FVT-cirral anlagen in both dividers develop independently, and very likely only a few midventral cirri join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primordia; ( 3 ) both marginal row and dorsal kinety anlagen develop intrakinetally within the parental structure; (4) at the middle stage, macronuclear segments fuse together to form a single mass as observed in most of its related forms.  相似文献   

13.
梁象秋 《海洋与湖沼》2002,33(2):167-173
本文报道匙指虾二新种和一新亚种。新种为异足新米虾Neocaridinaheteropodasp nov 和紫金拟米虾Paracaridinazijinicasp nov ,新亚种为同刺新米虾Neocaridinaeuspinosahomospinasubsp nov 。  相似文献   

14.
1992年4~5月于南极冰层下动物区系考察中(Polarstern号,航次ANT,×/3)对内栖于海胆消化道内的3种纤毛虫新种做了形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此三种分别隶属于寡膜纲和多膜纲内的三个属,包括一新属──拟内盘虫属。该新属特征为:体左右高度测扁,具拟尾丝虫状的口器结构及腹侧“缩短”的体动基列。新种南极裂核虫与其同属内已知种相比具有数目更多、密集排列的体动基列,右置的胞肛及不同的虫体外形。另一新种海胆旋游虫则具有十分独特的体纤毛图式:开放式的赤道动基列在尾端分成两部分(GK,PK1)。  相似文献   

15.
-In a study of meiofauna polychaete from the Huanghai Sea, two new species belonging to Exogane and Sphaerosyllis were found and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two new species differ from the other species in the two genera mainly by the dorsal cirri, chae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apillae.  相似文献   

16.
九脊游仆虫(Euplotes novemcarinata Wang、1930)是土壤及淡水中生活的原生动物。本文对其重要的分类特征诸如银线系及纤毛下器做了形态学研究,确认了其分类地位,并比较了国外迄今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将同物异名苔藓游仆虫(E.muscicolaKahl、1932)作了归并。  相似文献   

17.
描述原狭蚌虫属一新种—桑梓原狭蚌虫Eoleptestheria sangziensis sp.nov.,列表比较新种与近似种东平原狭蚌虫E.dongpingensis Hu,1986的主要区别特征。有24幅形态图,包括10幅电镜照片。模式标本保存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